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負壓減阻高速微型離心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速微型離心機,屬于利用離心技術來分離、提取物質的儀器。本實用新型將2000年4月25日申請的名稱為“雙腔負壓減阻提速離心機微型化方案”的00208816.9號中國專利申請作為在先申請,對其提出了優先權請求。
在生命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實驗室工作中,采用離心技術對各種樣品進行提取、分離、純化已成為常規手段。目前的離心設備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高速離心機,這類離心機的功率大、轉速高,體積、重量均較大,要占用較大的實驗空間,且不便于攜帶,無法滿足現場使用的要求;另一類則是微型離心機,這類離心機雖然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但卻存在離心加速度小的問題,常常難以達到有效分離樣品的目的。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并提供一種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且離心加速度高的高速微型離心機。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負壓減阻高速微型離心機,包括離心機轉頭和位于離心機轉頭下方的電機,電機的轉子與離心機轉頭安裝于同一根軸上,該軸通過軸承安裝于機殼上,電機與轉頭外的空間被機殼包裹,形成轉頭腔與電機腔,離心機轉頭上方的機殼上開有樣品進出窗口,窗口外設置有密封蓋,其特殊之處是轉頭腔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轉頭腔負壓抽氣管道,各管道分別與負壓抽氣泵相連。
對上述技術方案進一步的改進為,電機腔也設置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電機腔負壓抽氣管道,且各管道分別與負壓抽氣泵相連。
而且,電機選用變頻電機,安裝軸承處設置有油封。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微型離心機在其轉頭腔、電機腔分別設置了與負壓抽氣泵相連的負壓抽氣管道,通過負壓抽氣泵不斷將轉頭腔、電機腔內的氣體經負壓抽氣管道排出腔外,使轉頭腔、電機腔內的空氣密度始終處于很低的狀態,這樣便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系統在高速運轉時產生的氣阻,從而能在體積、重量受限制的條件下獲得高的轉速和離心加速度。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剖面示意圖。
圖2為
圖1的A—A剖面示意圖。
由
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負壓減阻高速離心機主要由離心機轉頭2和位于離心機轉頭2下方的電機16兩部件構成,離心機轉頭2上方的機殼4上開有樣品進出窗口12,窗口12外設置有密封蓋1,電機16一般選用變頻電機;電機16的轉子9與離心機轉頭2安裝于同一根軸11上,軸11通過軸承3、6安裝于機殼4上,為了密封的需要,安裝軸承3、6處應設置油封,電機16的定子5位于轉子9外圍,電機16與轉頭2外的空間被機殼4包裹,形成轉頭腔15與電機腔7,轉頭腔15內設置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轉頭腔負壓抽氣管道10,各管道10分別與負壓抽氣泵8相連,一般而言,轉頭腔15內的負壓抽氣管道10最好設于轉頭腔15的外圍下部,以節省空間,
圖1中所示為設置二個抽氣管道的情形,電機腔7同樣也可設置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電機腔負壓抽氣管道13,各管道13分別與負壓抽氣泵14相連,轉頭腔15與電機腔7的內壁應光滑、平整、界面交接處用光滑曲面過渡,為了減小引導氣流時的阻力,轉頭腔負壓抽氣管道10、電機腔負壓抽氣管道13的道口應以氣流轉動切線方向為依據,呈傾斜狀迎著氣流方向與腔體呈曲面連接,再呈弧形轉向下方,與負壓抽氣泵相連。
與本實用新型中的機械結構相配套的電控部分可設置電機用電源、負壓抽氣泵用電源及傳感器測量用電源這三種供電方式,為實施閉環控制、增加工作穩定性,可在轉頭腔中選擇設置轉速傳感器、負壓傳感器、渦流或風阻傳感器中的二種。
權利要求1.一種負壓減阻高速微型離心機,包括離心機轉頭[2]和位于離心機轉頭[2]下方的電機[16],電機[16]的轉子[9]與離心機轉頭[2]安裝于同一根軸[11],該軸[11]通過軸承[3、6]安裝于機殼[4]上,電機[16]與轉頭[2]外的空間被機殼[4]包裹,形成轉頭腔[15]與電機腔[7],離心機轉頭[2]上方的機殼[4]上開有樣品進出窗口[12],窗口[12]外設置有密封蓋[1],其特征在于轉頭腔[15]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轉頭腔負壓抽氣管道[10],各管道[10]分別與負壓抽氣泵[8]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離心機,其特征在于電機腔[7]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電機腔負壓抽氣管道[13],且各管道[13]分別與負壓抽氣泵[14]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離心機,其特征在于安裝軸承[3、6]處設置有油封。
4.根據梳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離心機,其特征在于電機[16]為變頻電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負壓減阻高速微型離心機,該離心機主要由轉頭腔中的離心機轉頭和其下方電機腔中的電機兩部分構成,其特殊之處是轉頭腔、電機腔中分別設置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均勻分布的與負壓抽氣泵相連的負壓抽氣管道,由于負壓抽氣管道的作用,該離心機能在體積、重量受限制的情況下仍能獲得高的轉速和離心加速度。
文檔編號B04B5/00GK2471416SQ0122179
公開日2002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25日
發明者胡佑倫, 史錫騰, 金毅飛, 胡仁杰, 余薇, 張華軍, 江迅, 陳紅, 潘傳芳, 周峰 申請人: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