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攪拌·脫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攪拌 脫泡裝置,更詳細而言,涉及一種具有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容器公轉的部件、且通過使該容器旋轉來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的攪拌·脫泡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實際應用有一種具有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容器公轉的部件、且針對容納在容器內的單一材料、混合材料進行攪拌或脫泡的攪拌 脫泡裝置。作為該材料的例子,能夠列舉出醫藥品、化學材料、食品、涂料、半導體裝置材料等領域中的單一或混合而成的液體(包括流動體)材料、或者液體材料與粉末材料的混合材料等(以下,簡稱作“材料,,)。
在此,作為以往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個例子,提出有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攪拌·脫泡裝置100 (參照圖10)。該攪拌·脫泡裝置100的特征在于,其由以下構件構成馬達101 ;旋轉臂103,其固定于該馬達101的輸出軸102,并以上述輸出軸102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轉;混合槽104,其與上述旋轉臂103相連接,并且,以能夠通過上述旋轉臂103旋轉而在上述輸出軸102的周圍公轉且以向上述馬達101的輸出軸102側傾斜的軸線N為中心地自轉的方式軸向支承于上述旋轉臂103 ;以及混合槽旋轉部件,其用于使上述混合槽104自轉;上述混合槽旋轉部件由以下構件構成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其以遍布上述混合槽104的外周面104A整周的方式安裝;以及定位橡膠彈性體106,其位于比上述混合槽104的外側母線M所描繪的公轉軌道靠外側的公轉軌道整周,并且,在上述混合槽104公轉時,以相對于上述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不滑動的方式接觸于上述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據此,能夠提供一種用于強制地使混合槽104自轉的混合槽旋轉部件。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8 - 332367號公報在此,本申請發明人進行了專心研究,其結果,得知專利文獻I所例示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產生以下問題伴隨著容器(例如攪拌·脫泡裝置100中的混合槽104)公轉·自轉速度變為高速,為了利用容器與固定構件的抵接來使容器自轉而設置于該容器的外周部的彈性體(例如攪拌 脫泡裝置100中的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自容器的預定位置脫落、或者由脫落而引起切斷、或者使定位橡膠彈性體106脫落。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彈性體的脫落·切斷、且能夠進一步使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實現高速化的攪拌·脫泡裝置,該彈性體是為了利用容器與固定構件的抵接來使容器自轉而設置于該容器的外周部的。本發明利用以下所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該容器公轉的部件,該攪拌·脫泡裝置用于使該容器旋轉而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其特征在于,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多個容器保持件,其用于分別保持多個容器;公轉構件,其用于以能夠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自轉的方式支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并且設置成能夠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該公轉構件用于使該各個容器保持件繞該旋轉軸公轉;驅動部件,其用于驅動上述公轉構件而使該公轉構件旋轉;以及環狀的外環,其以其內周部與所有上述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相抵接的方式圍繞該容器保持件進行配置;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嵌入設置在呈環狀設于該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的凹狀槽內的樹脂彈性環和設于該外環的內周部的抵接面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該容器保持件的自轉軸線與該外環配置面成為預定角度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配置為,自上述抵接開始位置至上述抵接結束位置中的該容器保持件的凹狀槽與該外環之間的間隙為因該容器保持件與該外環相抵接而處于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時的上述樹脂彈性環的徑向尺寸的二分之一以下;上述容器保持件通過上述公轉構件的公轉而繞上述旋轉軸公轉,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利用自上述外環受到的摩擦力來自轉。采用本發明,能夠防止為了利用容器與固定構件的抵接來使容器自轉而設于該容器的外周部的彈性體脫落·切斷,從而能夠使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進一步高速化。
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例子的概略圖。圖2是放大了圖I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3是放大了圖I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概略圖。圖4是表示圖I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的樹脂彈性環向外環的抵接狀態的圖。圖5是表示圖I的攪拌·脫泡裝置的容器的例子的概略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例子的概略圖。圖7是放大了圖6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8是放大了圖6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一部分的概略圖。圖9是表示圖6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的樹脂彈性環向外環的抵接狀態的圖。圖10是表示以往的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的例子的概略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攪拌 脫泡裝置I的例子的主視剖視圖(概略圖),圖2是放大了圖I的攪拌 脫泡裝置I的一部分的立體圖(概略圖)。另外,在用于說明各實施方式的所有附圖中,有時對于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重復說明。而且,為了簡化附圖,對一部分螺栓·螺母類省略了圖示。該攪拌·脫泡裝置I是如下所述的裝置其具有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容器公轉的部件,并用于通過使該容器自轉及公轉來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單一材料·混合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以下,簡記作“攪拌·脫泡”)。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包括多個容器2,其能夠容納被攪拌·脫泡的各種材料;多個容器保持件11,其用于分別保持多個容器2 ;公轉構件12,其用于以能夠使上述各容器保持件11自轉的方式支承上述各容器保持件11,并且設置為能夠以旋轉軸12a為中心進行旋轉,從而使該各容器保持件11繞旋轉軸12a公轉;環狀的外環13,其以內周部13A與容器保持件11的整個外周部IlA相抵接的方式圍繞整個容器保持件
11而與公轉構件12的公轉面平行地配置;驅動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馬達)3,其用于驅動公轉構件12而使其旋轉;以及控制部(未圖示),其用于控制上述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容器保持件11、保持于該容器保持件11的容器2、公轉構件12以及外環13配置在殼體20內部。另外,作為構造材料而使用了通常構造材料(金屬材料、樹脂材料),雖然該構造材料沒有 被特別限定(關于其他結構也一樣),但優選的是在強度構件中使用硬鋁等。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采用在周向上以等間距(即以旋轉軸12a為中心的十字狀)具有四個容器保持件11而能夠保持四個容器2的構造,但并不限定于此。采用上述結構,當公轉構件12公轉時,利用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IlA與外環13的內周部13A之間的抵接(詳細內容見后述)所產生的摩擦力使容器保持件11自轉。因而,能夠獲得使容器保持件11及保持于該容器保持件11的容器2公轉并且自轉的作用。據此,能夠有效地對容納在容器2內的材料進行攪拌·脫泡。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將公轉構件12的公轉方向、即容器保持件11及保持于該容器保持件11的容器2的公轉方向、與容器保持件11及保持于該容器保持件11的容器2的自轉方向設為相反的方向。其結果,與容器保持件11 (容器2)的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為相同的方向的情況相比較,能夠格外地提高容器2內的材料的攪拌效果。另外,該效果是通過使用了油脂(grease)等高粘度攪拌材料的比較實驗的結果來實際驗證的。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容器保持件11以其自轉軸線R相對于與公轉構件12的公轉面平行地設置的外環13的配置面成為預定角度Θ的方式進行配置。作為一個例子,將該預定角度Θ設定為40[° ] ( Θ ^ 60[° ]。這樣,通過使容器2以保持為傾斜預定角度的狀態進行自轉及公轉,能夠進一步提高容器2內材料的攪拌·脫泡效果。而且,容器保持件11具有凹狀槽14,該凹狀槽14在外周部IlA中沿著周向呈環狀設置,且徑向截面的形狀為凹狀。并且,在該凹狀槽14內嵌入設置有樹脂彈性環31來作為抵接用的彈性體。在此,作為凹狀槽14及其周邊構造的放大圖,在圖3中示出圖I中的X部的放大圖(剖視圖)。例如,作為樹脂彈性環31,使用由橡膠材料(作為一個例子,優選硬度為50的硅橡膠)構成的O型環,并將樹脂彈性環31以沿縮徑方向產生預定張力的狀態嵌入設置于凹狀槽14內,以便不會產生松動 撓曲·滑動等。另一方面,作為用于使容器11自轉的固定構件的外環13設為固定于殼體20。雖然例如使用不銹鋼材料等來形成外環13,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金屬材料或者樹脂材料形成該外環13。在本實施方式中,外環13具有凸狀軌道部15,該凸狀軌道部15在外環13的內周部13A處沿著周向設為環狀,且徑向截面的形狀為凸狀。該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構成為上述外環13的與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IlA的樹脂彈性環31之間的抵接面。該抵接面(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形成為相對于與公轉構件12的公轉面平行設置的外環13的配置面具有預定角度(作為一個例子,設定為與上述Θ相同的角度或者大致相同的角度)。
如上所述,容器保持件11的樹脂彈性環31和外環13的抵接面15a以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此,在圖4中表示樹脂彈性環31向外環13抵接的狀態。該圖4以與自轉軸線R正交的樹脂彈性環31配置面中的截面來圖示。在該圖4中,箭頭A是容器保持件11及容器2的公轉方向,箭頭B是容器保持件11及容器2的自轉方向。而且,C點是容器保持件11 (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 (抵接面15a)的抵接開始的位置,D點是樹脂彈性環31成為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的位置,E點是容器保持件11 (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 (抵接面15a)的抵接結束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特征結構,容器保持件11和外環13配置為,自抵接開始位置(圖4中的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4中的E點)范圍內的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與外環13之間的間隙是因與外環13相抵接而處于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圖4中的D點)下的樹脂彈性環31的徑向尺寸LI的二分之一以下。更詳細地講,在自抵接開始位置(圖4中的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4中的E點)的范圍內,在由凹狀槽14的內周部和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包圍起來的空間部中產生的間隙F (參照圖3)的尺寸被設定為不超過L I的二分之一。采用該構成,在自抵接開始位置(圖4中的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4中的E點)的范圍內,樹脂彈性環31被壓接而徑向尺寸減小,并且,在因抵接而對樹脂彈性環31作用有軸向分力(推動力)時,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31從抵接構件之間(在此是由凹狀槽14的內周部和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構成的空間部)的間隙掉到外部(脫落)。本申請發明人的研究成果在于,判斷出優選間隙F的尺寸為不超過LI的二分之一的程度。另外,在容器保持件11與外環13相抵接時對樹脂彈性環31施加向軸向的分力(推動力)的原因在于,使曲率不同的構件之間即容器保持件11 (凹狀槽14的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 (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帶有角度(在此是Θ )地抵接。而且,本申請發明人發現,以往的攪拌·脫泡裝置中的樹脂彈性環切斷的問題在于,在樹脂彈性環從抵接構件之間的間隙脫落時,對樹脂彈性環施加負荷而導致該樹脂彈性環被切斷。因而,如上所述,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1,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31脫落,其結果,也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31被切斷。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容器保持件11以樹脂彈性環31的壓縮余量(圖4中的D點處的壓縮余量)L2成為徑向尺寸的20[%] 30[%]的方式壓接配置于外環13。據此,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31滑動,從而能夠傳遞摩擦力。例如,若使用直徑為7[mm]的O型環來作為樹脂彈性環31,并將壓縮余量L2設定為徑向尺寸的30[% ]即L2=2. l[mm],則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下的徑向尺寸LI為Ll=4.9[mm]。因而,上述間隙F的尺寸被設定為2. 45 [mm]以下。另外,間隙F的尺寸在從抵接開始位置(圖4中的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4中的E點)的期間內變化。其原因在于,曲率不同的構件之間、即容器保持件11 (凹狀槽14的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 (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具有角度(在此為Θ)地抵接,并且,以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進入到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內的方式構成(詳細內容見后述)。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特征結構,例如,如利用圖2的立體圖說明的那樣,容器保持件11和外環13配置為,在該外環13的周向上,從樹脂彈性環31與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開始相抵接的位置以前起直到抵接結束的位置以后為止,該頂端面15a成為進入到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內的狀態。即,若利用圖4說明位置關系,則構成為在抵接開始位置(圖4中的C點)以前(自轉方向的后方側),成為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進入到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內的狀態,在抵接結束位置(圖4中的E點)以后(自轉方向的前方側),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進入到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內的狀態被解除。采用該結構,通過以從開始抵接的位置以前起直到抵接結束的位置以后為止成為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進入到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內的狀態的方式配置,能夠在比正在進行抵接的區間更寬的區間中將間隙F的尺寸設定為預定值以下,因此,能夠獲得更可靠地防止脫落·切斷的效果。而且,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具有用于將殼體20內抽成真空的真空泵
6。能夠適當地設定該真空泵6所形成的真空度,作為一個例子,使殼體20內成為大氣壓 10 [Pa]左右的真空狀態。據此,通過將殼體20內抽成真空而進行攪拌·脫泡,能夠進一步提高脫泡作用。在此,如圖5所示,容器2包括在上部設有開口部2a的有底圓筒狀的主體部2k、與開口部2a相嵌合的中蓋2B以及從中蓋2B的外側螺紋配合在開口部2a上的外蓋2C。在卸下了中蓋2B及外蓋2C的狀態下,將成為進行攪拌·脫泡的對象物的材料從開口部2a放入主體部2A中,之后,將中蓋2B嵌合在主體部2A上,將外蓋2C螺紋配合在主體部2A上。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中蓋2B上設有通氣孔2b,在外蓋2C上設有通氣孔2c,但是也可以適當地采用省略該通氣孔2b、2c的結構。另外,也可以適當地采用省略中蓋2B、外蓋2C的結構。如圖I、圖2所示,通過使容器2從底面側進入到上部形成為杯狀的容器保持件11的開口部而嵌入該容器保持件11的開口部,而將容器2保持于該容器保持件11。此時,設置在容器2的主體部2A的外周部上的突起2d (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于兩個位置)卡合在設置于容器保持件11上的槽Ilb內。據此,能夠獲得如下作用當容器保持件11旋轉(自轉)時,可防止容器2沿周向相對于容器保持件11轉動,且將容器保持件11的旋轉力傳遞到容器2,從而使該容器2旋轉(自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容器2與容器保持件11形成為彼此獨立,但是也可考慮采用一體地形成容器2與容器保持件11的結構。另外,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容器2形成為在內壁面2e上具有多個凸狀部2f的形狀。據此,當使容納有材料的容器2自轉時,由于凸狀部2f成為阻力、外刃作用并促進材料攪拌,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攪拌作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考慮不設置凸狀部2f。另一方面,如圖I所示,殼體20構成為具有主體部21和配置在該主體部21的上部的蓋部22。另外,蓋部22使用鉸鏈(未圖示)而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固定于主體部21,并且形成為能夠與主體部21緊密接觸的構造,從而形成為能夠使殼體20內密閉的構造。據此,通過打開蓋部22,能夠進行容器2相對于容器保持件11的裝卸。另一方面,通過關閉蓋部22,能夠使殼體20內成為真空狀態,從而在該狀態下,能夠使容器2自轉及公轉來對容器2內的材料進行攪拌 脫泡。作為一個例子,蓋部22使用透明的樹脂材料來形成。如圖I所示,公轉構件12具有貫穿殼體20的主體部21的旋轉軸12a,該旋轉軸12a以能夠沿其周向旋轉的方式、并且借助于能夠保持殼體20內的真空狀態的軸承(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磁性流體軸承)32而固定于殼體20的主體部21。在此,公轉構件12的形狀可考慮設為圓板狀、臂狀或組合圓板狀和臂狀等而成的構造。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以相對于公轉面(與公轉軸即旋轉軸12a的中心軸線S正交的面)以預定傾斜角Θ傾斜且能夠使容器保持件11自轉的方式支承該容器保持件11,因此,公轉構件12在徑向中途具有彎曲部12b。若公轉構件12通過旋轉(公轉)對容器保持件11 (及容器2)施加離心力,則特別會產生使彎曲部12b以接近與公轉面相平行的狀態的方式進行撓曲的作用。因而,優選公轉構件12利用硬鋁等高強度且輕型的材料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另外,旋轉軸12a與電動機3的旋轉軸3a借助于驅動力傳遞部件相連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驅動力傳遞部件,使用第I皮帶輪4a、第2皮帶輪4b、傳送帶5來構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齒輪等來構成。據此,若電動機3工作,其旋轉驅動力經由驅動力傳遞部件向旋轉軸12a傳遞,使旋轉軸12a旋轉,則公轉構件12伴隨著該旋轉而沿周向旋轉。因而,固定于公轉構件12的容器保持件11及保持于容器保持件11的容器2在以該旋轉軸12a的中心軸線S為旋轉中心的同一平面內的恒定軌道上旋轉(公轉)。并且,當公轉構件12公轉時,利用通過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IlA與外環13的內周部13A之間相抵接而產生的摩擦力,使容器保持件11自轉。此時的公轉速度及自轉速度根據材料適當地設定。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中,如上所述,由于能夠獲得可靠地防止樹脂彈性環31脫落·切斷的效果,因此,能夠使公轉速度及自轉速度高速化。在本實施方式中,外環13中的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的整個長度(即抵接部的周向長度)長于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IlA的樹脂彈性環31的整個長度(即抵接部的周向長度)。據此,相對于公轉速度(轉速[rpm]),能夠使自轉速度(轉速[rpm])高速化,從而能夠提高攪拌能力。作為一個例子,將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的整個長度設定為容器保持件11的樹脂彈性環31的整個長度的兩倍。因而,在將公轉速度設定為800[rpm]的情況下,根據軌道部13b的整個長度與凸狀軌道部15的頂端面15a的整個長度之比(在此為2 :1),將自轉速度設定為1600[rpm]。另外,該公轉速度及自轉速度并不是上限,還能夠實現進一步的高速化。而且,由于不需要對公轉速度與自轉速度分別進行驅動控制,因此,能夠使旋轉驅動機構及控制機構極其簡單。由此,從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并降低故障發生率的觀點來說也是優選的。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中,設有用于設定旋轉(公轉)速度、旋轉時間、真空壓力等的操作盤(未圖示),通過從該操作盤向控制部(未圖示)發出指令,來控制公轉構件12的轉速、旋轉時間及被真空泵6抽成真空的殼體20內的壓力等。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容器2的自轉速度也根據公轉構件12的轉速來自動地設定,因此不需要復雜的控制機構,實現了制造成本降低。第二實施方式接著,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進行說明。雖然第二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在基本結構上相同,但是,特別是在外環13、凹狀槽14等的結構上具有不同點。在此,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攪拌 脫泡裝置I的例子的主視剖視圖(概略圖),圖7是放大了該攪拌 脫泡裝置I的一部分的立體圖(概略圖)。而且,作為凹狀槽14及其周邊構造的放大圖,在圖8中示出圖6中的Y部的放大圖(剖視圖)。圖9是表示樹脂彈性環31向外環13的抵接狀態的圖,并以與自轉軸線R正交的樹脂彈性環31配置面中的截面來圖示。以下,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外環13在內周部13A中具有沿著周向設為環狀的抵接面13a。該抵接面13a形成為沿著外環13的內周部13A的曲面(圓錐內表面)形狀,成為與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IlA的樹脂彈性環31的抵接面。該抵接面13a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以具有預定角度(作為一個例子,設定為與上述Θ相同的角度或者大致相同的角度)的方式形成。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容器保持件11和外環13在從抵接開始位置(圖9中的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9中的E點)期間內的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與外環13之間的間隙配置為通過容器保持件11與外環13相抵接而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圖9中的D點)時的樹脂彈性環31的徑向尺寸LI的二分之一以下。更詳細地講,在自抵接開始位置(圖9中的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9中的E點)的期間內,在由凹狀槽14的內周部和外環13的抵接面13a包圍而成的空間部中產生的間隙F (參照圖8)的尺寸被設定為不大于L I的二分之一。采用該構成,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在從抵接開始位置(圖9中C點)至抵接結束位置(圖9中E點)之間,樹脂彈性環31被壓接而徑向尺寸減小,并且,在通過使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相抵接而對樹脂彈性環31施加軸向分力(推動力)時,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31從抵接構件之間(在此,是由凹狀槽14的內周部和外環13的抵接面13a構成的空間部)的間隙落到外部(脫落),其結果,也能夠防止切斷。而且,容器保持件11具有凹狀槽14,該凹狀槽14在外周部IlA中沿著周向設為環狀,其徑向截面的形狀為凹狀。并且,在該凹狀槽14內嵌入設置有樹脂彈性環31。在此,在本實施方式的容器保持件11中作為特征結構,如圖8所示,凹狀槽14的上部頂端面14a與外環13的抵接面13a之間的間隔L3相對較大,凹狀槽14的下部頂端面14b與外環13的抵接面13a之間的間隔L4相對較小。另外,該圖8中的間隔L3及間隔L4是作為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與外環13的抵接面13a處于最接近的位置(圖9中的D點)時的間隔來圖示的。在本實施方式的攪拌·脫泡裝置I中,當使公轉構件12的公轉速度為高速時,由于對容器保持件11施加的離心力增大,因此,產生公轉構件12撓曲而使容器保持件11向公轉面的徑向外側傾斜(向自轉軸線R的傾斜角Θ變大的方向傾斜)的作用。其結果,特別是能夠產生凹狀槽14的上部頂端面14a和外環13的抵接面13a在容器保持件11的凹狀槽14與外環13的抵接面13a處于最接近的位置(圖9中的D點)時相接觸這樣的問題。但是,通過具有上述結構,能夠解決該問題。以上,如說明的那樣,采用本發明的攪拌·脫泡裝置,在曲率不同的構件之間具有角度地相抵接的結構中,在從抵接開始位置至抵接結束位置之間樹脂彈性環被壓接而徑向尺寸減小,并且,在通過使樹脂彈性環與外環相抵接對樹脂彈性環施加軸向分力(推動力) 時,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自抵接構件之間的空間部所產生的間隙脫落。而且,作為能夠防止該脫落的結果,也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的切斷。這樣,由于能夠防止樹脂彈性環脫落·切斷,因此,能夠使容器保持件(及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進一步高速化,從而能夠獲得有效的攪拌·脫泡作用。另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說明的實施例,能夠在不超出本發明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攪拌·脫泡裝置,其包括用于使容器自轉的部件及用于使該容器公轉的部件,該攪拌 脫泡裝置用于使該容器旋轉而對容納在該容器內的材料進行攪拌及脫泡中的至少一者,其特征在于, 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 多個容器保持件,其用于分別保持多個容器; 公轉構件,其用于以能夠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自轉的方式支承各個上述容器保持件,并且設置成能夠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該公轉構件用于使該各個容器保持件繞該旋轉軸公轉; 驅動部件,其用于驅動上述公轉構件而使該公轉構件旋轉;以及 環狀的外環,其以其內周部與所有上述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相抵接的方式圍繞該容器保持件進行配置; 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使嵌入設置在呈環狀設于該容器保持件的外周部的凹狀槽內的樹脂彈性環和設于該外環的內周部的抵接面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以該容器保持件的自轉軸線與該外環配置面成為預定角度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配置為,自上述抵接開始位置至上述抵接結束位置中的該容器保持件的凹狀槽與該外環之間的間隙為因該容器保持件與該外環相抵接而處于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時的上述樹脂彈性環的徑向尺寸的二分之一以下, 上述容器保持件通過上述公轉構件的公轉而繞上述旋轉軸公轉,并且,上述容器保持件利用自上述外環受到的摩擦力來自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攪拌·脫泡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環的抵接面形成為呈環狀設于該外環的內周部的凸狀軌道部的頂端面; 上述容器保持件和上述外環配置為,在該外環的周向上從上述樹脂彈性環與上述凸狀軌道部的頂端面開始抵接的位置以前至結束抵接的位置以后,該頂端面成為進入到上述容器保持件的凹狀槽內的狀態。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攪拌·脫泡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器保持件以上述凹狀槽的上部頂端面與上述外環的抵接面的間隔相對較大、上述凹狀槽的下部頂端面與上述外環的抵接面的間隔相對較小的方式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攪拌·脫泡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器保持件配置為以上述樹脂彈性環的壓縮余量為徑向尺寸的20% 30%的方式將上述樹脂彈性環壓接于上述外環。
5.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攪拌·脫泡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攪拌·脫泡裝置包括殼體,在該殼體內至少配置有上述容器、上述容器保持件、上述公轉構件及上述外環, 上述殼體以能夠密封的方式形成, 該攪拌·脫泡裝置還包括真空泵,該真空泵用于將上述殼體內抽成真空。
6.根據權利要求I 5中任一項所述的攪拌·脫泡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器在內壁面上具有一個或者多個凸狀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容器外周部的彈性體脫落·切斷、從而能夠使容器的公轉·自轉速度進一步高速化的攪拌·脫泡裝置。作為解決方案,該攪拌·脫泡裝置(1)具有容器(2)的自轉部件和公轉部件,在用于對容器(2)內的材料進行攪拌·脫泡的裝置中,包括容器保持件(11),其用于保持容器(2);公轉臂(12),其用于以能夠使容器保持件(11)自轉的方式支承該容器保持件(11)并使該容器保持件(11)公轉;公轉臂(12)的驅動部件(3);以及環狀的外環(13),其以其內周部與所有的容器保持件(11)的外周部(11A)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容器保持件(11)以與自轉軸線形成預定角度(θ)且使嵌入設置于凹狀槽(14)內的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13)的抵接面(15a)相抵接的方式配置,并將凹狀槽(14)與外環(13)之間的間隙配置為最大程度壓接的狀態時的樹脂彈性環(31)的徑向尺寸的二分之一以下。
文檔編號B01D19/00GK102958576SQ20118002737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5日
發明者德永宏 申請人:三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