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余熱回收利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種余熱回收利用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粉煤氣化爐余熱回收利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煤炭氣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想以煤代油,必須先將煤炭進行氣化而得到煤氣。實現這一重要功能的裝置粉煤氣化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產生余熱散于空氣之中,余熱資源被認為是繼煤、石油、天然氣和水力之后的第五大常規能源。余熱資源可用于發電、驅動機械、加熱或制冷等,因而能減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并減輕對環境的熱污染。我國工業企業的余熱利用潛力很大,余熱利用在當前節約能源中占重要地位。余熱資源的回收利用,要求工藝上需要、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和保護環境。高溫煙氣的余熱約占余熱資源總量的50%。[0003]在國內粉煤氣化爐的余熱利用方面相對而言比較薄弱。目前國內使用的粉煤氣化爐氣化室盤管冷卻水是采用中壓汽包工藝裝置產生中壓蒸汽,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水汽較大,容易出現氣化室盤管局部溫度較高,造成盤管爆管,影響裝置安全運行;觀察粉煤氣化爐氣化室盤管密度變化,不能夠及時地反映爐膛溫度變化。發明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余熱回收利用裝置,利用余熱產生低壓飽和蒸汽;通過調整低壓飽和蒸汽側壓力來控制粉煤氣化爐氣化室盤管水的溫度,該余熱回收利用裝置具有運行安全,操作方便的優點。[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0006]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的蒸汽出口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水口、脫鹽水緩沖罐補水口、低壓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的補水口分別與粉煤氣化爐蒸汽出口、預熱用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水口連接水冷壁循環水補水管,脫鹽水緩沖罐補水口連接脫鹽水補水管,循環水泵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蒸汽出口和粉煤氣化爐補水口相連,另一臺循環水泵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補水口和連接脫鹽水緩沖罐蒸汽出口相連。[0007]各個部件之間通過管線連接,管線上設置控制閥門,粉煤氣化爐的高溫水與脫鹽水緩沖罐的冷卻水送到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中進行換熱,產生低壓飽和蒸汽。[0008]本實用新型 的有益效果是:能夠實現溫度可控,同時操作方便,能夠觀察粉煤氣化爐盤管進出口溫差的變化,運行安全系數高,便于推廣應用。
[0009]圖1余熱回收利用裝置整體連接示意圖[0010]其中,1-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2-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3-脫鹽水緩沖罐,4-循環水泵,5-粉煤氣化爐,6-循環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0012]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I的蒸汽出口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2補水口、脫鹽水緩沖罐3補水口、低壓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I的補水口分別與粉煤氣化爐5蒸汽出口、預熱用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2補水口連接水冷壁循環水補水管,脫鹽水緩沖罐3補水口連接脫鹽水補水管,循環水泵4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2蒸汽出口和粉煤氣化爐5補水口相連,另一臺循環水泵6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I補水口和脫鹽水緩沖罐3蒸汽出口相連。[0013]粉煤氣化爐5的高溫水與脫鹽水緩沖罐3的冷卻水送到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I中進行換熱,產生低壓飽和蒸汽。可以通過調整低壓飽和蒸汽的側壓力來控制粉煤氣化爐5氣化室盤管水的溫度。[0014]各設備之間通過管線連接,管線上設置控制閥門。[0015]本實用新型粉煤氣化爐余熱回收利用裝置可用現有技術設計制造,完全可以實現。有廣闊 應用前景。
權利要求1.一種余熱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是: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的蒸汽出口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水口、脫鹽水緩沖罐補水口、低壓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的補水口分別與粉煤氣化爐蒸汽出口、預熱用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水口連接水冷壁循環水補水管,脫鹽水緩沖罐補水口連接脫鹽水補水管,循環水泵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蒸汽出口和粉煤氣化爐補水口相連,另一臺循環水泵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補水口和連接脫鹽水緩沖罐蒸汽出口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余熱回收利用裝置,其特征是:各個設備之間通過管線連接,管線上設置控制 閥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粉煤氣化爐余熱回收利用裝置,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的蒸汽出口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水口、脫鹽水緩沖罐補水口、低壓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的補水口分別與粉煤氣化爐蒸汽出口、預熱用蒸汽管連接,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補水口連接水冷壁循環水補水管,脫鹽水緩沖罐補水口連接脫鹽水補水管,循環水泵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緩沖罐蒸汽出口和粉煤氣化爐補水口相連,另一臺循環水泵兩頭分別與水冷壁循環水冷卻器補水口和連接脫鹽水緩沖罐蒸汽出口相連,各個設備之間通過管線連接,管線上設置控制閥門。本實用新型溫度可控、操作方便,能夠觀察粉煤氣化爐盤管進出口溫差的變化,運行安全系數高,便于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C10J3/72GK203112768SQ20132005235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1日
發明者張金成, 王富興, 楊本華, 王延吉, 肖光, 張海軍, 孫遠嶺 申請人:聊城市魯西化工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