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中,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通過吸附設備對印刷設備排放的有機廢氣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并通過排氣管排出所述尾氣;而過濾后的溶劑混合氣體由負壓加溫裝置進行負壓和加溫處理,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中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凝成液體;之后由解析加熱裝置根據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使液態溶劑混合氣體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再由冷凝回收裝置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本實用新型只需低成本就能使印刷設備的廢氣符合排放標準滿足環保要求,而且分離后的溶劑混合氣體能夠按成份回收,節省大量的材料成本。
【專利說明】四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印刷企業在凹版印刷生產時,需要在油墨中加入大量的溶劑(如,異丙醇、乙酸乙酯、乙醇、乙酸丁酯等),以調整油墨的粘度、觸變性、流動性等,使油墨更加適合于印刷生產。同時,凹版印刷油墨本身就是液態油墨,油墨中也存在大量的溶劑。生產過程中油墨從印版轉移到紙張表面后,需要對紙張進行烘干處理使油墨固化在印品上,在烘干處理的過程中溶劑全部揮發,形成有機廢氣,廢氣會通過印刷設備的排風管排出,直接排放空氣中,將污染環境,因此需要對印刷設備產生的有機廢氣進行處理。
[0003]目前,一般采用吸附塔過濾或者燃燒的方法來處理有機廢氣,使排放氣體符合排放標準。其中,在采用吸附塔處理廢氣時,需在吸附塔中加入活性碳,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機廢氣,活性炭吸附飽和后,使用水蒸汽和或者氮氣來脫附活性炭中的溶劑混合氣體有機溶劑分子,這種方式需要定期更換吸附塔中的活性碳,其成本高。采用水蒸氣脫附工藝,會導致回收的溶劑中含水量過高,不能直接用于再生產使用。采用氮氣脫附工藝,還需要增加制氮機,成本高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因此這種廢氣處理效果不理想;在采用燃燒方式處理有機廢氣時,需要在廢氣中混入天然氣點燃,使混合氣體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但這種方式需要混入天然氣,其成本也比較高,而且直接排放二氣化碳,引起溫室效應,也不利于環保。
[0004]另外,上述的有機廢氣中大部分為揮發的溶劑,如果能夠有效回收這些溶劑,使其能夠重復利用,將給企業節約購買成本。
【發明內容】
[0005]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能夠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對印刷設備排放的有機廢氣進行處理,使其符合排放標準,而且還能回收有機廢氣中的溶劑。
[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與印刷設備的排風口連接,其包括:
[0008]用于輸入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的進氣管;
[0009]用于對所述有機廢氣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的吸附設備,其中所述溶劑混合氣體吸附在吸附設備的分子篩上;
[0010]用于排出所述尾氣的排氣管;
[0011]用于將所述吸附在分子篩上溶劑混合氣體通過負壓和加溫處理,使溶劑混合氣體脫附,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的負壓加溫裝置;
[0012]用于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凝成液體的解析冷凝裝置;[0013]用于根據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冷凝后的溶劑混合氣體,使混合物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的解析加熱裝置;
[0014]用于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的冷凝回收裝置;
[0015]所述進氣管的一端與所述印刷設備的排風口連通,進氣管的另一端與吸附設備的進氣口連通,吸附設備的出氣口與所述排氣管連通,所述吸附設備的進氣口還與所述負壓加溫裝置連通,所述負壓加溫裝置、解析冷凝裝置、解析加熱裝置和冷凝回收裝置依次連接。
[0016]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所述吸附設備包括:至少兩個吸附模組,所述吸附模組上設置有用于檢測尾氣是否符合排放標準的探測器;所述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還包括至少兩個用于控制進氣管的氣流通斷的第一控制閥,至少兩個用于控制排氣管的氣流通斷的第二控制閥和用于根據探測器的檢測結果,控制相應的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的啟閉狀態的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探測器、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連接,所述第一控制閥裝設于進氣管上,第二控制閥裝設于排氣管上。
[0017]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所述吸附模組包括一級吸附塔和與一級吸附塔連通的二級吸附塔,所述一級吸附塔和二級吸附塔中均設置有用于過濾有機廢氣的分子篩。
[0018]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所述解析冷凝裝置包括用于輸送溶劑混合氣體的第一冷凝盤管,用于對所述第一冷凝盤管進行降溫處理的第一冷風機;所述第一冷凝盤管的一端與負壓加溫裝置連通,第一冷凝盤管的另一端與解析加熱裝置連通;所述第一冷風機位于第一冷凝盤管的一側。
[0019]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所述解析加熱裝置包括解析加熱罐和用于對解析加熱罐加壓處理的加壓泵;所述解析加熱罐與解析冷凝裝置和冷凝回收裝置連通,所述加壓泵裝設于所述解析加熱罐上;
[0020]所述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還包括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二加熱組件,用于檢測加熱溫度的溫度感應器和用于控制加熱溫度的溫控器;所述第二加熱組件裝設于所述解析加熱罐上,所述溫控器連接所述第二加熱組件和溫度感應器。
[0021]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所述冷凝回收裝置包括用于輸送若干氣態回收物的第二冷凝盤管、用于對所述第二冷凝盤管進行降溫處理的第二冷風機和用于回收溶液的儲液罐,所述第二冷凝盤管的一端連通所述解析加熱裝置,第二冷凝盤管的另一端連通所述儲液罐,所述第二冷風機位于所述第二冷凝盤管的一側。
[0022]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所述儲液罐包括用于回收水的儲水罐,所述儲水罐與第二冷凝盤管的另一端連通。
[0023]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通過吸附設備對印刷設備排放的有機廢氣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并通過排氣管排出所述尾氣;而過濾后的溶劑混合氣體由負壓加溫裝置進行負壓和加溫處理,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中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凝成液體;之后由解析加熱裝置根據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使液態溶劑混合氣體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再由冷凝回收裝置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本實用新型只需較低的成本就能使印刷設備的廢氣符合排放標準滿足環保要求,而且分離后的溶劑混合氣體能夠按成份回收,從而能重復利用,為生產制造商節省大量的材料成本。【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的原理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中的解析冷凝裝置、解析加熱裝置和冷凝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有機廢氣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8]本實用新型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與印刷設備的排風口連接,用于對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進行處理,請參閱圖1,其包括進氣管10、吸附設備20、排氣管30、負壓加溫裝置40、解析冷凝裝置50、解析加熱裝置60、冷凝回收裝置70和加熱裝置90。
[0029]所述進氣管10的一端與所述印刷設備的排風口(圖中未示出)連通,進氣管10的另一端與吸附設備20的進氣口連通,用于輸入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并使有機廢氣進入吸附設備20中,由吸附設備20對所述有機廢氣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溶劑混合氣體分子吸附在吸附設備20的分子篩上,所述吸附設備20的出氣口與所述排氣管30連通,使吸附設備20分離的尾氣從排氣管30排出。
[0030]所述吸附設備20的進氣口還與所述負壓加溫裝置40連通,所述負壓加溫裝置40、解析冷凝裝置50、解析加熱裝置60和冷凝回收裝置70依次連接。通過吸附設備20過濾分離出來的溶劑混合氣體,由負壓加溫裝置40產生的負壓,從吸附設備20的進氣口進入負壓加溫裝置40中,同時由負壓加溫裝置40進行加溫處理,在負壓加溫裝置40的加溫加壓空氣作用下,將吸附設備20上吸附的有機氣體分子脫附,形成溶劑混合氣體,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50中,由解析冷凝裝置50將溶劑混合氣體冷卻成液體。
[0031]所述解析加熱裝置60根據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冷凝后的溶劑混合氣體,使混合物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再由冷凝回收裝置70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
[0032]所述加熱裝置90用于給負壓加溫裝置40和解析加熱裝置60提供熱源,該加熱裝置可采用傳統電加熱的方式,本實用新型優選為太陽能加熱,可有利用能源,節省電能。本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裝置90包括菲尼爾透鏡、真空管、儲存組件和第一加熱組件,采用菲尼爾透鏡聚焦加熱方式,通過菲尼爾透鏡聚焦太陽能加熱真空管,并由儲存組件熱量,所述第一加熱組件位于負壓加溫裝置40中,用于給負壓抽取的溶劑混合氣體加熱。
[0033]其中,所述吸附設備20包括:至少兩個吸附模組201,在一個吸附模組201吸附飽和時,切換到另一吸附模組201進行吸附工作。為了實現智能控制,所述吸附模組201的出氣口處設置有用于檢測尾氣是否符合排放標準的探測器80,所述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還包括至少兩個用于控制進氣管10的氣流通斷的第一控制閥202,至少兩個用于控制排氣管30的氣流通斷的第二控制閥203和用于根據探測器80的檢測結果,控制相應的第一控制閥202和第二控制閥203的啟閉狀態的控制裝置(圖中未示出)。
[0034]所述控制裝置與探測器80、第一控制閥202和第二控制閥203連接,所述第一控制閥202裝設于進氣管10上,第二控制閥203裝設于排氣管30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由于吸附模組201的出氣口與排氣管30連通,所述探測器80可以在每個吸附模組201的出氣口處分別設置一個,也可以僅在排氣管30上設置一個探測器,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制。
[0035]并且,每個吸附模組201均設置有一個第一控制閥202和一個第二控制閥203,吸附模組201與進氣管10和負壓加溫裝置40之后可采用三通閥連接。當探測器80檢測正在進行吸附工作的吸附模組201排放的尾氣不符合相關標準時,向控制裝置反饋切換信號,使控制裝置切換另一吸附模組201工作,即關閉當前吸附模組201的第一控制閥202和第二控制閥203,開啟另一吸附模組201的第一控制閥202和第二控制閥203,使當前吸附模組201停止吸附工作,同時使另一吸附模組201開始吸附工作。此時,控制裝置還可控制負壓加溫裝置40開始進行負壓和加溫工作,使當前吸附模組201分離出來的溶劑混合氣體直接通過進氣口進入負壓加溫裝置40中,由負壓加溫裝置40加溫處理后,進入解析冷凝裝置50中。本實用新型采用至少兩個吸附模組201交替吸附的工作方式,使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能不間斷處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6]為了提高吸附效果,所述吸附模組201包括一級吸附塔204和與一級吸附塔204連通的二級吸附塔205,所述一級吸附塔204和二級吸附塔205中均設置有用于過濾有機廢氣的分子篩。在一級吸附塔204吸附處理后,由二級吸附塔205進一步吸附,進一步過濾有機廢氣中的溶劑混合氣體,使尾氣符合排放標準。分子篩對物質的吸附來源于物理吸附,其晶體孔穴內部有很強的極性和庫侖場,對極性分子和不飽和分子表現出強烈的吸附能力,因此吸附作用好,而且分子篩的壽命長,其成本較低。
[0037]請一并參閱圖2,所述解析冷凝裝置50包括第一冷凝盤管501和第一冷風機502,第一冷凝盤管501的一端與負壓加溫裝置40連通,第一冷凝盤管501的另一端與解析加熱裝置60連通,用于輸送溶劑混合氣體。所述第一冷風機502位于第一冷凝盤管501的一側,用于對所述第一冷凝盤管501進行降溫處理。
[0038]具體實施時,第一冷凝盤管501位于負壓加溫裝置40的一側可略高于其位于解析加熱裝置60的一側,在第一冷凝盤管501中通入負壓加溫后的溶劑混合氣體時,由第一冷凝盤管501 —側的第一風冷機502對第一冷凝盤管501吹冷風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卻成液態流入解析加熱裝置60中。其中,所述第一冷凝盤管501彎曲、盤繞,使風冷能夠充分冷卻溶劑混合氣體。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解析冷凝裝置50還可采用冷凝管降溫處理,如負壓加熱后的溶劑混合氣體進入解析冷凝裝置50中,通過在冷凝管中通自來水進行降溫處理,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卻成液態即可,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制。
[0039]請繼續參閱圖1和圖2,所述解析加熱裝置60包括解析加熱罐601,所述加熱裝置90還包括第二加熱組件901,用于檢測加熱溫度的溫度感應器(圖中未示出)和用于控制加熱溫度的溫控器902。其中,所述第二加熱組件901裝設于所述解析加熱罐601上,所述溫控器902連接所述第二加熱組件901和溫度感應器;由溫度感應器檢測解析加熱罐601中液狀溶劑混合氣體的溫度,并反饋給溫控器902,由溫控器902根據當前需回收的氣態回收物的沸點控制第二加熱組件901的加熱溫度。當然該溫控器902還可以控制和一加熱組件的加熱溫度。
[0040]所述解析加熱罐601與解析冷凝裝置50和冷凝回收裝置70連通,將加熱分離后的氣態回收物,送入冷凝回收裝置70中。為了提高氣態回收物的純度,所述解析加熱罐601上還設置用于將解析加熱罐601加壓處理的的加壓泵602。
[0041]其中,所述解析加熱罐601上設置有壓力調節機構(圖中未示出)、防爆安全閥603和壓力表604,通過壓力表604顯示解析加熱罐601的壓力指數,從而可根據壓力大小調節解析加熱罐601的壓力。壓力調節機構用于向解析加熱罐601中增加氣壓,通過對解析加熱罐601進行加壓處理,使解析加熱罐601內的氣壓升高,從而使溶劑混合氣體的沸點降低,從而節約能源,提高解析效率。并且,在解析加熱罐601上設置防爆安全閥603增加系統的安全性。
[0042]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二加熱組件901可采用電阻絲或者其他加熱裝置,且可設置在解析加熱罐601抽的底部和側壁上,使解析加熱罐601受熱均勻,使液態溶劑混合氣體的溫度恒定,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氣態回收物的純度。
[0043]請再次參閱圖1和圖2,所述冷凝回收裝置70包括用于輸送若干氣態回收物的第二冷凝盤管701、用于對所述第二冷凝盤管701進行降溫處理的第二冷風機702和用于回收溶液的儲液罐703,所述第二冷凝盤管701的一端連通所述解析加熱裝置60 (即解析加熱罐601),第二冷凝盤管701的另一端連通所述儲液罐703,并且可在第二冷凝盤管701的另一端增加負壓使蒸發后的氣態回收物進入第二冷凝盤管701中,通過位于所述第二冷凝盤管701 —側的第二冷風機702冷卻再次變成液體流入儲液罐703中。由于第二冷凝盤管701和第二冷風機702的冷卻方式與解析冷凝裝置50的冷卻原理和結構相同,此處不再詳述第二冷凝盤管701和第二冷風機702結構和冷卻方式。
[0044]本實施例中,所述儲液罐703可從第二冷凝盤管701的另一端拆卸下來,其數量根據氣態回收物的種類進行設置,如需回收的回收物有5種,可在第二冷凝盤管701的另一端設置5個儲液罐703。當然為了減小設備的體積,本實用新型也可僅安裝一個儲液罐703,在回收完一種回收物后,再更換儲液罐來回收另一回收物。
[0045]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溶劑混合氣體中有部分回收物的沸點高于水的沸點,為了提高氣態回收物純度,還可以在回收完低沸點(其沸點低于水的沸點)的回收物后,再回收水,之后再回收高沸點(其沸點高于水的沸點)的回收物。
[0046]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在儲液罐703和第二冷凝盤管701的另一端之間增設脫水裝置,使冷凝后的溶劑水分含量在0.5%以下,從而提高回收物的純度。其脫水方式包括分子篩脫水、通過加干燥劑干燥、加脫水劑回流干燥等脫水方式,其為現在技術,此處不作詳述。
[0047]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進氣管10、排氣管30、吸附設備20、負壓加溫裝置40、解析冷凝裝置50、解析加熱裝置60和冷凝回收裝置70之間連接的管道均設置有控制閥,從而控制氣流或液體的通斷,并且在有氣體通過的部件中還可增設氣體探測器,來探測氣體的濃度,如可在儲液罐703中設置氣體探測器,檢測當前回收物的氣體濃度,從而決定是否更換儲液罐703來回收其它回收物。
[0048]更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負壓加溫裝置40、解析冷凝裝置50和冷凝回收裝置70均抽真空處理,防止溶劑混合氣體中混入空氣。
[0049]基于上述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本實用新型還相應提供一種有機廢氣處理方法來處理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請參閱圖3,所述的有機廢氣處理方法包括:
[0050]S10、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通過進氣管輸入吸附設備中,由吸附設備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并通過排氣管排出所述尾氣;
[0051]S20、由負壓加溫裝置將所述溶劑混合氣體進行負壓和加溫處理,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中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凝成液體;
[0052]S30、由解析加熱裝置根據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使液態溶劑混合氣體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
[0053]S40、由冷凝回收裝置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
[0054]其中,所述SlO具體包括: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通過進氣管輸入一個吸附模組中,由該吸附模組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之后、通過排氣管排出所述尾氣,并由探測器檢測尾氣是否符合排放標準;若探測器檢測尾氣不符合排放標準時,則由控制裝置控制該吸附模組的進口處的第一控制閥和其出口處的第二控制閥關閉;同時使另一吸附模組的進口處的第一控制閥和其出口處的第二控制閥開啟使另一吸附模組進行吸附工作。具體請參閱上述實施例。
[0055]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30具體包括:加壓泵將解析加熱罐加壓;之后,由解析加熱裝置根據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按沸點由低至高的順序依次加熱液態溶劑混合氣體;同時由溫度感應器實時檢測液態溶劑混合氣體的溫度,并反饋給溫控器,通過溫控器控制加熱組件的加熱溫度。具體請參閱上述實施例。
[0056]以下以有機廢氣中含為乙酸乙酯、鄰二甲苯和異丙醇為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進行詳細說明:
[0057]第一步、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通過進氣管輸入吸附設備中,由吸附設備進行過濾處理使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并通過排氣管排出所述尾氣。
[0058]在溶劑混合氣體與尾氣分離后,吸附設備的上部分為尾氣通過排氣管排放,吸附設備的下方為分離后的溶劑混合氣體,其為乙酸乙酯、鄰二甲苯、和異丙醇的混合氣體。
[0059]第二步、由負壓加溫裝置將所述溶劑混合氣體進行負壓和加溫處理,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中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凝成液體。本實施例只需采用負壓、加低溫(如40-50°C)的方式使混合氣體從吸附設備的進氣口抽出,并送入解析冷凝裝置中使其冷卻成混合溶液,本實施例中,上述混合氣體在常溫條件下即可變成液態,因此解析冷凝裝置只需吹冷風即可使混合氣體變成液體。
[0060]第三步、由解析加熱裝置根據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液態溶劑混合氣體,使液態溶劑混合氣體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
[0061]第四步、由冷凝回收裝置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
[0062]本實施例中,需要先對解析加熱罐進行抽加壓處理,防止溶劑混合氣體中混入空氣,然后,由溫控器根據乙酸乙酯、鄰二甲苯和異丙醇的沸點控制加熱組件的加熱溫度,分別蒸發混合溶液。
[0063]例如:乙酸乙酯的沸點為77.2°C、鄰二甲苯的沸點為144.4°C、異丙醇的沸點為80.3°C。在分離加熱時,可先將溶液加熱到77.5°C,使乙酸乙酯蒸發,再由冷凝回收裝置降低回收該溶液,當乙酸乙酯回收完后,再更換儲液罐按上述方式依次回收異丙醇、水和鄰二甲苯。當然水和鄰二甲苯的回收也可采用將鄰二甲苯蒸餾來回收,提高鄰二甲苯的純度。由于在本實用新型在解析加熱罐601中進行了加壓處理,所以上述有機廢氣的各混合物在解析加熱罐601中的沸點有可能會上述舉例的沸點更低,因此解析加熱罐601的加熱溫度還可根據解析加熱罐601的壓力進行設置。
[006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只需較低的成本就能使印刷設備的廢氣符合排放標準,滿足環保要求,而且分離后的溶劑混合氣體能夠按成份回收,從而能重復利用,節省大量的材料成本。
[0065]可以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而所有這些改變或替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與印刷設備的排風口連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輸入印刷設備排出的有機廢氣的進氣管; 用于對所述有機廢氣進行過濾處理使所述有機廢氣分離成溶劑混合氣體和尾氣的吸附設備;其中所述溶劑混合氣體吸附在吸附設備的分子篩上; 用于排出所述尾氣的排氣管; 用于將所述吸附在分子篩上溶劑混合氣體通過負壓和加溫處理,使溶劑混合氣體脫附,并將溶劑混合氣體送入解析冷凝裝置的負壓加溫裝置; 用于使溶劑混合氣體冷凝成液體的解析冷凝裝置; 用于根據溶劑混合氣體中各混合物的沸點加熱冷凝后的溶劑混合氣體,使混合物分離成若干氣態回收物的解析加熱裝置; 用于將所述若干氣態回收物冷凝成液體并回收的冷凝回收裝置; 所述進氣管的一端與所述印刷設備的排風口連通,進氣管的另一端與吸附設備的進氣口連通,吸附設備的出氣口與所述排氣管連通,所述吸附設備的進氣口還與所述負壓加溫裝置連通,所述負壓加溫裝置、解析冷凝裝置、解析加熱裝置和冷凝回收裝置依次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設備包括:至少兩個吸附模組,所述吸附模組上設置有用于檢測尾氣是否符合排放標準的探測器;所述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還包括至少兩個用于控制進氣管的氣流通斷的第一控制閥,至少兩個用于控制排氣管的氣流通斷的第二控制閥和用于根據探測器的檢測結果,控制相應的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的啟閉狀態的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探測器、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連接,所述第一控制閥裝設于進氣管上,第二控制閥裝設于排氣管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模組包括一級吸附塔和與一級吸附塔連通的二級吸附塔,所述一級吸附塔和二級吸附塔中均設置有用于過濾廢氣的分子篩。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冷凝裝置包括用于輸送溶劑混合氣體的第一冷凝盤管,用于對所述第一冷凝盤管進行降溫處理的第一冷風機;所述第一冷凝盤管的一端與負壓加溫裝置連通,第一冷凝盤管的另一端與解析加熱裝置連通;所述第一冷風機位于第一冷凝盤管的一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加熱裝置包括解析加熱罐和用于對解析加熱罐加壓處理的加壓泵;所述解析加熱罐與解析冷凝裝置和冷凝回收裝置連通,所述加壓泵裝設于所述解析加熱罐上; 所述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還包括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二加熱組件,用于檢測加熱溫度的溫度感應器和用于控制加熱溫度的溫控器;所述第二加熱組件裝設于所述解析加熱罐上,所述溫控器連接所述第二加熱組件和溫度感應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回收裝置包括用于輸送若干氣態回收物的第二冷凝盤管、用于對所述第二冷凝盤管進行降溫處理的第二冷風機和用于回收溶液的儲液罐,所述第二冷凝盤管的一端連通所述解析加熱裝置,第二冷凝盤管的另一端連通所述儲液罐,所述第二冷風機位于所述第二冷凝盤管的一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凹版印刷車間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罐包括用于回收 水的儲水罐,所述儲水罐與第二冷凝盤管的另一端連通。
【文檔編號】B01D53/04GK203737059SQ201420002808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3日
【發明者】呂偉 申請人:深圳勁嘉彩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安泰新型包裝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