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試管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實驗室中保護試管的器材,尤其涉及一種試管套。
背景技術:
在實驗中,經常需要將一個試管內的反應試劑倒入另一個試管中,在倒入的過程中經常發生溢出的現象。或者在使用滴定管將反應產物滴入試管內,如果手不小心顫抖,導致試劑滴到試管壁外側,導致反應試劑劑量不足和試劑不能垂直滴到試管底部的問題,導致浪費的現象。而且大多數的藥品具有腐蝕性、污染性、不僅對人們的皮膚有傷害,而且會污染環境。現有技術中的試管套,大多數只具有將試管套住使試管牢固的功能,沒有考慮到在使用時反應產物傷害到人們的危害。
實用新型內容根據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試管套,包括透明的試管套本體,所述試管套本體的一端具有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孔I,所述試管套本體的另一端具有與試管配合使用的孔II,所述孔I與孔II相通。所述試管套本體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一端具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孔II相通。所述孔I和孔II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防滑球。所述試管套本體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一端具有蓋,所述蓋與試管套本體活動連接。所述試管套本體的側壁上具有刻度線。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試管套,通過一種簡單的結構使滴定管內的試劑充分的滴入試管內,使試劑被充分的利用,而且避免了反應產物傷害到人們的現象。由于其結構簡單,不僅便于生產,而且成本非常低廉適于廣泛推廣。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試管套本體;2.孔I ;3.孔II ;4.通孔;5.蓋;6.防滑球;7.刻度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圖1所示的試管套,具有孔12和孔113,孔12和孔113相通,在使用時,將滴定管插入孔12內,將試管插入孔113內,使滴定管的試劑可以滴入試管內。如圖2所示,是試管套與試管配合使用的主視圖,在試管套本體I上具有多個通孔4,由于許多實驗反應會產生氣泡、等氣體,利用該通孔可以使氣體排出。進一步的,孔12和孔113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防滑球6,該防滑球可以增大試管與試管套、滴定管與試管間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進一步的,試管套本體I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一端具有蓋5,蓋5與試管套本體I活動連接。當有些實驗反應產生對人們身體有害的氣體時,人們在將滴定管內的試劑滴入試管后,可以立刻將蓋5蓋在試管套本體I上,充分保證了實驗人員的安全問題。進一步的,所述試管套本體I的側壁上具有刻度線7。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試管套,不僅保證了試管的結構不被破壞,并且可以將反應試劑安全的滴入試管內,并且避免了反應產物傷害到實驗人員的現象。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試管套,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的試管套本體(1),所述試管套本體(I)的一端具有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孔I (2),所述試管套本體(I)的另一端具有與試管配合使用的孔II(3),所述孔I (2)與孔II (3)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套,其特征還在于:所述試管套本體(I)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一端具有多個通孔(4),所述通孔(4)與所述孔II (3)相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套,其特征還在于:所述孔I(2)和孔II (3)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防滑球(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 述的一種試管套,其特征還在于:所述試管套本體(I)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一端具有蓋(5 ),所述蓋(5 )與試管套本體(I)活動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套,其特征還在于:所述試管套本體(I)的側壁上具有刻度線(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試管套,包括透明的試管套本體,所述試管套本體的一端具有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孔I,所述試管套本體的另一端具有與試管配合使用的孔II,所述孔I與孔II相通。所述試管套本體與滴定管配合使用的一端具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孔II相通。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通過一種簡單的結構使滴定管內的試劑充分的滴入試管內,使試劑被充分的利用,而且避免了反應產物傷害到人們的現象。由于其結構簡單,不僅便于生產,而且成本非常低廉適于廣泛推廣。
文檔編號B01L9/06GK203155269SQ20132015983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日
發明者李云辰, 姜健 申請人:大連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