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及其使用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及其使用方法,潤管劑的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40?60份;羥乙基纖維素:35?55份;拉開粉:3?7份;緩凝劑:2?6份。本發明的潤管劑易溶于水,通過適當攪拌,能在3~5分鐘之內迅速在水中溶解,形成粘稠狀液體。產品使用方便,免去了多種組份現場調配的不便。對混凝土質量沒有危害、對鋼筋及輸送設備無銹蝕作用。對人的健康和環境沒有危害。
【專利說明】
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建筑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混凝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在施工現場主要采用栗送工藝澆注。混凝土在栗送前,都要用水泥砂漿對輸送管道潤濕和潤滑,以保證輸送管道的暢通。但是水泥砂漿的主要成分為水泥和沙子,使用水泥砂漿潤管,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提高施工成本,另一方面這些水泥砂漿和隨后使用的混凝土混合,造成了混凝土品質的降低,因此這種潤管方式存在建筑質量隱患。
[0003]CN 102719307 B公開了一種栗送混凝土粘稠物的管道潤滑劑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各重量份的組分:水溶性娃油0.05?1.2重量份、海藻酸鈉I?3.5重量份、黃原膠0.6?
2.2重量份、聚丙稀酰胺I?2.5重量份、水20?60重量份。但這種潤管劑存在以下缺點:一是需要現場將多種配方進行調配,調配過程復雜,容易發生錯誤;二是潤管劑的用量較大,成本高;三是攪拌時間較長,影響施工進度。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及其使用方法。
[0005]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40-60份;羥乙基纖維素:35-55份;拉開粉:3-7份;緩凝劑:2-6份。
[0007]聚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絮凝性,可以降低液體之間的摩擦阻力;此外,其具有較好的粘合性,可以有效的貼附于管道內壁。
[0008]羥乙基纖維素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粘合性,可以提高潤管劑的吸附性及成膜性,提高潤滑性能。此外,由于羥乙基纖維素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因此在其稠度一定時,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流平性能。
[0009]拉開粉可以顯著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可以提高潤管劑的滲透力與潤濕性,提高管壁的潤滑性,而且其再潤濕性也極佳,進一步增加涂層的平滑性,有效避免混凝土的堵塞。
[0010]緩凝劑可以延長混凝土的凝結時間,避免混凝土在管道的輸送過程中凝結而導致的管道堵塞。
[0011 ]所述潤管劑的細度指標滿足:對于0.315mm篩,篩余< 15 %。這種細度下的粉體對于降低摩擦系數有很大幫助。
[0012]—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3]步驟1:將潤管劑與水混合,水與所述潤管劑的質量比為100-200,攪拌設定時間后,形成粘稠的潤管溶液;
[0014]步驟2:將所述粘稠的潤管溶液倒入混凝土輸送栗料斗中,栗送所述潤管溶液;[00?5]步驟3:向所述輸送栗料斗中放料,輸送混凝土。
[0016]其中,步驟I中,每10m栗管所需的潤管劑的重量為250-350g。
[0017]步驟I中,所述攪拌時間為3-5分鐘,即可達到攪拌充分均勻的狀態。
[0018]所述步驟I中,攪拌設定時間后,再靜置0.5-1分鐘,形成所述潤管溶液。
[0019]步驟I中,所述粘稠的潤管溶液是指,當用攪拌棒從潤管溶液中提起時,可拉出長絲。
[0020]所述長絲的長度為0.8-1.2m。當潤管溶液處于這種狀態時,潤管劑打入管道中的潤滑性能最佳。
[0021 ]步驟3中,待所述輸送栗料斗中剩少量溶液后,開始向混凝土輸送栗料斗中緩慢放料,同時不停栗,以使栗管內潤管劑與混凝土漿液的充分的銜接,保證潤管劑充分填充于栗管的內壁。
[0022]步驟3中,當混凝土輸送打通時管道后,以正常速度放料栗送。
[0023]潤管劑的成品為固體,便于存放和儲存。保質期較長,可達I年。對潤管劑的使用方法給出充分指導,可以使潤管劑在用量最少的情況下,達到潤管效果的最優,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002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5]1.采用這種組方,既可以使得該潤管劑因為有聚丙烯酰胺材料得到高附著力,使潤管材料能夠附著在輸送設備內壁;又可以因為有拉開粉的加入而有良好的自潤滑性,使本發明的潤管劑具有較大的粘度和較小的表面張力,混凝土通過輸送設備時阻力盡可能小,沿著管壁滑動,使混凝土易于栗送,且二者的協同效應明顯。而羥乙基纖維素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可以進一步增加涂層的平滑性。本發明的潤管劑的潤管性能優良,其潤管能力是同類產品的2倍以上。
[0026]2.產品易溶于水,通過適當攪拌,能在3-5分鐘之內迅速在水中溶解,形成粘稠狀液體。產品使用方便,免去了多種組份現場調配的不便。
[0027]3.對混凝土質量沒有危害、對鋼筋及輸送設備無銹蝕作用。
[0028]4.對人的健康和環境沒有危害。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實施例1:
[0030]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40份;羥乙基纖維素:55份;拉開粉:3份;緩凝劑:6份。
[OO31 ]潤管劑的使用方法為:
[0032]1、栗送前的檢查:檢查混凝土輸送設備(栗車、拖栗、車載式混凝土輸送栗)料斗和輸送栗管是否漏漿;栗管前端的軟管應自然下垂;栗管中應無殘留物和積水;特別注意開始栗送時,務必使栗管前端的軟管處于自然下垂狀態,打通后,軟管方可橫向移動。
[0033]2、用量:100m內栗管長度使用250g,兌水40?50kg; 101?200m栗管長度使用500g,兌水80?I OOkg;依此類推。
[0034]3、在使用前將本品緩緩倒入盛水的塑料容器中,邊倒邊攪拌,攪拌時間約3?5分鐘,直至充分溶解,靜置一會,至溶液粘稠后,用攪拌棒提起可拉出長長的絲,即可倒入混凝土輸送栗料斗中;然后即可開始栗送本品溶液;待料斗中剩少量溶液后,混凝土罐車開始向混凝土輸送栗料斗中緩慢放料,同時不停栗;打通后可正常放料栗送。
[0035]4、本品無毒、無味,接觸到皮膚或者濺入眼睛用清水沖洗即可。
[0036]實施例2:
[0037]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60份;羥乙基纖維素:35份;拉開粉:7份;緩凝劑:2份。
[0038]使用時,10m內栗管長度使用250g,兌水40?50kg。
[0039]實施例3:
[0040]—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50份;羥乙基纖維素:40份;拉開粉:6份;緩凝劑:3份。
[0041 ] 使用時,10m內栗管長度使用350g,兌水40?50kg。
[0042]實施例4:
[0043]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47份;羥乙基纖維素:45份;拉開粉:4.5份;緩凝劑:3.5份。
[0044]使用時,10m內栗管長度使用300g,兌水40?50kg。
[0045]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未予以詳細說明的部分,為現有技術,在此不進行贅述。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由下述組分的原料按重量配比制成:聚丙烯酰胺:40-60份;羥乙基纖維素:35-55份;拉開粉:3-7份;緩凝劑:2-6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潤管劑的細度指標滿足:對于0.315_篩,篩余< 15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潤管劑與水混合,水與所述潤管劑的質量比為100-200,攪拌設定時間后,形成粘稠的潤管溶液; 步驟2:將所述粘稠的潤管溶液倒入混凝土輸送栗料斗中,栗送所述潤管溶液; 步驟3:向所述輸送栗料斗中放料,輸送混凝土。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每10m栗管所需的潤管劑的重量為250-350g。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所述攪拌時間為3-5分鐘。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攪拌3-5分鐘后,再靜置0.5-1分鐘,形成所述潤管溶液。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所述粘稠的潤管溶液是指,當用攪拌棒從潤管溶液中提起時,可拉出長絲。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長絲的長度為0.8-1.2m。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待所述輸送栗料斗中剩少量溶液后,開始向混凝土輸送栗料斗中緩慢放料,同時不停栗。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混凝土管道輸送的潤管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當混凝土輸送打通時管道后,以正常速度放料栗送。
【文檔編號】C10M169/04GK106047450SQ201610375427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5月31日
【發明人】譚賢君, 陳衛忠, 楊建平, 趙武勝, 楊典森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