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通常,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包括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分離池,污水首先在混凝池內進行混凝反應,然后進入絮凝池進行絮凝反應,最后在沉淀分離池內進行泥水分離,污泥沉淀在沉淀分離池底部,清水在沉淀分離池的上方,沉淀分離池的頂部側壁上連接有出水管,在栗的作用下,清水從出水管排出,進入下步工序。上述沉淀分離器存在的不足是: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分離池三者相互獨立,導致其占地面積大,成本高,不符合在場地緊張的場所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占地面積小、成本低、適合在場地緊張的場所使用的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內按由上至下的順序被依次分隔成清水區、泥水分離區和沉淀區,沉淀池的頂部側壁上連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與清水區連通;所述沉淀區內兩側各設置有一傾斜隔板,所述的兩隔板將沉淀區依次分隔成混凝區、泥斗和絮凝區,沉淀池底部側壁上有連接進水管,所述進水管與混凝區連通;所述混凝區與絮凝區之間通過連接管道連通,并且絮凝區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將絮凝區和泥斗隔斷或連通的翻板;沉淀池的底部側壁上連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與泥斗內的多孔排泥管連通。
[0005]優選地,所述混凝區內設置有混凝管式反應器,所述混凝管式反應器與進水管連通。
[0006]優選地,所述混凝區與絮凝區之間的連接管道上設置有絮凝管式反應器,并且沉淀池的側壁上連接有PAM加藥管,所述PAM加藥管與絮凝管式反應器連通。
[0007]優選地,所述連接管道為U形管,U形管的兩端分別與混凝區和絮凝區連通。
[0008]優選地,所述隔板與沉淀池底部之間的夾角為60°。
[0009 ]優選地,所述清水區上方設置有溢水堰。
[0010]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沉淀分離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實用新型將混凝和絮凝反應區設置在沉淀池底部,節省了混凝和絮凝反應區的水平投影占地面積,占地面積可節約20%左右,成本降低,適合在場地緊張的場所使用。
[0012]2、本實用新型增加了混凝管式反應器和絮凝管式反應器,混凝管式反應器和絮凝管式反應器內具有攪拌葉片,利用進水動能使攪拌葉片工作,使化學藥劑與污水充分混合,實現混凝和絮凝反應,不需要新增能耗,節約了能耗成本,同時由于沒有攪拌裝置,不需要機械傳動部件,不需要對其進行定期維護。
【附圖說明】
[0013]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的立面示意圖。
[0014]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0015]元件標號說明
[00?6] I一沉淀池;2—清水區;3—泥水分尚區;4一沉淀區;5—出水管;6—隔板;7—混凝區;8—絮凝區;9一進水管;10—連接管道;11一混凝管式反應器;12—絮凝管式反應器;13—翻板;14 一溢水堰;15—多孔排泥管;16—排泥管;17—PAM加藥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18]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包括沉淀池I,沉淀池I內按由上至下的順序被依次分隔成清水區2、泥水分離區3和沉淀區4,沉淀池I的頂部側壁上連接有出水管5,出水管5與清水區2連通;沉淀區4內兩側各設置有一傾斜隔板6,隔板6與沉淀池I內壁之間形成三角形區域,兩個三角形區域分別為混凝區7和絮凝區8,兩三角形區域的中間部分構成泥斗,沉淀池I底部側壁上有連接進水管9,進水管9與混凝區7連通;混凝區7與絮凝區8之間通過連接管道10連通,并且絮凝區8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將絮凝區8和泥斗隔斷或連通的翻板13;沉淀池I的底部側壁上連接有排泥管16,排泥管16與泥斗內的多孔排泥管15連通。
[0019]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污水從進水管9流入混凝區7內,在混凝區進行混凝反應,然后通過連接管道10進入絮凝區8,在絮凝區8內進行絮凝反應后,在水的壓力作用下翻板13打開,經過絮凝反應后的污水進入泥斗,污泥沉淀到泥斗底部,清水經過泥水分離區3分離后進入清水區2,然后在栗的作用下,通過出水管5將清水區2內的清水抽出。
[0020]本實用新型將混凝和絮凝反應區設置在沉淀池底部,節省了混凝和絮凝反應區的水平投影占地面積,占地面積可節約20%左右,成本降低,適合在場地緊張的場所使用。
[0021]通常,在進行混凝反應時,都需要將化學藥劑與污水進行攪拌,使其充分混合反應,然而使用攪拌裝置進行攪拌需要增加能耗,同時還需要對傳動部件進行定期維護,為此,本實用新型在混凝區7內設置有混凝管式反應器11,混凝管式反應器11與進水管9連通,由于混凝管式反應器11內具有葉片,污水從進水管9進入混凝區7后,在水動能的作用下帶動葉片轉動,使化學藥劑與污水充分混合反應,這樣就不需要新增能耗,節約了能耗成本,同時不需要設置機械傳動部件,不需要定期維護。同理,本實用新型在混凝區7與絮凝區8之間的連接管道10上設置有絮凝管式反應器12,并且沉淀池I的側壁上連接有PAM加藥管17,PAM加藥管17與絮凝管式反應器12連通,使用時,通過PAM加藥管向絮凝管式反應器12內添加PAM絮凝劑,在水動能的作用下,絮凝管式反應器12內的葉片轉動,使PAM絮凝劑與污水充分混合反應。
[0022]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方案,連接管道10為U形管,U形管的兩端分別與混凝區7和絮凝區8連通。
[0023]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方案,隔板6與沉淀池底部之間的夾角β為60°。
[0024]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方案,清水區2上方設置有溢水堰14,溢水堰14用于對清水進行進一步的泥水分離,提高泥水分離質量。
[0025]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內按由上至下的順序被依次分隔成清水區、泥水分離區和沉淀區,沉淀池的頂部側壁上連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與清水區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內兩側各設置有一傾斜隔板,所述的兩隔板將沉淀區依次分隔成混凝區、泥斗和絮凝區,沉淀池底部側壁上有連接進水管,所述進水管與混凝區連通;所述混凝區與絮凝區之間通過連接管道連通,并且絮凝區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將絮凝區和泥斗隔斷或連通的翻板;沉淀池的底部側壁上連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與泥斗內的多孔排泥管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區內設置有混凝管式反應器,所述混凝管式反應器與進水管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區與絮凝區之間的連接管道上設置有絮凝管式反應器,并且沉淀池的側壁上連接有PAM加藥管,所述PAM加藥管與絮凝管式反應器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道為U形管,U形管的兩端分別與混凝區和絮凝區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與沉淀池底部之間的夾角為60°。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區上方設置有溢水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污水處理沉淀分離裝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內由上至下被依次分隔成清水區、泥水分離區和沉淀區,沉淀池的頂部側壁上連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與清水區連通;所述沉淀區內兩側各設置有一傾斜隔板,所述的兩隔板將沉淀區依次分隔成混凝區、泥斗和絮凝區,沉淀池底部側壁上有連接進水管,所述進水管與混凝區連通;所述混凝區與絮凝區之間通過連接管道連通,并且絮凝區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將絮凝區和泥斗隔斷或連通的翻板;沉淀池的底部側壁上連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與泥斗內的多孔排泥管連通。本實用新型將混凝和絮凝反應區設置在沉淀池底部,節省了混凝和絮凝反應區的水平投影占地面積,成本降低,適合在場地緊張的場所使用。
【IPC分類】B01D21/08, C02F1/52
【公開號】CN205269149
【申請號】CN201521123683
【發明人】王興勇
【申請人】重慶逸境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