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包括打漿槽、攪拌裝置和驅動裝置;攪拌裝置安裝在打漿槽內;攪拌裝置包括槳葉和轉軸,槳葉上設有槳齒,轉軸的頂端穿過打漿槽的頂部與驅動裝置電連接;槳葉包括第一槳葉和第二槳葉,第一槳葉的一端與轉軸可拆卸連接,第二槳葉的一端打漿槽的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采用動攪拌和靜攪拌相結合的攪拌方式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充分攪拌漿化;采用鋸齒狀的攪拌裝置實現對物料的深度切割、攪拌,縮短了攪拌時間,提高了打漿效率。
【專利說明】
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白炭黑生產過程中,被濾壓的料餅需要經過打漿機的粉碎處理。料餅在進入攪拌桶后,在攪拌軸的帶動下攪拌裝置旋轉對料餅進行剪切,料餅被不斷的剪切碰撞以及自身的研磨,形成細漿狀,最后從出料口排除。現有的打漿機只是在攪拌桶的上部安裝攪拌軸,在攪拌時只能對攪拌桶上部的料餅進行攪拌。由于重力作用,沉淀在攪拌桶底部的料餅不能得到很充分的攪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采用鋸齒狀的攪拌裝置實現對物料的深度切割、攪拌,縮短了攪拌時間,提高了打漿效率。
[0004]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種白炭黑打漿裝置,包括打漿槽、攪拌裝置和驅動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安裝在所述打漿槽內;
[0006]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槳葉和轉軸,所述槳葉上設有槳齒,所述轉軸的頂端穿過所述打漿槽的頂部與所述驅動裝置電連接;
[0007]所述槳葉包括第一槳葉和第二槳葉,所述第一槳葉的一端與所述轉軸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二槳葉的一端所述打漿槽的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
[0008]進一步的,所述槳葉的寬度由所述槳葉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漸減小。
[0009]進一步的,所述槳葉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所述槳葉的另一端上分別設置有所述槳齒。
[0010]進一步的,所述槳齒為鋸齒狀。
[0011]進一步的,所述轉軸的軸線與所述槳葉的軸線構建的平面為第一平面,所述槳葉與所述第一平面之間的夾角為CU
[0012]進一步的,所述槳葉上設有多個通孔,所有的所述通孔矩形陣列排布。
[0013]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第一槳葉的最大寬度小于與任意一個所述第一槳葉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槳葉之間的間距,任意一個所述第二槳葉的最大寬度小于與任意一個所述第二槳葉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槳葉之間的間距。
[0014]進一步的,所述轉軸由下至上設置多層所述第一槳葉,每一層第一槳葉包括多個所述第一槳葉,每一層的所述多個第一槳葉以所述轉軸為陣列中心環形分布。
[0015]進一步的,所述打漿槽內壁上由下至上設置多層所述第二槳葉,每一層第二槳葉包括多個所述第二槳葉,每一層的所述多個第二槳葉以轉軸為陣列中心環形分布。
[001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槳葉層的層數與所述第二槳葉層的層數相匹配。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的白炭黑打漿裝置采用第一槳葉和第二槳葉,第一槳葉和第二槳葉嚙合配合,第一槳葉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動攪拌,第二槳葉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靜攪拌,動攪拌和靜攪拌相結合的攪拌方式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充分攪拌漿化。
[0019]第一槳葉和第二槳葉均設有鋸齒狀槳齒,第一槳葉上的槳齒和第二槳葉上的槳齒相互配合,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深度切割、攪拌,縮短了攪拌時間,提高了打漿效率。
[0020]槳葉上開設有多個通孔,每個通孔對白炭黑漿料也就行了深度切割,加強了攪拌裝置對白炭黑漿料的攪拌漿化效果。
[0021 ]采用本實用新型攪拌裝置進行攪拌,產生了多重漩渦,多重漩渦相互疊加作用,形成了加強的切割作用力,從而有效加劇了攪拌裝置對白炭黑漿料的攪拌漿化效果。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實用新型槳葉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其中:1.打漿槽、2.攪拌裝置、21.槳葉、211.第一槳葉、212.第二槳葉、213.槳齒、214.通孔、22.轉軸、3.驅動裝置、4.出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給出具體實施例的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定。
[0026]參見圖1和圖2,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漿槽1、攪拌裝置2和驅動裝置3;攪拌裝置2安裝在打漿槽I內;
[0027]攪拌裝置2包括槳葉21和轉軸22,槳葉21上設有槳齒213,轉軸22的頂端穿過打漿槽I的頂部與驅動裝置3電連接;
[0028]槳葉21包括第一槳葉211和第二槳葉212,第一槳葉211的一端與轉軸22可拆卸連接,第二槳葉212的一端打漿槽I的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
[0029]進一步的,槳葉21的寬度由槳葉21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漸減小。
[0030]進一步的,槳葉2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槳葉21的另一端上分別設置有槳齒213。
[0031]進一步的,槳齒213為鋸齒狀。
[0032]進一步的,轉軸22的軸線與槳葉21的軸線構建的平面為第一平面,槳葉21與第一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α為40°。
[0033]進一步的,槳葉21上設有多個通孔214,所有的通孔214矩形陣列排布。
[0034]進一步的,任意一個第一槳葉211的最大寬度小于與任意一個第一槳葉211相鄰的兩個第二槳葉212之間的間距,任意一個第二槳葉212的最大寬度小于與任意一個第二槳葉212相鄰的兩個第一槳葉211之間的間距。
[0035]進一步的,轉軸22由下至上設置多層第一槳葉211,每一層第一槳葉包括多個第一槳葉211,每一層的多個第一槳葉211以轉軸22為陣列中心環形分布。
[0036]進一步的,打漿槽I內壁上由下至上設置多層第二槳葉,每一層第二槳葉包括多個第二槳葉212,每一層的多個第二槳葉211以轉軸為陣列中心環形分布。
[0037]進一步的,第一槳葉211的層數與第二槳葉212的層數相匹配,當第一槳葉為五層時,第二槳葉可以設置為四層、五層或六層中的任意一種。
[0038]進一步的,打漿槽I的底部傾斜設置,打漿槽I的側壁開設有出料口4,出料口位于打漿槽I最低處,使得出料口可以更好的排出和排凈剩余物料,提高了生產效率。
[0039]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40]當驅動裝置3帶動轉軸22轉動時,轉軸22帶動第一槳葉211轉動,當第一槳葉211經過第二槳葉212時,第一槳葉211能夠穿過與之相鄰的兩個第二槳葉212之間的間距,第二槳葉212能夠穿過與之相鄰的兩個第一槳葉211之間的間距,第一槳葉211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動攪拌,第二槳葉212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靜攪拌,動攪拌和靜攪拌相結合的攪拌方式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充分攪拌漿化,產生了第一漩渦。與此同時,第一槳葉211上的槳齒與第二槳葉212上的槳齒相互配合,對白炭黑漿料進行了深度切割,產生了第二漩渦;且所有的通孔214對白炭黑漿料也進行了深度切割,產生了第三漩渦,三重漩渦相互疊加作用,形成了加強的切割作用力,從而有效加劇了攪拌裝置對白炭黑漿料的攪拌漿化效果,實現了對白炭黑漿料的深度切割、攪拌,縮短了攪拌時間,提高了打漿效率。
[0041]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漿槽(I)、攪拌裝置(2)和驅動裝置(3);所述攪拌裝置(2)安裝在所述打漿槽(I)內; 所述攪拌裝置(2)包括槳葉(21)和轉軸(22),所述槳葉(21)上設有槳齒(213),所述轉軸(22)的頂端穿過所述打漿槽(I)的頂部與所述驅動裝置(3)電連接; 所述槳葉(21)包括第一槳葉(211)和第二槳葉(212),所述第一槳葉(211)的一端與所述轉軸(22)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二槳葉(212)的一端所述打漿槽(I)的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21)的寬度由所述槳葉(21)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漸減小。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2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所述槳葉(21)的另一端上分別設有所述槳齒(213)。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槳齒(213)為鋸齒狀。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22)的軸線與所述槳葉(21)的軸線構建的平面為第一平面,所述槳葉(21)與所述第一平面之間的夾角為α。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21)上設有多個通孔(214),所有的所述通孔(214)矩形陣列排布。7.根據權利要求1?6任意一項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個所述第一槳葉(211)的最大寬度小于與任意一個所述第一槳葉(211)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槳葉(212)之間的間距,任意一個所述第二槳葉(212)的最大寬度小于與任意一個所述第二槳葉(212)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槳葉(211)之間的間距。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22)由下至上設置多層所述第一槳葉(211),每一層第一槳葉包括多個所述第一槳葉(211),每一層的所述多個第一槳葉(211)以所述轉軸(22)為陣列中心環形分布。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漿槽(I)內壁上由下至上設置多層所述第二槳葉,每一層第二槳葉包括多個所述第二槳葉(212),每一層的所述多個第二槳葉(211)以轉軸為陣列中心環形分布。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白炭黑打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槳葉(211)的層數與所述第二槳葉(212)的層數相匹配。
【文檔編號】B01F15/00GK205495449SQ201620270401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日
【發明人】李啟坤, 許蘭西, 郭晶晶, 華超, 李莉
【申請人】山東弘興白炭黑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