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廠中用于對初沉池進行配水和排泥的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
背景技術:
在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系統中,初沉池是用于污水經過預處理后,進行初步沉淀以實現泥沙和水分離的處理裝置。在一些比較大的污水處理廠中,由于污水處理量較大,故一般會設置多個初沉池同時進行處理。這樣就需要設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以實現對各個初沉池的進水分配和排泥。申請人:所在的污水處理廠中,采用了以下結構的一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結構包括一個位于中心的進水井,位于進水井外的一圈出水井,位于出水井外的一圈集泥井,進水井以污水進水管道相連并以周邊溢流的方式供污水溢出到出水井,出水井設置有管道與分布在配水排泥井周邊的各個初沉池連接實現初沉池的供水,同時各個初沉池池底的集泥斗處設置排泥管道與集泥井連接,用于將污泥排至集泥井內,然后再由集中安裝的潛水排污泵將集泥井內的淤泥抽走,排至重力濃縮池進行污泥重力濃縮。這種結構合理地利用了空間,能夠同時實現多個初沉池的進水分配和排泥。但在運行過程中,申請人發現了以下缺陷。由于初沉池占地面積較大,故各個初沉池之間會存在落差,導致各初沉池的排泥狀況存在差異,同時初沉池與集泥井之間是通過排泥管道相通,各初沉池的排泥管道在集泥井處的出泥口均是位于與該初沉池相鄰的位置以利于排泥。這樣就會造成污泥容易在集泥井堆積堵塞,不利于排泥的順暢。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怎樣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排泥順暢性的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包括一個位于中心的進水井,位于進水井外的一圈出水井,位于出水井外的一圈集泥井,所述集泥井內對應每個初沉池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泥口,進泥口通過排泥管道與對應的初沉池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井內沿周向等距地設置有隔斷將各個進泥口所在區域隔開為獨立區域,每個獨立區域內設置有一個潛水排污泵,潛水排污泵通過管道連接到重力濃縮池。本實用新型中,采用隔板將集泥井中各個進泥口所在區域均等地隔開為獨立區域,然后每個獨立區域內單獨設置一個潛水排污泵進行污泥排放,這樣避免了各初沉池排泥情況不一致導致污泥容易在集泥井堆積堵塞的問題。可以具體地根據各個初沉池排泥實況,對相應的潛水排污泵工作情況進行調整,使其保持排泥順暢,避免堆積。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實施方便的優點,能夠針對各個初沉池排泥實況不一致的特點進行對應的排泥調整,使其保持排泥順暢,避免堆積,保證了整個污水處理流程的順暢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包括一個位于中心的進水井1,位于進水井I外的一圈出水井2,位于出水井2外的一圈集泥井3,所述集泥井3內對應每個初沉池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泥口 4,進泥口 4通過排泥管道與對應的初沉池相連,其中,所述集泥井3內沿周向等距地設置有隔斷5將各個進泥口 4所在區域隔開為獨立區域,每個獨立區域內設置有一個潛水排污泵6,潛水排污泵6通過管道7連接到重力濃縮池。具體實施時,如圖所示,可以將各個潛水排污泵6的管道連通的一個管道后在送至重力濃縮池,以節省管道 。
權利要求1.一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包括一個位于中心的進水井,位于進水井外的一圈出水井,位于出水井外的一圈集泥井,所述集泥井內對應每個初沉池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泥口,進泥口通過排泥管 道與對應的初沉池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井內沿周向等距地設置有隔斷將各個進泥口所在區域隔開為獨立區域,每個獨立區域內設置有一個潛水排污泵,潛水排污泵通過管道連接到重力濃縮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初沉池配水排泥井結構,包括一個位于中心的進水井,位于進水井外的一圈出水井,位于出水井外的一圈集泥井,所述集泥井內對應每個初沉池分別設置有一個進泥口,進泥口通過排泥管道與對應的初沉池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井內沿周向等距地設置有隔斷將各個進泥口所在區域隔開為獨立區域,每個獨立區域內設置有一個潛水排污泵,潛水排污泵通過管道連接到重力濃縮池。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實施方便的優點,能夠針對各個初沉池排泥實況不一致的特點進行對應的排泥調整,使其保持排泥順暢,避免堆積,保證了整個污水處理流程的順暢性。
文檔編號B01D21/24GK203090546SQ20132014793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8日
發明者李昌華, 李煒煒 申請人:重慶中法唐家沱污水處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