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煤物質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斜窯多燃燒 器煤分解器。
背景技術:
在公知技術中,有利用煤制煤氣的,有利用煤制天然氣的,還有利用煤進行高溫、 中溫、低溫煉焦、制氣的,但上述工藝方法不是將煤粉團成塊的,就是要篩選塊料,原料成本 增加,或所產氣熱值不高,附加值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顯著。爐的加熱方式可分為 外熱式、內熱式及內熱外熱混合式。外熱式爐的加熱介質與原料不直接接觸,熱量由爐壁傳 入;內熱式爐的加熱介質與原料直接接觸,因加熱介質的不同而有固體熱載體法和氣體熱 載體法兩種。常用的煤分解設備主要是有兩種,有一種是豎窯結構,該結構燃燒煙氣和煤產 生的可燃性氣體,使得可燃氣的純度低,附加值低,還有部分排出,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和 環境的污染。另一種立窯是煤塊放置在帶孔的隔板上,煤塊上方有加熱器,因隔板上的煤塊 有一定的堆積厚度,不能被均勻加熱、分解,需要用被分解的氣體循環加熱、分解,更為重要 的是,因為煤隔板上循環通氣孔的大量存在,煤粉會從通氣孔漏下來,所以煤粉需要進入立 窯時先需要將煤粉加工成煤團,所以煤粉不能直接用于窯體分離,這就相應地增加了煤粉 分解的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工藝及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能直接將煤粉物質 分離、提高其綜合利用價值、節能減排,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 解器。一種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包括一個斜向設置的密封回轉窯體,所述回轉窯體 包括一個進料口、出料口,所述回轉窯體內沿窯體方向設置密排的多個燃燒器,所述密排的 多個燃燒器一側對應設置密排的多個燃氣進氣管和與燃氣進氣管平行的密排的多個空氣 進氣管,所述燃氣進氣管與對應的燃燒器連通,所述的密排空氣進氣管與對應的燃燒器連 通,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的另一側設置對應的多個密排散熱管,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 與對應的密排散熱管相連通,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內對應設置多個點火器,所述密排的 多個燃燒器、散熱管、燃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間形成煤物質推進分離通 道,所述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與所述進料口和出料口連通,所述回轉窯體上進料口所在端 設置煤分離出的燃氣、焦油氣收集管,所述煤分離燃氣、焦油氣收集管與煤物質推進分離通 道連通,另一端與燃氣除塵液化機構連接,所述密排散熱管與焰氣匯集管連通,所述焰氣匯 集管伸出回轉窯外。所述密排燃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與出料口在窯尾上設置支撐旋轉滑環,所述燃 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與支撐旋轉滑環活動連接,所述支撐旋轉滑環與窯尾相對旋轉、滑 動。[0006]所述回轉窯體內壁上設置煤粉揚起推進機構。所述煤粉揚起推進機構是大量設置在回轉窯體內壁上的揚板。所述密排散熱管、密排燃氣進氣管、密排空氣進氣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間設置管 道支撐機構。所述焰氣匯集管遠離密排散熱管的一端與煤粉干燥預熱機構連接。由于本實用新型使用斜向密閉回轉窯體,回轉窯體內的燃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 將空氣和燃氣帶入密排的燃燒器,點火器點燃混合氣,燃燒后的焰氣源源不斷地進入密排 散熱管,產生的大量的熱通過密排散熱管壁傳導、輻射到燃燒器、散熱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 間形成的空腔內的煤粉上,被回轉窯體內壁上設置的煤粉揚起推進機構揚起的煤粉充分地 吸收,煤粉升溫分解,就在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內分解成燃氣、焦油氣和熱值較高的煤,燃 氣和焦油氣通過所述煤分離燃氣、焦油氣收集管與回轉窯外的燃氣除塵液化機構連接,將 分解到的燃氣、焦油氣收集、除塵、分離、加壓液化。所述密排空氣管、密排燃氣進氣管以密 排形式設置,便于充分吸收高溫已分解煤粉內的熱,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系統產生的熱能,同 時使得煤粉的溫度慢慢降低,最終便于貯存和利用。所述密排散熱管、密排空氣管、密排燃 氣進氣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間設置管道支撐機構,進一步提高燃燒器與回轉窯體之間結合 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所述焰氣匯集管遠離密排散熱管的一端與煤粉干燥預熱機構連接,保 證通過焰氣匯集管后的焰氣內尚存大量的熱能被煤粉預吸收干燥升溫,提高了能源的利用 率,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進入回轉窯體前的煤粉的溫度,降低了煤粉的含水量。本實用新型可 將粉煤快速高效地分解分離,充分節約和利用了能源,大大地提高了煤資源的利用率和利 用水平,將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A向的剖視圖;圖3是圖1中B-B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包括一個斜向設置的密封回 轉窯體1,所述回轉窯體1包括一個進料口 2和出料口 3,所述回轉窯體1內沿窯體方向設 置密排的多個燃燒器4,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一側對應設置密排的多個燃氣管5和與燃 氣管平行的多個密排空氣管6,所述的密排燃氣管5與密排的燃燒器4連通,所述密排空氣 管6與密排的燃燒器4連通,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4的另一側對應設置密排的多個散熱 管7,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4與對應的密排散熱管7連通,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4對應 設置多個點火器8,所述密排散熱管7、密排燃燒器4、密排燃氣管5、密排空氣管6與回轉窯 體1內壁之間形成的空腔為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9,所述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9與所述進 料口 2和出料口 3連通,所述回轉窯體1上進料口 2所在端設置伸出回轉窯體1外的燃氣、 焦油氣收集管10,所述煤分離燃氣、焦油氣收集管10與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9連通,另一 端與燃氣除塵液化機構11連接,所述密排散熱管7與焰氣匯集管12連通,所述焰氣匯集管12伸出回轉窯1外。回轉窯體1內密排的燃氣進氣管5、密排的空氣進氣管6將燃氣和空 氣帶入密排的燃燒器7由點火器8點燃密排燃燒器4內的混合氣,燃燒后的焰氣源源不斷 地進入密排散熱管7,產生的大量的熱通過密排散熱管7壁傳導、輻射到燃燒器與回轉窯體 1內壁之間形成的空腔內的煤粉上,被回轉窯體1內壁上設置的煤粉揚起推進機構13揚起 的煤粉充分地吸收,煤粉升溫分解,就在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9內分解成燃氣、焦油氣和較 高熱值煤,燃氣和焦油氣通過所述煤分離燃氣、焦油氣收集管10與回轉窯外1的燃氣除塵 液化機構11連接,將分解到的燃氣、焦油氣收集、除塵、分離、加壓液化。所述密排燃氣進氣管5、空氣進氣管6與出料口 3在窯尾上設置支撐旋轉滑環17, 所述燃氣進氣管5、空氣進氣管6與支撐旋轉滑環17連接,所述支撐旋轉滑環17與窯尾相 對旋轉、滑動。密排的燃氣進氣管5和密排的空氣進氣管6的設置便于充分吸收高溫煤粉內的 熱,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系統產生的熱能,同時使得煤粉的溫度慢慢降低,最終便于貯存和利用。所述回轉窯體1內壁上設置煤粉揚起推進機構13,大量設置在回轉窯體內壁1上 的揚板一方面推進煤粉向前運動,另一方面將煤粉在旋轉推進中更便于均勻吸收大量的 熱。所述密排散熱管7、密排燃氣進氣管5、密排空氣進氣管6與回轉窯體1內壁之間 設置管道支撐機構14,進一步提高燃燒器與回轉窯體之間結合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所述焰氣匯集管12遠離密排散熱管7的一端通過管道15與煤粉干燥預熱機構16 連接,保證通過焰氣匯集管12后的焰氣內尚存大量的熱能被煤粉預吸收、被干燥,提高能 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進入回轉窯體1前的煤粉的溫度。
權利要求1.一種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包括一個斜向設置的密封回轉窯體,所述回轉窯體包 括一個進料口、出料口,所述回轉窯體內沿窯體方向設置密排的多個燃燒器,所述密排燃燒 器的一側對應設置密排的多個燃氣進氣管和與燃氣進氣管平行的密排的多個空氣進氣管, 所述燃氣進氣管與對應的燃燒器連通,所述的密排空氣進氣管與對應的燃燒器連通,所述 密排的多個燃燒器的另一側對應設置多個密排散熱管,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與對應的密 排散熱管相連通,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內對應設置多個點火器,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 散熱管、燃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間形成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所述回轉 窯體上進料口所在端設置煤分離出的燃氣、焦油氣收集管,所述煤分離燃氣、焦油氣收集管 與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連通,另一端與燃氣除塵液化機構連接,所述密排散熱管與焰氣匯 集管連通,所述焰氣匯集管伸出回轉窯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進氣管、空氣進 氣管與出料口在窯尾上設置支撐旋轉滑環,所述燃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與支撐旋轉滑環 活動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轉窯體內壁上設 置煤粉揚起推進機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粉揚起推進機構 是大量設置在回轉窯體內壁上的揚板。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排散熱 管、燃氣進氣管、空氣進氣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間設置管道支撐機構。
6.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焰氣匯集 管遠離密排散熱管的一端與煤粉干燥預熱機構連接。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焰氣匯集管遠離密 排散熱管的一端與煤粉干燥預熱機構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斜窯多燃燒器煤分解器,它包括一個斜向設置的密封回轉窯體,所述回轉窯體內設置密排的多個燃燒器,所述密排燃燒器一側對應設置的多個燃氣進氣管和多個空氣進氣管,所述密排的多個燃燒器的另一側設置對應的密排散熱管,所述密排燃燒器、密排燃氣進氣管、密排空氣進氣管與回轉窯體內壁之間形成煤物質推進分離通道,所述回轉窯體上設置煤分離出的燃氣、焦油氣收集管,所述密排散熱管與焰氣匯集管連通,所述焰氣匯集管伸出回轉窯外。本實用新型可將粉煤快速高效地分解分離,充分節約和利用了能源,大大地提高了煤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文檔編號C10B53/04GK201842811SQ20102055700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2日
發明者劉偉, 朱書成, 王希彬 申請人:西峽龍成特種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