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樁基礎泥漿用裝置,特別是一種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交通需求的增長,橋梁跨度的增大以及樁基礎黨組書入水深度的增加,尤其是近年來海灣、海峽、跨江大橋來斷建設,樁基礎的形式不斷創新,這標志著橋梁基礎工程技術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如果灌注的為高含砂量的泥漿,則很難保證樁基混凝土的灌注質量,成型后的樁基礎將會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降低泥漿的高含砂量頗為必要。現有產品中,大多數分砂筒下部呈為三棱錐形或四棱錐形筒體結構,三棱錐或四 棱錐的內表面結構,高含砂量泥漿在高速離心力的作用下容易撞擊棱面而造成將離心力破壞成發散的多方面的力,容易使砂子撞擊在棱面上而影響從出砂口排出的速度,容易造成出砂口堵塞或出砂速度過慢,影響施工進度。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夠達到提高施工進度的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包括分砂筒,進漿管,出漿管,出砂口,所述分砂筒的頂蓋上連接出漿管;該分砂筒上部連接進漿管,該分砂筒的底端出砂口上裝有排砂閥門,該分砂筒置于支架上;所述分砂筒上部呈圓柱形筒體結構,該分砂筒下部呈倒圓錐形筒體結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結構簡單,泥漿池中的高含砂泥漿通過高壓注入分砂筒體內,高含砂泥漿在分砂裝置漿筒內高速旋轉,砂子在自重及離心力的作用下從圓柱形筒體結構內沉降至倒圓錐形筒體結構內,由于呈倒圓錐形結構的筒體內表面不容易對砂子所受的離心力造成沖擊,因此,能夠比較容易的通過出砂口排出,而不會出現堵塞現象;而低含砂泥漿則通過分砂筒頂蓋上連接的出漿管注入樁內。因此,此結構的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不僅結構簡單,并且能夠最大程度上將高含砂量泥漿變為低含砂量泥漿,利于提高施工進度。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是所述出漿管置于頂蓋的中心位置。所述進漿管距離分砂筒頂端15cm。所述排砂閥門為可調式閥門。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詳述本實用新型一種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參見附圖1,圖中支架1,分砂筒2,出漿管3,頂蓋4,進漿管5,出砂口 6,排砂閥門7。分砂筒2的頂蓋4上連接出漿管3 ;出漿管3與鉆桿或灌注用導管采用泥漿管連接,連接時確保無漏氣現象;分砂筒2上部連接進漿管5,進漿管5與污水泥漿泵用泥漿管連接,連接時確保無漏氣現象;分砂筒2的底端出砂口 6上裝有排砂閥門7,分砂筒2置于支架I上。污水泥漿泵采用LN150-16型;分砂筒2上部呈圓柱形筒體結構,分砂筒2的下部呈倒圓錐形筒體結構;倒圓錐形筒體結構的下端裝有出砂口 6。本實施例的優選結構是出漿管3置于頂蓋4的中心位置;進漿管5距離分砂筒2 頂端15cm ;排砂閥門7為可調式閥門。本實施例中的支架采用直徑為28毫米的鋼筋,分砂筒2筒身采用8mm厚鋼板,進漿管5與出漿管3采用與鉆機泥漿管配套鋼管。
權利要求1.一種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包括分砂筒,進漿管,出漿管,出砂口,所述分砂筒的頂蓋上連接出漿管;該分砂筒上部連接進漿管,該分砂筒的底端出砂口上裝有排砂閥門,該分砂筒置于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砂筒上部呈圓柱形筒體結構,該分砂筒下部呈倒圓錐形筒體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漿管置于頂蓋的中心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漿管距離分砂筒頂端15cm。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砂閥門為可調式閥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樁基礎泥漿用裝置,特別是一種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包括分砂筒,進漿管,出漿管,出砂口,分砂筒的頂蓋上連接出漿管;分砂筒上部連接進漿管,分砂筒的底端出砂口上裝有排砂閥門,分砂筒置于支架上;分砂筒上部呈圓柱形筒體結構,分砂筒下部呈倒圓錐形筒體結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結構簡單,由于呈倒圓錐形結構的筒體內表面不容易對砂子所受的離心力造成沖擊,因此,能夠比較容易的通過出砂口排出,而不會出現堵塞現象;而低含砂泥漿則通過分砂筒頂蓋上連接的出漿管注入樁內。因此,此結構的樁基礎泥漿分砂裝置不僅結構簡單,并且能夠最大程度上將高含砂量泥漿變為低含砂量泥漿,利于提高施工進度。
文檔編號B01D21/26GK202460226SQ20122008963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2日
發明者張旭東, 張競舟, 李國英, 楊晉文, 翟宗廣 申請人: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