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依次包括入口煙道、下部吸收塔體、透氣床、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上部吸收塔體和出口煙道,在所述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一側設有吸收劑入口通道和閥門,所述透氣床底部設有脫硫產物出口通道和閥門。本實用新型利用透氣床將噴入吸收塔內的吸收劑懸浮在吸收塔內,煙氣通過透氣床形成穩定的懸浮流化反應床,流化反應床不受系統煙氣量的變化而影響,吸收劑噴入量根據脫硫效率調整,實現高效脫硫和系統長期穩定運行。
【專利說明】
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煙氣脫硫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燃煤爐窯煙氣脫硫中,以消石灰為吸收劑,利用羅茨風機噴入吸收塔,煙氣從入口煙道進入吸收塔,通過吸收塔下部的文丘里管加速,氣固兩相充分接觸,煙氣在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絮狀物料向下返回,而絮狀物料在高速煙氣的帶動下又不斷解體重新被氣流提升,形成循環流化床狀態。煙氣在循環流化床里與消石灰顆粒充分混合,SO2、SO3及其他有害氣體與消石灰反應,生成CaS03、l/2H20、CaS04、l/2H20和CaCO3等主要脫硫產物,脫硫產物由煙氣從吸收塔上部攜帶出去,經除塵器分離,脫硫凈化后的煙氣排入大氣,分離下來的固體灰渣部分送回吸收塔循環使用,多余的灰渣利用倉栗外排,煙道中的積灰定期從塔底排出。但現有這種循環流化床存在以下技術缺陷:循環流化床的脆弱性,即塌床;當系統內煙氣量變化時就需要調整吸收劑的噴入量來尋求新的平衡,這種平衡往往需要很多次的調試、試驗來實現,而且當吸收劑噴入量減少時脫硫效率也隨之降低,不利于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及其脫硫方法,利用透氣床將噴入吸收塔內的吸收劑懸浮在吸收塔內,煙氣通過透氣床形成穩定的懸浮流化反應床,流化反應床不受系統煙氣量的變化而影響,吸收劑噴入量根據脫硫效率調整,實現高效脫硫和系統長期穩定運行。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依次包括入口煙道、下部吸收塔體、透氣床、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上部吸收塔體和出口煙道,在所述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一側設有吸收劑入口通道和閥門,所述透氣床底部設有脫硫產物出口通道和閥門。
[0005]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入口煙道下部設有出灰口通道和閥門。
[0006]—種上述的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用于煙氣脫硫的方法,所述煙氣從入口煙道進入后,吸收劑從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的吸收劑入口通道切向進入,此時煙氣通過透氣床上升,并與旋切方向進入的吸收劑激烈交鋒,形成湍動懸浮混合狀態,煙氣在上升過程中,固體顆粒物一部分隨煙氣從出口煙道被帶出,另一部分因自重重新回流到透氣床內,進一步增加了床層顆粒濃度和延長吸收劑的反應時間,S02、S03及其他有害氣體與吸收劑充分反應,生成CaS03、l/2H20、CaS04、l/2H20和Ca⑶3等主要脫硫產物,所述脫硫產物一部分從透氣床下部的脫硫產物出口通道排出,另一部分隨煙氣從出口煙道攜帶出去,經除塵器分離后,脫硫凈化后的煙氣排入大氣,被分離下來的固體灰渣與透氣床下部的脫硫產物出口通道排出的灰渣匯合,部分從吸收劑入口通道送回循環使用,剩余的灰渣從出灰口通道定期排出。其中所述吸收劑為消石灰。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透氣床將噴入吸收塔內的吸收劑懸浮在吸收塔內,煙氣通過透氣床形成穩定的懸浮流化反應床,流化反應床不受系統煙氣量的變化而影響,吸收劑噴入量根據脫硫效率調整,實現高效脫硫和系統長期穩定運行。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圖1中的A向視圖。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如附圖1、圖2所示,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依次包括入口煙道1、下部吸收塔體6、透氣床7、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8、上部吸收塔體9和出口煙道10,在所述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8—側設有吸收劑入口通道11和閥門12,所述透氣床7底部設有脫硫產物出口通道4和閥門5,所述入口煙道I下部設有出灰口通道2和閥門3。
【主權項】
1.一種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入口煙道(I)、下部吸收塔體(6 )、透氣床(7 )、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8 )、上部吸收塔體(9 )和出口煙道(1 ),在所述懸浮湍動混合反應塔體(8)—側設有吸收劑入口通道(11)和閥門(12),所述透氣床(7)底部設有脫硫產物出口通道(4)和閥門(5)。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浮式湍動混合煙氣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煙道(I)下部設有出灰口通道(2)和閥門(3)。
【文檔編號】B01D53/83GK205598955SQ201620403005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發明人】王北平, 周柯錦, 邱乾勝, 錢怡松
【申請人】潔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