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粉去除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從粉粒體中去除微粉的微粉去除裝置。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2公開了ー種從粉粒體中去除微粉結構的例子。這種結構在圓筒形的套管內配置具備有孔側壁的圓筒形過濾器,在套管上方設置粉粒體吸入ロ,同時在套管的下方設置空氣吸引部,過濾器具備從其下端沿套管的軸方向上的比空氣吸引部更下方處開ロ的結構。粉粒體吸入ロ用軟管或配管連結于塑料樹脂顆粒(粉粒體之一例)進入的容器,空氣吸引部用軟管或配管連結于吸引鼓風機。利用空氣吸引部的吸氣,將顆粒與空氣(輸送粉粒體的氣體的一例)的混合氣體從套管上方吸入,使該混合氣體ー邊沿著過濾器的內壁 (過濾器面)旋轉ー邊下降,利用該螺旋流體產生的離心カ的作用,將顆粒與附著于其上的粉(微粉之一例)分離于過濾器側壁的內外,含粉的空氣從空氣吸引ロ排出,去除了粉的顆粒則從過濾器下端的開ロ落下。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7-503M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273969號公報
發明內容
上述現有技術是用套管下方的空氣吸引部產生作為驅動流的旋流,利用該旋流使混合氣體沿著過濾器的內壁螺旋狀流動,以此實現從粉粒體中去除微粉的技木。但是,空氣吸引部是套管的側壁與在套管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和套管的側壁重疊的過濾器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該環狀空間的外壁(套管的側壁)上設置吸引方向為切線方向的空氣吸引ロ,由于在過濾器側壁構成的環狀空間的內壁為整體有孔結構,整個內壁中存在著不少的空氣吸引,這樣的空氣吸引部所形成的旋流弱,在過濾器內的混合氣體流形成所謂導向角大的螺旋狀。從而,混合氣體不能夠得到充分旋轉,在過濾器面的滯留時間短,存在難以提高微粉去除效率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干,提供能夠得到強旋流(驅動流),以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的滯留時間,提高微粉去除效率的微粉去除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微粉去除裝置,在具備內筒和配置于該內筒外側的外筒,所述內筒的側壁中,在所述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與所述外筒的側壁重疊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設置使粉粒體的輸送氣體與所述粉粒體的混合氣體流入所述內筒內的流入ロ,同時設置使與流入所述內筒內的所述混合氣體中包含的微粉一起通過所述過濾器的側壁的所述輸送氣體從所述外筒的側壁沿切線方向該外筒外流出的流出口,其特征在干,所述內筒的側壁中,在所述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所述流出ロ 重疊的部分,設置為阻斷通氣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
依據本發明,由于在內筒的側壁中,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口重疊的部分,設置了為阻斷通氣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則在內筒的側壁中,所述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口重疊的部分吸氣會得到抑制,可以提供能夠得到強旋流的微粉去除裝置。
在本發明中,通氣阻斷部也可以只設置于內筒的側壁中,在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口重疊的部分的全周長的一部分上。若在所述全周長上設置,則可使內筒的側壁中,在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從與流出口重疊部分吸入的氣體在其全周長上得到消除,從而得到更強的旋流。又,在所述全周長的一部分,在流出ロ的周向上的設置位置會有所限制,所述全周長也非如此,故裝置設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
又,在本發明中,設置在一端形成流出ロ的流出管,該流出管也可具備沿外筒側壁的該流出管的另一端的入口,如該流出管具備進入內筒側壁與外筒側壁之間的空間的管側壁, 以形成進入內筒側壁與外筒側壁之間的空間的該流出管的另一端的入口,則能夠減少與旋流的旋轉方向相反方向的吸氣,得到更強的旋流。
圖1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2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A)為主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面圖。
圖3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流出ロ部,㈧為側面圖、⑶為俯視圖。 圖4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例。 圖5是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面圖。 圖6是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是表示流入ロ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是表示分離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是表示流出ロ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
圖7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8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A)為主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面圖。
圖9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對第2流入ロ提供空氣的空氣供給手段。 圖10是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面圖。 圖11是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的流動的俯視圖,(A)為表示流入ロ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為表示分離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表示流出ロ部內空氣
4的流動的俯視圖。
圖12表示本發明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13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㈧為主視圖,⑶為俯視圖,(C)為側面圖。
圖14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流出ロ部,㈧為側面圖、⑶為俯視圖。 圖15是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面圖。 圖16是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分離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⑶為流出口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流入口部內空氣的流動的俯視圖。
符號說明
1空氣(輸送氣體)2顆粒(粉粒體)3混合氣體4微粉10,140內筒11,141中心軸15,145通氣阻斷部20 150外筒30,130過濾器31,131過濾器孔60、180流入管(流入ロ)70、190流出管(流出ロ)71,191流出管入口72,192流出管出口(流出ロ)73,193管側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下面參照圖1 圖6對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進行說明。圖1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圖2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A)為主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面圖。圖3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流出ロ部,(A)為側面圖、(B)為俯視圖,圖4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例,圖5是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面圖,圖6是表示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流入ロ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⑶為分離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流出口部內空氣流動的俯視圖。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由包含過濾器30的內筒10、和在內筒10 外側的同軸配置的外筒20、和微粉去除裝置設置用的臺板40、和上蓋50等構成。
過濾器30,由內筒10的側壁中的,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20的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構成,同時為使從流入內筒10內的混合氣體3(參考圖4 圖 6)中的塑料樹脂顆粒2 (粉粒體的一例)的微粉4分離到內筒10的側壁的外側,形成以內筒10的中心軸11為軸的倒圓臺形,并在其大約整個側壁(側面)上設置僅使混合氣體3 中的空氣1和微粉4通過(顆粒2不能通過)的呈交叉排列組合狀等多數個過濾器孔31。 該過濾器30的側壁由沖孔金屬板構成。
各過濾器孔31,形成其長度方向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垂直方向上的長孔,作為將沿過濾器30的內壁(過濾器面)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導向內筒10的中心軸 11的垂直方向(內筒10的中心軸11在鉛錘方向上時為水平方向)引導用的導向器。
內筒10,具備和過濾器30,和形成與過濾器30的上方開ロ直徑大致相同的圓筒形的上筒部12、和形成與過濾器30的下方開ロ直徑大致相同的圓筒形的下筒部13形成三重結構, 為了使上下筒部12、13連接在一起,在它們之間配置了過濾器30。上下筒部12、13,其側壁也可以像包含過濾器30的側壁的圓錐面內配置的圓錐臺一樣的設置。外筒20,具備大致相同直徑的圓筒形的上筒部21和下筒部22,形成雙重結構。這些同軸配置的內筒10和外筒 20,在臺板40上垂直豎立,內筒10的上方(上筒部1 從外筒20的上方開ロ(上筒部21 的上方開ロ)向上突出,該內筒10的上方開ロ(上筒部12的上方開ロ)由上蓋50關閉, 外筒20的上方開ロ由貫通該處的內筒10的上方和從該處的側壁向外筒20的上側伸展設置的法蘭12a關閉。
在從外筒20上方開ロ向上方突出的內筒10的上方側壁上,設置從該處使混合氣體3 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0內用的流入ロ、即流入管60。該流入管60為直管,流入管60的入ロ 61有圓形構成,出口 62由矩形構成,該出口 62沿內筒10的上方側壁開ロ(參照圖6A)。
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比內筒10的過濾器30更下方 (下筒部13)的側壁相重疊的外筒20下方(下筒部22)的側壁上,設置從該處使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 (通過各過濾器孔31從內筒10內流入內筒10的側壁(過濾器30的側壁和下筒部13的側壁)與外筒20的側壁(上筒部21的側壁與下筒部22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沿切線方向向外筒20外流出的流出ロ、即流出管70。該流出管70為直管,流出管70的入口 71和出口 72都形成為圓形。流出管70,為內筒10的側壁與外筒20下方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如同構成進入內筒10下方側壁與外筒20 下方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入口 71那樣,具有進入內筒10下方側壁與外筒20下方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下方的管側壁73 (參照圖7C)。
在臺板40的中央部位,設置與內筒10下方開ロ(下筒部13的下方開ロ )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貫通孔41,內筒10延臺板40的貫通孔41的邊緣豎立,內筒10的下方開ロ向臺板 40的下表面側開放形成去除微粉4后的顆粒2的排出ロ 13a。外筒20從臺板40的上表面外側部豎立,外筒20的下方開ロ(下筒部22的下方開ロ)由臺板40關閉。
內筒10,形成在下端開ロ的排出ロ 13a,在上方的側壁連接流入管60的柱狀空間10A, 外筒20在流入管60下方的柱狀空間20A的周圍形成在下方的側壁連接流出管70的環狀空間20A。在這些柱狀空間IOA與環狀空間20A的邊界上的內筒10的側壁、即過濾器30的側壁與下筒部13的側壁中,過濾器30的側壁借助于在該處設置的多數個過濾器孔31將柱狀空間IOA與環狀空間20A連通,下筒部13的側壁,可阻斷柱狀空間IOA與環狀空間20A 之間的通氣。
又如圖3所示,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 的重疊部分14上設置用于使柱狀空間IOA與環狀空間20A之間通氣阻斷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15,該空氣阻斷部15,由內筒10的下筒部的側壁構成。還有,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20的側壁的重疊部分,也可以將通氣阻斷部15(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14)去除,全部作為過濾器。也就是說,也可以在內筒10的下筒部13 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比通氣阻斷部15更上方或更下方,設置僅使混合氣體3中的空氣1和微粉4通過(顆粒2不能通過)的多數個小孔(過濾孔)16。在這種情況下,通氣阻斷部15,也可以具備橫跨比其處于更上方的過濾器部或處于更下方的過濾器部與通氣阻斷部15之間的小孔16。
如圖加所示,將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 70相重疊的部分14,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來看,在與從流出管70來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的流出方向的切線方向呈直角方向上,分為通過內筒10的中心(中心軸11) 的中心線X—側的半周長部分Ha和另ー側的半周長部分14b吋,通氣阻斷部15設置于至少不設流出管70的,與外筒20的下筒部15的側壁的半周長部分相対的ー側的半周長部分 14a的一部分上,或設置于整個該半周長部分1 為宜,并且,橫跨在設有流出管70的外筒 20的下筒部15的側壁的與半周長部分相対的一側的其余半周長部分14b上設置則更為理想。又如圖所示,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的重疊的部分14的全周長14a、14b上設置是最理想的。還有,內筒10的側壁中,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14的周向的一部分上設置通氣阻斷部15的情況下,也可以在除了通氣阻斷部15以外的部分設置小孔16作為過濾器。在這種情況下, 也可以在通氣阻斷部15具備橫跨在過濾器部與通氣阻斷部15上的小孔16。
如圖3A所示,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0的通氣阻斷部15重疊的部分上,設置使混合微粉4的空氣1從該處沿切線方向流出的流出ロ、即流出管70。又如圖;3B所示,流出管70在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0的通氣阻斷部15重疊的部分與該通氣阻斷部15之間的環狀空間20A形成其入口 71,具備進入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0的通氣阻斷部15重疊的部分與該通氣阻斷部15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管側壁73。流出管70的管側壁中,外筒20的側壁中,進入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0的通氣阻斷部15重疊的部分與該通氣阻斷部15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管側壁73的進入量是任意的, 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來看,入口 71越是接近中心線X越是理想,而且如圖所示, 入口 71形成于中心線X上那樣的進入量是最理想的。又如圖3A、圖加所示,流出管70的進入位置,從流出管70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來看,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 的軸方向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14與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20A下方的寬度內,可以是沿雙點劃線所示的環狀空間20A的內壁的位置,也可以是實線所示的靠近環狀空間20A的外壁側的位置,但是后者較為理想。
如圖加所示,形成如下所述結構,即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為阻斷柱狀空間IOA與環狀空間20A之間的通氣設置無孔的通氣阻斷部15的部分14、與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20A下方,從該處的外壁、即外筒20的側壁的下方,通過流出管70,吸引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1,以在該處形成作為驅動流的旋流5,利用該旋流5使混合氣體3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作螺旋狀流動,以從顆粒2上去除微粉的結構。 如圖3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流出管70與外筒20的側壁(環狀空間20A的外壁) 之間有間隙m,流出管70與臺板40 (外筒20的底面環狀空間20A的底面)之間有間隙n, 但是最好是沒有這些間隙。流出管70的入口 71的開ロ形狀在該圖中表示為圓形,但是圓形和矩形都可以。流出管70的入口 71最好是矩形,而且沒有矩形m、η。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裝配進行說明。
如圖1、圖2所示,內筒10的下筒部13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整體設置于臺板40。在裝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吋,設置于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上端的法蘭1 上,重疊設置于過濾器30的側壁下端的法蘭30a,內筒10的下筒部13上安裝過濾器30。
又在設置于外筒20的下筒部22的側壁上端的法蘭2 上,通過環狀的下襯墊80安裝外筒20的上筒部21,在該外筒20的上筒部21上,通過環狀的上襯墊81重疊環狀的法蘭 82,在法蘭82、2 之間通過上下襯墊81、80夾著外筒20的上筒部21。
將從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側壁下端近傍向外側突出設置的上述法蘭1 疊合于法蘭82上,將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側壁下端內嵌于過濾器30的上方開ロ。這時過濾器30 被夾在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法蘭1 與內筒10的下圓筒部13之間。而外筒20的上筒部21被夾在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法蘭12a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之間,外筒20的上方開ロ(上筒部21的上方開ロ)用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法蘭12a關閉。
使兩端部位具備螺絲的多個螺栓83貫通法蘭82,通過法蘭1加、2加之間,在從法蘭 12a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各螺栓83的上端擰緊螺帽84,從法蘭2 下表面向下突出的各螺栓83的下端擰緊螺帽84,在內筒10的下筒部13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上緊固內筒10的上筒部12。這時為了防止過度緊固造成外筒20的上筒部21、過濾器30等發生變形和開裂, 在各螺栓83外嵌夾入法蘭1加、2加之間的筒狀的襯墊85。
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側壁上端設置的法蘭12b上安裝上蓋50的外側部位,在該上蓋 50的外側部位上疊合環狀的壓板86,利用夾圈87等將上蓋50固定于法蘭12b,內筒10的上方開ロ(上筒部12的上方開ロ)用上蓋50,安裝完成。
借助于此,卸下內筒10的上筒部12,以進行過濾器的更換。又,在對微粉去除裝置進行清洗等情況下,可以將其分解為內筒10的下筒部13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以及臺板40 的一體化部件、過濾器30、內筒10的上筒部12、外筒20的上筒部21。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材料進行說明。
包括過濾器30在內的內筒10、外筒20、臺板40、上蓋50等的材料可以采用一般結構用的鋼板和不銹鋼板等金屬材料。因此外筒20的上筒部21和上蓋50最好是采用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酷、玻璃等透明材料。
這樣,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的外側方透過外筒20的上筒部21,目視確認在環狀空間 20A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的氣流8。又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的上方透過上蓋50,目視確認在柱狀空間IOA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特別是能夠目視確認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這樣,從微粉去除裝置外部透過外筒20的上筒部21以及上蓋50,能夠看清楚微粉去除裝置的整個內部,能夠確認微粉去除裝置的處理情況。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在將作為塑料樹脂成型原料的塑料樹脂顆粒(有時是碎片)2提供給成型機90之前,為了去除該顆粒2中包含的塑料樹脂微粉4,將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通過臺板40垂直設置(有時候也傾斜設置)于成型機90的原料供給料斗91的上方使用。這時, 通過軟管或配管將顆粒2的貯存槽92連接于流入管60上,通過軟管或配管將向空氣1提供運動能量,或其提高壓力的流體機械、即鼓風機93的吸入ロ連接于流出管70上。流出管 70與鼓風機93之間設置集塵裝置94。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
流出管70上連接的鼓風機93驅動吋,如圖3所示,從環狀空間20A下方的外壁(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通過流出管 70吸引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1,以此在環狀空間20A下方形成作為驅動流的旋流5。這時在環狀空間20A下方的內壁(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14)上設置著通氣阻斷部15,因此能夠抑制從環狀空間20A下方的內壁吸氣,能夠得到強旋流5。又,在環狀空間20A下方的內壁的全周長14a、14b上設置通氣阻斷部15,因此在該全周長14a、14b上不會從環狀空間20A下方的內壁吸氣,能夠得到更強的旋流5。而且,流出管70具備進入環狀空間20A下方的管側壁73,形成進入環狀空間20A 下方的入口 71,因此能夠減少與旋流5的旋轉方向相反方向的吸氣,得到更強的旋流5。
又,利用吸引式的配管輸送,如圖5、圖7所示,空氣1與顆粒2的混合氣體3 (含有微粉 4)通過流入管60,從該處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0的上筒部12內(柱狀空間IOA的上方),沿著上筒部12的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進入過濾器30 (柱狀空間IOA上下間的中部),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由于這時在環狀空間20A下方形成的旋流5 強,在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形成導角小的螺旋狀。又,設置于過濾器30的側壁的過濾器孔31,是長度方向為垂直于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方向上的長孔。另ー方面,離心力作用于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因此過濾器孔31使混合氣體 3中顆粒2沿著過濾器孔31的長度方向的上下邊移動,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 形成導角更小的螺旋狀。
混合氣體10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期間,由于其強氣流6產生的強大的離心力的作用,能夠將混合氣體10中的顆粒2與微粉4可靠地分離于過濾器30的側壁內外側。比過濾器孔31大的顆粒2不能夠通過過濾器孔31,停止于過濾器30的側壁內側,比過濾器孔31小的微粉4通過過濾器孔31,被分離到過濾器30的側壁外側。這時,由于在過濾器孔31有從過濾器30的側壁內側通向外側的空氣1的氣流7,容易將顆粒2與微粉4 分離。
分離到過濾器30的側壁的外側、即環狀空間20A的微粉4,在該處借助于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的氣流8,ー邊旋轉ー邊下降,到達環狀空間20A下方,通過流出管70,從外筒20的下筒部22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出。也就是說,向外筒20外流出。向外筒20外流出的空氣 1中包含的微粉4由集塵裝置94回收,從鼓風機93的吐出ロ將干凈的空氣1排放到大氣中。
沿過濾器30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期間,被去除了微粉4的顆粒2進入內筒10的下筒部13 (柱狀空間IOA的下方),沿著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到達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下方開ロ、即排出ロ 13a,從該處向成型機90的原料供給料斗91排出。當然,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期間,通過過濾器孔31的塵埃和塑料樹脂碎片等也與微粉4 一起作為異物被去除。
這樣,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能夠對顆粒2連續進行處理,從該顆粒2上去除微粉4等異物。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實施例,則能夠得到如下所述效果。
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作為流出ロ的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14上,設置阻斷通氣用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15,這樣能夠抑制內筒10的側壁中, 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吸氣,得到的強旋流5。從而,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形成導角更小的強螺旋狀,在過濾器30內能夠實現混合氣體3的充分旋轉,可以延長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提高微粉去除效率。
在α空間(環狀空間20Α下方),由于通氣阻斷部15的存在,由過濾器30分離到環狀空間20Α的微粉4不流入過濾器30內部,而通過流出管70從外筒20流出。又,利用在α 空間得到的強旋流5分離到β空間(環狀空間20Α上方)的微粉4利用該強旋流5,在β 空間也能得到強旋流。利用過濾器30分離到環狀空間20Α( β空間)的微粉4與該強旋流一起旋轉,因此在環狀空間20Α( β空間)也整流,旋轉,其結果是,不流入過濾器30內部, 而向α空間螺旋移動。這樣就起到被分離到環狀空間20Α的微粉4不會再度與顆粒2混合的作用。
通氣阻斷部15,設置于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作為流出口的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14的全周長14a、14b上,因此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 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的吸氣在該全周長14a、14b上不會發生,能夠得到的更強的旋流5。
設置將流出ロ 72形成于ー端的流出管70,該流出管70具有進入內筒10的側壁與外筒 20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管側壁73,形成進入內筒10的側壁與外筒的側壁70之間的空間、即環狀空間20A的該流出管70的另一端的入口 71,因此能夠減少與旋流5的旋轉方向相反方向的吸氣,能夠得到更強的旋流5。
過濾器孔31由于形成為其長度方向在垂直于內筒10的中心軸11方向上的長孔,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形成導角更小的強螺旋狀。實施例2
下面參照圖7 圖11對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進行說明。圖7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圖8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A)為主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面圖,圖9表示對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的第2流入ロ的空氣供給手段, 圖10是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的側面圖,圖11是表示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的俯視圖,(A)是表示在流入ロ部的空氣流的俯視圖,(B)是表示在分離部的空氣流的俯視圖,(C)是表示在流出部的空氣流的俯視圖。
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是在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中添加中心筒100、過濾器蓋110、以及第2流入管(第2流入ロ)120的裝置,具備實施例1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全部結構。
如圖7、圖10、圖11A、圖IlB所示,中心筒100將其上端裝卸自如地固定于上蓋50的內表面,從上蓋50的內表面同軸插入內筒10的內側配置,具備與內筒10的上筒部12并行的圓筒部101、與過濾器30的側壁并行的圓臺部102、以及圓臺部102側的封閉端部103, 封閉端部103配置于過濾器30的上方開ロ與下方開ロ之間,將封閉端部103上方的柱狀空間IOA形成為環狀空間10B。通過流入管60,從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的混合氣體3沿著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進入過濾器30,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ー邊旋轉ー邊下降,那時的旋轉內徑由中心筒100的側壁限制,混合氣體 3容易沿著過濾器3的內壁作螺旋狀流動。
如圖7、圖10、圖IlB所示,過濾器蓋110,作為用過濾器孔31抑制從過濾器30的側壁的內側向外側流出的空氣1的量的通氣抑制手段,設置于外筒20的側壁與過濾器30的側壁之間。過濾器蓋110為筒狀,將設置于上方開ロ的法蘭111夾在法蘭1 與法蘭82之間, 與內筒10同軸配置于外筒20的側壁與過濾器30的側壁之間,至少覆蓋過濾器30的側壁的上方。又,可以利用過濾器蓋110的側壁的長度(覆蓋過濾器30的側壁的面積)、直徑 (過濾器蓋110的側壁與過濾器30的側壁之間的間隔)、形狀(有無孔、開ロ率的多少),使由過濾器孔31從過濾器30的側壁的內側流向外側的空氣1的量最佳化,確保過濾器30內需要的空氣1的量,在混合氣體3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期間,避免該氣流6速度降低。也就是說,避免沿著過濾器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產生的離心 カ減小,防止微粉4的去除效率下降。
另外,本實施例中流出管70,以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到流入管60的中心為止的半徑以內筒10的中心軸11為中心使其旋轉吋,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來看,與流入管60不重疊,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與在內筒10的側壁(過濾器30的側壁與下筒部13的側壁)與外筒20的側壁(上筒部21的側壁與下筒部 22的側壁)之間螺旋狀流動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的氣流8,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但是通過將流出管70與流入管60重疊設置,可以使兩股氣流6、8的旋轉方向相反。在這里,與沿著過濾器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旋轉方向相反,在內筒10的側壁(過濾器30的側壁與下筒部13的側壁)與外筒20的側壁(上筒部21的側壁與下筒部22的側壁)之間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的氣流8,形成抑制由過濾器孔31從過濾器30的側壁的內側向外側流出的空氣1的量的空氣門,因此可以作為取代過濾器蓋110的通氣抑制手段使用。
如圖7、圖8所示,第2流入管120從內筒10的側壁使發生旋轉氣流用的氣體流入,借助于該氣體,形成與沿著過濾器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旋轉方向相同的旋轉氣流9 (參照圖10、圖11C),使從流入管60流入的空氣1(粉粒體的輸送氣體)的一部分Ia從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該第2流入管120為直管,貫通外筒 20的下筒部22的側壁,第2流入管120的入口 121形成為圓形,外筒20的下方外側形成開ロ。第2流入管120的出口 122形成為矩形,該出ロ 122沿著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開ロ。還有,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的第2流入管120的位置只要是在流入管60下方即可。
如圖9所示,在連接貯存槽92與流入管60的輸送配管123中途設置Y字形分叉管124, 利用該Y字形分叉管124,將從輸送配管123分叉出的分叉配管1 連接于第2流入管120, 形成使顆粒2的配管輸送用的空氣1的一部分Ia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結構。分叉配管1 上設置空氣過濾器(只使空氣Ia通過)127和流量調整閥128。
流量調整閥1 是使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空氣Ia的流量比從流入管60流入的空氣1的流量少的調整閥,利用Y字形管1 的Y字角度125,能夠改變從貯存槽92的連接端 ロ流往流入管60的連接端ロ與第2流入管120的連接端ロ的流量,因此Y字形管IM也能夠作為使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空氣Ia的流量比從流入管60流入的空氣1的流量少的流量調整手段使用。
如圖10、圖IlC所示,空氣Ia通過第2流入管120,從該處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0的下筒部13內,形成與一邊沿著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內壁旋轉ー邊沿著過濾器30 的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旋轉方向相同的旋轉氣流9。該旋轉氣流9將沿著過濾器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卷入,使該混合氣體3的氣流6靠近旋流,形成導角更小的強螺旋狀,因此在過濾器30內,混合氣體3能夠充分旋轉,可以延長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可以提高微粉去除效率。又,內筒10的側壁中,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第2流入管120重疊的部分,為了利用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阻斷通氣,形成無孔的通氣阻斷部,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空氣Ia不會從柱狀空間IOA下方的外壁(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泄漏到位于其周圍的環狀空間20A下方,能夠在柱狀空間IOA下方(內筒10的下筒部13內)形成強旋轉氣流9,因此沿著過濾器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形成導角更小的螺旋狀。
在本實施例中,對第2流入管120提供空氣1 (輸送粉粒體的氣體)的一部分1 a,但是也可以從旋轉氣流發生用鼓風機,利用顆粒2的配管輸送系統以外的別的配管系統壓送發生旋轉氣流用的空氣。作為旋轉氣流發生用的氣體,也可以提供氮氣或ニ氧化碳等空氣以外的氣體。第2流入管120也可以使發生旋轉氣流用的氣體從過濾器30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實施例3
下面參照圖12 圖15對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進行說明。圖12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圖13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A)為主視圖,(B) 為俯視圖,(C)為側面圖,圖14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流出ロ部,(A)為側面圖, (B)為俯視圖,圖15是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的側面圖,圖16是表示實施例3的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的俯視圖,(A)是表示分離部的空氣流的俯視圖,(B)是表示流出ロ部的空氣流的俯視圖,(C)是表示流入ロ部的空氣流的俯視圖。
如圖12、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由包含過濾器130的內筒140、同軸配置于內筒140外側的外筒150、設置微粉去除裝置用的臺板160、以及上蓋170等構成。
過濾器130具有與實施例1、2的過濾器30相同的結構和功能,是內筒140的側壁中, 構成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150的側壁重疊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同時是用于從流入內筒140內的混合氣體3(參照圖15、圖16)中塑料樹脂顆粒2(粉粒體之一例)中將微粉4分離到內筒140的側壁的外側的部件,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為鉛錘線吋,形成沿鉛錘方向向下方越來越狹窄的形狀的圓臺形,在該側壁(側面)的整個面上,呈鋸齒狀排列設置只使混合氣體3中的空氣1和微粉4通過(不使顆粒2通過)的許多過濾器孔131。該過濾器130的側壁利用打孔金屬板構成。
各過濾器孔131具有與實施例1、2的過濾器孔31相同的結構和功能,作為將沿著過濾器130的內壁(過濾器面)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引向內筒140的中心軸141 的垂直方向(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為鉛錘線時是引向水平方向)用的導向手段,形成為長度方向垂直于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垂直方向上的長孔。
內筒140是在其中心軸141為鉛錘線時,構成沿鉛錘方向向下越來越狹窄的由上部、中部、下部三部分構成的的大圓臺形狀,上方由過濾器130構成,中部和下方分別由圓臺形狀的中筒部位142和下筒部143構成。外筒150具備直徑大致相同的圓筒形的上筒部151和下筒部152構成的兩部分結構,下筒部152具備底板15加。這些同軸配置的內筒140和外筒150中,內筒140在臺板160上垂直豎立,外筒150配置于內筒140的過濾器130與中筒部142的周圍,使內筒140的下筒部152從底板15 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大致處于相同的高度上的內筒140的上方開ロ(過濾器130的上方開ロ)與外筒150的上方開ロ(上筒部151的上方開ロ)用上蓋170關閉。
從外筒150的底板15 向下方突出的內筒140的下方(下筒部14 的側壁上,設置使混合氣體3從該處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40內用的流入ロ、即流入管180。該流入管180 為直管,流入管180的入口 181形成為圓形,出口 182形成為圓形(有時可為矩形),該出口 182沿著內筒140下方的側壁開ロ(參照圖16C)。
外筒15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40的比過濾器130 更下方的內筒140的中部(中筒部14 的側壁重疊的外筒150的下方(下筒部15 的側壁上,設置使混合微粉4的空氣1(通過各過濾器孔131,從內筒140內流入內筒140的側壁(過濾器130的側壁與中筒部142的側壁)與外筒20的側壁(上筒部151的側壁與下筒部152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從該處沿切線方向流向外筒150外用的流出ロ、即流出管190。該流出管190為直管,流出管190的入口 191和出口 192都形成為圓形。流出管190為內筒140的側壁與外筒150的下部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具備像進入內筒140的中部的側壁與外筒150的下部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 下部的入口 191那樣的,進入內筒140的中部的側壁與外筒150的下部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的下部的管側壁193(參照圖16B參照)。
在臺板160的中央部位,設置與內筒140的下方開ロ(下筒部143的下方開ロ )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貫通孔161,內筒140從臺板160的貫通孔161的邊緣豎起,內筒140的下方開ロ向臺板160的下表面側開放,形成去除了微粉4的顆粒2的排出ロ 143a。
內筒140向下端開放排出ロ 143a,形成連接于下方側壁的流入管180的漏斗狀空間 140A,外筒150在流入管180更上方的漏斗狀空間140A的周圍形成連接于下方側壁的流出管190的環狀空間150A。這些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的邊界上的內筒140的側壁、即過濾器130的側壁與中筒部142的側壁中,過濾器130的側壁借助于該處設置的多個過濾器孔131將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連通,中筒部142的側壁切斷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之間的通氣。
又如圖14A所示,內筒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144上,為阻斷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之間的通氣,設置無孔的通氣阻斷部145,該通氣阻斷部145利用內筒140的中筒部142的側壁構成。還有,內筒 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150的側壁重疊的部分,除了阻斷停止部145(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144)タト,也可以全部作為過濾器。也就是說,也可以在內筒140的中筒部142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在通氣阻斷部 145的上方或下方設置只使混合氣體3中的空氣1和微粉4通過(不使顆粒2通過)的許多小孔(過濾器孔)146。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在通氣阻斷部145設置橫跨比其更上方的過濾器部或下方的過濾器部與通氣阻斷部145那樣的小孔146。
如圖14B所示,內筒140的側壁中,將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重疊的部分144,分為從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來看,分為以垂直于從流出管 190來的混合微粉4的空氣1的流出方向即切線方向的方向通過內筒140的中心(中心軸 141)的中心線的ー邊的半周長部分14 和另ー邊的半周長部分144b吋,通氣阻斷部 145在與至少不設置流出管190的外筒150的下筒部152的側壁的半周長部分相対的ー邊的半周長部分14 的一部分上設置,又,在所有該半周長部分14 上設置是理想的,而且在與設置流出管190的外筒150的下筒部152的側壁的半周長部分相対的另ー邊的半周部分上橫跨144b設置更加理想,又如圖所示,內筒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的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144的全周長144a、144b上設置是最為理想的。 還有,內筒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144 的周向的一部分上設置通氣阻斷部145的情況下,也可以在除了通氣阻斷部15外的部分上設置小孔146作為過濾器。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在通氣阻斷部145上設置橫跨過濾器部與通氣阻斷部145上的小孔146。如圖14A所示,外筒15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40的通氣阻斷部145重疊的部分,設置使混合微粉4的空氣1從該處沿切線方向流出的流出ロ、 即流出管190。又如圖14B所示,就像外筒150的側壁中,形成進入內筒140的中心軸141 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40的通氣阻斷部145重疊的部分與該通氣阻斷部145之間的環狀空間 150A的入口 191那樣,外筒150的側壁中,流出管190具備進入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 的軸方向上與內筒140的通氣阻斷部145重疊的部分與該通氣阻斷部145之間的環狀空間 150A具備進入該環狀空間150A的管側壁193。流出管190的管側壁中,外筒150的側壁中, 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進入與內筒140的通氣阻斷部145重疊的部分與該通氣阻斷部145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的管側壁193的進入量是任意的,從內筒140的中心軸 141的軸方向上來看,入口 193越是靠近中心線敘越理想,又如圖所示,入口 191形成于中心線敘那樣的進入量是最理想的。又,流出管190的進入位置,在流出管190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來看,內筒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 重疊的部分144,與外筒15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 190重疊的部分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150A下方的寬度內,可以是沿著環狀空間150A的內壁的位置,也可以是靠近環狀空間150A的外壁側的位置,但后者更理想。
如圖14B所示,形成如下所述結構,即在內筒140的側壁中,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為了阻斷漏斗狀空間14A與環狀空間150A之間的通氣, 設置無孔的通氣阻斷部145的部分144,與外筒150的側壁中,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150A下方,通過從作為該處的外壁的外筒150的側壁的下方通過流出管190,吸引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1,在該處形成作為驅動流的旋流5A,利用該旋流5A使混合氣體3沿著過濾器130的內壁螺旋狀流動,從顆粒2上去除微粉。
如圖14A所示,本實施例中,流出管190與外筒150的側壁(環狀空間150A的外壁) 之間存在間隙m ;流出管190與底板152a(外筒150的底面環狀空間20A的底面)之間存在間隙n,但是沒有這些間隙則更為理想。流出管190的入口 191的開ロ形狀表示為圓形, 但是圓形、矩形都可以。流出管190的入口 191為矩形,不存在間隙m、n是理想的。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組裝進行說明。
如圖12、圖13所示,內筒140的中筒部位142、下筒部143、與外筒150的下筒部152整體設置于臺板160。在裝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吋,在內筒140的中筒部位142的側壁上端設置的法蘭14 上,重疊在過濾器130的側壁下端設置的法蘭130a,內筒140的中筒部位142上載置過濾器130。
又,外筒150的下筒部152的側壁上端設置的法蘭152b上,通過環狀的下襯墊200安裝外筒150的上筒部151,在該外筒150的上筒部151上覆蓋環狀的上襯墊201,在內筒140 與外筒150上安裝上蓋170。這時過濾器130被夾在上蓋170與內筒140的中筒部位142 之間。又,外筒150的上筒部151通過上下襯墊201、200夾在上蓋170與外筒150的下筒部152之間。內筒140的上方開ロ(過濾器130的上方開ロ)與外筒150的上方開ロ(上筒部151的上方開ロ)用上蓋170整體關閉。
使兩端部位具備螺絲的多個螺栓202穿過上蓋170與法蘭152b之間,從上蓋17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各螺栓202的上端擰緊螺帽203,從法蘭152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各螺栓202的下端擰緊螺帽203,利用上蓋170將過濾器130緊固于內筒140的中筒部位13, 將上筒部130緊固于外筒150的下筒部152,安裝完成。這時,為了防止過度緊固造成上蓋 170、內筒140的過濾器130、外筒150的上筒部151等變形或開裂,在各螺栓202,上蓋170 與法蘭152b之間夾入外嵌的筒狀襯墊204。
這樣,取下上蓋170就能夠替換過濾器。又,清洗微粉去除裝置等情況下,可分解為內筒140的中筒部142和下筒部143及外筒150的下筒部152與臺板160的整體部件、過濾器130、外筒150的上筒部151、以及上蓋170。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材料進行說明。
包含過濾器130的內筒140、外筒150、臺板160、上蓋170等的材料,可使用一般結構用的鋼板或不銹鋼板等金屬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外筒150的上筒部151最好是使用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酷、玻璃等透明材料。上蓋170使用透明材料則更理想。
這樣就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的外部透過外筒150的上筒部151目視觀察在環狀空間 150A螺旋狀流動的與混合微粉4的空氣1的氣流8A。又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的上方透過上蓋170,目視確認在漏斗狀空間140A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A,特別是能夠確認在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流動6A。這樣,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的外部透過外筒150的上筒部151以及上蓋170,看到微粉去除裝置的整個內部,確認微粉去除裝置的處理情況。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取代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設置成型機90, 通過軟管或配管將流入管180連接于顆粒2的貯存槽92,通過軟管或配管將流出管190連接于對空氣1提供運動能量或提高其壓カ的作為流體機械的鼓風機93的吸入口上,批量處理,對每個単位的顆粒2進行處理,從該顆粒2去除微粉4等異物。將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設置于成型機90吋,取下原料供給料斗91,在其連接ロ通過臺板160鉛錘設置(有時傾斜設置)使用。流出管190與鼓風機93之間設置集塵裝置94。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
驅動連接于流出管190的鼓風機93吋,如圖14所示,從環狀空間150A下方的外壁(外筒15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通過流出管190吸引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1,在環狀空間150A下方形成作為驅動流的旋流5A。這時,環狀空間150A下方的內壁(內筒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144)設置通氣阻斷部145,因此能夠抑制從環狀空間150A下方的內壁吸氣,得到強旋流5A。又,通氣阻斷部145由于設置于環狀空間150A下方的內壁的全周長IMa、144b上,則不會在全周長IMa、144b上從環狀空間150A下方的內壁吸氣,能夠得到更強的旋流5A。而且,就像形成進入環狀空間150A下部的入口 191那樣,流出管190具備進入該環狀空間150A下部的管側壁193,因此能夠減少與旋流5A的旋轉方向相反方向的吸氣,得到更強的旋流5A。
又,利用吸引式的配管輸送,如圖15、圖16所示,空氣1與顆粒2的混合氣體3 (包含有微粉4)通過流入管180,從其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40的下筒部143內(漏斗狀空間140A的下方),沿著內筒140的下筒部143的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上升進入中筒部位142,沿著內筒140的中筒部位142的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上升,進入過濾器130(漏斗狀空間140A的上方),沿著過濾器130的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上升,到達上蓋170。這時,由于在環狀空間150A下方形成的旋流5A強,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A形成導角小的強螺旋狀氣流。又,在過濾器130的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131,為長度方向與內筒140的中心軸141呈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另一方面,沿著過濾器1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中,有離心力起作用。因此,過濾器孔131使混合氣體3中顆粒2沿著過濾器孔131的長度方向上下邊移動,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的氣流6A形成導角更小的螺旋狀。
1單位的混合氣體3,在停止驅動鼓風機之前,一邊沿著過濾器130的內壁旋轉一邊在過濾器130內滯留。那時,沿著過濾器1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強氣流6A產生的強離心力的作用,使混合氣體3中的顆粒2與微粉4可靠地分離于過濾器130的側壁的內外側。比過濾器孔131大的顆粒2不能穿過過濾器孔131,停留在過濾器130側壁的內側,比過濾器孔131小的微粉4通過過濾器孔131分離到過濾器130側壁的外側。這時,在過濾器孔131有從過濾器130側壁內側向外側流動的空氣1的氣流7A,因此容易將顆粒2與微粉4分離。
分離到過濾器130側壁的外側、即環狀空間150A的微粉4,借助于留在該處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的氣流8A,一邊旋轉一邊下降,到達環狀空間150A下方,通過流出管190,從外筒150的下筒部152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出。也就是說,向外筒150外流出。向外筒150外流出的空氣1中包含的微粉4由集塵裝置94回收,從鼓風機93的排出口將干凈的空氣1排出到大氣中。
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在過濾器130滯留的期間,被去除微粉4的顆粒2在鼓風機93的驅動停止時落下,從作為內筒140的下筒部143的下方開口的排出口 143a向成型機90排出。當然,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滯留的期間,通過過濾器孔131的塵埃和塑料樹脂小片等也與微粉4一起作為異物去除。這樣完成1次微粉去除處理后即開始驅動鼓風機93,接著進行又一次微粉去除處理。這樣,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按批量進行處理,對每個單位數量的顆粒2進行處理,從該顆粒2上去除微粉4等異物。
在進行批量處理時,根據鼓風機3的驅動時間(吸引時間)決定顆粒2在過濾器130內壁(過濾器面)滯留的時間,因此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中,沒有因作為驅動流的旋流5A的強弱和過濾器孔的形狀造成的滯留時間的差異。但是,顆粒2在過濾器130內旋轉時,不是按某一規定的軌道移動,而是上上下下,或改變與過濾器130內壁的距離移動(由于上上下下,顆粒2相互碰撞,由于其反作用,與過濾器130內壁的距離發生變動)。在這種情況下,本實施例的過濾器孔131為長孔,可以抑制顆粒2的上下移動。能夠抑制其上下移動,就是抑制顆粒2相互碰撞。由于沒有碰撞(或使碰撞力小),受到離心力的顆粒2穩定地在過濾器130的內壁按軌道旋轉。這時本實施例的強旋流5A將強離心力給予顆粒2,顆粒2更加穩定地在過濾器130內壁按軌道旋轉。這樣的強旋流5A、作為長孔的過濾器孔131,可以一起使顆粒2與過濾器130內壁的接觸時間延長,能夠提高微粉去除效率。另外,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是將作為處理對象的顆粒2從裝置下方放入,在將處理過的顆粒2從裝置下方去除的類型,但是也可以形成為在裝置上方設置處理過的顆粒2的排出口,將作為處理對象的顆粒2從裝置下方放入,將處理過的顆粒2從裝置上方去除的型號(連續處理型)。在這種類型的情況下,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130內壁(過濾器面)的滯留時間長,能夠提高微粉4的去除效率。
如上所述,采用本實施例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又,在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中,也可以添加在實施例2的微粉去除裝置中添加過的中心筒100、過濾器蓋110、第2流入管(第2流入口)120。
如上所述,實施例1 3表示了本發明理想的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在不脫離其要旨的范圍內可以作種種變形實施。例如過濾器也可以是將不具有混合氣體導向功能的過濾器孔設置于側壁的眾所周知的過濾器。又,過濾器孔也可以不是長孔。又,過濾器孔也可以是將沿著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的自由氣流引導到從比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與內筒中心軸呈直角方向到與內筒中心軸呈直角方向的1個方向上的長孔。在這種情況下,過濾器孔形成為長度方向為引導方向的長孔。
又,為了在過濾器內外形成螺旋流,關于混合氣體的流入管與混合微粉的空氣的流出管的連接方向,不必將該兩者沿切線方向設置于筒側壁,任意一方即可。本發明中,在連接方向上連接流出管,因此流入管的連接方向也可以是連接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內筒的直徑方向)。關于混合氣體的流入管與混合微粉混的空氣的流出管在內筒中心軸的軸方向的位置,只要互不相同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兩者在內筒中心軸的軸方向上完全不重疊也可以,部分重疊也可以。還有,實施例3的情況下,混合氣體的流入管與混合微粉的空氣的流出管在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相同。又,實施例1 3以適用于粉粒體的管道輸送的微粉去除裝置對本發明進行了説明,但是也可以適用于對多種粉粒體進行管道輸送,同時加以混合,去除微粉的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具備內筒和配置于該內筒外側的外筒,所述內筒的側壁中,在所述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與所述外筒的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設置使粉粒體的輸送氣體與所述粉粒體的混合氣體流入所述內筒內的流入ロ,同時設置使與流入所述內筒內的所述混合氣體中包含的微粉一起通過所述過濾器的側壁的所述輸送氣體從所述外筒的側壁沿切線方向往該外筒外流出的流出ロ,其特征在干,所述內筒的側壁中,在所述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所述流出ロ相重疊的部分,設置為阻斷所述輸送氣體流通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粉去除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通氣阻斷部設置于所述內筒的側壁中,在所述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所述流出ロ相重疊部分的全周長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所述的微粉去除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一端上形成所述流出ロ 的流出管,該流出管,具有進入所述內筒的側壁與所述外筒的側壁之間的空間的管側壁,形成進入所述內筒的側壁與所述外筒的側壁之間的空間的該流出管的另一端的入口。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能夠得到強旋流(驅動流),以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的滯留時間,提高微粉去除效率的微粉去除裝置。該裝置具備內筒(10)和外筒(20),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20)的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30),設置使空氣(1)與顆粒(2)的混合氣體(3)流入內筒(10)內的流入管(60),同時設置使與流入內筒(10)內的混合氣體(3)中包含的微粉(4)一起通過過濾器(31)的空氣(1)從外筒的側壁(20)沿切線方向往該外筒(20)外流出的流出管(70)。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向上至少與流出管相重疊的部分,為阻斷空氣(1)的流通而設置的無孔通氣阻斷部(15)。
文檔編號B04C3/04GK102553731SQ2011103156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2日
發明者種澤岳志, 馬場和弘 申請人:株式會社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