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的制備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屬于材料制備及放射性廢水處理技術領域:
。
背景技術:
我國的能源政策已經從“適度發展核電”轉變為“積極發展核電”。到2020年,國內核電裝機容量將由現在的800萬kW上升到4000萬kW左右。2020年以后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核工業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水能否妥善處置是關系到核安全性的關鍵環節之一。研究開發高效、高選擇性的放射性廢水處理技術,最大程度上實現廢物小量化,是核工業領域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放射性廢水的處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蒸發濃縮法放射性廢水經蒸發濃縮處理后,蒸殘液固化后處置,蒸餾液經離子交換樹脂處理后排放。這種方法能耗大,而且由于放射性廢水含鹽量高,對蒸發裝置的腐蝕非常嚴重。
2)天然硅鋁酸鹽處理法,該方法是采用高嶺土、累托石、蛭石等具有一定離子交換能力的天然硅鋁酸鹽處理放射性廢水,以期將放射性核素離子固定在這些材料內部,完成對廢水的處理。然而這些材料離子交換能力有限,而且對核素離子選擇性差,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廢物,需要進一步處理處置。
3)沸石處理法天然沸石或人工合成的沸石具有適宜的規則空間結構,可以吸附處理放射性核素。理論上沸石對Cs的交換容量可以達到2meq/g,但是實際中其它離子如鉀離子,會強烈干擾Cs的去除,導致沸石的吸附容量非常低,每公斤沸石僅能處理10公斤廢水。由于放射性廢水處理中吸附劑不能再生,因此產生的大量的放射性廢物,需要進一步處理處置。
4)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法目前我國核設施用于處理中低放廢液的離子交換樹脂多為苯乙烯二乙烯苯為基體的強酸強堿型。通常情況下,樹脂的吸附容量利用率不足30%。樹脂對中低放廢液中的放射性核素缺乏足夠的選擇性,樹脂一次性使用,不再生,因此放射性廢樹脂產生量大,后期處置費用相當驚人。另外,樹脂為有機材料,耐輻照性能差,輻照分解可能產生氫氣,成為放射性廢樹脂長期存放的重大隱患。
5)磷鉬酸銨處理法磷鉬酸銨對Cs+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然而磷鉬酸銨為細小的微晶,無法進行填充床操作,這嚴重限制了它的工業應用。孫兆祥等人制備了磷鉬酸銨和四價金屬磷酸鹽(如Ti、Zr、Sb等)雜化材料,實現了磷鉬酸銨的顆粒化(離子交換與吸附,12,44-49,1996;核化學與放射化學,21,76-82,1999;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339-343,1991),但引入了較為昂貴的四價金屬,增加了成本。從國際原子能機構2002年發布的放射性廢物處理的技術報告看,磷鉬酸銨系列材料還沒有在放射性廢水處理中得到大規模實際應用。
6)亞鐵氰化物處理法被過渡金屬固定的亞鐵氰化物對放射性的Cs+、Sr2+離子具有很好的選擇性吸收能力。在Na+濃度5mol/L的情況下,該類材料對于Cs+的選擇性系數(針對Na+)達到1500000(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37,206-214,2001)。然而亞鐵氰化物顆粒內部傳質條件差,吸附容量往往不能完全利用(核化學與放射化學,23,108-113,2001)。將亞鐵氰化物負載在多孔材料載體上可以改善傳質動力學條件。Mardan研究了采用溶劑蒸發法,采用已經成型的多孔二氧化硅作為載體,固定K2[CoFe(CN)6](Separation andPurification Technology 16,147-158,1999),其最高負載量只有1.36g-K2[CoFe(CN)6]/g-SiO2,且需要將溶劑蒸發步驟反復多次,步驟繁瑣,需要消耗大量有機溶劑,實際應用的可能性不大(Talanta,17-23,955,1970)。王秋萍等在酸性條件下采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備了亞鐵氰化鈣鉀、亞鐵氰化鋅鉀、亞鐵氰化錳鉀等多種材料,均具有較好的Cs離子吸附能力,但均由于顆粒的穩定性不佳,容易在實際操作中破碎粉化,無法用于放射廢水的處理(離子交換與吸附,16(3),225~233,2000)。Terada(Talanta 1970,17,955-963)和Konecny(Radioanal.Chem.,1973,14,255-266)均報道了將亞鐵氰化鉀先固定在二氧化硅凝膠中,再用過渡金屬離子來將其轉化為亞鐵氰化物吸收劑的方法。然而,由于轉化反應在二氧化硅的孔隙內進行,所以其速度極其緩慢,需要使用大大過量的金屬離子,且轉化反應的產物成分難以控制,此外因為轉化反應難以完全進行,不能防止二氧化硅凝膠中部分亞鐵氰化鉀在離子吸收過程中被浸出而流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亞鐵氰化物負載量低、造粒困難、顆粒強度不高、亞鐵氰化鉀(鈉)固定不充分的缺點,從而提供一種制備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方法,同時保證材料具有高的吸附容量與選擇性。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1)預沉淀將亞鐵氰化鉀或亞鐵氰化鈉溶于去離子水中,在劇烈攪拌下向其中加入Mn、Sn、Ti、Fe、Ni、Co、Cr、Zr、Cu、Pb、Zn過渡金屬的可溶性鹽溶液,六氰合鐵酸根與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1∶1~1∶6,將沉淀物經多次離心洗滌,得到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2)凝膠固定采用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或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2.1)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在劇烈攪拌下向所得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加入堿性硅溶膠水溶液,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與硅溶膠中的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7∶1,再于水浴中將體系加熱至40~80℃,加入無機酸,選自鹽酸、硫酸、硝酸或磷酸的任一種或其幾種的混合物;將體系的pH調節至2~7,將所得凝膠置于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得到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2.2)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將烷氧基硅烷溶于有機溶劑中,烷氧基硅烷選自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和四丙氧基硅烷中的1~3種的混合物,有機溶劑選自甲醇、乙醇和丙酮中的1~3種混合物;攪拌下加入去離子水和濃鹽酸,形成混合液,有機溶劑的加入量是烷氧基硅烷體積的1~2倍,HCl和H2O的加入量分別為烷氧基硅烷的摩爾量的0.01~0.1倍和0.4~1.8倍;將混合液回流加熱至60~90℃,保持2~8hr,得到聚烷基硅氧烷的溶液;將步驟1)中制備的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用乙醇洗滌,再分散于聚烷基硅氧烷溶液中,且亞鐵氰化物與體系中的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7∶1;充分攪拌分散后,在攪拌下滴加氨水、甲胺、乙胺和乙二胺中的1~4種的混合物,加入量為原烷氧基硅烷體積的1/20~1/10,形成凝膠,將所得凝膠在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得到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
本發明的技術特征還在于所述步驟1)中的六氰合鐵酸根與金屬離子的優選摩爾比為1∶1.5~1∶3。所述步驟2.1)和2.2)中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和二氧化硅的優選質量比0.5∶1~4∶1。所述步驟2.1)中于水浴將體系加熱至的優選溫度為70~80℃。所述步驟2.2)中聚合反應在高于溶劑沸點5~10℃的溫度下進行。
本發明所述步驟2.1)中的堿性硅溶膠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硅含量為10~35wt%,其中二氧化硅粒子粒徑為10~40nm,密度1.1~1.3g/mL。
本方法避免了采用已經成型的多孔二氧化硅作為載體,而是采用二氧化硅的液態前驅體(硅溶膠或聚硅氧烷)和亞鐵氰化物混合后引發凝膠反應,從而得到了亞鐵氰化物負載量很高的雜化材料。具有以下優點(a)亞鐵氰化物負載量大本方法獲得的材料其亞鐵氰化物的負載量可達80%以上。(b)材料中的亞鐵氰化物以微小顆粒的形式分散在雜化材料中,而二氧化硅起到了亞鐵氰化物載體的作用,能夠滿足強度要求。(c)所制備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具有多孔結構,可以改善吸附動力學條件,提高吸附速率。(d)本發明所制備的材料既發揮了納米級亞鐵氰化物高效的吸附性能,又滿足了填充床操作需要的顆粒尺寸與強度。
本方法所制備的吸附材料可以在濃度為0.5mol/L的Na+和濃度為0.5mol/L的H+的干擾下將水中Cs+濃度從1000μg/L降低到8μg/L以下,而吸附劑用量僅為2g/L。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具體工藝步驟如下1)預沉淀將亞鐵氰化鉀或亞鐵氰化鈉溶于去離子水中,在劇烈攪拌下向其中加入Mn、Sn、Ti、Fe、Ni、Co、Cr、Zr、Cu、Pb、Zn過渡金屬的可溶性鹽溶液,六氰合鐵酸根與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1∶1~1∶6,優選為1∶1.5~1∶3;將沉淀物經多次離心洗滌,得到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2)凝膠固定采用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或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2.1)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在劇烈攪拌下向所得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加入堿性硅溶膠水溶液,堿性硅溶膠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硅含量為10~35wt%,其中二氧化硅粒子粒徑為10~40nm,密度1.1~1.3g/mL。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與硅溶膠中的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7∶1,優選質量比為0.5∶1~4∶1;再于水浴中將體系加熱至40~80℃,優選為70~80℃,加入無機酸,選自鹽酸、硫酸、硝酸或磷酸的任一種或其幾種的混合物;將體系的pH調節至2~7,優選4~6;將所得凝膠置于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得到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2.2)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將烷氧基硅烷溶于有機溶劑中,烷氧基硅烷選自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和四丙氧基硅烷中的1~3種的混合物,有機溶劑選自甲醇、乙醇和丙酮中的1~3種混合物;攪拌下加入去離子水和濃鹽酸,形成混合液,有機溶劑的加入量是烷氧基硅烷體積的1~2倍,HCl和H2O的加入量分別為烷氧基硅烷的摩爾量的0.01~0.1倍和0.4~1.8倍;將混合液回流加熱至60~90℃,優選高于溶劑沸點5~10℃的溫度;保持2~8hr,得到聚烷基硅氧烷的溶液;將步驟1)中制備的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用乙醇洗滌,再分散于聚烷基硅氧烷溶液中,且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與體系中的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7∶1;充分攪拌分散后,在攪拌下滴加氨水、甲胺、乙胺和乙二胺中的1~4種的混合物,加入量為原烷氧基硅烷體積的1/20~1/10,形成凝膠,將所得凝膠在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得到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
下面舉出幾個具體實施例,以進一步理解本發明。
實施例1將9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50mL去離子水中,劇烈攪拌下緩慢加入50mL Co(NO3)2溶液,K4[Fe(CN)6])和Co離子的摩爾比=1∶1.5,而后將體系攪拌30min,陳化24hr,過濾、洗滌。將所得納米級K2[CoFe(CN)6]粒子分散在50mL去離子水中,加入二氧化硅含量為30%(wt)的堿性硅溶膠115mL,體系中K2[Co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充分攪拌并混合均勻后在水浴中加熱至80℃,再在劇烈攪拌下加入35%的濃鹽酸,調節pH為5,將體系靜置,1min后凝膠,將凝膠在10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6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K2[CoFe(CN)6]。
實施例2將15g亞鐵氰化鈉溶解于80mL去離子水中,劇烈攪拌下緩慢加入80mL Zn(NO3)2溶液,Na4[Fe(CN)6]和Zn離子的摩爾比=1∶2,而后將體系攪拌60min,陳化12hr,過濾、洗滌。將所得Na2[CoFe(CN)6]粒子分散在80mL去離子水中,而后加入二氧化硅含量為25%(wt)的堿性硅溶膠50mL,體系中Na2[Zn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9/1。充分攪拌并混合均勻后在水浴中加熱至40℃,再在劇烈攪拌下加入65%的濃硝酸,調節pH為4,將所得凝膠體系靜置,將凝膠在12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6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Na2[ZnFe(CN)6]。
實施例3將1K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5.6L去離子水中,劇烈攪拌下緩慢加入5L Mn(NO3)2溶液,K4[Fe(CN)6]和Mn離子的摩爾比=1∶1,而后將體系攪拌20min,陳化48hr,過濾、洗滌。將所得K2[MnFe(CN)6]納米粒子分散于4L去離子水中,而后加入315mL二氧化硅含量為30%(wt)的堿性硅溶膠,體系中K2[Mn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7/1。充分攪拌并混合均勻后在水浴中加熱至80℃,再在劇烈攪拌下加入硫酸(1∶1),調節pH為5,將所得凝膠靜置,于10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5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K2[MnFe(CN)6]。
實施例4將15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80mL水中,劇烈攪拌下緩慢加入100mL Cu(NO3)2溶液,K4[Fe(CN)6]和Cu離子的摩爾比=1∶6,攪拌45min,陳化12hr,過濾、洗滌。將所得沉淀分散于50mL去離子水中,而后加入20mL二氧化硅含量為30%(wt)的堿性硅溶膠,體系中Cu2[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1.6/1。充分攪拌并混合均勻后在水浴中加熱至70℃,再在劇烈攪拌下加入硫酸(1∶1),調節pH為5,體系很快凝膠,將所得凝膠靜置,于11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5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Cu2[Fe(CN)6]。
實施例5將50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250mL去離子水中,劇烈攪拌下緩慢加入250mL Ni(NO3)2溶液,K4[Fe(CN)6]和Ni離子的摩爾比=1∶5,攪拌30min,陳化24hr,過濾、洗滌。將所得沉淀分散于200mL去離子水中,而后加入60mL二氧化硅含量為25%(wt)的堿性硅溶膠,體系中Ni2[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2.16/1。混合均勻后水浴加熱至80℃,加入60%濃硝酸調節pH至6,體系在30s內失去流動性并凝膠。將所得凝膠于8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10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Ni2[Fe(CN)6]。
實施例6將100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700mL水中,劇烈攪拌下加入500mL Cu(NO3)2溶液,K4[Fe(CN)6]和Cu離子的摩爾比=1∶4,攪拌40min,陳化48hr,過濾、洗滌。將所得沉淀分散于500mL去離子水中,而后加入35mL二氧化硅含量為30%(wt)的堿性硅溶膠,體系中Cu2[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6.3/1。混合均勻后水浴加熱至80℃,加入60%濃硝酸調節pH至4,體系在10min內失去流動性并凝膠。將所得凝膠于10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5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Cu2[Fe(CN)6]。
實施例7將40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220mL水中,劇烈攪拌下加入250mL Sn(NO3)2溶液,K4[Fe(CN)6]和Sn離子的摩爾比=1∶1.6,攪拌20min,陳化24hr,過濾、洗滌。將所得沉淀分散于200mL去離子水中,而后加入60mL二氧化硅含量為20%(wt)的堿性硅溶膠,體系中K2[Sn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2.7/1。混合均勻后水浴加熱至80℃,而后加入磷酸調節pH至5,體系凝膠。將所得凝膠于10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10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K2[SnFe(CN)6]。
實施例8將20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100mL水中,劇烈攪拌下加入120mL Pb(NO3)2溶液,K4[Fe(CN)6]和Pb離子的摩爾比=1∶2,攪拌45min,陳化36hr,過濾、去離子水洗滌三次。分散于100mL聚四乙氧基硅烷的丙酮溶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為15g,其制備方法如下取52g四乙氧基硅烷溶于100mL丙酮中,回流攪拌下加熱至60℃,保持4hr,得110mL聚四乙氧基硅烷的丙酮溶液)體系中K2[Pb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1.57/1。攪拌下向該溶液中加入6.5mL30wt%氨水,體系很快凝膠,將所得凝膠于12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10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K2[PbFe(CN)6]。
實施例9將10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100mL水中,劇烈攪拌下加入120mL CrCl3溶液K4[Fe(CN)6]和Cr離子的摩爾比=1∶1.5,攪拌70min,陳化10hr,過濾、去離子水洗滌三次。分散于40mL聚四丙氧基硅烷的乙醇溶液中(其中二氧化硅含量為6g,其制備方法如下取27g四丙氧基硅烷溶于50mL乙醇中,回流攪拌下加熱至90℃,保持8hr,得53mL聚四丙氧基硅烷的乙醇溶液)體系中K[Cr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1.2/1。攪拌下向該溶液中加入2mL乙二胺,將所得凝膠于11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10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K[CrFe(CN)6]。
實施例10將18g亞鐵氰化鉀溶解于100mL去離子水中,劇烈攪拌下緩慢加入110mL Co(NO3)2溶液,K4[Fe(CN)6])和Co離子的摩爾比=1∶1.5,而后將體系攪拌30min,陳化24hr,過濾、去離子水洗滌三次。分散于85mL聚四甲氧基硅烷的甲醇溶液中(其中二氧化硅含量為15g,其制備方法如下取38g四甲氧基硅烷溶于47mL甲醇中,回流攪拌下加熱至70℃,保持2hr,得85mL聚四甲氧基硅烷的甲醇溶液)體系中K2[CoFe(CN)6]和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1/1。攪拌下向該溶液中加入2.4mL甲胺,將所得凝膠于90℃下烘干至恒重,研磨,過100目篩,得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其活性組分為K2[CoFe(CN)6]。
權利要求
1.一種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1)預沉淀將亞鐵氰化鉀或亞鐵氰化鈉溶于去離子水中,在劇烈攪拌下向其中加入Mn、Sn、Ti、Fe、Ni、Co、Cr、Zr、Cu、Pb、Zn過渡金屬的可溶性鹽溶液,六氰合鐵酸根與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1∶1~1∶6,將沉淀物經多次離心洗滌,得到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2)凝膠固定采用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或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2.1)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在劇烈攪拌下向所得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加入堿性硅溶膠水溶液,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與硅溶膠中的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7∶1,再于水浴中將體系加熱至40~80℃,加入無機酸,選自鹽酸、硫酸、硝酸或磷酸的任一種或其幾種的混合物;將體系的pH調節至2~7,將所得凝膠置于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得到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2.2)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將烷氧基硅烷溶于有機溶劑中,烷氧基硅烷選自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和四丙氧基硅烷中的1~3種的混合物,有機溶劑選自甲醇、乙醇和丙酮中的1~3種混合物;攪拌下加入去離子水和濃鹽酸,形成混合液,有機溶劑的加入量是烷氧基硅烷體積的1~2倍,HCl和H2O的加入量分別為烷氧基硅烷的摩爾量的0.01~0.1倍和0.4~1.8倍;將混合液回流加熱至60~90℃,保持2~8hr,得到聚烷基硅氧烷的溶液;將步驟1)中制備的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用乙醇洗滌,再分散于聚烷基硅氧烷溶液中,且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與體系中的二氧化硅的質量比為0.2∶1~7∶1;充分攪拌分散后,在攪拌下滴加氨水、甲胺、乙胺和乙二胺中的1~4種的混合物,加入量為原烷氧基硅烷體積的1/20~1/10,形成凝膠,將所得凝膠在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得到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
2.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中的六氰合鐵酸根與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1∶1.5~1∶3。
3.如權利要求
1或2所述的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1)中的堿性硅溶膠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硅含量為10~35wt%,其中二氧化硅粒子粒徑為10~40nm,密度1.1~1.3g/mL。
4.如權利要求
1或2所述的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1)和2.2)中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與二氧化硅的質量比0.5∶1~4∶1。
5.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1)中將體系加熱至70~80℃。
6.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2)聚合反應在高于溶劑沸點5~10℃的溫度下進行。
專利摘要
一種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的制備方法,涉及一種放射性核素離子吸收材料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是采用Mn、Sn、Ti、Fe、Ni、Co、Cr、Zr、Cu、Pb、Zn等金屬離子的鹽溶液和亞鐵氰化鉀(鈉)進行反應,得到亞鐵氰化物納米粒子。將該粒子在水體系中用硅溶膠固定或在有機溶劑中用聚合烷基硅氧烷固定,再加入適量無機酸、有機胺或氨水,得到雜化凝膠。將所得凝膠烘干、研磨、過篩,即得到高負載量的亞鐵氰化物/二氧化硅雜化材料。該材料亞鐵氰化物負載量高,對核素離子吸附能力強,此外材料強度可以滿足填充床的要求,粒徑可控,避免了單獨使用亞鐵氰化物導致的床層水阻過大的問題。
文檔編號G21F9/12GKCN101041123SQ200710064453
公開日2007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16日
發明者劉海弟, 趙璇, 李福志 申請人:清華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