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軸攪拌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軸攪拌機,其技術方案要點是一種雙軸攪拌機,包括機架和攪拌桶,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所述第一攪拌軸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一驅動件,所述第二攪拌軸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二驅動件,所述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延伸至所述攪拌桶內,所述第一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分散盤,所述分散盤上設置有攪拌齒,所述第二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攪拌葉片,所述分散盤與所述攪拌葉片交錯設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分散機以及攪拌機對液體的攪拌不均勻的問題。
【專利說明】
雙軸攪拌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設備,更具體的說,它涉及一種雙軸攪拌機。
【背景技術】
[0002]分散機屬于液態物料攪拌分散的一種機械設備,廣泛的應用于油墨、顏料、農藥、粘膠劑等化工產品生產中,主要用于對液體、膠體等流體物料的混合,將一些原本互不相溶的物料進行打碎、分散、混合、攪拌等,使物料相互混合,是油漆、涂料等行業常用的分散設備。傳統的分散機通常由底座、傳動機構、攪拌裝置及控制裝置組成,該種結構的分散機通常采用單個攪拌葉片,攪拌效率低,且攪拌范圍小,導致攪拌不夠均勻。
[0003]針對于上述情況,申請號為201420251859.5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雙軸分散機,其包括升降立柱、橫梁,所述橫梁的一端垂直設置有電機,橫梁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電機、第一軸承座、第二軸承座通過傳動機構相連,所述第一軸承座上設置有第一轉軸,第二軸承座上設置有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上分別設置有攪拌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分散容器內,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機構包括分別設置在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端部的攪拌盤、及分別設置在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上的分散盤,所述分散盤圓周上均焊接設置有攪拌齒,所述攪拌齒呈一上一下雙向設置,所述攪拌盤的圓周上均布設置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葉片包括向上設置在上葉片及向下設置的下葉片,所述下葉片呈45度弧形設置,且下葉片的長度不小于上葉片。
[0004]上述這種雙軸分散機雖然增加了在分散容器內的攪拌范圍和分散力度,縮短分散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分散盤交叉設置,使攪拌更加均勻,提高攪拌效率。但是由于兩根攪拌軸上部分設置的都是分散盤,下部分設置的都是攪拌盤,使得兩根攪拌軸在轉動的過程中,上半部分的液體所受到的是切割力,但是攪拌效果不佳,而下半部分所受到的攪拌力僅僅能夠使下半部分的液體攪拌均勻。所以以上設置會導致整個容器內的液體上下部分攪拌不均勻。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攪拌效果更加均勻的雙軸攪拌機。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雙軸攪拌機,包括機架和攪拌桶,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所述第一攪拌軸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一驅動件,所述第二攪拌軸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二驅動件,所述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延伸至所述攪拌桶內,所述第一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分散盤,所述分散盤上設置有攪拌齒,所述第二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攪拌葉片,所述分散盤與所述攪拌葉片交錯設置。
[0007]較佳的,若干所述攪拌葉片的朝向交錯設置。
[0008]較佳的,所述第一驅動件為變頻電機。
[0009]較佳的,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的末端部設置有刮液機構。
[0010]較佳的,所述刮液機構包括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連接的基座,所述基座上設有刷體,所述刷體與所述攪拌桶的內壁抵設。
[0011 ]較佳的,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螺紋連接。
[0012]較佳的,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的轉動方向相反。
[0013]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分散盤,分散盤上設置有攪拌齒,第二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攪拌葉片,分散盤與攪拌葉片交錯設置。通過攪拌葉片與分散盤的交錯設置可以使得攪拌桶內的液體既可以被攪拌葉片充分攪拌,又可以被分散盤切割分散。經過分散盤分散后的液體中的纖維或者顆粒能夠進一步的被攪拌葉片攪拌均勻,使得該雙軸攪拌機對液體的攪拌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機架;2、攪拌桶;3、第二電機;31、第二攪拌軸;32、攪拌葉片;4、第一電機;41、第一攪拌軸;42、分散盤;5、基座;6、刷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參照附圖所示,對本實用新型雙軸攪拌機進一步說明。
[0017]實施例:一種雙軸攪拌機,包括機架I和攪拌桶2,機架I上設有第一攪拌軸41和第二攪拌軸31,第一攪拌軸41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一電機4,第二攪拌軸31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二電機3,第一電機4和第二電機3均設置在機架I上。第一攪拌軸41和第二攪拌軸31延伸至攪拌桶2內,第一攪拌軸41上間隔設置有三個(或更多)分散盤42,分散盤42上設置有攪拌齒,第二攪拌軸31上間隔設置有三個(或更多)攪拌葉片32,分散盤42與攪拌葉片32交錯設置。通過攪拌葉片32與分散盤42的交錯設置可以使得攪拌桶2內的液體既可以被攪拌葉片32充分攪拌,又可以被分散盤42切割分散。經過分散盤42分散后的液體中的纖維或者顆粒能夠進一步的被攪拌葉片32攪拌均勻,使得該雙軸攪拌機對液體的攪拌效果更好。
[0018]其中,第二電機3可以是普通的電機,其轉速可以是設定不變的,因為僅僅只需要提供攪拌力不需要過大,而第一電機4可以是普通的電機,更加優選的是變頻電機,其平衡質量高,震動等級為R級(降振級),機械零部件加工精度高,并采用專用高精度軸承,可以高速運轉,并且能夠調速,在對不同粘度的液體進行攪拌時,可以調節至不同的速度,從而更好的實現對液體內纖維、顆粒的切割分散,對于粘度、濃度較低的液體,其轉動速度可以較低,所以能夠達到節能的效果。
[0019]其次,設置在第二攪拌軸31上的若干攪拌葉片32的朝向交錯設置,即可以是相鄰的攪拌葉片32的長度方向相互垂直或者呈其他夾角設置。這樣,在攪拌的時候,能夠更加充分的與液體接觸并攪拌。
[0020]再者,在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的末端部設置有刮液機構,或者是在第一攪拌軸41和第二攪拌軸31的末端部均設置有刮液機構。通過設置的刮液機構能夠對靠近攪拌桶2內壁的液體進行刮動并攪拌,尤其是攪拌桶2底部的液體,其很難被攪拌葉片32攪拌至|J,所以在現有技術中,攪拌桶2底部總是容易形成沉淀,或者底部液體的粘稠度更大,很難被攪拌均勻。通過本實施例中設置的刮液機構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該刮液機構具體的設置形式可以是刮刀或者刷體6,由于刮刀對攪拌桶2內壁的傷害較大,容易將攪拌桶2內壁刮傷,所以優選使用刷體6。由于刷體6的柔軟性,其對攪拌桶2的內壁不會產生刮傷,并且能夠起到帶動底部液體的作用,使其被帶動至攪拌葉片32處進行更好的攪拌。
[0021]本實施例中,刮液機構包括與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連接的基座5,刷體6設置在基座5上,刷體6與攪拌桶2的內壁抵設。其中,基座5可以是焊接在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上,或者是可拆卸固定連接在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上。由于將基座5可拆卸連接在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上能夠方便刷體6的清潔與更換,所以優選這種實施方式。優選的實施方式是基座5與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螺紋連接,這樣的連接方式更加簡單,方便基座5的安裝與拆卸。進一步的,基座5與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基座5與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的轉動方向相反。這樣,當第一攪拌軸41或第二攪拌軸31轉動的時候,不會使得基座5松動,只會使得基座5越轉越緊,防止其脫落。
[0022]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雙軸攪拌機,包括機架和攪拌桶,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所述第一攪拌軸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一驅動件,所述第二攪拌軸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第二驅動件,所述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延伸至所述攪拌桶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分散盤,所述分散盤上設置有攪拌齒,所述第二攪拌軸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攪拌葉片,所述分散盤與所述攪拌葉片交錯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攪拌機,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攪拌葉片的朝向交錯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件為變頻電機。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軸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的末端部設置有刮液機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軸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液機構包括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連接的基座,所述基座上設有刷體,所述刷體與所述攪拌桶的內壁抵設。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軸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螺紋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軸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攪拌軸和/或第二攪拌軸的轉動方向相反。
【文檔編號】B01F7/16GK205435556SQ201620009114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1月4日
【發明人】王紅榮, 潘軍
【申請人】北京京衛宏遠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