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能源與環境的雙重危機是本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按世界上目前已探明的能源,石油將在40年內枯竭,天然氣將在60年內耗盡,煤炭資源尚可開采200年左右。同時,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會導致酸雨、溫室效應,從而引發植被破壞,生物物種多樣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物質能源是僅次于石油、天然氣、煤炭的第四大能源,基于其綠色、清潔、可再 生、原料來源豐富等優點,對生物質能源的開發研究成為各國工作的重點。《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逐步提高優質清潔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力爭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使可再生能源技術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力。上世紀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使人們開始重視生物質液化技術的研究。生物質轉化為生物油后,其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高,同時更便于運輸和儲藏,不僅可以直接用于現有鍋爐等設備的燃燒,而且可通過進一步改進加工使其品質接近于柴油等化石燃料的品質,此外還可以分離提取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以此為基礎,可以實現生物質資源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利用。生物質熱裂解是生物質液化技術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具有廣闊的工業化前景而備受人們關注。生物質熱裂解技術是指生物質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加熱升溫引起生物質高分子裂解產生生物油、可燃氣及木炭。生物油在常溫下會緩慢發生一系列的聚合反應導致其粘度增加,當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性質均勻的生物油就會產生分層。此外,生物油還具有高點火溫度,高粘度,強腐蝕性,與化石燃料不混容,高殘碳含量等共性,這使得生物油很難直接應用于現有設備,必須進一步改善其相關性質,其中最關鍵的是提高其穩定性。生物油在儲存過程中,不飽和鍵之間會發生緩慢的聚合或縮聚反應,羥基與羧基會發生酯化反應,羥基與羰基會發生醚化反應,這些老化反應導致生物油的平均分子量增力口,宏觀表現為粘度增大。對玉米桿生物油在不同溫度下的運動粘度進行測定,發現當溫度低于85°C時,生物油的粘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減小,符合液體粘溫通用關系式;當溫度高于85°C時,生物油的粘度隨著溫度升高而上升。研究結果表明生物油內部存在聚合、酯化等反應,小分子物質反應生成大分子物質導致生物油表觀粘度增大,且高溫有利于反應進行。因此,將生物油存放在低溫環境下可以抑制反應,增加穩定性。生物質原料本身具有的水分和熱裂解反應過程生成的水,加上生物油具有很強的吸濕性,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子,同時,生物油內部發生的一系列老化反應也會產生一定量的水分子,因此生物油的含水率很高。生物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可以降低其粘度,改變體系pH,但隨著存放時間延長,水分含量超過了一定限度(30% ),生物油內部各組分間極性差別逐漸擴大,原本均一的液體就很難保持均勻,會出現分層一相為高度粘稠的物質;另一相為含有水和可溶性物質的液相。目前很多學者如何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通過催化加氫,催化裂解,氣相催化,水蒸氣重整以及乳化等方式,也可以混合一些有機溶劑來改善其品質。山東青島大學王翠蘋等申請了“一種生物質熱裂解油精致的方法”的專利,他們采用異辛醇制得少水生物油,再用乙酰氯與其反應制得無水生物油,再加入乙醇,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加熱發生酯化反應制得酯化生物油,最后用無水硫酸鎂脫水調節PH,制得精制生物油。所得精制生物油的熱值和PH大幅度提高,但同時粘度也相應增加。本發明是在前一階段分別通過添加丙酮及乙酸乙酯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添加甲醇來改善生物油穩定性。該方法操作簡單,能有效降低生物油含水率和粘度,明顯提高生物油的PH值。文獻檢索結果表明,通過添加甲醇來改善生物油穩定性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生物油穩定性差,粘度隨儲存時間大幅度增加,提供一種通過添加劑(甲醇)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生物油內部的老化反應會產生水,含水率增加會導致生物油理化性質不穩定,引起分層;降低生物油含水率,可以提高其穩定性。PH值是評價生物油是否穩定的另一個指標,低PH值有利于老化反應進行,因此提高pH值可以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粘度作為評價生物油內部是否發生老化反應的重要的指標,其絕對值越小,相對增長率越小,則說明生物油內部老化反應得到抑制,穩定性得到提高。通過測試未添加與添加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PH值(25°C )以及運動粘度(40°C )隨儲存時間的變化發現,添加甲醇能有效抑制含水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PH值,并能極大程度地降低生物油的粘度。因此,本發明對進一步擴大生物油的應用范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通過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提高生物油穩定性。具體為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向新制取的生物油中添加一定量甲醇,混合均勻后置于密閉容器中,放入恒溫箱內,在25°C條件下儲存。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優選地,所述添加的甲醇占甲醇處理生物油總重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 21%。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添加的甲醇占甲醇處理生物油總重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優選地,所述生物油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生物質原料準備取稻殼,干燥;步驟二,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步驟一中稻殼的粒徑為30 80目。優選地,所述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
優選地,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純度規格> 99. 5%。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工藝簡單,該方法只需向生物油中添加一定量甲醇,混合均勻密封儲存,不需要對生物油進行復雜的加工處理;成本低,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嚴格的條件。2、在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I % 21%的甲醇(彡99. 5%)能夠有效提高生物油穩定性,降低生物油粘度,25°C下能 有效儲存42天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實施例I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30目;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甲醇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所需甲醇的質量;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甲醇,純度規格> 99. 5%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C。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的甲醇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貯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甲醇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 54% ;含有1%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7. 87%減少到27. 80%,減少了 0.27%。與空白組相比,添加1%甲醇的生物油初始含水率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C)從2. 99升高到3. 09,升高了 3. 34%;含有I %甲醇的生物油的pH值(25°C )從3. 02升高到3. 19,升高了 5.63%。由此可見,添加I %甲醇的生物油初始PH值上升,且其增長率大于空白組。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C )從17. 23mm2 -s^1增加到37. 45mm2 ,增加了 117. 35%。含有I %甲醇的生物油粘度(400C )從14. 9mm2 .s—1增加到29. 39mm2 .s—1,增加了 97.25%。與空白組相比,添加1%甲醇的生物油初始粘度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實施例2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50目。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甲醇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6%所需甲醇的質量;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甲醇,純度規格> 99. 5% ;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C。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6%的甲醇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儲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甲醇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54%,含有6%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6. 47%到27. 58%,增加了 4.19%。與空白組相比,添加6%甲醇的生物油初始含水率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0C )從2. 99增加到3. 09,增加了 3. 34%;#有6%甲醇的生物油的pH值(25°C )從3. 15增加到3. 33,增加了 5. 71%。由此可見,添加6%甲醇的生物油初始pH值上升,且其增長率大于空白組。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C )從17. 23mm2 -s^1增加到37. 45mm2 ,增加了 117. 35%。含有6%甲醇的生物油粘度(400C )從11. 78mm2 .s—1增加到16. 83mm2 .s—1,增加了 42.87%。與空白組相比,添加6%甲醇的生物油初始粘度大幅度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實施例3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60目。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甲醇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1%所需甲醇的質量;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甲醇,純度規格> 99. 5%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C。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1%的甲醇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儲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甲醇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54%,含有11%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5. 87%增加到26. 04%,增加了 0. 66%。與空白組相比,添加11%甲醇的生物油初始含水率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0C )從2. 99增加到3. 09,增加了 3. 34%;#有11%甲醇的生物油的pH值(25°C)從3. 30增加到3. 54,增加了 7.27%。由此可見,添加11 %甲醇的生物油初始pH值上升,且其增長率大于空白組。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C )從17. 23mm2 *s_1增加到37. 45mm2 -s'增加了 117. 35%。含有11%甲醇的生物油粘度(40 0C )從9. OSmm2M-1增加到11. 54mm2* s—1,增加了 27. 12%。與空白組相比,添加11%甲醇的生物油初始粘度大幅度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實施例4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80目。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甲醇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6%所需甲醇的質量;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甲醇,純度規格> 99. 5%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C。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6%的甲醇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儲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甲醇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54%,含有16%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3. 74%增加到24. 73%,增加了 4. 17%。與空白組相比,添加16%甲醇的生物油初始含水率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0C )從2. 99增加到3. 09,增加了 3. 34%;#有16%甲醇的生物油的pH值(25°C)從3. 45增加到3. 71,增加了 7.54%。由此可見,添加16 %甲醇的生物油初始pH值上升,且其增長率大于空白組。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C )從17. 23mm2 -s^1增加到37. 45mm2 ,增加了 117. 35%。含有16%甲醇的生物油粘度(400C )從7. 015mm2 m—1增加到8. 488mm2 .s'增加了 21. 00%。與空白組相比,添加16%甲醇的生物油初始粘度大幅度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實施例5 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40目。
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甲醇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所需甲醇的質量;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甲醇,純度規格> 99. 5%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C。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的甲醇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儲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甲醇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54%,含有21%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2. 21%增加到22. 95%,增加了 3.33%。添加21%甲醇 的生物油初始含水率下降,其增長率小于空白組。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0C )從2. 99增加到3. 09,增加了 3. 34%;#有21%甲醇的生物油的pH值(25°C)從3. 59增加到3. 86,增加了 7.52%。由此可見,添加21 %甲醇的生物油初始pH值上升,且其增長率大于空白組。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C )從17. 23mm2 -s^1增加到37. 45mm2 ,增加了 117. 35%。含有21%甲醇的生物油粘度(400C )從5. 542mm2 .s4增加到6. 454mm2 .s'增加了 16.46%。與空白組相比,添加21%甲醇的生物油初始粘度大幅度下降,其增長率小
于空白組。對比實施例I 4發現,當添加的甲醇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 %時,所得生物油的初始含水率最低,儲存42天后,其含水率仍然最低;其初始pH值最高,儲存42天后,其pH值仍然最高,且增長率僅次于16%濃度組;其初始粘度最小,且粘度增長率也最小。因此,綜合考慮,所添加的甲醇最佳質量百分比為21%。對比例I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40目。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丙酮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所需丙酮的質量;所述丙酮,為分析純丙酮,純度規格> 99. 5%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丙酮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丙酮,混合均勻后制成丙酮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C。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的丙酮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儲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丙酮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
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54%,含有21%丙酮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3. 76%增加到23. 85%,增加了 0. 38%。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0C )從2. 99增加到3. 09,增加了 3. 34%;#有21%丙酮的生物油的pH值(250C )從3. 78降低到3. 53,降低了 6.61%。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C )從17. 23mm2 *s_1增加到37. 45mm2 -s'增加了 117. 35%。含有21%丙酮的生物油粘度(400C )從5. 037mm2 -s—1增加到6. 052mm2 .s—1,增加了 20. 15%。將對比例I與實施例5進行對比發現,在添加量均為質量百分比濃度21%的情況 下,初始PH值丙酮組高于甲醇組,經過42d儲存,甲醇組已明顯高于丙酮組;粘度測試結果顯示,丙酮處理生物油的粘度略小于甲醇處理生物油;結合含水率測試結果發現,添加甲醇對生物油含水率增長的抑制作用優于丙酮。對于添加劑的效果,不能單從降低粘度角度出發,應結合含水率的變化進行綜合評價。含水率的增加是生物油內部酯化、醚化等反應的結果,含水率增加可降低生物油的粘度,增加其流動性。甲醇處理生物油的粘度雖然較丙酮處理生物油略有增加,但是其含水率也低于丙酮組,低含水率更有利于生物油的穩定儲存。由此可得,甲醇作為添加劑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優于丙酮。對比例2以稻殼為原料,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制取生物油。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生物質原料準備采用稻殼,經過不同目數篩子篩選后,取篩選后的稻殼,在105°C溫度下干燥24h ;所述篩選后的稻殼,粒徑為40目。第二步,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rT1 ;第三步,計算乙酸乙酯添加量計算向一定量生物油中添加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所需乙酸乙酯的質量;所述乙酸乙酯,為分析純乙酸乙酯,純度規格> 99.5% ;第四步,向生物油中添加乙酸乙酯稱取一定量新制生物油,加入計算所需乙酸乙酯,混合均勻后制成乙酸乙酯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儲存條件為恒定溫度25。。。將所制生物油分成空白對照組和加入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的乙酸乙酯組。將2組生物油密封存放在25°C干燥條件下儲存42d,測定生物油特性(含水率,pH值(25°C ),運動粘度(40°C))隨儲存時間(42d)的變化規律。下面以儲存0天和儲存42天的測試數據說明添加乙酸乙酯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含水率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含水率從29. 96%增加到31. 62%,增加了 5.54%,含有21%乙酸乙酯的生物油含水率從23. 51%增加到24. 77%,增加了 5. 38%。pH值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pH值(250C )從2. 99增加到3. 09,增加了 3. 34%;#有21%乙酸乙酯的生物油的pH值(25 0C )從3. 26增加到3. 29,增加了 1.08%o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空白組粘度(400C )從17. 23mm2 s-1增加到37. 45mm2 s—1,增加了 117.35%。含有21%乙酸乙酯的生物油粘度(40°C )從7. 351mm2 s—1增加到
8.851mm2 s'增加了 20. 41%。
將對比例2與實施例5進行對比發現,在添加量均為質量百分比濃度21%的情況 下,初始含水率甲醇組低于乙酸乙酯組,且甲醇對生物油含水率增長的抑制作用優于乙酸乙酯;初始PH值甲醇組高于乙酸乙酯組,42d后,甲醇組對生物油pH值的提高效果更好;粘度測試結果顯示,甲醇組生物油初始粘度低于乙酸乙酯組,且粘度增長率小于乙酸乙酯組。由此可得,甲醇作為添加劑對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效果優于乙酸乙酯。
權利要求
1.一種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的甲醇占甲醇處理生物油總重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 2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的甲醇占甲醇處理生物油總重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21%。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油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生物質原料準備取稻殼,干燥; 步驟二,生物油的制取采用流化床生物質快速熱裂解反應裝置,以干燥后的稻殼為原料制取生物油,其熱裂解反應溫度為500°C,流化氣體為氮氣,流化風速為60L miiT1。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中稻殼的粒徑為30 80目。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醇處理生物油,置于密閉容器中儲存。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醇,為分析純,純度規格> 99. 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通過添加劑提高生物油穩定性的方法;該方法是向生物油中添加甲醇,混合均勻后,制成甲醇處理生物油;所述添加的甲醇占甲醇處理生物油總重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21%。通過測試未添加與添加甲醇的生物油含水率、pH值(25℃)以及運動粘度(40℃)隨儲存時間的變化發現,添加甲醇能有效抑制含水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pH值,并能極大程度地降低生物油的粘度。此法工藝簡單,成本低,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嚴格的條件,能夠有效提高生物油穩定性,降低生物油粘度,所得生物油在25℃下能有效儲存42天以上。本發明成果對進一步擴大生物油的應用范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文檔編號C10G1/00GK102643687SQ20121012459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5日
發明者劉榮厚, 周維奇, 程志才, 費雯婷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