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集團用超凈濾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處理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提供生飲水的濾水器。
現有的提供集團飲用水的大流量濾水器,通常都采用中空纖維超濾膜,其濾芯為管狀結構為保證濾水質量和較高的出水量,一般需要較高的管狀濾芯和至少兩個同樣的濾芯并行工作,再加之使用大孔徑中空纖維做予濾器的濾芯,使集團用濾水器的體積較大,同時用戶更換或清洗濾芯材料非常不便。此外上述濾水器不具有殺菌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在保證相同出水量的前提下體積較小,濾水器具有殺菌功能,更換或清洗濾芯材料非常方便的集團用超凈濾水器。
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方案獲得中心制有通孔的橫隔板,將具有密封蓋和封底的筒體分割為上下兩部分,通孔上面固定有整體均布溢水孔的內護罩,筒體上部分與內護罩之間設置外護罩,罩體上端部及端蓋均布溢水孔內、外罩體的底端由封板相連接,內、外罩體之間填充功能性活性炭纖維,筒體上部分還固定有填充丙稀纖維的殼體及密封蓋,殼體設有與筒體上部分相通的出水口和連接供水管道的進水口,筒體下部分的外側固定有一端連通筒體下部分的水質指示計。
橫隔板的中心通孔設有凸沿,內護罩與凸沿相套接;橫隔板與連接內、外護罩的封板之間裝有密封膠墊;飲水閥裝有磁水器。
下面以附圖和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
附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局部剖面示意圖圖面說明筒體密封蓋1.緊固螺栓2.外護罩端蓋3.殼體密封蓋4.出水口5.殼體6.外護罩7.內護罩8.進水口9.封板10.密封膠墊11.橫隔板12.通孔凸沿13.水質指示計14.筒體封底15.支腳16.飲水閥17.磁水器18.筒體19.功能性活性炭纖維20。
如圖所示實施例為全不銹鋼結構,筒體(19)直徑300毫米,高600毫米,每小時出水量達1噸,比現有中空纖維濾芯的產品體積縮小一倍,水質完全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并深度凈化,本濾水器的功能性活性炭纖維(20)的碘吸附量達到1100~1400mg/g,具有高效殺死細菌、病毒并抑制霉菌生長的功能,同時對有機致癌物、氯、鉛、鎘、汞等重金屬及砷等放射性物質有較徹底的吸附作用,本功能性活性炭纖維避免了中空纖維超濾膜依靠縮小孔徑取得深度凈化而影響出水量的矛盾,此外功能性活性炭纖維比表面積為1000~1600m2/g,單絲直徑10~20u,細孔直徑10~15A,有效地保證了本濾水器在相同出水量的情況下,總體結構簡化使體積大大縮小。由橫隔板(12)分割的筒體(19)上部分為濾水器,下部分為儲水器,上部分筒體外側的殼體(6)實際上是初濾器,通過殼體內填充的丙稀纖維可濾除經進水口(9)輸入的自來水中的雜質,通過初濾的水自出水口(5)流入并注滿濾水器,因此筒體密封蓋(1)和殼體密封蓋(4)均采用緊固螺栓與筒體或殼體連接,使各密封蓋能承受正常水壓,筒體中的水經外護罩(7)及端蓋(3)的溢水孔進入濾芯,外護罩僅在上端部設有兩排溢水孔,使水有足夠的超濾凈化過程。經超濾的水自整體布滿溢水孔的內護罩(8)及橫隔板(12)的通孔流入儲水器,密封膠墊(11)防止僅經初濾的水從封板(10)和橫隔板的結合部滲入儲水器,儲水器的水質可直接從水質指示計(14)中看出,該指示計的封蔽玻璃殼體中裝滿顆粒狀陽離子樹脂,當其由黃變紅時,應清洗或更換濾芯的功能性活性炭纖維,本結構使本操作非常簡單方便,首先關閉供水管道閥門,打開飲水閥(17)放掉筒體中的水,拆卸筒體密封蓋后,將濾芯從通孔凸沿(13)上拔下取出,拔出端蓋(3)即可,初濾器的密封蓋拆下后,可直接取出丙稀纖維。本濾水器的飲水閥(17)裝有環狀磁水器(18)以進一步提高水質。
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出水量大便于維護和殺菌功能的顯著優點。
權利要求1.集團用超凈濾水器,由筒體及其支腳,濾芯,飲水閥所組成,其特征是中心制有通孔的橫隔板,將具有密封蓋和封底的筒體分割為上下兩部分,通孔上面固定有整體均布溢水孔的內護罩,筒體上部分與內護罩之間設置外護罩,罩體上端部及端蓋均布溢水孔,內、外罩體的底端由封板相連接,內、外罩體之間填充功能性活性炭纖維,筒體上部分還固定有填充丙稀纖維的殼體及密封蓋,殼體設有與筒體上部分相通的出水口和連接供水管道的進水口,筒體下部分的外側固定有一端連通該部分的水質指示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水器,其特征是橫隔板的中心通孔設有凸沿,內護罩與凸沿相套接,橫隔板與連接內、外護罩的封板之間裝有密封膠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水器,其特征是飲水閥裝有磁水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提供生飲水的裝置,筒體由中心帶有通孔的橫隔板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濾水器,濾芯由內、外護罩及端蓋和內外護罩之間填充的功能性活性炭纖維構成,該濾芯套裝在橫隔板通孔的凸沿上,由殼體,密封蓋及殼體中的丙烯纖維構成初濾器,其出水口與濾水器相通,筒體下部分設有水質指示計,本濾水器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出水量大,便于維護和殺菌功能的顯著優點。
文檔編號B01D24/02GK2229294SQ9522241
公開日1996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1995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1995年9月27日
發明者李松年, 李剛, 余奕, 劉培勛 申請人: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