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有填埋、生物堆肥技術、焚燒,具體來說:
[0003]填埋處理:由于消耗大量土地資源,還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要求,目前已經被逐漸淘汰。
[0004]生物堆肥技術:其突出問題是垃圾分選效率低、堆肥產品肥效不高鮮有市場銷路。許多采用機械分選和生物堆肥技術的工程均不能正常運行,被認定設計思路錯誤,技術不成熟盲目上馬工程,事實上,國外長期對此項技術亦不看好。
[0005]焚燒:目前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處理技術,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該項技術在中國面臨著全民抵制的尷尬境地。針對建設垃圾焚燒廠引發的群體性抗議活動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在焚燒時產生致癌物二噁英,危害人體健康。另外我國垃圾焚燒設備和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不僅焚燒成本高而且效果差。
[0006]基于上述原因,設計發明一種新型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就顯得尤為必要。
【發明內容】
[0007]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該裝置采用密閉的螺旋式反應釜進行裂解反應,在反應釜的外殼連接有油煙管,裂解所產生的油煙通過油煙管排到體系外,而被收集利用。密閉反應釜的設計使得裂解產生的油煙不會污染空氣,而且該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能自動化等優點。
[0008]使得裂解螺旋反應釜分為螺旋推料部,在螺旋推料部的外面包裹有外殼,從而形成密閉空間,便于加熱煙氣在反應釜內流通。
[0009]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10]一種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包括有機垃圾運輸部和位于運輸部下方的熱源部兩個部分;所述的運輸部由傳料口相互連接的傳輸帶組成,所述的傳輸帶由外面的圓筒形外殼以及被圓筒形外殼包裹的螺旋進料部組成;
[0011]所述的螺旋進料部包括螺旋筒,螺旋筒的外面同軸地纏繞有螺旋槳;
[0012]所述的熱源部為氣爐,氣爐通過最下面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下面的熱氣入口與傳輸部連接;
[0013]所述的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上均設置有油煙開口,所述的油煙開口通過管路與油煙出口相連;
[0014]所述的油煙出口與油煙收集裝置連接;
[0015]所述的每條傳輸帶的一端均設置有電機,用于給傳輸帶提供動力;
[0016]所述的螺旋筒通過固定套與電機相連;
[0017]所述的傳輸帶的一端設置有進料口,在傳輸帶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料口 ;
[0018]所述的進料口的下面設置有進料撥滾;出料口的上面設置有出料撥滾;
[0019]所述的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上設置有排氣口,用于排掉體系中的熱氣。
[0020]該裝置使用時,將有機垃圾通過進料口進料,在進料撥滾的撥動下,進入到傳輸帶,開啟電機,電機帶動螺旋筒轉動,螺旋筒帶動纏繞在螺旋筒上的螺旋槳向前轉動,從而推動垃圾向前輸送,傳送完一條傳輸帶后,垃圾就通過傳料口進入下一傳輸帶,直至到達物料出口,在出料撥滾的撥動下輸出體系;在垃圾進入體系的開始,開啟氣爐,氣爐產生的熱氣通過熱氣進口進入到體系中,并沿著各個傳輸帶的傳料口進入到下一傳輸帶,對垃圾進行加熱裂解;裂解產生的油煙通過油煙開口,并沿著管道被匯集到油煙出口,進而進行收集利用。
[0021]低溫裂解技術是將生活垃圾在一定溫度、壓力和時間等條件下,使其中的有機物轉化成油、氣、炭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技術,幾乎可以將垃圾中的有機質完全處理,資源轉化率高,而且整個處理過程完全密閉,不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0022]以裂解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并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提高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適合我國國情,為生活垃圾處理提供了新途徑;通過清潔工藝優化組合,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水進行循環再利用,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有效減少了有害物質排放。
[0023]本申請中所提到的垃圾煉燒裝置,由于傳輸到的外面包裹有外殼,使得煉燒產生的油煙不會發生外泄,避免了環境污染。另外,采用螺旋輸料的方式,使得煉化工藝連續化,而且各個傳送帶的立式排布極大地節約了空間。
[0024]綜上所述,本發明體積占地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裂解速度快,可不間斷連續生產,所有動力壓力溫度,可實現PLC自動控制,在高溫和有壓力的情況下實現連續進料和出渣,不間斷全封閉式生產,操作人員少,勞動強度低,無泄漏,安全環保,有效實現了有機垃圾的連續、自動化處理。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一種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6]附圖標記
[0027]圖中,I為進料口,2為進料撥滾,3為螺旋槳,4為電機,5為螺旋筒,6為固定套,7為出料撥滾,8為油煙收集裝置,9為出料口,10為氣爐,11為油煙開口,12為油煙出口,13為排氣口,14為熱氣進口,15為圓筒形外殼,16為螺旋進料部,17為傳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圖1為加油站罩棚架示意圖;
[0029]—種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包括有機垃圾運輸部和位于運輸部下方的熱源部兩個部分;所述的運輸部由傳料口 17相互連接的傳輸帶組成,所述的傳輸帶由外面的圓筒形外殼15以及被圓筒形外殼15包裹的螺旋進料部組成;
[0030]所述的螺旋進料部16包括螺旋筒5,螺旋筒5的外面同軸地纏繞有螺旋槳3 ;
[0031]所述的熱源部為氣爐10,氣爐10通過最下面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下面的熱氣入口 14與傳輸部連接;
[0032]所述的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15上均設置有油煙開口 11,所述的油煙開口 11通過管路與油煙出口 12相連;
[0033]所述的油煙出口 12與油煙收集裝置8連接;
[0034]所述的每條傳輸帶的一端均設置有電機4,用于給傳輸帶提供動力;
[0035]所述的螺旋筒5通過固定套6與電機4相連;
[0036]所述的傳輸帶的一端設置有進料口 1,在傳輸帶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料口 9 ;
[0037]所述的進料口 I的下面設置有進料撥滾2 ;出料口 9的上面設置有出料撥滾7 ;
[0038]所述的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15上設置有排氣口 13,用于排掉體系中的熱氣。
[0039]該裝置使用時,將有機垃圾通過進料口 I進料,在進料撥滾2的撥動下,進入到傳輸帶,開啟電機4,電機帶動螺旋筒5轉動,螺旋筒5帶動纏繞在螺旋筒上的螺旋槳向前轉動,從而推動垃圾向前輸送,傳送完一條傳輸帶后,垃圾就通過傳料口進入下一傳輸帶,直至到達物料出口 9,在出料撥滾7的撥動下輸出體系;在垃圾進入體系的開始,開啟氣爐10,氣爐產生的熱氣通過熱氣進口 14進入到體系中,并沿著各個傳輸帶的傳料口 17進入到下一傳輸帶,對垃圾進行加熱裂解;裂解產生的油煙通過油煙開口 11,并沿著管道被匯集到油煙出口 12,進而進行收集利用。
[0040]本申請中所提到的垃圾煉燒裝置,由于傳輸到的外面包裹有外殼,使得煉燒產生的油煙不會發生外泄,避免了環境污染。另外,采用螺旋輸料的方式,使得煉化工藝連續化,而且各個傳送帶的立式排布極大地節約了空間。
[0041]綜上所述,本發明體積占地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裂解速度快,可不間斷連續生產,所有動力壓力溫度,可實現PLC自動控制,在高溫和有壓力的情況下實現連續進料和出渣,不間斷全封閉式生產,操作人員少,勞動強度低,無泄漏,安全環保,有效實現了有機垃圾的連續、自動化處理。
【主權項】
1.一種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機垃圾運輸部和位于運輸部下方的熱源部兩個部分;所述的運輸部由傳料口(17)相互連接的傳輸帶組成,所述的傳輸帶由外面的圓筒形外殼(15)以及被圓筒形外殼(15)包裹的螺旋進料部組成; 所述的螺旋進料部(16)包括螺旋筒(5),螺旋筒(5)的外面同軸地纏繞有螺旋槳(3); 所述的熱源部為氣爐(10),氣爐(10)通過最下面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下面的熱氣入口(14)與傳輸部連接; 所述的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15)上均設置有油煙開口(11),所述的油煙開口(11)通過管路與油煙出口(12)相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煙出口(12)與油煙收集裝置(8)連接。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條傳輸帶的一端均設置有電機⑷。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筒(5)通過固定套(6)與電機(4)相連。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輸帶的一端設置有進料口(I),在傳輸帶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料口(9)。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料口(I)的下面設置有進料撥滾(2);出料口(9)的上面設置有出料撥滾(7)。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輸帶的圓筒形外殼(15)上設置有排氣口(1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的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一種有機垃圾連續裂解裝置,包括有機垃圾運輸部和位于運輸部下方的熱源部兩個部分;所述的運輸部由傳料口相互連接的傳輸帶組成,所述的傳輸帶由外面的圓筒形外殼以及被圓筒形外殼包裹的螺旋進料部組成。該裝置體積占地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裂解速度快,可不間斷連續生產,所有動力壓力溫度,可實現PLC自動控制,在高溫和有壓力的情況下實現連續進料和出渣,不間斷全封閉式生產,操作人員少,勞動強度低,無泄漏,安全環保,有效實現了有機垃圾的連續、自動化處理。
【IPC分類】C10B53/00, C10G1/00, B09B3/00
【公開號】CN204779482
【申請號】CN201520337052
【發明人】李剛, 馬韻升, 何少輝, 姚剛, 欒波, 張立波, 楊文麗
【申請人】黃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