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包括爐體,爐體上設置有縱向進氣部和循環水冷進氣裝置,爐體的一側部設置有可燃氣噴嘴裝置,所述縱向進氣部、循環水冷進氣裝置與可燃氣噴嘴裝置之間相連通設有通風管組件,所述通風管組件與鼓風機的出風口相連通,循環水冷進氣裝置同時與冷卻裝置連通。循環水冷進氣裝置設有進氣管,進氣管外套設有冷卻管,進氣管與冷卻管間流通有循環水用于散熱冷卻,在實際使用中,能顯著降低爐膛的高溫對進氣管的影響,大大延長了進氣裝置的壽命,同時利于氣化爐長時間持續穩定工作,相比以往技術進氣裝置使用壽命短(一般為數天到數月不等)的問題,該循環水冷進氣裝置的使用壽命能長達數年。
【專利說明】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爐具【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生物質氣化設備主要有固定床上吸式氣化爐、固定床下吸式和流化床氣化爐這三種爐型。在戶用型(小型)氣化爐中,固定床上吸式氣化爐具有爐子熱效率高;可燃氣熱值較高和可燃氣灰分少等優點。其基本結構和反應過程:一般為兩段式結構,物料由爐頂加料口加入爐內,氣化劑由爐底的進風口進入爐內參與氣化反應;爐體內氣體流動方向自下而上,最終可燃氣由上部的可燃氣噴嘴排出。這過程當中,可燃氣經過熱分解層和干燥層時將熱量傳遞給物料,自身溫度降低,爐子熱效率高;可燃氣熱值較高;熱分解層和干燥層對可燃氣有過濾作用,使出爐的可燃氣灰分少。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由于爐膛的溫度較高,尤其是底部區域溫度超過一千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下,伸入爐膛中的進氣管端備受高溫的烘烤,進氣管端經常發生被“燒壞”的現象。而且,由于進氣管為金屬材質,爐膛的高溫通過進氣管快速向相連接的部件傳遞,造成其他部件的加速老化。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設計合理,進氣組件不易受爐膛內高溫影響的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有出灰口與爐口的爐體,設于爐體底部的縱向進氣部,設于爐體一側部上連通爐體內空間的循環水冷進氣裝置,爐體的另一側部設置有可燃氣噴嘴裝置,所述縱向進氣部、循環水冷進氣裝置與可燃氣噴嘴裝置之間相連通設有通風管組件,所述通風管組件與鼓風機的出風口連通,循環水冷進氣裝置同時與冷卻水循環系統連通;
[0005]所述循環水冷進氣裝置包括固定板、進氣管和套設在進氣管外的冷卻管,進氣管的出風口端貫穿固定板并進風口端與固定板固設,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一側部上,所述出風口端懸空位于縱向進氣部的上方,所述冷卻管的內管與進氣管的外管之間設有冷卻水腔,冷卻管上設有與所述冷卻水腔連通的循環水輸入管和循環水輸出管,冷卻管的兩端口為密封設置。
[0006]所述爐體包括方形的殼體、設于殼體內表面的保溫層,所述出灰口設在殼體的其中一側面上,位于靠近殼體底部的位置并設有清灰爐門,所述爐口設在殼體的頂端,所述保溫層為耐火磚堆砌而成。
[0007]所述縱向進氣部包括進氣連接口和多個貫穿爐體底部的保溫層的通氣孔,所述通氣孔均勻排列設置。
[0008]所述進氣管的進風口端部設置有外螺紋。
[0009]所述耐火磚的厚度為12厘米。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合理、設計巧妙,設置有循環水冷進氣裝置,循環水冷進氣裝置設有進氣管,進氣管外套設有冷卻管,進氣管與冷卻管間流通有循環水用于散熱冷卻,在實際使用中,能顯著降低爐膛的高溫對進氣管的影響,大大延長了進氣裝置的壽命,同時利于氣化爐長時間持續穩定工作,相比以往技術進氣裝置使用壽命短(一般為數天到數月不等)的問題,該循環水冷進氣裝置的使用壽命能長達數年。
[0011]進氣管的出風口端懸空位于縱向進氣部的上方,在實際使用中,燃料燃燒后往爐底掉的爐渣不容易堵塞該進氣管,通過人為控制清渣周期,杜絕了出風不暢現象,利于可燃氣的穩定產生及燃料的充分利用。
[0012]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圖1的透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6]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液冷進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5是圖4的結構示意圖二。
[0018]附圖中標號說明:1-爐體、100-出灰口、101-頂部爐口、2-通氣孔、3-液冷進氣裝置、31 -固定板、32-進氣管、33-冷卻管、34-冷卻液輸入管、35-冷卻液輸出管、4-可燃氣噴嘴裝置、5-通風管組件、51-四通接頭、52-第一連接管、53-第二連接管、54-第三連接管、6-清灰爐門。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參見圖1至圖5,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包括設有出灰口12與爐口 13的爐體1,設于爐體I底部的縱向進氣部(圖中未示),設于爐體I 一側部上連通爐體內空間的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爐體I的另一側部設置有可燃氣噴嘴裝置4,所述縱向進氣部、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與可燃氣噴嘴裝置4之間相連通設有通風管組件5,所述通風管組件5與鼓風機(圖中未示)的出風口連通,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同時與冷卻水循環系統(圖中未示)連通;所述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包括固定板31、進氣管32和套設在進氣管外的冷卻管33,進氣管32的出風口端貫穿固定板31并進風口端與固定板31固設,固定板31固定在所述一側部上,所述出風口端懸空位于縱向進氣部的上方,所述冷卻管33的內管與進氣管32的外管之間設有冷卻水腔(圖中未示),冷卻管33上設有與所述冷卻水腔連通的循環水輸入管34和循環水輸出管35,冷卻管33的兩端口為密封設置;通風管組件5包括五通接頭51、第一連接管52、第二連接管53和第三連接管54,其中,第一連接管52與五通接頭51和風機的出風口連通,第二連接管53使縱向進氣部與五通接頭51連通,第三連接管54使可燃氣噴嘴裝置4與五通接頭51連通,本實施例中,第三連接管54上設置有可調風門55,用于調節可燃氣噴嘴裝置4的配風量,為可燃氣的燃燒混合足夠的氧氣量,保證可燃氣的穩定燃燒;設有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設有進氣管32,進氣管32外套設有冷卻管33,進氣管32與冷卻管33間流通有循環水用于散熱冷卻,在實際使用中,能顯著降低爐膛的高溫對進氣管32的影響,大大延長了進氣裝置的壽命,同時利于氣化爐長時間持續穩定工作;相比以往技術進氣裝置使用壽命短(一般為數天到數月不等)的問題,該循環水冷進氣裝置3的使用壽命能長達數年。
[0020]本實施例中,所述爐體包括方形的殼體11、設于殼體11內表面的保溫層14,所述出灰口 12設在殼體11的其中一側面上,位于靠近殼體11底部的位置并設有清灰爐門6,所述爐口 13設在殼體11的頂端,所述保溫層14為耐火磚堆砌而成,保溫層14形成于殼體11的四內側面和底面上。
[0021]所述縱向進氣部包括進氣連接口(圖中未示)和多個貫穿爐體I底部的保溫層14的通氣孔2,所述通氣孔2均勻排列設置,進氣連接口設置在殼體11底面的位置,通氣孔2與進氣連接口連通用于爐膛底部進行配風,通風時,在爐膛內形成輔助燃料充分燃燒的縱向風,利于燃料的燃燒充分。
[0022]所述進氣管32的進風口端部設置有外螺紋,通過所述外螺紋,進氣管32的一端與所述五通接頭51螺合,安裝靈活簡便。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耐火磚的厚度為12厘米,在保證良好的保溫效果的同時利于爐體I的小型化;這樣在保證爐溫穩定,延長封火時間的同時,又可以有效阻擋爐膛內的溫度向所述殼體11傳遞,利于降低殼體11的溫度,有益在使用上的安全。
[0024]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合理、設計巧妙,進氣管32的出風口端懸空位于縱向進氣部的上方,在實際使用中,燃料燃燒后往爐底掉的爐渣不容易堵塞該進氣管,通過人為控制清渣周期,杜絕了出風不暢現象,利于可燃氣的穩定產生及燃料的充分利用。
[0025]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有出灰口與爐口的爐體,設于爐體底部的縱向進氣部,設于爐體一側部上連通爐體內空間的循環水冷進氣裝置,爐體的另一側部設置有可燃氣噴嘴裝置,所述縱向進氣部、循環水冷進氣裝置與可燃氣噴嘴裝置之間相連通設有通風管組件,所述通風管組件與鼓風機的出風口連通,循環水冷進氣裝置同時與冷卻水循環系統連通; 所述循環水冷進氣裝置包括固定板、進氣管和套設在進氣管外的冷卻管,進氣管的出風口端貫穿固定板并進風口端與固定板固設,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一側部上,所述出風口端懸空位于縱向進氣部的上方,所述冷卻管的內管與進氣管的外管之間設有冷卻水腔,冷卻管上設有與所述冷卻水腔連通的循環水輸入管和循環水輸出管,冷卻管的兩端口為密封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包括方形的殼體、設于殼體內表面的保溫層,所述出灰口設在殼體的其中一側面上,位于靠近殼體底部的位置并設有清灰爐門,所述爐口設在殼體的頂端,所述保溫層為耐火磚堆砌而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進氣部包括進氣連接口和多個貫穿爐體底部的保溫層的通氣孔,所述通氣孔均勻排列設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的進風口端部設置有外螺紋。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生物質氣化爐的爐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磚的厚度為12厘米。
【文檔編號】C10J3/74GK204138608SQ201420446376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8日
【發明者】陳金永 申請人:陳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