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一種粉末沖調機的粉末混合裝置,一般包括混合杯和環形的混合蓋,兩者連接合圍在環形部分形成入水環槽(入水通道),其混合杯或混合蓋上具有入水口,入水口與入水環槽相連通。混合蓋上為環形環繞所形成的口為入粉口,粉末由入粉口進入粉末混合裝置,與預設在入粉口邊緣的出水口所出的水在混合杯內混合形成飲品。
[0003]在此混合過程中,入水環槽中的水由于液體浸潤作用,會沿入水環槽內側的槽緣底面爬行,從而從該槽緣的底面內側,即入粉口側滴落,而與入粉口進入的粉末融合凝固而形成堆積,容易滋生細菌而產生食品安全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避免從入水環槽的入粉口側浸出水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種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包括:
[0007]混合杯,為漏斗結構,且上端為杯口,下端為出漿口;
[0008]混合蓋,為具有與杯口配合而形成向下開口的入水環槽的環形蓋,且環形蓋的內圈構成粉末入口;
[0009]其中,入水環槽的內側槽緣下表面上開有一隔水槽,用做水在內側槽緣的浸潤阻斷。
[0010]上述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可選地,隔水槽的槽口寬度為1.0mm?1.6mm,槽深為1.1mm?1.4mm0
[0011]可選地,所述隔水槽的槽口為闊口而槽底為向上的凸曲面。
[0012]可選地,所述隔水槽在槽深方向上向混合蓋的內側傾斜。
[0013]可選地,傾斜的斜度為3?5度。
[0014]可選地,所述混合杯為偏心圓錐漏斗結構。
[0015]可選地,所述入水環槽的進水口構造為管型的入水口而獨立的設置在混合蓋或者混合杯上。
[0016]可選地,所述混合杯內形成有以出漿口為渦軸的渦旋結構。
[0017]依據本實用新型,在入水環槽的內側槽緣的下表面形成有隔水槽,隔水槽在于有效的隔斷浸潤,受水的表面張力的影響,水在進入隔水槽后,其在隔水槽下表面的浸潤和在入水環槽側的槽壁上的爬高受到限制,不能超越槽底,即水不會跨過隔水槽進入入水環槽的內側槽緣的內側,從而不會在內側槽緣的杯內側產生水的浸出。
【附圖說明】
[0018]圖1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爆炸圖。
[0019]圖2為一實施例中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剖視圖。
[0020]圖3為圖2的M部放大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般而言,如圖1所示,混合蓋2的主體一般為圓環結構、橢圓環結構或者這兩種結構的簡單變形。基于對位配合,混合杯I的杯口通常為相適應的圓環結構、橢圓環結構或者這兩種結構的簡單變形結構。
[0023]應當理解,假定混合蓋I的主體結構為圓環,那么向心側即為內側,離心側即為外側。基于該基礎方位,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內外被準確限定。
[0024]如前所述,混合杯I和混合蓋2之間對位配合以形成入水環槽5,入水環槽5也可以由混合蓋2獨立形成,其整體上形似U型槽,由于需要配置入水口 3,因而,混合杯I與混合蓋2的配合應當包含周向合壁的結構,從而適配入水口 3的連接。同時,可以理解地,入水口 3為管型結構,因而,其可以構造為類同于合壁而成的管型部分。基于包含關系,入水環槽5的不同部分被區分為混合杯部分和混合蓋部分。
[0025]上述的入水環槽5為容易被理解的結構,然而應當理解,在同一橫斷面上包含于混合蓋部分的入水環槽結構和包含于混合蓋部分的入水環槽結構并不必然是對稱的,并且分開的兩個部分也并不必然是具有弧形槽結構的槽體。
[0026]應當理解,混合杯I與混合蓋2的對合所形成的入水環槽5只是適用于輸送水的具有進口的通道,對其截面形狀并沒有必然的圓形或者橢圓形結構的限制,還可以是前述的U型槽結構。
[0027]應當理解,如圖1、2和4所示,混合杯I和混合蓋2構成的混合裝置為上下結構,以此作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上下方位參考系。
[0028]—般而言,混合杯I為漏斗結構,由于需要形成漩渦,漏斗結構的主體應為上大下小的錐形結構或者大部為錐形結構。
[0029]相應地,為適應從上利用重力上料,混合杯I的上端為杯口,下端則是出漿口7。
[0030]此外,如前所述,混合杯I的上端面或者上沿為接合結構,以用于與混合蓋2接合,并提供構造入水環槽5的混合蓋部分及水從入水環槽5中沉降所需要的空間。圖2中可見,入水環槽5以粉末入口 4的方位為參考,包括外側槽緣和內側槽緣,由于外側槽緣與混合杯I密封接合,而不必考慮滲水的問題,此處只涉及內側槽緣的改進,圖中對內側槽緣標記為環槽槽緣6。
[0031]相對而言,環槽槽緣6具有一定的厚度,從而具有內壁面和外壁面,此處的內外,仍然以粉末入口 4的向心側或者離心側來定義的。即圖中的槽緣A面61(即外壁面)和槽緣B面63(即內壁面),需要防止的是基于表面張力水從槽緣A面61到槽緣B面63的浸潤。
[0032]圖3中是上下結構,環槽槽緣6包含于混合蓋2,并在環槽槽緣6的下表面形成有隔水槽62。由隔水槽62設置的目的可知,隔水槽62應當伴行入水環槽5而設置,更準確地,應當是伴行需要放置內滲的環槽槽緣6部分。
[0033]如前所述,隔水槽62的作用,是阻止由槽緣A面61的浸潤作用,從而水不會不受阻止地向槽緣B面63移動,轉而沿隔水槽62的內表面上移,此時若水的自身重力大于其表面張力,水不會進一步上移,從而向槽緣B面63移動在隔水槽62處受到阻止,由此保持了槽緣B面63的干爽,避免了飲品混合過程中在槽緣B面63形成粉末堆積滋生細菌,保證了食品衛生。
[0034]關于隔水槽62的形制和規格,如圖3所示,圖中,隔水槽62的斷面是由曲線段平滑連接形成的,即隔水槽62的輪廓面是連續可導的曲面。該種結構有利于增加銳利角度相鄰曲面間的間距,實質增加了被跨越的面之間的間距。
[0035]關于間距,首先是隔水槽62的槽口位置,圖中所示,隔水槽62的槽口是一個闊口,即槽口外翻,平滑外廓,能夠有效的釋放液體的表面張力。
[0036]為有效的消除水因表面張力所產生的跨距,隔水槽62的槽口不宜小于1.0mm,同時為了使整體結構緊湊,而不宜大于1.6_。
[0037]槽深也會有所限制,主要涉及到基于表面張力的液體爬高,因而槽深不宜小于1.1_,為降低對環槽槽緣6結構強度的消弱,槽深也不宜大于1.4_。
[0038]圖3中還可見,隔水槽62并非正垂直于水平面,其槽緣A面側的槽壁與水平面基本垂直,另一個槽壁則與豎直面成一定的角度,整體而言,表現為槽中剖面與相應豎直面的夾角,一般取3~5度,一方面,通過前述的基本垂直的角度降低因表面張力產生的爬高。而另一槽壁的外飄或者說傾斜,則是增加跨距。但另一槽壁的外飄角度不宜過大,否則會消弱環槽槽緣6的強度,或者使其結構變得臃腫。
[0039]圖1、2和4中,混合杯I為一個錐形漏斗,由于地球磁場影響,液體在從例如出漿口7漏出的過程中,會在混合杯I內形成漩渦,在北半球表現為順時針旋轉,南半球表現為逆時針旋轉。
[0040]為提供良好的混合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置干擾結構,使漩渦的產生紊流,圖中所示,在混合杯的內表面形成有多個旋臂,構成渦旋結構,旋臂延伸至出漿口7,即以出漿口7為軸的多臂渦旋結構。旋臂對漩渦產生干擾,產生良好的混合作用。
[0041]關于混合杯I的錐形,并非正圓錐,而是偏心圓錐,也是通過對漩渦的導引上的差異,對所產生的漩渦產生干擾,使混合作用更好。
[0042]此外,入水環槽5的出口就是其槽口,受重力影響,水逐漸沉降,沉降下來的水通過渦旋結構形成對撞水流,能夠有效的混合粉末。
[0043]如圖1和4,可見地,入水口3被配置成管型結構,以利于連接進水管。
[0044]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將入水口 3成型在混合蓋2上,而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入水口 3被成型在混合杯I上。
[0045]將入水口3成型在混合蓋2上時,由于整體而言,混合蓋2的結構相對更小,因而更有利于入水口 3的清理。
[0046]而將入水口3設置在混合杯I上時,則更加有利于入水環槽5外槽緣的密封。
【主權項】
1.一種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杯(I),為漏斗結構,且上端為杯口,下端為出漿口(7); 混合蓋(2),為具有與杯口配合而形成向下開口的入水環槽(5)的環形蓋,且環形蓋的內圈構成粉末入口(4); 其中,入水環槽(5)的內側槽緣下表面上開有一隔水槽(62),用做水在內側槽緣的浸潤阻斷。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隔水槽(62)的槽口寬度為1.0mm?1.6mm,槽深為1.1mm^ 1.4mm η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槽(62)的槽口為闊口而槽底為向上的凸曲面。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槽(62)在槽深方向上向混合蓋(2 )的內側傾斜。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傾斜的斜度為3~5度。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杯(I)為偏心圓錐漏斗結構。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環槽(5)的進水口構造為管型的入水口(3)而獨立的設置在混合蓋(2)或者混合杯(I)上。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杯(I)內形成有以出漿口( 7)為渦軸的渦旋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粉末與水的混合裝置,包括:混合杯,為漏斗結構,且上端為杯口,下端為出漿口;混合蓋,為具有與杯口配合而形成向下開口的入水環槽的環形蓋,且環形蓋的內圈構成粉末入口;其中,入水環槽的內側槽緣下表面上開有一隔水槽,用做水在內側槽緣的浸潤阻斷。依據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避免從入水環槽的入粉口側滲水。
【IPC分類】B01F15/00, B01F3/12, B01F5/00
【公開號】CN205269433
【申請號】CN201521109399
【發明人】田洪波, 董希光, 辛小祥
【申請人】山東勝陽生活電器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