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包括磁選機殼體,磁選機殼體內設有永磁輥筒,永磁輥筒包括轉動的外部圓筒和位于中部的軸芯,磁選機殼體的上方設有給料機構和收塵裝置,磁選機殼體的下方設有尾礦口、中礦口和精礦口,永磁輥筒內設有組合磁系,所述組合磁系包括預設磁系、拋尾磁系和精選磁系,預設磁系、拋尾磁系和精選磁系沿外部圓筒轉動方向依次設置,預設磁系與給料機構的給料口對應,拋尾磁系與尾礦口對應,精選磁系與中礦口對應,精選磁系的尾部與精礦口對應。本實用新型對0mm?20mm的全粒級強磁性礦石進行精準拋尾,對強磁性礦物進行有效的品位提升,既能保證成品礦品位又能提高金屬回收率;從而極大地簡化整個選礦的工藝流程。
【專利說明】
干式多磁系永磁棍筒磁選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干式磁選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礦山和冶金等工業領域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屬于礦山磁選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不均勻磁場中利用礦物之間的磁性差異而使不同礦物顆粒實現分離,是選別磁性礦物的首選方法。現有選別磁性礦物的方式有濕式磁選和干式磁選。與濕式磁選復雜的工藝流程及應用局限性相比,干式磁選設備具有結構簡單、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節能環保等一系列優勢。另外,濕式磁選機需要用水作為工作介質,無法在缺水比較嚴重的地區廣泛使用,而且還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近年來,干式磁選機得到了較快程度的發展。
[0003]隨著高壓輥磨機在粉磨領域的廣泛運用,傳統干式磁選機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處理量需求。而且,由于高壓輥磨機擠壓后的物料粒度通常小于2mm,傳統干式磁選機分選出來的有用礦物常常由于磁包裹和夾雜作用嚴重從而導致無法滿足冶煉的需求,必須采用其他的方法做進一步地深選才能得到合格的尚品位精礦廣品。再者,由于我國鐵礦以難選的貧鐵礦、弱磁性鐵礦以及共生礦為主,礦物分選的品位要求一直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希冀解決的問題。因此,磁選設備的高分選精度、大型化成為了現今磁選設備的發展方向。
[0004]采用干式磁選機進行分選作業時,由于各類鐵礦石嵌布粒度的極度不均勻性,為了獲得較高金屬品位的精礦產品,常常需要按礦物的最小嵌布粒度進行破碎或細磨,從而使一部分達到單體解離的鐵礦物產生不必要的過磨現象,造成了金屬量的流失,同時也增加了能量的消耗。而且,由于有用礦物被過磨嚴重,盡管弱磁作業回收鐵礦效果較好,但脈石夾雜現象嚴重,為了提高品位,又不得不降低回收率,從而造成尾礦品位較高。換而言之,現有干式磁選機無法解決成品礦品位和回收率之間的矛盾。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用來連續處理經高壓輥磨機擠壓后的大量強磁性物料,利用本磁選機所獨有的大包角磁系結構,分選出全鐵品位盡可能高的鐵精礦、磁性鐵含量盡可能低的尾礦,以及含連生體較多的中礦;使得磁性礦物的分選作業的工作效率有了極大的提升,單位處理量的能耗降低到了極低的程度,簡化了選礦流程。解決現有干式磁選機無法解決成品礦品位和回收率之間的矛盾,從而能有效的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包括磁選機殼體,磁選機殼體內設有永磁輥筒,永磁輥筒包括轉動的外部圓筒和位于中部的軸芯,磁選機殼體的上方設有給料機構和收塵裝置,磁選機殼體的下方設有尾礦口、中礦口和精礦口,永磁輥筒內設有組合磁系,所述組合磁系包括預設磁系、拋尾磁系和精選磁系,預設磁系、拋尾磁系和精選磁系沿外部圓筒轉動方向依次設置,預設磁系與給料機構的給料口對應,預設磁系的設置可以使被選物料按照顆粒磁性的強弱進行分層,有利于后續拋尾作業的效果。拋尾磁系與尾礦口對應,拋尾磁系可以使所得尾礦的磁性鐵含量盡可能最低。精選磁系與中礦口對應,通過中礦口的設置,既能得到品位盡可能高的精礦產品,又能拋掉盡可能多的干凈尾礦,而獲得的中礦多數屬于解離度不夠的貧連生體顆粒,需要進一步的破碎磨細,從而一舉解決了精礦產品的品位和金屬回收率之間的矛盾;不僅使物料單位處理量的能耗降低到了極低的程度,同時也簡化了整個系統的選礦流程。精選磁系的尾部與精礦口對應。
[0007]作為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精選磁系的后方為無磁過渡區。
[0008]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在尾礦口和中礦口之間設有接料斜板。
[0009]作為一種優選方式,所述收塵裝置的收塵口對應設置于精礦口的上方。
[0010]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其中:所述預設磁系的磁場強度為32-500kA/m;所述拋尾磁系的磁場強度多400kA/m;所述精選磁系由數個強磁區域和數個弱磁區域交替組合而成;強磁區域的磁場強度為130_1601^/1]1,弱磁區域的磁場強度<501^/1]1。通過采用多個強磁區域和多個弱磁區域交替組合的磁系排布方式,可使物料中的磁性顆粒在不斷地吸起-落下-吸起-落下的重復過程獲得多次的分離機會,從而解決了磁包裹與磁夾雜等磁選界的傳統難題,使得精礦品位大幅提升。
[0011]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強磁區域的弧長為80-100_,弱磁區域的弧長<130_。
[0012]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其中:所述精選磁系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為圓心的30-110度。
[0013]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其中:所述預設磁系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為圓心的30-110度。
[0014]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其中:所述拋尾磁系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為圓心的30-110度。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結構簡單、空間緊湊、占地面積相對較少,方便維護;能對0mm-20mm的全粒級強磁性礦石進行精準拋尾,對強磁性礦物進行有效的品位提升,其選礦效率高,處理能力強,既能保證成品礦品位又能提高金屬回收率;從而極大地簡化了整個選礦的工藝流程;適用于冶金、礦山、化工等行業經粉磨設備粉磨后強磁性礦物的分選。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磁選機殼體-1,給料機構-2,收塵裝置-3,外部圓筒-4,中部的軸芯-5,組合磁系-6,預設磁系-61,拋尾磁系-62,精選磁系-63,尾礦口 -7,中礦口 -8,精礦口 -9,接料斜板-10,無磁過渡區-1 I。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9]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相互排斥的特質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之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實施例而已。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用于連續處理經高壓輥磨機擠壓后的大量強磁性物料,將0mm-20mm的全粒級強磁性礦石放入磁選機內。磁選機殼體I內設有永磁輥筒,永磁輥筒包括轉動的外部圓筒4和位于中部的軸芯5,外部圓筒4逆時針方向旋轉,軸芯5—直處于固定不動的狀態。磁選機殼體I的上方設有給料機構2和收塵裝置3;永磁輥筒內設有組合磁系6。從給料機構2中給入的鐵礦石通過給料機構送達永磁輥筒的頂部區域,并在永磁輥筒磁化區磁場的作用下被磁化分層。其磁化分層的方式為:強磁性顆粒被磁場磁化并相互之間接成磁鏈,最終吸附在輥筒表面的最內層;弱磁性的連生體顆粒雖然也被磁化但相互之間形不成磁鏈,最終吸附在強磁性磁鏈的外面;非磁性的脈石顆粒則被以上的磁性顆粒擠到了最外層。這種物料的分層排布狀態有利于接下來的拋尾選別過程。
[0021]所述組合磁系6包括預設磁系61、拋尾磁系62和精選磁系63,預設磁系61、拋尾磁系62和精選磁系63沿外部圓筒4轉動方向,即逆時針方向依次設置。磁選機殼體I的下方設有尾礦口 7、中礦口 8和精礦口 9。預設磁系61與給料機構2的給料口對應,拋尾磁系62與尾礦口 7對應,精選磁系63與中礦口 8對應,在尾礦口 7和中礦口 8之間設有接料斜板10。精選磁系63的尾部與精礦口 9對應。所述收塵裝置3的收塵口對應設置于精礦口 9的上方。
[0022]預設磁系對物料的磁化分層也有利于拋尾磁系的后續拋尾作業,預設磁系的磁場強度為32-500kA/m。為了保證所有的磁性物料都能被吸住,從而得到磁性鐵含量很低的尾礦,所述拋尾磁系的磁場強度設置得非常高,拋尾磁系的磁場強度多400kA/m。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強磁性物料和弱磁性物料與非磁性物料之間分選得比較徹底,盡可能降低非磁性物料對后續精選作業的影響,同時可避免對非磁性物料的重復選別,以降低整個系統的總體能耗,并提尚礦物的精礦品位。
[0023]為了盡可能地提升精礦品位,實現強磁性顆粒與弱磁性顆粒之間的有效分離,所述精選磁系63由數個強磁區域和數個弱磁區域交替組合而成;強磁區域的磁場強度為130-160kA/m,弱磁區域的磁場強度<50kA/m。強磁區域的弧長為80-100mm,弱磁區域的弧長<130mm。當磁性物料進入到精選區的強磁工作范圍時,所有磁性顆粒都會被吸附在棍筒表面;而當磁性物料進入到精選區的弱磁工作范圍時,由于該區域的磁場強度極其微弱,磁場吸力也微乎其微,絕大部分的磁性顆粒就會在自身重力及慣性力的作用下沿著拋物線軌跡開始脫離輥筒表面,就在這些磁性顆粒脫離輥筒表面一定距離的時候,它們又已經進入到下一個相鄰的強磁區域,又會被重新吸附到輥筒的表面。這樣,通過精選磁系對這些磁性顆粒不斷地吸起-落下-吸起-落下的重復過程,使得強磁性顆粒與弱磁性顆粒之間獲得多次的分離機會,解決了磁包裹與磁夾雜等磁選界的傳統難題,使得精礦品位得以大大的提升。
[0024]在所述精選磁系63的后方為無磁過渡區11。磁性物料在隨著圓筒的轉動繼續進入到精選區時,會在自身重力及慣性力的作用下沿著拋物線軌跡開始脫離輥筒表面,就在這些磁性顆粒脫離輥筒表面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它們已經進入到了精選磁系的第一個強磁區域,部分磁性較強的顆粒就會被重新吸附到輥筒的表面,而磁性較弱的礦物顆粒則會落在位于無磁過渡區域下方的接料斜板的上表面繼續向下方滑行,其中有部分磁性稍強的礦物顆粒在精選磁系的磁場作用下有可能重新被吸附到輥筒的表面,而其余磁性很弱的顆粒則最終會落入到下方的中礦口。
[0025]另外,所述精選磁系63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5為圓心的30-110度,所述預設磁系61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5為圓心的30-110度。所述拋尾磁系62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5為圓心的30-110度。或者其他的弧度范圍也可以達到磁選效果。永磁輥筒采用多磁系組合的方式,其總的磁系包角多240°;利用本磁選機所獨有的大包角磁系結構,使得分選更加的高效,能夠分選出全鐵品位盡可能高的鐵精礦、磁性鐵含量盡可能低的尾礦,以及含連生體較多的中礦。這不僅使得磁性礦物的分選作業的工作效率有了極大的提升,也使得單位處理量的能耗降低到了極低的程度,同時也簡化了選礦流程。
[0026]本實用新型所述,物料的拋尾選別過程如下:
[0027]組合磁系將永磁輥筒的外表面劃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區域,分別為:位于輥筒頂部的磁化區、位于輥筒側面的拋尾區和位于輥筒底部的精選區。隨著外部圓筒的轉動,物料被帶進位于輥筒側面的拋尾區。物料中的磁性顆粒被拋尾區強大的磁場吸附在輥筒表面,并隨著外部圓筒的轉動繼續帶進位于輥筒底部的精選區;而非磁性的脈石顆粒則在自身的重力以及圓筒離心力的作用下脫離輥筒表面,落入尾礦口。由于精選區的磁場強度相對拋尾區要弱得多,磁場對磁性顆粒的吸附力也要弱很多。進入精選區的磁性物料,部分磁性較弱的連生體顆粒在自身重力以及離心力的作用下會被甩離輥筒表面而落入中礦口,而磁性較強的高品位精礦顆粒則依然在磁場的作用下吸附在輥筒表面并最終隨著圓筒的轉動被帶入精礦口。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包括磁選機殼體(I),磁選機殼體(I)內設有永磁輥筒,永磁輥筒包括轉動的外部圓筒(4)和位于中部的軸芯(5),磁選機殼體(I)的上方設有給料機構(2)和收塵裝置(3),磁選機殼體(I)的下方設有尾礦口( 7 )、中礦口( 8 )和精礦口(9),其特征在于:永磁輥筒內設有組合磁系(6),所述組合磁系(6)包括預設磁系(61)、拋尾磁系(62)和精選磁系(63),預設磁系(61)、拋尾磁系(62)和精選磁系(63)沿外部圓筒(4)轉動方向依次設置,預設磁系(61)與給料機構(2)的給料口對應,拋尾磁系(62)與尾礦口(7)對應,精選磁系(63 )與中礦口( 8 )對應,精選磁系(63 )的尾部與精礦口( 9 )對應。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選磁系(63)的后方為無磁過渡區(1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在尾礦口(7)和中礦口( 8 )之間設有接料斜板(10)。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塵裝置(3)的收塵口對應設置于精礦口(9)的上方。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預設磁系(61)的磁場強度為32-500kA/m ;所述拋尾磁系(62 )的磁場強度彡400kA/m ;所述精選磁系(63)由數個強磁區域和數個弱磁區域交替組合而成;強磁區域的磁場強度為130-160kA/m,弱磁區域的磁場強度< 50kA/ m。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強磁區域的弧長為80_100mm,弱磁區域的弧長< 130mm。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選磁系(63)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5 )為圓心的30-110度。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預設磁系(61)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5 )為圓心的30-110度。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多磁系永磁輥筒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拋尾磁系(62)為弧形,其弧形所對應的弧度為以軸芯(5 )為圓心的30-110度。
【文檔編號】B03C1/12GK205650331SQ201620343030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2日 公開號201620343030.7, CN 201620343030, CN 205650331 U, CN 205650331U, CN-U-205650331, CN201620343030, CN201620343030.7, CN205650331 U, CN205650331U
【發明人】何亞民, 魏勇, 徐智平
【申請人】成都利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