專利名稱: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
在氣缸體側壁配置該通氣室的例子記載于特開平4-342864號公報。
公開于該公報的通氣室設于氣缸體側壁,利用氣缸體與存在較大空間地設置的輔助水箱之間的空間進行配置。
該通氣室在通常行駛時由氣缸體的熱進行加熱,在內部水蒸汽不會結露,但在內燃機剛開始起動后的暖機過程中,特別是在寒冷時等場合,通氣室不能馬上變暖,漏出氣體中的水蒸汽可能在通氣室內結露,在進行氣液分離而回收的油中混入結露的水。
當在油中混入水時,油的劣化加快,成為生成廢油水混合物(sludge varnish)的原因。
上述公報中公開的通氣室由蓋板覆蓋氣缸體側壁的通氣凹部,或一體形成在氣缸體側壁,或將輔助水箱的側壁兼用作蓋板,但在用蓋板覆蓋的場合部件數量變多,在一體形成的場合加工成形變得復雜,在將輔助水箱的側壁兼用作蓋板的場合組裝作業麻煩,輔助水箱的通用性受到損害。
發明的公開本發明就是鑒于這一點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其中,防止通氣室內的水蒸汽結露的部件數量少,空間效率良好,避免了內燃機全體的大型化。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該內燃機通過輔機托架在氣缸體的側壁安裝輔機;其中,由氣缸體的側壁和輔機托架在雙方之間形成通氣室,在氣缸體的側壁和輔機托架中的至少一方朝上述通氣室凸出地形成冷卻水通道。
在內燃機剛起動后的暖機過程中,當通氣室溫度非常低時,通過在通氣室形成冷卻水通道使冷卻水循環,可容易地使通氣室變暖,防止水蒸汽在通氣室內部結露,避免水混入到回收油中。
特別是在內燃機的暖機過程中,通過使由內燃機升溫了的冷卻水流到朝通氣室凸出的冷卻水通道,可迅速加熱通氣室,從而可容易地防止通氣室內的水蒸汽結露。
由于利用輔機托架在與氣缸體側壁之間形成通氣室,在該通氣室設置冷卻水通道,所以,利用了氣缸體與輔機之間的空間,空間效率良好,可避免內燃機全體的大型化,并可減少部件數量,使安裝作業變得容易。
本發明提供一種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通過輔機托架在氣缸體的側壁安裝輔機,由氣缸體的側壁和輔機托架在雙方之間形成通氣室,在氣缸體的側壁和輔機托架中的至少一方朝上述通氣室凸出地形成冷卻水通道;其中,由安裝于上述輔機托架的水泵使冷卻水通過形成于上述輔機托架的上述冷卻水通道循環,這樣,為了安裝水泵,利用構成通氣室的輔機托架,所以,易于在通氣室形成冷卻水通道,而且可減少部件數量,使安裝容易。
本發明的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由安裝于上述輔機托架的水泵使冷卻水通過形成于上述輔機托架的上述冷卻水通道循環;其中,吸入到上述水泵的吸入側冷卻水通道和從上述水泵排出的排出側冷卻水通道都形成在上述輔機托架的通氣室部分,使吸入側冷卻水通道和排出側冷卻水通道都形成于通氣室,所以,可在內燃機起動時有效地使通氣室變暖,防止水蒸汽結露。
本發明在上述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中,連通曲軸箱內部和上述通氣室的漏出氣體的氣體通道形成在上述氣缸體的側壁,用于將在上述通氣室進行了氣液分離的油回收到油盤內的油回收通道形成在上述氣缸體的側壁的下部,從而將連通通氣室和曲軸箱內部的氣體通道和連通通氣室和油盤內部的油回收通道都形成在氣缸體的側壁,所以,形成輔機托架側的通道以將該通道連通到曲軸箱內和油盤內的復雜構造和考慮了密封的安裝都沒有必要,可使構造簡化,實現低成本化。
本發明在上述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中,通過使上述輔機托架為安裝2個以上的輔機的一體集成型托架,可由較少的部分數量集中地安裝多個輔機,防止內燃機全體的大型化,使安裝作業容易,降低成本。
圖2為示出從該內燃機拆下輔機類但安裝了輔機托架的狀態的全體透視圖。
圖3為示出輔機托架也被拆下的狀態的全體透視圖。
圖4為該內燃機的本體塊的正面圖。
圖5為輔機托架的正面圖。
圖6為其背面圖。
圖7為其右側面圖。
圖8為其左側面圖。
圖9為在內燃機的本體塊安裝輔機托架的狀態的斷面圖。
本實施形式的內燃機1如
圖1-圖3所示那樣為水冷式4沖程直列4缸內燃機,曲軸7朝左右方向橫置地搭載于車輛。
在曲軸箱2依次重疊地一體連接氣缸體3、氣缸蓋4、缸前蓋5,在曲軸箱2的下面連接油盤6。
從氣缸蓋4的前面排列4根地朝前方延伸出各氣缸的進氣管8,匯集到左側(在圖2-圖4中為右側),朝下方彎曲延伸。
鄰接該進氣管8的右側配置用于調節進氣管8的管長的管長切換控制閥9,在其右側的空間如圖1所示那樣通過輔機托架10安裝輔機類,即液壓泵11、交流發電機12、壓縮機13、水泵14。
如圖3和圖4所示,安裝輔機托架10之前,在氣缸體3的前方側壁的右側部分凸出形成大體圍成矩形的周壁21,其內部凹出形成底壁22,該周壁21形成通氣室20的一半。
該周壁21的端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接合面21a,在上部3個位置形成螺栓孔21b。
右側的周壁21的一部分朝內側彎曲,在其端部形成位于構成冷卻水通道處的圓筒壁23,圓筒壁23內的排出側冷卻水通道24貫通氣缸體3的側壁連通到形成于氣缸孔周圍的水套25(參照圖9)。
參照圖4可看出,由周壁21和圓筒壁23圍住的具有底壁22的部分(畫有格子影線的部分)成為通氣室20。
另外,漏出氣體導入口26a在左側周壁21中央稍往下方的位置朝通氣室20內開口。
該漏出氣體導入口26a為漏出氣體導入通道26的下游端開口,該漏出氣體導入通道26沿上下方向穿設于氣缸體3的側壁和曲軸箱2的側壁并連通到曲軸箱2內(參照圖4)。
參照圖4可看出,在底壁22的右(在圖2中為左)下角部開有油回收口27a,從該油回收口27a朝右方(在圖2中為左方)往下側擴展延伸出的油回收通道27連通到由內燃機1的右側部(圖2中的左側部)的鏈箱28覆蓋的凸輪鏈室28a。
下側的周壁21朝右下傾斜,底壁22右下角的油回收口27a位于通氣室20的最下點,油回收通道27從油回收口27a朝下方擴展,在凸輪鏈室28a開口,凸輪鏈室28a與下方油盤6內連通。
在這樣的通氣室20下方的氣缸體3的側壁凸出形成具有螺栓孔的左右一對安裝凸起部29、29。
在曲軸箱2,于上述安裝凸起部29、29的下方左右形成螺栓孔2a、2a。
上下延伸地安裝于該氣缸體3和曲軸箱2的側壁的輔機托架10為由1個托架支承上述多個輔機類的一體集成型托架。
該輔機托架10如圖5-圖9所示。
輔機托架10形成為縱向伸長形狀,大體分成上部、中部、及下部這3部分,上部為平板31,該平板31的與左右方向垂直的上緣呈圓弧狀,中部和下部構成大體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側壁32、33,中部側壁32和下部側壁33合起來在正視(圖5)下大體呈縱向伸長的矩形。
在上部平板31從右側安裝動力轉向的液壓泵11,在中部側壁32的前面安裝交流發電機12,在下部側壁33的彎曲的前面安裝壓縮機13。
中部側壁32的右端面為接合面,安裝有水泵14。
在該中部側壁32的背面,如圖6所示那樣,對應于上述氣缸體3的前方側壁的周壁21和圓筒壁23,凸出形成周壁35和圓筒壁36,兩壁的端面成為接合面35a,通過填密37與氣缸體3的周壁21和圓筒壁23接合。
在圖6中,由周壁35和圓筒壁36圍成的內部(帶格子影線的部分)成為通氣室20,圓筒壁36內構成與上述氣缸體3側的圓筒壁23內相同的排出側冷卻水通道24。
在周壁35的接合面35a的上部3個位置穿設有安裝孔35b,在下部左右2個位置穿設有安裝孔35c、35c,在下部側壁33的比中央稍高的左右2個位置穿設安裝孔33a、33a。
在沿中部側壁32的上側周壁35的下面位置形成朝通氣室20內開口的氣體導出口38a,使與該氣體導出口38a連通的氣體導出孔38朝前方貫通中部側壁32,在該氣體導出孔38嵌入PCV閥39(參照圖9)。
另外,形成有朝左右水平方向貫通中部側壁32下部的圓孔的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在其上方從右端面開口穿設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連通到上述圓筒壁36內的排出側冷卻水通道24。
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為貫通左右的圓孔,而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的右端面開口朝上下形成得較大,并逐漸減小斷面積地到達圓筒壁36,與上述排出側冷卻水通道24連通。
在該輔機托架10的中部側壁32的右側接合面接合水泵14的泵殼14a(參照圖2的2點劃線)。
水泵14從該泵殼14a凸起設置有從動皮帶輪14b。
如圖3所示,在安裝輔機托架10之前的狀態下,以螺旋接合的方式在氣缸體3的前面右側側壁的2個螺栓孔29凸起設置柱螺栓45,使該柱螺栓45貫通輔機托架10的安裝孔35c地重疊輔機托架10,從而在接合面通過填密37將構成通氣室20的雙方的周壁21、35和圓筒壁23、36合在一起。
然后,在柱螺栓45的露出端螺旋接合螺母46,由螺栓47緊固上部3個位置(安裝孔35b、螺栓孔21b)和下部2個位置(安裝孔33a、螺栓孔2a)。
這樣安裝輔機托架10的狀態為圖2所示狀態,在該輔機托架10的右端面如圖2中2點劃線所示那樣安裝水泵14。
在上部平板31安裝液壓泵11,在中部側壁32前面安裝交流發電機12,在下部側壁33的彎曲前面安裝壓縮機13,該狀態為圖1所示狀態。
如圖1所示,在嵌裝于曲軸7的驅動皮帶輪7a、空轉皮帶輪50、液壓泵11的從動皮帶輪11a、交流發電機12的從動皮帶輪12a、水泵14的從動皮帶輪14b、及壓縮機13的從動皮帶輪13a這些各皮帶輪間,卷掛環形皮帶51,一起受到驅動。
通過在氣缸體3的側壁安裝輔機托架10而形成的通氣室20通過形成于氣缸體3側的漏出氣體導入通道26連通到曲軸箱2的內部,漏到曲柄室的漏出氣體與導入的新氣一起從曲軸箱2的內部經過漏出氣體導入通道26導入到漏出通氣室20內(參照圖4)。
圖9為安裝了輔機托架10的狀態的斷面圖,由格子影線示出的部分為通氣室20。
在該通氣室20內,漏出氣體進行氣液分離,油通過在通氣室20最下點開口的油回收通道27流出到凸輪鏈室28a,回收到油盤6內。
另一方面,分離油后的漏出氣體從通氣室20內的上部氣體導出孔38通過PCV閥39進行流量調整,然后被引導至引出管(未示出),送到進氣系的節氣門下游側的進氣室,供再燃燒使用。
將通氣室20和曲軸箱2內連通的漏出氣體導入通道26和將通氣室20和油盤6內連通的油回收通道27都形成在氣缸體3的側壁,所以,形成輔機托架10側的通道以將該通道連通到曲軸箱內和油盤內的復雜構造和考慮了密封的安裝都沒有必要,可使構造簡化,實現低成本化。
在形成于通氣室20的冷卻水通道中,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的左側開口與冷卻水循環通道連接,通過切換恒溫閥開通與散熱器連通的通道和直接連通從內燃機的返回通道的旁通通道中的任一個,由水泵14導入到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
從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的右端開口吸入到水泵14的冷卻水排出到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的右端開口,通過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和排出側冷卻水通道24導出到氣缸體3的水套25(參照圖9)。
在內燃機1剛起動后的暖機過程中,上述恒溫閥使旁通通道開通,將已由內燃機1升溫的冷卻水直接送到與通氣室20相鄰的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可使通氣室20變暖,防止通氣室20內的水蒸汽結露。
通過在通氣室20內防止水蒸汽的結露,可防止水混入經氣液分離后回收的油中,從而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油的劣化。
由于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和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24都朝通氣室20凸出形成,所以,加熱效果大,可有效地迅速加熱通氣室20。
以上針對的是在內燃機1剛起動后的暖機過程,在通常行走時,由散熱器冷卻后的冷卻水導入到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和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24,可冷卻通氣室20,促進通氣室20內漏出氣體的氣液分離。
本通氣室20利用輔機托架10形成在與氣缸體3的側壁之間,在該通氣室20一體形成吸入側冷卻水通道40和排出側冷卻水通道41、24,所以,可利用氣缸體3與輔機類之間的空間,空間效率良好,可避免內燃機1全體的大型化。
由于在構成通氣室20的輔機托架10安裝水泵14,所以,易于在通氣室形成冷卻水通道,而且可減少部件數量,容易進行安裝。
輔機托架10為一體集成型托架,為由1個托架支承液壓泵11、交流發電機12、壓縮機13、及水泵14的構造,由較少的部件數量可集中安裝多個輔機,可防止內燃機全體的大型化,使組裝作業容易,降低成本。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本發明用于通過加強托架在氣缸體的側壁安裝輔機的內燃機。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該內燃機通過輔機托架在氣缸體的側壁安裝輔機;其特征在于由氣缸體的側壁和輔機托架在雙方之間形成通氣室,在氣缸體的側壁和輔機托架中的至少一方朝上述通氣室凸出地形成冷卻水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其特征在于由安裝于上述輔機托架的水泵使冷卻水通過形成于上述輔機托架的上述冷卻水通道循環。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其特征在于吸入到上述水泵的吸入側冷卻水通道和從上述水泵排出的排出側冷卻水通道都形成在上述輔機托架的通氣室部分。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其特征在于連通曲軸箱內部和上述通氣室的漏出氣體的氣體通道形成在上述氣缸體的側壁,用于將在上述通氣室進行了氣液分離的油回收到油盤內的油回收通道形成在上述氣缸體的側壁下部。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輔機托架為安裝2個以上的輔機的一體集成型托架。
全文摘要
一種內燃機的通氣室構造,該內燃機通過輔機托架10在氣缸體3的側壁安裝輔機;其特征在于:由氣缸體3的側壁和輔機托架10在雙方之間形成通氣室,在氣缸體3的側壁和輔機托架10中的至少一方朝上述通氣室20凸出地形成冷卻水通道40、41。這樣,可防止通氣室內的水蒸汽的結露,部件數量少,空間效率良好,避免了內燃機全體的大型化。
文檔編號F02B67/06GK1321217SQ00801883
公開日2001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1999年9月3日
發明者牧野博行, 后藤正春, 小杉恭代, 高野將太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