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長圓孔矩形型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型煤構造,特別是指一種矩形型煤形狀及構造。
背景技術:
目前企業使用的型煤,均采用圓形通氣孔供應型煤燃燒所需要的氧氣。在實 際使用過程中,經常會由于通風口被阻塞而使氧氣供應不足,影響型煤燃燒效率, 使型煤不能獲得充分燃燒,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延長了型煤的燃燒時間,降低了 煤爐的工作效率。
為了提高型煤氧氣供應能力,可以采用擴大通氣孔直徑的方法,但是,這種 方法必然降低型煤的結構強度,使型煤在搬運過程中容易因為外力而發生斷裂, 或者由于燃燒產生的內應力而裂開。此外,由于現有型煤采用了圓形通氣孔,不 可避免地造成了型煤的通氣孔之間以及通氣孔與型煤側壁之間的煤壁厚度不均, 導致型煤壁厚最深處的燃煤難以得到充分利用,擴大通氣孔直徑的方法并不能解 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 在保證型煤結構強度的前提下,提高型煤的通風、供氧能力。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包括矩形的型煤本體,所述的型煤本體上排列有數個 縱向的通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氣孔的橫截面呈長圓形。 其中所述的型煤本體上設有數個縱向的周邊通氣孔。 其中所述的型煤本體的頂部和底部均設有數個橫向通氣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釆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在于 l.本實用新型比現有圓孔型煤通氣孔截面積更大,煤在燃燒時通氣孔供氧能
力強,不易被堵塞,而使煤能夠充分燃燒。
2、 本實用新型比現有型煤增加了周邊及橫向通風孔,使通氣更加均勻,燃燒 完全、起火快、火床連接好。
3、 本實用新型比現有型煤增加了空氣與煤的接觸面積,使煤能快速燃燒,減 少燃燒時間,單位時間內能量輸出功率大。
4、 本實用新型使型煤鍋爐體積減小,節約成本,使爐膛體積減小,降低鍋爐 的制造成本和鍋爐的占地面積。
5、 本實用新型具有高校、環保、節能的特點。使鍋爐排入大氣的污染減少。 鍋爐環保性能提高。
圖1是本實用新型型煤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型煤的正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型煤的左視圖; 圖4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5是圖2的B-B剖視圖; 圖6是圖1的C-C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0-型煤本體;ll-長圓形的通氣孔;12-周邊通氣孔;13-橫向
通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 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正視圖以及左
視圖,由于在本實施例中,型煤的仰視圖與俯視圖對稱,后視圖與正視圖對稱,
右視圖與左視圖對稱,所以圖1 圖3己經清楚表示了本實施例的形狀與結構, 為了更直觀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以參見圖4 圖6三個不同視角方向的
剖視圖。
從圖l、圖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實用新型長圓孔矩形型煤包括一個矩形 的型煤本體10,型煤本體IO上排列有數個縱向的長圓形的通氣孔11以及數個縱 向的周邊通氣孔12。相鄰的兩排通氣孔ll、 12可以采用并排的方式排列,也可
以采用交錯的方式排列。采用上述結構,長圓形的通氣孔11較相同直徑的圓形通
氣孔通風面積大。而數顆型煤疊放燃燒時,所述的周邊通氣孔12能輔助提高型煤 的通風能力,并且型煤10的結構強度也得到了保證。上述結構更使得通氣孔11、 12之間的煤壁厚度均勻,型煤10內的燃煤同時燃燒完畢,節約燃燒時間,提高 燃燒效率。
從圖2、圖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型煤本體IO頂部和底部設有數個半圓形的 橫向通氣孔13。當型煤縱向的長圓形的通氣孔11發生阻塞時,橫向通氣孔13可 以提供氧氣到型煤的內部,保證型煤的充分燃燒。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 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 變化或等效(例如改變長圓通氣孔的排列方式),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 要求可限定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包括矩形的型煤本體,所述的型煤本體上排列有數個縱向的通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氣孔的橫截面呈長圓形。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煤本 體上設有數個縱向的周邊通氣孔。
3、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煤本 體的頂部和底部均設有數個橫向通氣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向通 氣孔的橫截面是半圓形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長圓孔矩形型煤,包括矩形的型煤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煤本體上縱向排列有數個長圓形的通氣孔以及數個周邊通氣孔。所述的型煤本體的頂部和底部均設有數個橫向通氣孔。采用此結構的型煤,其氧氣供應能力更強,燃煤燃燒更充分。
文檔編號C10L5/36GK201068446SQ200720104200
公開日2008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1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11日
發明者孫勵明 申請人:孫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