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式沉沙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含沙水流重力分離裝置技術領域,是一種蜂窩式沉沙裝置,其包括圓柱筒、倒錐體、排沙管和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圓柱筒中部內側固定有外徑與圓柱筒內徑相適應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上分布有至少兩個上下方向的坡度分離孔。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設置帶有縱向連續紡錘形坡度分離孔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使泥沙顆粒由單一的自由沉降形式轉變為自由沉降和沿紡錘形坡度分離孔內表面滑動沉降兩種形式的結合,提高了泥沙沉降分離效率,具有高效、占地面積小、環保的特點。
【專利說明】
蜂窩式沉沙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含沙水流重力分離裝置技術領域,是一種蜂窩式沉沙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采用靜態分離工藝對含沙渾濁流體進行濾沙處理,首先用自然沉淀的方法進行預處理,再添加化學藥劑進行絮凝,繼而用機械與水力共同排除絮狀泥沙顆粒,使泥沙與水分離,進而得到符合標準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這種靜態分離清水的工藝存在諸多不足,一是沉淀和絮凝處理均需要較長的時間,導致整個工藝的周期過長;二是預處理階段應用傳統的沉沙池,占地面積大、造價高;三是添加大量混凝劑和絮凝劑,使水中的鋁、鐵含量增高甚至超標,嚴重時會影響人體健康和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尋求不加化學藥劑的高效、快速水沙分離方法和裝置顯得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蜂窩式沉沙裝置,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有水沙靜態分離工藝存在的周期長、成本高、占地面積大和污染環境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蜂窩式沉沙裝置,包括圓柱筒、倒錐體、排沙管和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圓柱筒中部內側固定有外徑與圓柱筒內徑相適應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上分布有至少兩個上下方向的坡度分離孔,柱狀蜂窩式分離器與圓柱筒上沿之間有間距,對應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下方的圓柱筒側壁上設有切向進料道,圓柱筒下端與倒錐體上端連接并相通,倒錐體底部與排沙管頂端連接并相通。
[0005]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0006]上述每個坡度分離孔可為至少兩個呈紡錘狀的孔上下累加而成。
[0007]上述柱狀蜂窩式分離器由至少兩組過濾板由下至上依次疊壓組成,每組過濾板包括上過濾圓板和下過濾圓板,上過濾圓板上均勻分布有上寬下窄的上圓臺孔,對應上過濾圓板每個上圓臺孔下方的下過濾圓板上對稱設有上窄下寬的下圓臺孔,上圓臺孔和下圓臺孔形成紡錘狀的孔。
[0008]上述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可包括水平支架和支腳,水平支架通過支腳支撐在圓柱筒上方,水平支架底部垂直固定有豎直連桿,豎直連桿與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固定。
[0009]上述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可包括環狀溢流堰,環狀溢流堰的內沿與圓柱筒的上端外沿固定。
[0010]上述環狀溢流堰外側可均勻分布有三角形凹槽。
[0011 ]上述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可包括切向入料管,切向入料管在切向進料道處與圓柱筒連接并相通。
[0012]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設置帶有縱向連續紡錘形坡度分離孔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使泥沙顆粒由單一的自由沉降形式轉變為自由沉降和沿紡錘形坡度分離孔內表面滑動沉降兩種形式的結合,提高了泥沙沉降分離效率,具有高效、占地面積小、環保的特點。
【附圖說明】
[0013]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4]附圖2為附圖1中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附圖3為附圖2的縱向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6]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I為圓柱筒,2為倒錐體,3為排沙管,4為上過濾圓板,5為下過濾圓板,6為上圓臺孔,7為水平支架,8為支腳,9為豎直連桿,10為環狀溢流堰,11為三角凹槽,12為切向入料管,13為下圓臺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7]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0018]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系是依據說明書附圖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0019]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0]如附圖1、2、3所示,該蜂窩式沉沙裝置包括包括圓柱筒1、倒錐體2、排沙管3和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圓柱筒I中部內側固定有外徑與圓柱筒I內徑相適應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上分布有至少兩個上下方向的坡度分離孔,柱狀蜂窩式分離器與圓柱筒I上沿之間有間距,對應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下方的圓柱筒I側壁上設有切向進料道,圓柱筒I下端與倒錐體2上端連接并相通,倒錐體2底部與排沙管3頂端連接并相通。含沙渾濁流體由進料道流入圓柱筒內,在渾濁流體穿過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向上流動時,泥沙流與清水流構成了異向貼壁流,在坡度分離孔壁面坡度的作用下,泥沙由單一的自由沉降形式轉變為自由沉降和沿坡度分離孔內表面滑動沉降兩種形式的結合,提高了泥沙沉降分離的效率。
[0021]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蜂窩式沉沙裝置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0022]如附圖3所示,每個坡度分離孔為至少兩個呈紡錘狀的孔上下累加而成。紡錘形坡度分離孔對含沙渾濁流體的上升阻力僅為圓柱形分離孔的1/25,保證了流體的順利上升,而且保證泥沙顆粒自由沉降效果的同時增大了本實用新型處理量。
[0023]如附圖2、3所示,柱狀蜂窩式分離器由至少兩組過濾板由下至上依次疊壓組成,每組過濾板包括上過濾圓板4和下過濾圓板5,上過濾圓板4上均勻分布有上寬下窄的上圓臺孔6,對應上過濾圓板4每個上圓臺孔6下方的下過濾圓板5上對稱設有上窄下寬的下圓臺孔13,上圓臺孔6和下圓臺孔13形成紡錘狀的孔。設置上過濾圓板4和下過濾圓板5,簡化了加工工藝,便于本實用新型的生產制作;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底部設置上窄下寬的下圓臺孔13后,便于含沙渾濁流體進入圓柱筒I后,涌入坡度分離孔上行;在柱狀蜂窩式分離器頂部設置上寬下窄的上圓臺孔6后,便于含沙渾濁流體的旋流外溢。
[0024]如附圖1所示,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水平支架7和支腳8,水平支架7通過支腳8支撐在圓柱筒I上方,水平支架7底部垂直固定有豎直連桿9,豎直連桿9與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固定。
[0025]如附圖1所示,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環狀溢流堰10,環狀溢流堰10的內沿與圓柱筒I的上端外沿固定。
[0026]如附圖1所示,環狀溢流堰10外側均勻分布有三角凹槽11。在環狀溢流堰10的外側沿圓周等間距設置三角凹槽11,可以增加溢流堰的外沿周長,增大了溢流的水力半徑,進一步增加了本實用新型單位時間的溢流量,提高了處理能力而且保證了濾沙效果。
[0027 ]如附圖1所示,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切向入料管12,切向入料管12在切向進料道處與圓柱筒I連接并相通。
[0028]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
【主權項】
1.一種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圓柱筒、倒錐體、排沙管和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圓柱筒中部內側固定有外徑與圓柱筒內徑相適應的柱狀蜂窩式分離器,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上分布有至少兩個上下方向的坡度分離孔,柱狀蜂窩式分離器與圓柱筒上沿之間有間距,對應柱狀蜂窩式分離器下方的圓柱筒側壁上設有切向進料道,圓柱筒下端與倒錐體上端連接并相通,倒錐體底部與排沙管頂端連接并相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坡度分離孔為至少兩個呈紡錘狀的孔上下累加而成。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柱狀蜂窩式分離器由至少兩組過濾板由下至上依次疊壓組成,每組過濾板包括上過濾圓板和下過濾圓板,上過濾圓板上均勻分布有上寬下窄的上圓臺孔,對應上過濾圓板每個上圓臺孔下方的下過濾圓板上對稱設有上窄下寬的下圓臺孔,上圓臺孔和下圓臺孔形成紡錘狀的孔。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水平支架和支腳,水平支架通過支腳支撐在圓柱筒上方,水平支架底部垂直固定有豎直連桿,豎直連桿與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固定。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水平支架和支腳,水平支架通過支腳支撐在圓柱筒上方,水平支架底部垂直固定有豎直連桿,豎直連桿與柱狀蜂窩式分離器固定。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環狀溢流堰,環狀溢流堰的內沿與圓柱筒的上端外沿固定。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環狀溢流堰,環狀溢流堰的內沿與圓柱筒的上端外沿固定。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環狀溢流堰,環狀溢流堰的內沿與圓柱筒的上端外沿固定。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環狀溢流堰外側均勻分布有三角形凹槽;或/和,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切向入料管,切向入料管在切向進料道處與圓柱筒連接并相通。10.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蜂窩式沉沙裝置,其特征在于環狀溢流堰外側均勻分布有三角形凹槽;或/和,蜂窩式沉沙裝置還包括切向入料管,切向入料管在切向進料道處與圓柱筒連接并相通。
【文檔編號】B01D36/04GK205412463SQ201620178669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9日
【發明人】李琳, 譚義海, 靳晟
【申請人】新疆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