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回收后處理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關于一種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包括殼體、粉末收集裝置、吸塵系統及除塵系統。吸塵系統包括吸塵接頭、旋風集塵裝置、第一吸風裝置及多個傳輸管其中多個傳輸管依序連接吸塵接頭、旋風集塵裝置、第一吸風裝置及粉末收集裝置,且吸塵接頭架構于外接吸塵管,得以吸塵進入吸塵系統中,再導送粉末收集裝置收集。除塵系統包括第二吸風裝置及多個導送管,其中多個導送管與第一空間相連通,并依序連接第二吸風裝置及粉末收集裝置,使得懸浮于第一空間的余料粉末進入除塵系統中,再導送至粉末收集裝置收集。
【專利說明】
粉末回收后處理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關于一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尤指一種適用于立體成型裝置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
【【背景技術】】
[0002]快速成型技術(Rapid Prototyping,簡稱RP技術)是為依據建構金字塔層層堆桟成型的概念所衍生的技術,其可以快速且低成本的將設計者的構想在短時間內成型,呈現給社會大眾,其主要特征是成型的快捷性,能在不需要任何刀具、模具以及冶具的情況下,自動、快速地將任意復雜形狀的設計方案快速轉換為3D的實體模型,大幅縮短了新產品的研發周期及減少研發成本,并能確保新產品的上市時間和新產品一次開發的成功率,它促使技術人員之間,以及技術人員與企業決策者、產品的用戶等非技術人員之間提供一個更加完整及方便的產品設計交流工具,從而明顯地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及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0003]目前RP技術發展出利用噴印技術結合載具精密定位技術的方式來生產3D的實體模型,其生產方式是為先將一層建構粉末鋪設于載具上方并利用噴墨打印技術于部分建構粉末上噴印高粘度膠合劑液體,使膠合劑液體與建構粉末沾粘并固化,一直重復上述制程層層堆砌即可完成3D的實體模型。
[0004]習用RP技術的快速成型裝置在鋪粉、打印及取出立體成型物時,是以人工方式進行,且所揚起的粉塵常會造成工作環境的污染,亦容易沾染于快速成型裝置的整個作業機臺上,為了維持作業正常,習用技術需于進行某一階段作業后,即以人工方式執行吸塵及清掃保養的工作。如此一來,習用RP技術的快速成型裝置不僅耗費人力資源,且長時間與粉塵接觸會對工作人員的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并且,以傳統的吸塵方式清潔快速成型裝置的作業機臺,其吸塵強度不足,無法有效達到快速且全面清潔環境的功效。
[0005]又,目前3DRP快速成型裝置為了改善工作環境的潔凈度,進而提供一后處理機,其運作方式為:將立體成型物移至后處理機中,再對其施加強力氣流噴洗,以進行立體成型物的粉末清除作業。然而,以強力氣流噴洗立體成型物的表面,會將已沾膠粉末及可回收粉末混雜在一起,導致收集的余粉無法回收再利用。再者,習用后處理機的用途僅限于對立體成型物的表面進行余粉清潔作業,并無其它相應的擴充功能,例如清潔及吸塵快速成型裝置的作業機臺,或進行后續的粉末過濾回收等,故該后處理機的用途實為有限,因此單機成本相對地提升。
[0006]有鑒于此,如何發展一種粉末回收后處理機,以解決習用技術所遭遇的各種缺失及不便,實為目前需解決的課題。
【
【發明內容】
】
[0007]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透過旋風集塵裝置的設置,以強力的旋轉氣流提升其吸塵強度,俾達到工業等級的吸塵效果。
[0008]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借由吸塵系統與除塵系統的設置,可分別清潔建構完成的立體成型裝置以及粉末回收后處理機的機臺內部,俾達到全面且快速清潔作業環境的功效,后續亦可再將粉末過濾回收,以進一步提升粉末回收效率。
[0009]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一較廣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粉末回收后處理機至少包括:殼體,內部具有容置空間及隔板,該隔板將容置空間分隔為第一空間及第二空間;粉末收集裝置,設置于第一空間中收集余料粉末;吸塵系統,設置于第二空間中,包括吸塵接頭、旋風集塵裝置、第一吸風裝置及多個傳輸管,其中多個傳輸管依序連接吸塵接頭、旋風集塵裝置、第一吸風裝置及粉末收集裝置,且吸塵接頭是部分設置于殼體外,架構于外接吸塵管,得以進行吸塵作業;以及除塵系統,設置于第二空間中,包括第二吸風裝置及多個導送管,其中多個導送管的端部與第一空間相連通,并依序連接第二吸風裝置及粉末收集裝置,使得懸浮于第一空間的余料粉末進入除塵系統中,并依序導送至第二吸風裝置及粉末收集裝置中,以對第一空間進行除塵收集粉末作業。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圖1所示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之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0012]1:粉末回收后處理機
2:殼體
20:容置空間
201:第一空間
202:第二空間
21:隔板
22:門板
221:開口
222:窗口
3:處理平臺 31:篩網
4:粉末收集裝置
5:回收槽體
6:吸塵系統
61:吸塵接頭
62:旋風集塵裝置
621:第一旋風筒 621a、622a:入口 621b、622b:出口 621c、622c:排粉口
622:第二旋風筒
623:收集槽 623a:第一入口 623b:第二入口 623c:落粉出口
63:第一吸風裝置 63a、71a:吸風入口 63b、71b:吸風出口
64:傳輸管
65:旁支傳輸管
7:除塵系統
71:第二吸風裝置
72:導送管
73:過濾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13]體現本發明特征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后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發明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當作說明的用,而非架構于限制本發明。
[0014]請同時參閱圖1及圖2,其分別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的結構示意圖及圖1所示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之內部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I適用于立體成型裝置(未圖標),用以將立體成型裝置建構完成的立體成型物(未圖標),即3D實體模型,移至本發明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I內進行吸取及過濾附著于該立體成型物表面的余料粉末(未圖示),以對該余料粉末進行篩濾后再回收利用。
[0015]請再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I至少包括:殼體2、粉末收集裝置4、吸塵系統6及除塵系統7。殼體2內部具有容置空間20及隔板21,隔板21將容置空間20分隔為第一空間201及第二空間202,其中第一空間201供立體成型物置放,用以清除該立體成型物表面的余料粉末,且粉末收集裝置4設置于第一空間201中,以收集吸塵系統6及除塵系統7回收的粉末。吸塵系統6設置于第二空間202中,包括吸塵接頭61、旋風集塵裝置62、第一吸風裝置63及多個傳輸管64,其中多個傳輸管64依序連接吸塵接頭61、旋風集塵裝置62、第一吸風裝置63及粉末收集裝置4,且吸塵接頭61部分設置于殼體2外,架構于外接一吸塵管(未圖示),該吸塵管得以置于立體成型裝置處,針對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余粉(未圖示)予以吸附使其沿著吸塵管進入吸塵系統6中,再導送至粉末收集裝置4收集,以對立體成型裝置進行吸塵作業,或者該吸塵管可作為一般強力吸塵作業。另外,除塵系統7亦設置于第二空間202中,包括第二吸風裝置71及多個導送管72,其中多個導送管72的端部與第一空間201相連通,并依序連接第二吸風裝置71及粉末收集裝置4,使得懸浮于第一空間201的余料粉末進入除塵系統7中,再導送至粉末收集裝置4收集,以對第一空間201進行除塵作業。
[0016]請續參閱圖1,殼體2更包括一門板22,其是可開啟以供立體成型物置入,且門板22上包括多個開口 221及窗口 222,其中每一開口 221可分別與一隔絕構件(未圖示)相連接,使得殼體2內部的容置空間20與外界環境隔絕形成一密閉空間。于本實施例中,該隔絕構件可為但不限于工作手套,供操作者將雙手伸入該第一空間201中進行立體成型物表面的余料粉末清除作業,且其可達成全密閉除粉,故不會造成粉末逸散而污染外界環境。另外,門板22上的窗口 222為一可透視板件,供操作者隨時觀察粉末回收后處理機I內部的操作狀態。
[0017]請參閱圖2,粉末回收后處理機I更包括處理平臺3及回收槽體5,其均置放于第一空間201中。于本實施例中,處理平臺3是鄰近于該殼體2的底部設置,且立體成型物及回收槽體5分別設置于處理平臺3的上方及下方。其中,處理平臺3可為具有一篩網31的板件,架構于承載立體成型物,使自該立體成型物表面抖落的余料粉末,經由處理平臺3的篩網31篩濾后,再落至處理平臺3下方的回收槽體5回收。另一方面,粉末收集裝置4亦置放于處理平臺3上方,且與處理平臺3及下方的回收槽體5相連通,故可將吸塵系統6及除塵系統7所收集的粉末集中后,再一并導送至回收槽體5回收再利用。
[0018]吸塵系統6是用于立體成型裝置完成建構作業后,以吸塵接頭61連接一吸塵管,來清除殘留在整個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平臺(未圖示)上的建構余粉。于本實施例中,該吸塵系統6包括吸塵接頭61、旋風集塵裝置62、第一吸風裝置63及多個傳輸管64,主要借由第一吸風裝置63提供的負壓氣流,使得吸塵系統6內部管線形成負壓狀態,以帶動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平臺上的建構余粉自外接吸塵管進入吸塵系統6,再經由多個傳輸管64依序導送至吸塵接頭61、旋風集塵裝置62、第一吸風裝置63,最后集中至粉末收集裝置4中回收。
[0019]請續參閱圖2,旋風集塵裝置62包括第一旋風筒621及第二旋風筒622,即具有兩旋風筒以提供較強吸塵力,然旋風筒的數量并不以兩個為限,可依實際施作情形任施變化。于本實施例中,第一旋風筒621具有入口 621a及出口 621b,第二旋風筒622亦具有入口 622a及出口 622b,且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的入口 621a、622a分別設置于其側壁,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的出口 62lb、622b分別設置于其頂部。其中,第一旋風筒621的入口 621a借由傳輸管64與吸塵接頭61相連通,其出口 621b則借由傳輸管64連接至第二旋風筒622的入口 622a,至于第二旋風筒622的出口 622b則借由傳輸管64與第一吸風裝置63相連接,如此吸塵系統6透過多個傳輸管64的連接方式串接形成封閉式除塵回路。
[0020]由于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為錐狀的筒體,其上部截面積大于下部截面積,故借由第一吸風裝置63對第二旋風筒622的出口 622b產生負壓氣流,以對第二旋風筒622抽氣,使得第二旋風筒622的筒體內部產生一旋轉氣流(未圖不),且第二旋風筒622的入口 622a以一傳輸管64與第一旋風筒621的出口 621b連通,故亦可對第一旋風筒621進行抽吸,使第一旋風筒621內部亦產生一旋轉氣流。因此,借由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的設置,帶動吸塵系統6內部的負壓氣流于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的筒體內產生旋轉氣流,如此一來,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平臺上的建構余粉受到該旋轉氣流的驅動,自外接吸塵管進入吸塵系統6,并沿著傳輸管64依序進入第一旋風筒621及第二旋風筒622中,經重力篩選后再由傳輸管64導送至第一吸風裝置63。
[0021]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旋風集塵裝置6的雙旋風筒內部是可產生旋轉氣流,因此相較于習用吸塵裝置具有較強的的吸塵能力,可達工業等級的吸塵效果,俾以進行更高規格的吸塵清潔作業,可快速且全面地清除殘余在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平臺上的建構余粉。
[0022]于一些實施例中,旋風集塵裝置62更可包括一收集槽623,其是設置于第一旋風筒621及第二旋風筒622的下方,該收集槽623包括第一入口 623a、第二入口 623b及落粉出口 623c,且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更可分別包括排粉口 621c、622c,分別設置于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的底部,以與該收集槽623的第一入口 623a、第二入口 623b對應連接。借此,于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中較大粒徑的建構余粉,是因自身重力作用而自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的排粉口 621c、622c落至收集槽623中,再經由收集槽623下方的落粉出口 623c沿著一旁支傳輸管65導送至粉末收集盒4收集。至于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較小粒徑的建構余粉則如前所述,受第一、第二旋風筒621、622內部的旋轉氣流帶動而導送至第一吸風裝置63。
[0023]請再參閱圖2,第一吸風裝置63是為一負壓調節裝置,具有一吸風入口 63a及吸風出口 63b,該吸風入口 63a是透過傳輸管64與第二旋風筒622的出口 622b相連通,至于吸風出口 63b則透過另一傳輸管64連接至粉末收集裝置4。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吸風裝置63是為驅動吸塵系統6內部氣流流動的主要動力來源,透過吸風入口 63a及吸風出口 63b分別進行吸氣及排氣,使吸塵系統6內部管線形成負壓,再配合于旋風集塵裝置62的第一旋風筒621及第二旋風筒622中產生旋轉氣流,如此吸塵接頭61連接的吸塵管即可將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平臺上殘余的建構余粉吸入并導引至吸塵系統6,使得建構余粉依序由吸塵接頭61、旋風集塵裝置62進入第一吸風裝置63,再經由第一吸風裝置63的吸風出口 63b沿傳輸管64導送至粉末收集裝置4收集,即完成立體成型裝置的吸塵作業。如此一來,得以保持立體成型裝置的建構平臺潔凈度,并將殘余其上的建構余粉進一步回收再使用。
[0024]另一方面,為避免立體成型物于第一空間201進行清除表面余料粉末作業時,部分的余料粉末懸浮于第一空間201中,故于第二空間202進一步設置除塵系統7,以將第一空間201的余料粉末清除,同時過濾及回收可利用的余料粉末。
[0025]如圖2所示,除塵系統7包括過濾裝置73、第二吸風裝置71及多個導送管72。其中,過濾裝置73設置于隔板21上,且與第一空間201及導送管72的相連通,且其內部設置一濾網(未圖示),以過濾懸浮于第一空間201的余料粉末,并將過濾后的余料粉末透過導送管72輸送至第二吸風裝置71。
[0026]于本實施例中,第二吸風裝置71亦為負壓調節裝置,為除塵系統7內部的主要氣流驅動力來源,且第二吸風裝置71包括吸風入口 71a及吸風出口 71b,吸風入口 71a透過導送管72與過濾裝置73連接,吸風出口 71b則連接至粉末收集裝置4。當第二吸風裝置71作動時,借由吸風入口 63a及吸風出口 63b的吸氣與排氣,使得除塵系統7內部管線形成負壓,進而對除塵系統7相連通的第一空間201產生吸力,以將懸浮于第一空間中201的余料粉末導入除塵系統7,再經由過濾裝置73過濾后由導送管72輸送至第二吸風裝置71,之后,將可回收的余料粉末由另一導送管72輸送至粉末收集裝置4,即完成第一空間201的除塵作業。借此,可防止余料粉末在第一空間201中到處飛揚,保持第一空間201較佳的潔凈度,并將余料粉末予以過濾回收再利用。
[0027]根據本發明的構想,借由吸塵系統6及除塵系統7的設置,使得本發明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I不僅可清除立體成型物的表面余料粉末,亦兼具外部吸塵及內部除塵的功效,同時可進一步過濾及回收粉末,大大提升了單機作業機臺的成本效益。
[0028]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借由旋風集塵裝置的設置,以強力的旋轉氣流提升其吸塵強度,俾達到工業等級的吸塵效果。另一方面,透過吸塵系統與除塵系統的設置,可分別清潔建構完成的立體成型裝置以及粉末回收后處理機的機臺內部,俾達到全面且快速清潔作業環境的功效,后續亦可再將粉末過濾回收,以進一步提升粉末回收效率。因此,本發明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兼具清潔立體成型物、外部吸塵、內部除塵以及粉末過濾回收等多樣功能,實具備產業利用價值。
[0029]縱使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范圍所欲保護者。
【主權項】
1.一種粉末回收后處理機,至少包括: 一殼體,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及一隔板,該隔板將該容置空間分隔為一第一空間及一第二空間; 一粉末收集裝置,設置于該第一空間中收集一余料粉末; 一吸塵系統,設置于該第二空間中,包括一吸塵接頭、一旋風集塵裝置、一第一吸風裝置及多個傳輸管,其中該多個傳輸管依序連接該吸塵接頭、該旋風集塵裝置、該第一吸風裝置及該粉末收集裝置,且該吸塵接頭部分設置于該殼體外,架構于外接一吸塵管,得以進行吸塵作業;以及 一除塵系統,設置于該第二空間中,包括一第二吸風裝置及多個導送管,其中該多個導送管的端部與該第一空間相連通,并依序連接該第二吸風裝置及該粉末收集裝置,使得懸浮于該第一空間的該余料粉末進入該除塵系統中,并依序導送至該第二吸風裝置及該粉末收集裝置中,以對該第一空間進行除塵收集粉末作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旋風集塵裝置包括一第一旋風筒及一第二旋風筒,該第一旋風筒及該第二旋風筒分別具有一入口及一出口,該第一旋風筒的該入口與該吸塵接頭相連通,該第一旋風筒的該出口與該第二旋風筒的該入口相連通,以及該第二旋風筒的該出口連接至該第一吸風裝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旋風筒及該第二旋風筒更分別具有一排粉口,該旋風集塵裝置更包括一收集槽,該收集槽包括一第一入口、一第二入口及一落粉出口,該第一入口及該第二入口是分別與該第一旋風筒及該第二旋風筒的該排粉口相連通,該落粉出口是經由一旁支傳輸管連接至該粉末收集裝置。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吸風裝置包括一吸風入口及一吸風出口,該吸風入口與該旋風集塵裝置相連接,該吸風出口與該粉末收集裝置連接。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吸風裝置是提供一負壓氣流,該負壓氣流沿該傳輸管流動且于該旋風集塵裝置中產生一旋轉氣流,以驅動一立體成型裝置上的一建構余粉進入該吸塵系統中,并導送至該粉末收集裝置回收。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除塵系統更包括一過濾裝置,其是設置于該隔板上且與該第一空間及該導送管相連通,架構于過濾該第一空間的該余料粉末,再導送至該粉末收集裝置回收。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吸風裝置是包括一吸風入口及一吸風出口,該吸風入口是經由該導送管與該過濾裝置相連接,該吸風出口與該粉末收集裝置連接。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吸風裝置是提供一負壓氣流,其是驅動懸浮于該第一空間的該余料粉末進入該除塵系統中,并將該過濾裝置過濾后的該余料粉末導送至該粉末收集裝置回收。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處理平臺,其是設置于該第一空間中,且該處理平臺具有一篩網,使得該第一空間中的該余料粉末透過該篩網進行過濾。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粉末回收后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回收槽體,其是置放于該處理平臺下方,且與該處理平臺及該粉末收集裝置相連通,使得過篩后的該余料粉末以及該粉末收集裝置內的粉末可集中收集至該回收槽體。
【文檔編號】B01D50/00GK106031837SQ201510113361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5年3月16日
【發明人】奚國元, 陳智凱, 黃啟峰
【申請人】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