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風分離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體油水分離器,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將壓縮機的氣體與油水分離開來的旋風分離器。
背景技術:
壓縮機為有油潤滑,各級氣體經過壓縮后含有一定的油水。由于排氣具有較高的溫度,油在較高溫度時在氣閥處易積碳,因此需要對各級氣體進行冷卻和分離油水,以避免這些油水影響壓縮機氣閥和活塞環的使用壽命。現有技術中的氣體油水分離器通常體積較大,分離效率低。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體積小、分離效率高的氣體油水分離器。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體積小、分離效率高的氣體油水分離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旋風分離器,包括進氣管、排氣管和出液管;所述進氣管與導流管相通;所述排氣管設置在所述導流管中,并與所述導流管構成導流腔;所述排氣管和導流管的上端均與端板焊接;所述導流管的下端與分離管固定連接;所述出液管設置在所述分離管的下方。采用上述結構,混有油水的氣體從進氣管進入導流管中,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將氣體中的油水等液態雜質甩脫在導流管的內壁,最終從出液管流出。由于排氣管設置在導流管中形成雙層結構,因此上述結構緊湊,體積小。為提高分離效率,所述進氣管的中心線與所述排氣管的外壁相切。為進一步提高分離效率,所述進氣管的中心線相對水平面向上傾斜。較佳的,所述排氣管的下端焊接有排氣錐板;所述分離管的上端通過上錐板與所述導流管固定連接;所述分離管的下端通過下錐板與所述出液管固定連接。為進一步提高分離效率,所述分離管中焊接有擋板;所述擋板的邊緣設置有缺口。較佳的,所述擋板為傘形擋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體積小,分離效率高。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和圖2所示,一種旋風分離器,包括進氣管4、排氣管3和出液管11。進氣、管4與導流管2相通,進氣管4的中心線41相對水平面向上傾斜,并與排氣管3的外壁相切。排氣管3設置在導流管2中,并與導流管2構成導流腔5。排氣管3的下端焊接有排氣錐板7。排氣管3和導流管2的上端均與端板I焊接。導流管2的下端通過上錐板6與分離管8固定連接,分離管8的下端通過下錐板10與出液管11固定連接。分離管8中焊接有傘形擋板9,擋板9的邊緣設置有缺口 91。旋風分離器工作時,混有油水的氣體從進氣管4進入導流管2中,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將氣體中的油水等液態雜質甩脫在導流管2的內壁。液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傘形擋板9上,并從擋板9的缺口 91流到分離管8的下部,最終從出液管11流出;氣體從導流管2流入分離管8后,在壓力和擋板9的作用下,從排氣管3中排除。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 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ー種旋風分離器,包括進氣管(4)、排氣管(3)和出液管(11);其特征是所述進氣管(4)與導流管(2)相通;所述排氣管(3)設置在所述導流管(2)中,并與所述導流管(2)構成導流腔(5);所述排氣管(3)和導流管(2)的上端均與端板(I)焊接;所述導流管(2)的下端與分離管(8)固定連接;所述出液管(11)設置在所述分離管(8)的下方。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進氣管(4)的中心線(41)與所述排氣管(3)的外壁相切。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進氣管(4)的中心線(41)相對水平面向上傾斜。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排氣管(3)的下端焊接有排氣錐板(7);所述分離管(8)的上端通過上錐板(6)與所述導流管(2)固定連接;所述分離管(8)的下端通過下錐板(10)與所述出液管(11)固定連接。
5.如權利要求I至4任一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分離管(8)中焊接有擋板(9);所述擋板(9)的邊緣設置有缺ロ(91)。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擋板(9)為傘形擋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縮機用旋風分離器,包括進氣管(4)、排氣管(3)和出液管(11);所述進氣管(4)與導流管(2)相通;所述排氣管(3)設置在所述導流管(2)中,并與所述導流管(2)構成導流腔(5);所述排氣管(3)和導流管(2)的上端均與端板(1)焊接;所述導流管(2)的下端與分離管(8)固定連接;所述出液管(11)設置在所述分離管(8)的下方。本實用新型體積小,分離效率高。
文檔編號B04C5/02GK202377111SQ201120514788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2日
發明者葉臘春, 杜治洪, 楊伯平, 林彩明, 湯俊慢, 田波, 董稹, 賀緒權, 鄢旭鴻 申請人:重慶氣體壓縮機廠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