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料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膠粘劑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混料錐。
【背景技術】
[0002]膠粘劑的產品分類中涉及到一類帶有粘性的固體顆粒,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固體顆粒之間在壓力的作用下,會粘結在一起形成塊狀,影響產品外觀和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膠粘劑生產者經常使用粉料包裹在固體顆粒表面,使其表面失去粘性,同時又不影響產品的美觀和使用。
[0003]傳統生產過程中,采用錐形螺旋混合錐,將帶有粘性的固體顆粒與粉料進行混合,容易造成混合不均勻的現象,并且粉料與產品包裹不夠結實,粉料容易脫落。如何使粉料均勻、結實的包裹在固體顆粒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是一項值得深思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種種不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提出一種操作簡便、混合均勻、包裹結實、混合效率尚、有效提尚廣品質量的混料維。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混料錐,包括筒體、攪拌軸和電動機,所述筒體設置為錐形結構,其上方設置有電動機,其內部貫穿設置有攪拌軸,其頂部設置有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其底部設置有出料口,所述攪拌軸的頂端連接有電動機的輸出端,其底端連接有底軸承,所述攪拌軸的外圍設置有提升螺旋,所述提升螺旋設置在所述攪拌軸的底端至其3/4軸長處,所述提升螺旋的外圍設置有內筒,所述內筒設置為上寬下窄的圓錐結構,其頂部設置為環形結構,其底部設置為開口結構,所述環形結構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甩料口,所述內筒設置在距離提升螺旋的底端40cm處,所述提升螺旋的兩端均延伸出所述內筒。
[0007]進一步,所述內筒以攪拌軸為軸心,其外壁通過固定板與所述筒體的內壁相連接。
[0008]進一步,所述內筒的內徑大于所述提升螺旋的外徑。
[0009]進一步,所述甩料口的數量為10-12個。
[0010]進一步,所述提升螺旋以攪拌軸為軸心,其底端與所述底軸承連接。
[0011]進一步,所述筒體的底部設置為透明結構。
[0012]進一步,所述出料口處設置有密封門,所述密封門上設置有螺栓,所述筒體底部對應于所述螺栓的位置設置有螺帽。
[0013]進一步,所述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分別設置在所述電動機的兩側。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實用新型具有操作簡便的特點;
[0016]2、本實用新型具有混合均勻、包裹結實、混合效率高的特點;
[0017]3、本實用新型具有有效提尚廣品質量的特點。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環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它類同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21]一種混料錐,包括筒體、攪拌軸和電動機,所述筒體設置為錐形結構,其上方設置有電動機,其內部貫穿設置有攪拌軸,其頂部設置有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其底部設置有出料口,所述攪拌軸的頂端連接有電動機的輸出端,其底端連接有底軸承,所述攪拌軸的外圍設置有提升螺旋,所述提升螺旋設置在所述攪拌軸的底端至其3/4軸長處,所述提升螺旋的外圍設置有內筒,所述內筒設置為上寬下窄的圓錐結構,其頂部設置為環形結構,其底部設置為開口結構,所述環形結構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甩料口,所述內筒設置在距離提升螺旋的底端40cm處,所述提升螺旋的兩端均延伸出所述內筒。
[0022]將固體顆粒和粉料分別自所述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加入所述筒體中,在加料過程中,啟動所述電動機,帶動所述攪拌軸和提升螺旋旋轉,所述固體顆粒和粉料在混合均勻的過程中,經所述甩料口甩出,并與所述筒體內壁發生碰撞,促使所述粉料包裹的更加結實,混合均勻的物料經所述出料口排出。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4]如圖1-2所示,一種混料錐,包括筒體1、進料口一 11、進料口二 12、出料口 13、透明結構14、電動機2、內筒3、環形結構31、甩料口 32、固定板4、攪拌軸5、提升螺旋6、底軸承7、螺帽8、密封門9、螺栓91。
[0025]實施例一:
[0026]如圖1-2所示,所述進料口一 11和進料口二 12分別設置在所述電動機2的兩側,有助于提高混料的均勻性,將固體顆粒和粉料分別自所述進料口一 11和進料口二 12加入所述筒體I中,所述內筒3設置在所述提升螺旋6的外圍,并且設置在距離提升螺旋6的底端40cm處,促使所述內筒3底部與所述攪拌軸5和提升螺旋6的底部,存在一定的空間,方便儲存物料,所述內筒3外壁通過固定板4與所述筒體I的內壁相連接,增強所述內筒3的穩定性。
[0027]所述內筒3設置為上寬下窄的圓錐結構,其頂部設置為環形結構31,其底部設置為開口結構,所述提升螺旋6的兩端均延伸出所述內筒3,有助于所述提升螺旋6推動位于所述內筒3底部的固體顆粒和粉料,沿著所述內筒3的內壁向上提升,在所述提升螺旋6的旋轉作用下,所述固體顆粒和粉料在移動的過程中,進行混合,所述固體顆粒和粉料提升至所述環形結構31處,所述環形結構31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甩料口 32,在慣性作用下,經所述甩料口 32甩出,與所述筒體I的內壁發生碰撞,促使所述粉料可以更加結實的包裹在所述固體顆粒的表面,所述甩料口 32的數量為10-12個,有助于包裹有粉料的固體顆粒自所述甩料口 32向不同方向甩出,提高混合效率。
[0028]所述混料錐如此反復工作,直至將所述粉料均勻且結實的包裹在所述固體顆粒表面,混料工作結束。
[0029]實施例二:
[0030]如圖1所示,所述提升螺旋6設置在所述攪拌軸5的底端至其3/4軸長處,可以有效配合所述內筒3,進行物料混合工作,所述提升螺旋6和內筒3均以攪拌軸5為軸心,并且所述內筒3的內徑大于所述提升螺旋6的外徑,為所述提升螺旋6的旋轉提供足夠的空間,有助于進一步提尚混料的均勾性。
[0031]所述筒體I的底部設置為透明結構14,通過所述透明結構14,可以清楚地查看所述筒體I內混料工作的進展情況,所述筒體I底部設置有出料口 13和密封門9,所述密封門上設置有螺栓91,所述筒體I底部對應于所述螺栓91的位置設置有螺帽8,工作狀態下,所述螺栓91和螺帽8處于擰緊狀態,防止所述筒體I內的固體顆粒和粉料撒落,造成物料浪費。
[0032]實施例三:
[0033]如圖1-2所示,具體工作時,啟動所述電動機2,將固體顆粒和粉料分別自所述進料口一 11和進料口二 12加入所述筒體I中,所述筒體I內部貫穿設置有攪拌軸5,所述攪拌軸5的頂端連接有電動機2的輸出端,其底端連接有底軸承7,同時,所述提升螺旋6設置在所述攪拌軸5的外圍,其底端與所述底軸承7連接,因此,所述電動機2可以帶動所述攪拌軸5、底軸承7和提升螺旋6 —起旋轉。
[0034]所述提升螺旋6的外圍設置有內筒3,所述提升螺旋6在其自身旋轉的過程中,推動位于所述內筒3下部的固體顆粒和粉料沿著所述內筒3向上移動,并在移動過程中進行充分混合,所述固體顆粒和粉料沿著內筒3移動至所述環形結構31時,自所述甩料口 32甩出,并與所述內筒3的內壁發生碰撞,經過碰撞作用,促使所述粉料能夠更加結實的包裹在所述固體顆粒的表面,混合效率高,有效提高質量。
[0035]所述固體顆粒和粉料混合均勻后,只需將所述螺栓91與螺帽8分離,打開所述密封門9,混合均勻的物料經所述出料口 13排出,再將所述螺栓91與螺帽8擰緊,即可關閉所述密封門9,操作便捷。
[0036]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即凡依本申請范圍所作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混料錐,包括筒體、攪拌軸和電動機,所述筒體設置為錐形結構,其上方設置有電動機,其內部貫穿設置有攪拌軸,其頂部設置有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其底部設置有出料口,所述攪拌軸的頂端連接有電動機的輸出端,其底端連接有底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的外圍設置有提升螺旋,所述提升螺旋設置在所述攪拌軸的底端至其3/4軸長處,所述提升螺旋的外圍設置有內筒,所述內筒設置為上寬下窄的圓錐結構,其頂部設置為環形結構,其底部設置為開口結構,所述環形結構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甩料口,所述內筒設置在距離提升螺旋的底端40cm處,所述提升螺旋的兩端均延伸出所述內筒。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筒以攪拌軸為軸心,其外壁通過固定板與所述筒體的內壁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筒的內徑大于所述提升螺旋的外徑。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料口的數量為10-12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螺旋以攪拌軸為軸心,其底端與所述底軸承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的底部設置為透明結構。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處設置有密封門,所述密封門上設置有螺栓,所述筒體底部對應于所述螺栓的位置設置有螺帽。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料錐,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分別設置在所述電動機的兩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料錐,包括筒體、攪拌軸和電動機,所述筒體設置為錐形結構,其上方設置有電動機,其內部貫穿設置有攪拌軸,其頂部設置有進料口一和進料口二,其底部設置有出料口,所述攪拌軸的頂端連接有電動機的輸出端,其底端連接有底軸承,所述攪拌軸的外圍設置有提升螺旋,所述提升螺旋的外圍設置有內筒,所述內筒設置為上寬下窄的圓錐結構,其頂部設置為環形結構,其底部設置為開口結構,所述環形結構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甩料口,所述提升螺旋的兩端均延伸出所述內筒,本實用新型具有操作簡便、混合均勻、包裹結實、混合效率高、有效提高產品質量的特點。
【IPC分類】B01F7/24, B01F3/18
【公開號】CN204638076
【申請號】CN201520205479
【發明人】楊正文, 朱金水
【申請人】青島永隆化學工業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