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產品加工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甘薯淀粉快速分 離機。
技術背景隨著農業技術和食品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需求已經曰 益迫切,如對甘薯等淀粉含量高的農作物,可以采取榨取淀粉的方式對其處 理,提取植物淀粉,既便于更深層次的加工,又便于儲存和運輸。現有提取淀粉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沉淀法和離心法。沉淀法是將淀粉和 漿液的混合物靜止放置,讓淀粉自然沉淀后將淀粉分離出來,這種方法分離 效率低,分離后的淀粉純度難控制;現有的離心法是先在粉碎設備上將甘薯 粉碎研磨為漿液后再到離心設備上進行分離,這樣在移動過程中降低了工作 效率和淀粉回收率。目前尚沒有甘薯粉碎和淀粉分離一體的機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該機器能夠將甘 薯的粉碎和淀粉分離在一臺機器上依次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淀粉回收率。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甘薯淀粉快速分 離機,包括機架和離心桶,其特征是,所述的離心桶由頂端開口的圓桶形殼 體和集料倉兩層構成,集料倉位于殼體內部,集料倉和殼體經推力軸承連接 在一起;殼體內部集料倉的上方固定有研磨裝置,所述的研磨裝置由進料斗、 擠壓轉軸和研磨套組成;所述的進料斗呈圓錐漏斗狀,下端與研磨套連為一體后經支架固定在殼體上;所述研磨套為圓筒狀套在擠壓轉軸上,兩者之間 的縫隙為研磨室;擠壓轉軸位于集料倉的主軸線上,擠壓轉軸頂端面上固定 有一個粉碎刀具,下端與研磨轉軸同軸相連;在集料倉的下方設有一根與研 磨轉軸同軸的驅動軸,驅動軸經調心軸承支承在集料倉的底側,驅動軸的底 端安裝有一個電磁閥,電磁閥下端固定在與殼體相連的支撐架上;所述電磁 閥的吸合體伸入集料倉內,集料倉的內底面上和研磨轉軸底端面上均設有和 電磁閥的吸合體相配合的凹槽;殼體內部集料倉的下方為動力控制倉,動力 控制倉內設有機架,所述機架上安裝有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由電機和皮 帶輪傳動機構組成,所述電機固定在機架上,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和驅動軸都 安裝有皮帶輪,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相連,電機利用外接電源供電;驅動軸 上調心軸承與皮帶輪之間設有固定在殼體上的支撐架。所述的粉碎刀具呈螺旋葉片狀,粉碎刀具伸入進料斗中,螺旋葉片的外 緣與進料斗內壁相切。所述擠壓轉軸和研磨轉軸通過螺栓連接。所述集料倉的高度為60至80厘米。在所述殼體的外側設有一個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設有電機調速旋鈕和 電磁閥控制按鈕,電機調速旋鈕與電機電連接,電磁閥控制按鈕與電磁閥電連接。在所述殼體的底端按規律分布有多個萬向輪。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進料斗內設置粉碎刀具,可將甘薯粉碎后 進入研磨室研磨,研磨后的甘薯漿液流入集料倉進行淀粉的離心分離,提高 了工作效率且分離效果好。
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l進料斗,2粉碎刀具,3擠壓轉軸,4殼體,5吸管,6集料倉, 7調心軸承,8從動皮帶輪,9電磁閥,IO推力軸承,ll研磨室,12電機, 13萬向輪,14控制面板,15螺栓,16研磨套,17研磨轉軸,18驅動軸。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所示。一種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包括機架和離心桶,所述的離心桶由頂端開 口的圓桶形殼體4和集料倉6兩層構成,集料倉6位于殼體4內部,集料倉6 和殼體4經推力軸承10連接在一起。殼體4內部集料倉6的上方固定有研磨裝置,所述的研磨裝置由進料斗1 、 擠壓轉軸3和研磨套16組成;所述的進料斗1呈圓錐漏斗狀,下端與研磨套 16連為一體后經支架固定在殼體4上;所述研磨套16為圓筒狀套在擠壓轉軸 3上,兩者之間的縫隙為研磨室11;擠壓轉軸3位于集料倉6的主軸線上, 擠壓轉軸3頂端面上固定有一個粉碎刀具2,下端與研磨轉軸17同軸相連; 在集料倉6的下方設有一根與研磨轉軸17同軸的驅動軸18,驅動軸18經調 心軸承7支承在集料倉6的底側,驅動軸18的底端安裝有一個電磁閥9,電 磁閥9下端固定在與殼體4相連的支撐架上;所述電磁閥9的吸合體伸入集 料倉6內,集料倉6的內底面上和研磨轉軸17底端面上均設有和電磁閥9的吸合體相配合的凹槽。殼體4內部集料倉6的下方為動力控制倉,動力控制倉內設有機架,所 述機架上安裝有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由電機12和皮帶輪傳動機構組成, 所述電機12固定在機架上,所述電機12的輸出軸和驅動軸都安裝有皮帶輪, 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相連,電機12利用外接電源供電;驅動軸18上調心軸 承7與從動皮帶輪8之間設有固定在殼體4上的支撐架。所述的粉碎刀具2呈螺旋葉片狀,粉碎刀具2伸入進料斗1中,螺旋葉片的外緣與進料斗1內壁相切。這樣可以保證放入進料斗1的甘薯可以完全粉碎。所述擠壓轉軸3和研磨轉軸17通過螺栓15連接,松動螺栓15,可以將 擠壓轉軸3相對于研磨套16小范圍內向上或向下移動,擠壓轉軸3向上移動 時,研磨室11的開口及內部空間變小;擠壓轉軸3向下移動時,研磨室11 下端開口變大,將研磨室11調整到合適的大小后擰緊螺栓15,可控制研磨的 甘薯漿液的粗細程度。所述集料倉的高度為60至80厘米。集料倉6和殼體4不宜太高,便于 人們進行淀粉收集時的實際操作。在所述殼體4的外側設有一個控制面板14,控制面板14上設有電機調速 旋鈕和電磁閥控制按鈕,電機調速旋鈕與電機12電連接,電磁閥控制按鈕與 電磁閥9電連接。在所述殼體4的底端按規律分布有多個萬向輪13,便于機器靈活移動。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接入電源通電后,電機12開始工作,讓電機 12處于高速旋轉狀態,電機12的輸出軸轉動,通過皮帶輪傳動機構帶動從動 皮帶輪8轉動,從動皮帶輪8帶動驅動軸18轉動。這時電磁閥9沒有吸合, 電磁閥9的吸合體頂入研磨轉軸17底端面上的凹槽內,電磁閥9和驅動軸18 同步轉動,帶動研磨轉軸17轉動,研磨轉軸17帶動擠壓轉軸3及其頂端面 上的粉碎刀具2高速旋轉。從進料斗1放入甘薯,高速旋轉的粉碎刀具2會將甘薯初步打碎,粉碎 后的甘薯在重力作用下掉入研磨室11,擠壓轉軸3和研磨套16之間存在相對 轉動使甘薯充分研磨,研磨后的甘薯漿液進入集料倉6內,當集料倉6內的 物料達到一定體積時停止進料。操作控制面板14上的電磁閥控制按鈕讓電磁閥9動作,電磁閥9的吸合體下移卡入集料倉6底面的凹槽內與集料倉6結合,這時驅動軸18和電磁閥 9同步轉動時會帶動集料倉6轉動。集料倉6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力,甘薯漿液 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明顯的分層,大分子粒沉降最下層,淀粉沉降在 第二層,脂類物質沉降在第三層,最上面為水。當料液分離后,降下吸管5,將水吸出,同時通過控制面板14上的電機 調速旋鈕調整電機12處于低速旋轉狀態。將水吸出后,在吸管5的部位降下 刮渣板,在較慢的轉速條件下,將脂類物質刮出。脂類物質刮出后,采用同 樣的方法再將淀粉刮出,最后將最底層的大分子殘渣清理干凈,即完成淀粉 的分離。為使漿液的分層更加明顯,可以在向進料斗裝入甘薯等物料的同時倒入 水流,這樣形成的漿液較稀,流淌和分層都更加容易。此方法比起自然沉降法和先粉碎后離心的方法大大提高速度,而且淀粉 潔凈,淀粉回收率高。
權利要求1、一種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包括機架和離心桶,其特征是,所述的離心桶由頂端開口的圓桶形殼體和集料倉兩層構成,集料倉位于殼體內部,集料倉和殼體經推力軸承連接在一起;殼體內部集料倉的上方固定有研磨裝置,所述的研磨裝置由進料斗、擠壓轉軸和研磨套組成;所述的進料斗呈圓錐漏斗狀,下端與研磨套連為一體后經支架固定在殼體上;所述研磨套為圓筒狀套在擠壓轉軸上,兩者之間的縫隙為研磨室;擠壓轉軸位于集料倉的主軸線上,擠壓轉軸頂端面上固定有一個粉碎刀具,下端與研磨轉軸同軸相連;在集料倉的下方設有一根與研磨轉軸同軸的驅動軸,驅動軸經調心軸承支承在集料倉的底側,驅動軸的底端安裝有一個電磁閥,電磁閥下端固定在與殼體相連的支撐架上;所述電磁閥的吸合體伸入集料倉內,集料倉的內底面上和研磨轉軸底端面上均設有和電磁閥的吸合體相配合的凹槽;殼體內部集料倉的下方為動力控制倉,動力控制倉內設有機架,所述機架上安裝有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由電機和皮帶輪傳動機構組成,所述電機固定在機架上,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和驅動軸都安裝有皮帶輪,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相連,電機利用外接電源供電;驅動軸上調心軸承與皮帶輪之間設有固定在殼體上的支撐架。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其特征是,所述的粉碎 刀具呈螺旋葉片狀,粉碎刀具伸入進料斗中,螺旋葉片的外緣與進料斗內壁 相切。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其特征是,所述擠壓轉 軸和研磨轉軸通過螺栓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其特征是,所述集料倉 的高度為60至80厘米。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其特征是,在所述殼體 的外側設有一個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設有電機調速旋鈕和電磁閥控制按鈕, 電機調速旋鈕與電機電連接,電磁閥控制按鈕與電磁閥電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其特征是,在所述殼體 的底端按規律分布有多個萬向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甘薯淀粉快速分離機,屬于農產品加工設備,主要解決現有淀粉分離工作效率和淀粉回收率低,淀粉純度難以保證的問題。它包括機架和離心桶,其特征是,所述的離心桶由頂端開口的殼體和集料倉兩層構成,集料倉位于殼體內部,殼體內部集料倉的上方固定有研磨裝置,所述的研磨裝置由進料斗、擠壓轉軸和研磨套組成;殼體內部集料倉的下方設有機架,所述機架上安裝有動力裝置,通過電磁閥控制研磨轉軸或是集料倉的轉動。將甘薯放入進料斗后,進料斗內的粉碎刀具會將甘薯粉碎,隨即進入研磨室研磨為漿液,然后進入集料倉離心分離。物料的粉碎和淀粉的分離組合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淀粉質量。
文檔編號B04B7/00GK201380105SQ20092002042
公開日2010年1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日
發明者醫 汝, 王樂軍, 王憲昌, 邊文范 申請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中心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