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預混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混料機,特別是將干料和濕料進行混合的混料機。
背景技術:
目前有一種預混機主要包括混料桶、驅動裝置和攪拌軸,其中混料桶和驅動裝置安裝在機架上,攪拌軸設在混料桶內,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作用下,攪拌軸旋轉,則能將混料桶內的干料和濕料混合在一起,但是,上述結構的預混機只能進行單向攪拌,使得物料在混料桶內停留的時間長,且翻料的效果差,因此,混料不夠均勻。
發明內容為了使干料和濕料混合得更加的均勻,本實用新型提供了 一種預混機。為達到上述目的,一種預混機,包括機架、混料桶、驅動裝置及攪拌軸,所述的混料桶和驅動裝置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的混料桶上設有出料口,攪拌軸設在混料桶內,驅動裝置能驅動攪拌軸旋轉;在攪拌軸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左螺旋攪拌葉;在攪拌軸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右螺旋攪拌葉,相鄰的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之間具有間隙。作為具體化,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電機、主皮帶輪、從皮帶輪和皮帶,所述的電機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的主皮帶輪安裝在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的從皮帶輪安裝在攪拌軸上,所述的皮帶套在主皮帶輪和從皮帶輪上。作為改進,在攪拌桶上設有蓋體,蓋體上設有干料進口和濕料進口。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同時設置了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當攪拌軸旋轉時,能實現雙向板料,從而使物料翻轉的頻率更高,物料在混料桶內停留的時間也長,因此,混料更加的均勻。由于設置了蓋體,且在蓋體上設置了干料進口和濕料進口,這樣,不僅便于向混料桶內同時供給干料和濕料,而且還能防止物料在攪拌過程中飛離混料桶。
圖1為去掉蓋體后預混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預混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預混機包括機架1、混料桶2、驅動裝置、攪拌軸4及蓋體5。混料桶2固定在機架I上,在混料桶2開有出料口 21。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電機31、主皮帶輪32、從皮帶輪33和皮帶34,所述的電機31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的主皮帶輪32安裝在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的從皮帶輪33安裝在攪拌軸4上,所述的皮帶34套在主皮帶輪和從皮帶輪上,當電機31工作時,電機31的輸出軸帶動主皮帶輪32旋轉,主皮帶輪31通過皮帶34帶動從皮帶輪33旋轉,從皮帶輪33帶動攪拌軸旋轉。所述的攪拌軸4設在混料桶2內,且一端伸出混料桶與從皮帶輪連接。所述的蓋體5設在混料桶上,在蓋體5上設有干料進口 51和濕料進口 52。在在攪拌軸4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左螺旋攪拌葉6和二片以上的右螺旋攪拌葉7,相鄰的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之間具有間隙。當需要混料時,將干料從干料進口 51輸入到攪拌桶2內,同時將濕料從濕料進口52輸入到混料桶2內;然后,啟動電機31,則攪拌軸4旋轉,攪拌軸4帶動左螺旋攪拌葉和右3螺旋攪拌葉旋轉,起到混料的作用,當混料完成后,物料從出料口 21輸出。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同時設置了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當攪拌軸旋轉時,能實現雙向板料,從而使物料翻轉的頻率更高,物料在混料桶內停留的時間也長,因此,混料更加的均勻。由于設置了蓋體,且在蓋體上設置了干料進口和濕料進口,這樣,不僅便于向混料桶內同時供給干料和濕料,而且還能防止物料在攪拌過程中飛離混料桶。
權利要求1.一種預混機,包括機架、混料桶、驅動裝置及攪拌軸,所述的混料桶和驅動裝置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的混料桶上設有出料口,攪拌軸設在混料桶內,驅動裝置能驅動攪拌軸旋轉;在攪拌軸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左螺旋攪拌葉;其特征在于:在攪拌軸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右螺旋攪拌葉,相鄰的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之間具有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電機、主皮帶輪、從皮帶輪和皮帶,所述的電機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的主皮帶輪安裝在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的從皮帶輪安裝在攪拌軸上,所述的皮帶套在主皮帶輪和從皮帶輪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混機,其特征在于:在攪拌桶上設有蓋體,蓋體上設有干料進口和濕料進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預混機,包括機架、混料桶、驅動裝置及攪拌軸,所述的混料桶和驅動裝置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的混料桶上設有出料口,攪拌軸設在混料桶內,驅動裝置能驅動攪拌軸旋轉;在攪拌軸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左螺旋攪拌葉;在攪拌軸上設有二片以上的右螺旋攪拌葉,相鄰的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之間具有間隙。此結構,由于同時設置了左螺旋攪拌葉和右螺旋攪拌葉,當攪拌軸旋轉時,能實現雙向板料,從而使物料翻轉的頻率更高,物料在混料桶內停留的時間也長,因此,混料更加的均勻。由于設置了蓋體,且在蓋體上設置了干料進口和濕料進口,這樣,不僅便于向混料桶內同時供給干料和濕料,而且還能防止物料在攪拌過程中飛離混料桶。
文檔編號B01F7/08GK203002248SQ20122070567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明者陳貽杭, 連天雙, 鄭水作, 陳貽楓 申請人:廣州市恒邦精細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