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石墨反應釜改良結構,具體涉及一種大型石墨反應釜的釜壁傳熱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在設計大型石墨反應釜時,如果按照最早的設計方案,即將傳熱釜體夾套設在釜壁的外側,進行熱傳導。但是隨著反應釜直徑的不斷放大,筒體的計算壁厚逐漸增大,進而增大石墨設備的重量,設備凈重已經達到25噸,而運行重量達到了 30噸以上,給運輸及安裝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傳熱過程中,因增加傳熱壁厚,也會大大降低了夾套介質的傳熱效果。而石墨壁厚加厚至一定程度,也會因為浸漬厚度的限制,影響整體設備耐壓強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將釜體夾套設置在釜壁中,進而解決了因浸漬厚度不足降低整體設備耐壓強度的問題,并大大減少了傳熱壁厚,增大了傳熱效果,同時還降低了石墨的重量的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
[0004]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包括反應釜本體,所述反應釜本體的釜壁內設有管體結構的釜體夾套,所述釜體夾套與設在所述釜壁外部的進水圈連通,所述釜體夾套與所述進水圈的接合處設有接管抱圈,所述接管抱圈外側設有接管加強圈,所述進水圈的外端部還設有接管鋼件抱圈。
[0005]作為優化,所述釜體夾套采用浸漬石墨結構。
[0006]作為優化,所述接管抱圈和接管加強圈均為石墨結構。
[0007]作為優化,所述接管鋼件抱圈采用Q235B碳鋼結構。
[0008]作為優化,所述釜體夾套距離釜體外壁的距離范圍是110_130mm,距離釜體內壁距離為 40_60mm。
[0009]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原有石墨反應釜釜壁結構進行改進,將釜體夾套設置在釜壁中,進而解決了因浸漬厚度不足降低整體設備耐壓強度的問題,并大大減少了傳熱壁厚,增大了傳熱效果,同時還降低了石墨的重量。同時將進水圈與釜體的連接處設有石墨抱圈,從而解決了滲漏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現有技術中的釜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所示的一種石墨反應藎藎壁傳熱機構,包括反應藎本體I,所述反應Il本體I的釜壁內設有管體結構的釜體夾套5,所述釜體夾套5與設在所述釜壁外部的進水圈6連通,所述釜體夾套5與所述進水圈6的接合處設有接管抱圈2,所述接管抱圈2外側設有接管加強圈3,所述進水圈6的外端部還設有接管鋼件抱圈4。
[0013]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釜體夾套5采用浸漬石墨結構。所述接管抱圈2和接管加強圈3均為石墨結構。所述接管鋼件抱圈4采用Q235B碳鋼結構。所述釜體夾套5距離釜體外壁的距離范圍是110-130mm,優選為120mm,距離釜體內壁距離為40_60mm,優選為50mm,散熱效果更好。
[0014]如圖2所示為改進前的傳熱結構,將釜體夾套5設在反應釜本體I的釜壁外側,但是這種設計隨著反應釜直徑的不斷放大,筒體的計算壁厚逐漸增大,進而增大石墨設備的重量,設備凈重已經達到25噸,而運行重量達到了 30噸以上,給運輸及安裝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傳熱過程中,因增加傳熱壁厚,也會大大降低了夾套介質的傳熱效果。而石墨壁厚加厚至一定程度,也會因為浸漬厚度的限制,影響整體設備耐壓強度。
[0015]后來對上述傳熱結構進行了改進,結構與本實用新型類似,但不同的是抱圈采用O型抱圈,石墨反應釜在使用過程中為間歇式操作,在夾套中通入蒸汽一段時間后排凈,通過冷卻循環水,如此反復操作,進水圈密封處的四氟O型圈在反復的熱漲冷縮的過程中,變形余量降低,容易引起滲漏。
[0016]因此又對上述結構進行了最終改進,即本實用新型申請內容。通過在加厚的石墨釜體中間均勻布孔,保證上下釜體布的孔同心,并利用這些孔成為成為我們的夾套換熱的殼體部分,進而解決了因浸漬厚度不足降低整體設備耐壓強度的問題,并大大減少了傳熱壁厚,增大了傳熱效果,同時還降低了石墨的重量。
[0017]同時將進水(氣)圈改為全石墨,鋼件加強圈進行外包收緊進水圈與釜體的粘接處,進而解決了 O型圈的問題,同時所有的殼體夾套部分均為石墨件,在蒸汽與冷卻水循環使用后引起的孔壁污垢,可以在設備不需要拆卸時,通過化學清洗辦法進行清洗,增加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主權項】
1.一種石墨反應Ilil壁傳熱機構,包括反應Il本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Il本體(1)的釜壁內設有管體結構的釜體夾套(5),所述釜體夾套(5 )與設在所述釜壁外部的進水圈(6)連通,所述釜體夾套(5)與所述進水圈(6)的接合處設有接管抱圈(2),所述接管抱圈(2)外側設有接管加強圈(3),所述進水圈(6)的外端部還設有接管鋼件抱圈(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夾套(5)采用浸漬石墨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抱圈(2)和接管加強圈(3)均為石墨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鋼件抱圈(4)采用Q235B碳鋼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夾套(5)距離釜體外壁的距離范圍是110-130mm,距離釜體內壁距離為40-6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石墨反應釜釜壁傳熱機構,包括反應釜本體,所述反應釜本體的釜壁內設有管體結構的釜體夾套,所述釜體夾套與設在所述釜壁外部的進水圈連通,所述釜體夾套與所述進水圈的接合處設有接管抱圈,所述接管抱圈外側設有接管加強圈,所述進水圈的外端部還設有接管鋼件抱圈。本實用新型原有石墨反應釜釜壁結構進行改進,將釜體夾套設置在釜壁中,進而解決了因浸漬厚度不足降低整體設備耐壓強度的問題,并大大減少了傳熱壁厚,增大了傳熱效果,同時還降低了石墨的重量。同時將進水圈與釜體的連接處設有石墨抱圈,從而解決了滲漏的問題。
【IPC分類】B01J3/04
【公開號】CN204619924
【申請號】CN201520224238
【發明人】蔣錦鋒, 王飛, 黃埡楹, 程海存
【申請人】南通晨光石墨設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