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硅油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
背景技術:
在石油化工領域使用到很多化工原料,這些化工原料中常常需要調節硅油,在生產硅油的設備中常常使用到反應釜,傳統的反應釜可以保持硅油的化學性能,防止硅油受到外界空氣的污染,能夠保持硅油擁有較好的化學性能,但是傳統的反應釜在使用的時候往往會不能將硅油攪拌徹底,使得硅油的化學性能不能夠得到好的釋放。同時由于反應釜重量較大,反應完成后,反應釜加料或者清洗時,上蓋與釜體的分離較為困難,如果完全依靠人工進行分離,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分離容易且可以通過速差攪拌使得釜體內攪拌均勻的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
為實現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包括:兩平行設置的立柱;安裝在立柱頂端的油壓缸;橫向安裝在兩油壓缸之間的橫梁;安裝在橫梁正中的電機座;安裝在電機座上且輸出軸豎直向下的第二減速機;安裝在第二減速機上方的第二電機;固定在橫梁下側的上蓋;通過法蘭可拆卸連接在上蓋底部的釜體,所述釜體底端設置卸料口;安裝在第二減速機下方的攪拌軸,所述攪拌軸貫穿上蓋延伸至釜體底部;安裝在攪拌軸上的錨式槳葉;通過軸承套接在攪拌軸上端的外軸套,所述外軸套相對于攪拌軸可獨立旋轉;固定在外軸套上的外軸齒輪,所述外軸齒輪通過皮帶與安裝在橫梁上的第一減速機連接,所述第一減速機由安裝在第一減速機上的第一電機驅動;以及安裝在外軸套下端的螺旋槳葉。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使得釜體內的硅油合成原料得到充分攪拌,可通過安裝在釜體內的螺旋槳葉和錨式槳葉進行速差攪拌,具體過程如下:第一電機驅動第一減速機帶動外軸套旋轉,進而帶動安裝在外軸套下端的螺旋槳葉旋轉。同時第二電機驅動第二減速機帶動攪拌軸旋轉,進而帶動安裝在攪拌軸上的錨式槳葉旋轉,由于外軸套相對于攪拌軸可獨立旋轉,因此當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的輸出速率不同時,錨式槳葉和螺旋槳葉之間會產生速差,從而使得釜體內的硅油合成原料得到充分攪拌。另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螺旋槳葉與錨式槳葉之間旋轉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以便硅油合成原料之間攪拌更加均勻。為了方便反應釜上蓋與釜體之間的分離,特在立柱上端設置油壓缸,通過控制油壓缸的升降可以自動控制上蓋與釜體之間的分離,減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釜體與上蓋之間的拆裝效率。
優選的,所述釜體的外側設置有保溫夾套,所述保溫夾套的上端設置有蒸汽進口,所述保溫夾套的下端設置有蒸汽出口。通過在保溫夾套內通入蒸汽可以保證反應釜內合成原料所需的合成溫度,從而保證硅油產品合成的質量。
優選的,所述釜體外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壓力表口。壓力表可以直接插入壓力表口中監測釜體內壓力波動,以便更好的控制釜體內的反應進程。
優選的,所述上蓋上設置有放空口。卸料時首先通過放空口進行排汽減壓。
優選的,所述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均為調速電機。通過調節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的輸出轉速可以更好的控制釜體內螺旋槳葉與錨式槳葉的旋轉速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通過控制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的輸出轉速,可以控制錨式槳葉和螺旋槳葉之間旋轉的產生速差,使得釜體內的硅油合成原料得到充分攪拌,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螺旋槳葉與錨式槳葉之間旋轉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以便硅油合成原料之間攪拌更加均勻;
2)本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通過在立柱上端設置油壓缸,通過控制油壓缸的升降可以自動控制上蓋與釜體之間的分離,減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釜體與上蓋之間的拆裝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立柱;11、油壓缸;20、橫梁;30、第一電機;31、第一減速機;32、外軸齒輪;33、外軸套;34、螺旋槳葉;40、第二電機;41、第二減速機;42、攪拌軸;43、錨式槳葉;44、電機座;50、上蓋;51、放空口;60、釜體;61、卸料口;70、保溫夾套;71、蒸汽進口;72、蒸汽出口;80、壓力表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一種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
參照圖1所示,一種用于硅油合成的反應釜,包括:兩平行設置的立柱10;安裝在立柱10頂端的油壓缸11;橫向安裝在兩油壓缸11之間的橫梁20;安裝在橫梁20正中的電機座44;安裝在電機座44上且輸出軸豎直向下的第二減速機41;安裝在第二減速機41上方的第二電機40;固定在橫梁20下側的上蓋50;通過法蘭可拆卸連接在上蓋50底部的釜體60,所述釜體60底端設置卸料口61;安裝在第二減速機41下方的攪拌軸42,所述攪拌軸42貫穿上蓋50并延伸至釜體60底部;安裝在攪拌軸42上的錨式槳葉43;通過軸承套接在攪拌軸42上端的外軸套33,所述外軸套33相對于攪拌軸42可獨立旋轉;固定在外軸套33上的外軸齒輪32,所述外軸齒輪32通過皮帶與安裝在橫梁20上的第一減速機31連接,所述第一減速機31由安裝在第一減速機31上的第一電機30驅動;以及安裝在外軸套33下端的螺旋槳葉34。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使得釜體60內的硅油合成原料得到充分攪拌,可通過安裝在釜體60內的螺旋槳葉34和錨式槳葉43進行速差攪拌,具體過程如下:第一電機30驅動第一減速機31帶動外軸套33旋轉,進而帶動安裝在外軸套33下端的螺旋槳葉34旋轉。同時第二電機40驅動第二減速機41帶動攪拌軸42旋轉,進而帶動安裝在攪拌軸42上的錨式槳葉43旋轉,由于外軸套33相對于攪拌軸42可獨立旋轉,因此當第一電機30和第二電機40的輸出速率不同時,錨式槳葉43和螺旋槳葉34之間會產生速差,從而使得釜體60內的硅油合成原料得到充分攪拌。另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螺旋槳葉34與錨式槳葉43之間旋轉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以便硅油合成原料之間攪拌更加均勻。為了方便反應釜上蓋50與釜體60之間的分離,特在立柱10上端設置油壓缸11,通過控制油壓缸11的升降可以自動控制上蓋50與釜體60之間的分離,減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釜體60與上蓋50之間的拆裝效率。
參照圖1所示,所述釜體60的外側設置有保溫夾套70,所述保溫夾套70的上端設置有蒸汽進口71,所述保溫夾套70的下端設置有蒸汽出口72。通過在保溫夾套70內通入蒸汽可以保證反應釜內合成原料所需的合成溫度,從而保證硅油產品合成的質量。
參照圖1所示,所述釜體60外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壓力表口80。壓力表可以直接插入壓力表口80中監測釜體60內壓力波動,以便更好的控制釜體60內的反應進程。
參照圖1所示,所述上蓋50上設置有放空口51。卸料時首先通過放空口51進行排汽減壓。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機30和第二電機40均為調速電機。通過調節第一電機30和第二電機40的輸出轉速可以更好的控制釜體60內螺旋槳葉34與錨式槳葉43的旋轉速差。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但本實用新型不應局限于該實施例和附圖所公開的內容,所以凡是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