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包括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設置在主機箱體內,離子化裝置位于集塵裝置的前部;集塵裝置包括集塵本體以及安裝其左右側的左側板和右側板;集塵本體包括主骨架、集塵組件、負極總線、正極總線、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集塵組件包括若干相互間隔且上下排列的負極片和正極片,負極總線分別與每個負極片的左端部電連接,正極總線分別與每個正極片的右端部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的集塵本體采取集成一體化設計,具有組裝簡單、成本低、安全可靠、無臭氧、無放電噪聲、集塵效率高、容易清潔等特點,簡化了制造工藝,減小了體積,減輕了重量,降低了成本。
【專利說明】
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靜電除塵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商業用途靜電式空氣凈化器需要給靜電集塵裝置施加4KV-8KV的高壓,不僅對集塵裝置內其他部件的絕緣性要求提高,工藝控制比較復雜,容易觸電存在安全隱患、發生安全事故,而且,使得傳統的靜電式空氣凈化器的故障率較高,靜電集塵裝置工作中可能會產生較強的放電噪聲。而且,傳統的靜電式空氣凈化器采用鎢絲等材料作為極化電極,會生成大量臭氧,如果該類型空氣凈化器沒有除臭氧裝置,釋放的臭氧會遠遠超過國家標準GB/9202-2000中規定的“室內空氣臭氧一小時濃度應為0.05ppm以下”的要求。
[0003]現有的空氣凈化器除塵清潔不方便,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勞動強度大,效率低。
[0004]另一方面,現有靜電除塵的離子極化裝置結構比較復雜,要通過固定裝置安裝在凈化過濾器的前面,安裝費力費時,而且制造成本高。而且,現有靜電除塵的離子極化裝置的極化頭直接設置在風道中,對流經的空氣進行極化,多個極化頭之間相互影響,降低了凈化效果。
[0005]現有技術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具有組裝簡單、成本低、安全可靠、無臭氧、無放電噪聲、集塵效率高、容易清潔等特點,在成本下降40%的情況下,凈化能力仍比傳統靜電集塵裝置提高5%-10%以上。
[0007]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包括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設置在主機箱體內,離子化裝置位于集塵裝置的前部;集塵裝置包括集塵本體以及安裝其左右側的左側板和右側板,在左側板內設置有第一接觸彈片,在右側板內設置有第三接觸彈片;集塵本體包括主骨架、集塵組件、負極總線、正極總線、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主骨架是中部為空的框架結構,集塵組件設置在主骨架的中部空間內;集塵組件包括若干相互間隔且上下排列的負極片和正極片,負極總線分別與每個負極片的左端部電連接,正極總線分別與每個正極片的右端部電連接,第一導電片同時分別與第一接觸彈片和負極總線電連接,第三導電片同時分別與第三接觸彈片以及正極總線電連接;所述負極片和正極片的表面呈弧形。
[0008]進一步地,離子化裝置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離子發射板和離子引導板,離子引導板設置在離子發射板的前部,在離子發射板上設置有若干放電頭,在離子引導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孔,放電頭與圓孔一一對應,放電頭位于圓孔的后部,放電頭的中心線與圓孔的中心線重合。
[0009]進一步地,集塵本體還包括左蓋板以及右蓋板,在主骨架上分別設置有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在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與主骨架的左右側壁之間分別設置有左右接線凹槽,左蓋板和右蓋板分別設置在左右接線凹槽的頂部且把左右接線凹槽遮蔽住。
[0010]進一步地,集塵組件還包括用于支撐負極片和正極片的左卡條、右卡條和若干中間卡條,左卡條、右卡條和若干中間卡條相互間隔設置,且其上下兩端分別卡接在主骨架的上下側壁上;負極片和正極片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左右接線凹槽內。
[0011]進一步地,在負極片和正極片的一端部分別設置有卡接凹槽,卡接凹槽包括位于上部的導向槽以及位于下部的安裝槽,導向槽的寬度小于負極總線和正極總線的外形,安裝槽的內尺寸大于負極總線和正極總線的外尺寸。
[0012]進一步地,在左卡條、右卡條、若干中間卡條、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分別設置有弧形槽孔,弧形槽孔與負極片和正極片的弧形對應用于限制負極片和正極片的位置;在左卡條、右卡條、若干中間卡條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防爬電筋,防爬電筋分別位于相鄰兩個弧形槽孔之間,在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的相鄰兩個弧形槽孔之間分別設置有隔板。
[0013]進一步地,第一接觸彈片和第三接觸彈片分別設置有安裝用的固定孔、連接外部導線的接線端子以及用于電連接的彈性凸片,彈性凸片分別與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接觸連接。
[0014]進一步地,第一導電片設置在左接線凹槽處,第三導電片設置在右接線凹槽處,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分別設置有中間連接片、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中間連接片垂直,在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上分別設置有若干通孔,中間連接片與彈性凸片相互接觸連接,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從主骨架的后部延伸到左右接線凹槽內,第一導電片的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負極總線電連接,第三導電片的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正極總線電連接。
[0015]進一步地,在右側板內設置有第二接觸彈片,集塵本體還包括第二導電片,第二導電片與第二接觸彈片電連接,第二導電片設置在右接線凹槽處;第二接觸彈片也設置有安裝用的固定孔、連接外部導線的接線端子以及用于電連接的彈性凸片,第二接觸彈片的彈性凸片與第二導電片接觸連接;在其中最外側的負極片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卡接凹槽,卡接凹槽也包括位于上部的導向槽以及位于下部的圓形槽,導向槽的寬度小于負極總線的外徑,圓形槽的內徑大于負極總線的外徑;第二導電片設置有中間連接片、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中間連接片垂直,在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上分別設置有若干通孔,中間連接片與彈性凸片相互接觸連接,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從主骨架的后部延伸到右接線凹槽內,上連接片與負極片的右端部電連接,并通過負極片的左端部與負極總線電連接。
[0016]進一步地,在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之間還設置有粗效過濾器。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包括前后設的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集塵裝置包括集塵本體以及安裝其左右側的左側板和右側板,集塵本體與左側板和右側板直接拔插,維護更換非常便捷,極大地縮短維護時間,而且清潔方便,可以直接水洗。集塵本體采取集成一體化設計,大大簡化了制造工藝,減小了體積,減輕了重量,降低了成本;采用特殊涂層氧化鈦的正、負極片,在高壓場強的作用下,可催化、分解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甲醛和TVOC等有機氣體,起到殺滅微生物、清除細菌、消除臭味及清潔空氣的效果。利用負極片和正極片的片狀弧面結構,改變顆粒物固有的運動軌跡,改變顆粒物拋物線的運動入射角,增強顆粒物在極板上的附著力,顯著地提高了凈化能力,有效地增加了結構強度。本設計無需采用傳統的靜電集塵裝置通過鎢絲等材料電暈來極化電荷的方式,進而大大減少了由于電暈而產生的臭氧。本實用新型應用在靜電式空氣凈化器或新風機中時,可以達到無臭氧、無放電噪聲、集塵凈化能力強的效果,且本實用新型對電壓要求較低,除靜電集塵裝置組件本身絕緣性要求較低外,對于其他結構部件的絕緣性要求也大大降低。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0019]圖2為圖1的分解不意圖;
[0020]圖3為圖2的內襯板的分解不意圖;
[0021]圖4為圖2中集塵本體的立體示意圖;
[0022]圖5為圖4的分解不意圖;
[0023]圖6為圖4中的集塵本體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0024]圖7為圖4中的集塵本體又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0025]圖8為圖2中第二接觸彈片、第三接觸彈片和右側板的立體示意圖;
[0026]圖9為圖2中第一接觸彈片與左側板的立體示意圖;
[0027]圖10為圖5中左卡條的立體示意圖;
[0028]圖11為圖5中中間卡條的立體示意圖;
[0029]圖12為圖5中右卡條的立體示意圖;
[0030]圖13為圖9中第一接觸片的立體圖;
[0031]圖14為圖5中第一導電片的立體圖;
[0032]圖15為圖5中第二導電片的立體圖;
[0033]圖16為圖5中負極片的立體示意圖;
[0034]圖17為圖2中咼子發射板的立體不意圖;
[0035]圖18為圖2中離子引導板的立體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37]請同時參照圖1以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離子化集塵裝置的較佳實施例,包括離子化裝置I和集塵裝置2。離子化裝置I和集塵裝置2設置在主機箱體3內,離子化裝置I位于集塵裝置2的前部。在離子化裝置I和集塵裝置2之間還設置有粗效過濾器4。空氣經過離子化裝置I極化后,流經粗效過濾器4過濾,再從集塵裝置2流出。
[0038]請同時參照圖1、圖2、圖16、圖17和圖18所不,尚子化裝置I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尚子發射板11和離子引導板12,離子引導板12設置在離子發射板11的前部。在離子發射板11上設置有若干放電頭13,在離子引導板12上設置有若干圓孔14,放電頭13與圓孔14一一對應,放電頭13位于圓孔14的后部,放電頭13的中心線與圓孔14的中心線重合。
[0039]請同時參照圖2、圖3至圖14所示,在主機箱體3內設置有內襯板8。在內襯板8上設置有插接結構9。插接結構9包括豎直設置的導槽91和設置在導槽91兩側的滑壁92。離子化裝置I和集塵裝置2分別通過插接結構9固定在內襯板8內。內襯板8包括第一內襯板81、第二內襯板82、第三內襯板83以及第四內襯板84 ο第一內襯板81、第二內襯板82、第三內襯板83以及第四內襯板84相互組合成為內襯板8。在第一內襯板81、第二內襯板82、第三內襯板83以及第四內襯板84分別設置了相互搭接嵌合的組裝結構,不采用螺栓連接,便于快速拆裝。在內襯板8上設置插接結構9,直接固定離子化裝置1、集塵裝置2以及粗效過濾器4,方便安裝和拆卸,便于實現組件模塊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0040]集塵裝置2包括集塵本體5以及安裝其左右側的左側板6和右側板7。集塵裝置2通過安裝在其左右側的電場固定座21插接在內襯板8的左右內側壁上,左側板6和右側板7分別固定在電場固定座21上。在內襯板8上設置插接結構9,電場固定座21插接在內襯板8的插接結構9內固定。集塵裝置2的背部也通過螺栓固定在主機箱體3上,增強其穩定性。
[0041]在左側板6內設置有第一接觸彈片61,在右側板7內設置有第二接觸彈片71和第三接觸彈片72。集塵本體5與左側板6和右側板7插拔配合,很方便地從左側板6和右側板7內拔取出來,也很方便地插入到左側板6和右側板7內。在維護或清潔時,只需要把集塵本體5從左側板6和右側板7內拔取出來,更換、或直接用水沖洗即可清潔干凈,避免像現有技術那樣,需要拆除整機才能做到。本實用新型這種拔插結構不僅極大地節省維護保養時間,而且可以實現模塊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0042]集塵本體5包括主骨架51、集塵組件52、負極總線53、正極總線54、第一導電片55、第二導電片56、第三導電片57、左蓋板58和右蓋板59。主骨架51是中部為空的框架結構,在其左右分別設置有左限位板523和右限位板524。在左限位板523和右限位板524與主骨架51的左右側壁之間分別設置有左右接線凹槽525和526。集塵組件52設置在主骨架51的中部空間內。左蓋板58和右蓋板59分別設置在左右接線凹槽525和526的頂部且把左右接線凹槽525和526遮蔽住。在本實施例中,主骨架51為塑膠材料制造,為一體成型的注塑件,避免了傳統人工組裝方式帶來的的繁瑣工藝、昂貴成本等問題,降低成本40%,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和生產制造的工藝水平及自動化水平,使得批量化生產更加具有優勢。
[0043]集塵組件52包括若干相互間隔且上下排列的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以及用于支撐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左卡條527、右卡條528和若干間卡條529。左卡條527、右卡條528和若干中間卡條529相互間隔設置,且其上下兩端分別卡接在主骨架51的上下側壁上。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左右接線凹槽525和526內。
[0044]負極總線53分別與每個負極片521的左端部電連接,正極總線54分別與每個正極片522的右端部電連接,而且還與位于上部第一個負極片521的右端部電連接。正是通過該個負極片521的導接,使得位于把位于主骨架51左側的負極總線53與主骨架51右側的正極總線54直接串聯起來。負極總線53和正極總線54與各個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導電連接接觸方式是直接接觸連接。
[0045]第一導電片55同時分別與第一接觸彈片61和負極總線53電連接,第二導電片56與第二接觸彈片71電連接,第三導電片57同時分別與第三接觸彈片72以及正極總線54電連接。第三導電片57同時分別與第三接觸彈片72以及正極總線54電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片55與負極總線53點焊連接,第三導電片57與正極總線54點焊連接,既確保連接的可靠性,又不需打孔鉆眼,省工省時,提高效率。
[0046]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高絕緣效果,在左右接線凹槽525和526內澆灌絕緣硅膠。
[0047]在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一端部分別設置有卡接凹槽5201。卡接凹槽5201包括位于上部的導向槽5202以及位于下部的安裝槽5203。導向槽5202的寬度小于負極總線53和正極總線54的外形,安裝槽5203的內尺寸大于負極總線53和正極總線54的外尺寸。導向槽5202防止負極總線53和正極總線54從安裝槽5203內松脫出來。在本實施例中,負極總線53和正極總線54分別為導電圓棒。
[0048]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表面呈弧形。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的弧形設計,改變了氣流的運動軌跡,既相對延長了氣流經過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的距離,提高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對氣流中顆粒的集塵效果,提高除塵效率,同時又使得氣流直接吹拂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的表面,而不是直接從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的間隙間流出,增強氣流中的顆粒物在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上的附著力,顯著地提高了凈化能力。
[0049]在左卡條527、右卡條528、若干中間卡條529、左限位板523和右限位板524上分別設置有弧形槽孔5204。弧形槽孔5204與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弧形對應,用于限制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位置。在左卡條527、右卡條528、若干中間卡條529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防爬電筋5205。防爬電筋5205分別位于相鄰兩個弧形槽孔5204之間。在左限位板523和右限位板524的相鄰兩個弧形槽孔5204之間分別設置有隔板5206。
[0050]第一接觸彈片61、第二接觸彈片71和第三接觸彈片72分別設置有安裝用的固定孔201、連接外部導線的接線端子202以及用于電連接的彈性凸片203。彈性凸片203分別與第一導電片55、第二導電片56和第三導電片57接觸連接。本實施例僅以第一接觸彈片61為例,第二接觸彈片71和第三接觸彈片72的結構與第一接觸彈片61完全類似,不再贅述。接線端子202以及彈性凸片203—體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接觸彈片61、第二接觸彈片71和第三接觸彈片72分別直接與第一導電片55、第二導電片56和第三導電片57接觸連接,而現有技術是采用導線連接。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便于集塵本體5從左側板6和右側板7內直接拔插。
[0051 ]第一導電片55設置在左接線凹槽525處,第三導電片57設置在右接線凹槽526處。第一導電片55和第三導電片57分別設置有中間連接片501、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本實施例僅以第一導電片55為例,第三導電片57的結構與第一導電片55完全類似,不再贅述。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分別與中間連接片501垂直。在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上分別設置有若干通孔504,中間連接片501與彈性凸片203相互接觸連接。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分別從主骨架51的后部延伸到左右接線凹槽525和526內。第一導電片55的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分別與負極總線53電連接,第三導電片57的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分別與正極總線54電連接。
[0052]設置第二導電片56是作為第二導電片55與負極總線53連接的備選技術方案,第二導電片56的作用與第二導電片55相同,只是設置的位置不同。第二導電片56和第三導電片57設置在集塵組件52的同側,本實施例是同時設置在右側。而第二導電片55與第三導電片57分別設置在集塵組件52的左右兩側。
[0053]同時,負極片521的設置也有所不同。負極片521為了與第二導電片56實現電連接,在集塵組件52其中最外側的負極片521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卡接凹槽5201。卡接凹槽5201也包括位于上部的導向槽5202以及位于下部的圓形槽5203,導向槽5202的寬度小于負極總線53的外徑,圓形槽5203的內徑大于負極總線53的外徑。這樣的話,最外側的負極片521的卡接凹槽5201的方向是左右對稱的,安裝時無需注意左右安裝方向,任何一個方向安裝都可以。
[0054]請再參照圖15所示,而且,第二導電片56設置有中間連接片501'、上連接片502'和下連接片503 ’,上連接片502 ’和下連接片503 ’分別與中間連接片501 ’垂直,在上連接片502 ^下連接片503 ^上分別設置有若干通孔504 S中間連接片50P與彈性凸片203相互接觸連接,上連接片502 ’和下連接片503 ’從主骨架7的后部延伸到右接線凹槽526內,上連接片502 '與負極片521的右端部電連接,并通過負極片521的左端部與負極總線53電連接。下連接片503'不與負極片521連接。
[0055]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圓弧半徑為30mm?100mm。在本實施例中,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圓弧半徑為55_,進而實現改變顆粒物固有的運動軌跡,改變顆粒物拋物線的運動入射角,增強顆粒物在極板上的附著力,顯著地提高凈化能力,同時也有效地增強結構強度的目的。
[0056]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壁厚為0.1mm?2mm。本實用新型中,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均采用壁厚0.15mm的鋁合金薄片,大大降低了成本,減輕了重量,卻絲毫不減弱凈化能力,反而比傳統靜電集塵裝置的除塵效果提高5%-10%以上。
[0057]在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外表面設有氧化鈦涂層。在高壓場強的作用下,可催化、分解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甲醛和TVOC等有機氣體,起到殺滅微生物、清除細菌、消除臭味及清潔空氣的效果。
[0058]兩個相鄰的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的間距為2.0mm?5mm。這與傳統的靜電集塵裝置電極片間距6mm?8mm相比可以產生相同的電場強度,同時可以將施加到本實用新型上的電壓降低到原來的50%?60%,解決了工藝復雜的問題,同時大大減小了負極片521和正極片522之間的放電電流,既而大大減弱了放電噪聲,節省了能源,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0059]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的弧度的弦長與弦高之比為3~40。本實施例正極片522和負極片521的弦長為25mm,弦高為1.6mm。如果弦長與弦高之比為小于3則風壓損失太大,不能滿足做集塵裝置的使用要求。如果弦長與弦高之比大于40則不能滿足集塵裝置的使用機械強度要求。在相同寬度的負極片和正極片的條件下,本實施例的集塵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無臭氧、無放電噪聲、集塵效率高、容易清潔等特點。
[006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所述離子化裝置和集塵裝置設置在主機箱體內,所述離子化裝置位于集塵裝置的前部;所述集塵裝置包括集塵本體以及安裝其左右側的左側板和右側板,在所述左側板內設置有第一接觸彈片,在所述右側板內設置有第三接觸彈片;所述集塵本體包括主骨架、集塵組件、負極總線、正極總線、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所述主骨架是中部為空的框架結構,所述集塵組件設置在主骨架的中部空間內;所述集塵組件包括若干相互間隔且上下排列的負極片和正極片,所述負極總線分別與每個負極片的左端部電連接,所述正極總線分別與每個正極片的右端部電連接,所述第一導電片同時分別與第一接觸彈片和負極總線電連接,所述第三導電片同時分別與第三接觸彈片以及正極總線電連接;所述負極片和正極片的表面呈弧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子化裝置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離子發射板和離子引導板,所述離子引導板設置在離子發射板的前部,在所述離子發射板上設置有若干放電頭,在所述離子引導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孔,所述放電頭與圓孔一一對應,所述放電頭位于圓孔的后部,所述放電頭的中心線與圓孔的中心線重合。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塵本體還包括左蓋板以及右蓋板,在所述主骨架上分別設置有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在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與主骨架的左右側壁之間分別設置有左右接線凹槽,所述左蓋板和右蓋板分別設置在左右接線凹槽的頂部且把左右接線凹槽遮蔽住。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塵組件還包括用于支撐負極片和正極片的左卡條、右卡條和若干中間卡條,所述左卡條、右卡條和若干中間卡條相互間隔設置,且其上下兩端分別卡接在主骨架的上下側壁上;所述負極片和正極片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左右接線凹槽內。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負極片和正極片的一端部分別設置有卡接凹槽,所述卡接凹槽包括位于上部的導向槽以及位于下部的安裝槽,所述導向槽的寬度小于負極總線和正極總線的外形,所述安裝槽的內尺寸大于負極總線和正極總線的外尺寸。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卡條、右卡條、若干中間卡條、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分別設置有弧形槽孔,所述弧形槽孔與負極片和正極片的弧形對應用于限制負極片和正極片的位置;在所述左卡條、右卡條、若干中間卡條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防爬電筋,所述防爬電筋分別位于相鄰兩個弧形槽孔之間,在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的相鄰兩個弧形槽孔之間分別設置有隔板。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彈片和第三接觸彈片分別設置有安裝用的固定孔、連接外部導線的接線端子以及用于電連接的彈性凸片,所述彈性凸片分別與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接觸連接。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片設置在左接線凹槽處,第三導電片設置在右接線凹槽處,所述第一導電片和第三導電片分別設置有中間連接片、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所述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中間連接片垂直,在所述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上分別設置有若干通孔,所述中間連接片與彈性凸片相互接觸連接,所述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從主骨架的后部延伸到左右接線凹槽內,所述第一導電片的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負極總線電連接,所述第三導電片的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正極總線電連接。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離子化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右側板內設置有第二接觸彈片,所述集塵本體還包括第二導電片,所述第二導電片與第二接觸彈片電連接,所述第二導電片設置在右接線凹槽處;所述第二接觸彈片也設置有安裝用的固定孔、連接外部導線的接線端子以及用于電連接的彈性凸片,所述第二接觸彈片的彈性凸片與第二導電片接觸連接;在所述其中最外側的負極片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卡接凹槽,所述卡接凹槽也包括位于上部的導向槽以及位于下部的圓形槽,所述導向槽的寬度小于負極總線的外徑,所述圓形槽的內徑大于負極總線的外徑;第二導電片設置有中間連接片、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所述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分別與中間連接片垂直,在所述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上分別設置有若干通孔,所述中間連接片與彈性凸片相互接觸連接,所述上連接片和下連接片從主骨架的后部延伸到右接線凹槽內,所述上連接片與負極片的右端部電連接,并通過負極片的左端部與負極總線電連接。
【文檔編號】B03C3/08GK205701034SQ201620308982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4日
【發明人】顏為, 李岳山
【申請人】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