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沼液貯存池、沼液過濾系統、增壓泵和微灌系統,所述沼液過濾系統置于沼液儲存池中,所述增壓泵抽吸的一端置于沼液過濾系統中,另一端與微灌系統相連;所述微灌系統由調節閥和主管道、支管道及微灌管道組成;所述主管道連接于增壓泵的另一端,主管道上連接多個支管道,支管道中間連接調節閥,微灌管道與支管道相連接,微灌管道上均勻錯位打孔,孔徑為1.0-1.5mm,每條微灌管道長度≤30m。該管道系統有效地防止沼液堵塞,解決了因過濾效率低、沼液懸浮物形態多樣而導致的沼液利用困難的問題,應用前景廣闊。
【專利說明】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環境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國家對環境污染和節能減排的重視,規模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得到了迅速的 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殖場的環境污染問題。已有研究發現,沼氣工程后續產生的發 酵殘余物--沼液富含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氨基酸、植物激素等物質,是一種優質的 有機肥料。然而由于沼液中含有大量的固體顆粒以及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菌絲體等懸浮 物,目前沼液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空中噴施方式,該種方式國外使用較多,采用鋼 架式移動沼液噴施裝置,噴施效率高,但是要求農田規模較大,不能很好地適用于我國的農 田情況;另一種是網式過濾加管道滴灌方式,該種方式操作簡單,但是由于網式過濾的前處 理方法過濾端口面積較小且受到網孔孔徑的限制,通常沼液過濾效率較低,難以達到生產 需求,而且由于沼液中存在菌絲體類的懸浮物較易發生堵塞管道現象。因此,目前沼液實際 利用困難,大量的沼液被排放到環境中,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研發一種高效的沼液管道 化利用方法,成為當務之急。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以及方法。該管道系統和方法采 用過濾箱和微灌管道相結合,有效地防止沼液堵塞,解決了因過濾效率低、沼液懸浮物形態 多樣而導致的沼液利用困難的問題,應用前景廣闊。
[0004] 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沼 液貯存池、沼液過濾系統、增壓泵和微灌系統,所述沼液過濾系統置于沼液儲存池中,所述 增壓泵抽吸的一端置于沼液過濾系統中;所述微灌系統由調節閥和主管道、支管道及微灌 管道組成;所述主管道連接于增壓泵的另一端,主管道上連接多個支管道,支管道中間連接 調節閥,微灌管道與支管道相連接,微灌管道上均勻錯位打孔,孔徑為1. 0-1. 5mm,每條微灌 管道長度< 30m。
[0005] 所述沼液為畜禽糞便單獨或與農作物秸桿混合沼氣發酵物產物。
[0006] 所述沼液過濾系統包括過濾箱和防堵圈。
[0007] 所述過濾箱為長方體,由鋼架和鋼絲網組成,鋼絲網三面包裹在鋼架的外圍,開口 向上;所述鋼絲網的孔隙為40-60目;過濾箱周圍用支架固定,置于沼液池中,且過濾箱高 度至少要低于沼液貯存池高度30cm,過濾箱開口呈正方形,面積大于lm 2,小于沼液儲存池。
[0008] 所述防堵圈呈正方形,邊長略大于過濾箱尺寸,套于過濾箱的外側,浮于沼液池的 液面上,可隨沼液液面上下浮動。
[0009] 所述增壓泵抽吸的一端放入過濾箱內,下口置于過濾箱底部。
[0010] 所述主管道材質為硬質管,所述微灌管道材質為軟管。
[0011] 所述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還包括反沖洗裝置,所述的反沖洗裝置使用時將主 管道與增壓泵斷開,連接于增壓泵的另一端。根據沼液的實際情況,定期地利用反沖洗裝置 對過濾箱表面進行清洗。
[0012]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使用原理如下:
[0013] 首先,采用防堵圈進行第一道漂浮物攔截;其次,通過過濾箱網孔孔徑控制進行第 二道沼液懸浮物攔截;第三,通過增大微灌管道噴頭孔徑,確保沼液無障礙利用;最后,在 每一次灌溉結束后,對沼液箱網面進行反沖洗,避免多次噴施沼液后出現的網面堵塞現象。
[0014]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有益效果如 下:
[0015] 1.與常規網式過濾方法相比,沼液前處理采用箱式過濾系統,四周網面均可進行 過濾,增大了沼液過濾的緩沖空間;另外,網面加上外圍防堵圈對沼液中大顆粒的懸浮物進 行攔截但允許菌絲體通過,避免了沼液過濾過程中發生堵塞的沼液利用瓶頸問題。箱式過 濾系統外加防堵圈,雙管齊下,使得沼液過濾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成本低廉,簡單易于推廣, 只需一次過濾即可滿足沼液微灌需求。
[0016] 2.在箱式過濾系統的基礎上,采用微灌管道對過濾后的沼液進行灌溉,避免了常 用滴灌方式沼液中菌絲體對管道孔口的堵塞,確保沼液無障礙施用;采用反沖洗裝置定期 對沼液過濾箱進行清洗,進一步防止可能出現的由于長時間沼液灌溉造成的大量顆粒物堵 塞過濾箱網孔的問題。
[0017] 3.采用該系統施用沼液,由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沼液中菌絲體成分,還可較好地防 治作物生產中的多種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0018] 4.在蔬菜生產中,通過微灌管道施用沼液,實現水肥一體化,還可減少化肥施用 以及水灌溉等過程產生的人工成本;采用軟管作為微灌管道的材質,投資成本少,且易于收 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20] 其中:1.沼液池,2.沼液液面,3.防堵圈,4.過濾箱,5.支架,6.增壓泵,7.柴油 機,8.反沖洗裝置,9.主管道,10.調節閥,11.支管道,12.微灌管道,13鋼架,14鋼絲網。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 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2] 實施例1 :玉米地沼液管道系統及利用
[0023] 如圖1,在玉米地進行沼液管道化利用。玉米地長方形,面積為45*115m。沼液池 1位于田頭一側中間,呈正方形,邊長為5. 3m,池深2. 4m,沼液容積為60m3左右。過濾箱4 周圍用支架5固定,放于沼液池1中間,面積為lm2,深2m,由鋼架13和鋼絲網14組成,鋼 絲網14三面包裹在鋼架的外圍,開口向上;鋼絲網網孔為60目。防堵圈3套于過濾箱4的 外側,浮于沼液液面2上。增壓泵6抽吸的一端放入沼液過濾箱4內,下口置于沼液液面2 以下,距離沼液池1底部50cm。增壓泵6型號為50KB-2型,流量為33m 3/h。增壓泵采用柴 油機供電,柴油機7型號為ZM170F。主管道9與增壓泵6的另一端相連,為直徑50cm的硬 質管道,主管道9每間隔20m連接一根支管道11,支管道11上安裝調節閥10,微灌管道12 與支管道11相連接,微灌管道12噴頭孔徑1. 5_,長度為30m,材質為軟管。噴施沼液速度 為20 m3/h。玉米地每2周需澆溉沼液一次,噴施量50噸左右,每次灌溉時間為2. 5h。
[0024] 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管道系統的過濾網的過濾效果
[0025] 本實施例的新鮮沼液取自于淮安華威豬場沼氣工程沼液貯存池,沼氣工程常年運 行正常。所采用的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同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實施例2試驗地點為 實驗室試驗,鋼絲網網孔為40目和60目兩種情況,運回后觀測40目及60目過濾孔徑條件 下沼液中最大顆粒物尺寸,結果如表1所示:
[0026] 表1 40目及60目過濾孔徑條件下沼液中最大顆粒物尺寸情況
【權利要求】
1. 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沼液膽存池、沼液過濾系統、增壓 粟和微灌系統,所述沼液過濾系統置于沼液儲存池中,所述增壓粟抽吸的一端置于沼液過 濾系統中;所述微灌系統由調節閥和主管道、支管道及微灌管道組成;所述主管道連接于 增壓粟的另一端,主管道上連接多個支管道,支管道中間連接調節閥,微灌管道與支管道相 連接,微灌管道上均勻錯位打孔,孔徑為1. 0-1. 5mm,每條微灌管道長度《30m。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液為畜 禽糞便單獨或與農作物枯桿混合沼氣發酵物產物。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液過濾 系統包括過濾箱和防堵圈。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箱為 長方體,由鋼架和鋼絲網組成,鋼絲網H面包裹在鋼架的外圍,開口向上;所述鋼絲網的孔 隙為40-60目;過濾箱周圍用支架固定,置于沼液池中,且過濾箱高度至少低于沼液膽存池 高度30cm,過濾箱開口呈正方形,面積大于Im 2,小于沼液儲存池。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圈呈 正方形,邊長大于過濾箱尺寸,套于過濾箱的外側,浮于沼液池的液面上。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粟抽 吸的一端放入過濾箱內,下口置于過濾箱底部。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材 質為硬質管。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灌管道 材質為軟管。
9. 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 沼液高效利用的管道系統還包括反沖洗裝置,所述的反沖洗裝置使用時將主管道與增壓粟 斷開,連接于增壓粟的另一端。
【文檔編號】B01D36/00GK204217421SQ201420664196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0日
【發明者】盛婧, 陶建平, 孫國峰, 唐金陵, 林強, 徐喬 申請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