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氣的化學或生物凈化,尤其涉及廢氣的吸收裝置,特別是涉及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采用兩級吸收方式,如圖2所示,氣體在排風機作用下進入一級吸收液儲槽(1),氣體入口位于該一級吸收液儲槽(1)內吸收液的上方。 吸收液,即水,經第一循環泵(2)被汲入填料(3),該填料(3)采用聚丙烯PP塑料,經一級吸收液儲槽(1)吸收后,未被吸收的氣體借助排風機繼續往前進入二級吸收裝置的吸收液儲槽(4),該儲槽(4)內的吸收液,即氫氧化鈉溶液,經第二循環泵(5)被汲入填料(6),填料 (6)仍為PP塑料。經二級吸收后,未被吸收的氣體直接排放。現有技術氣體吸收裝置存在如下缺點1、熱的酸性氣體直接經水吸收,效果較差;2、一氧化氮無法完全被吸收而排入空氣中,達不到大氣排放標準。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避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吸收效率高、包括三級噴淋吸收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所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包括一級吸收液儲槽,尤其是,還包括通過輸氣管道與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依次相連通的二級吸收液儲槽和三級吸收液儲槽;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在其外部設置氣液分離罐,通過輸氣管道將其連通至吸收液儲槽內的液面上方,又在其外部設置第一循環泵,并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一循環泵出液端的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在其外部設置第二循環泵,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二循環泵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在其外部設置第三循環泵,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三循環泵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在所述氣液分離罐上設有進氣口,在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上設有出氣口,在與該出氣口相連接的排氣管道上串接有排風機。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內液面上方設有水平隔板,該隔板將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內液面上方分隔為上下相連通的兩部分,與所述第一循環泵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分別延伸至所述隔板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所述分別延伸至所述隔板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的并聯的兩路輸液管道,其上各第一噴淋器的噴水孔開孔方向相反。與所述第二循環泵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設置為并聯的兩路,該兩路輸液管道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優選地,設置將液體豎直向下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與所述第三循環泵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同樣也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平行地、 分別伸展至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優選地,設置將液體豎直向下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同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之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級噴淋吸收的方式,其中,一級噴淋采用橫向噴淋方式,吸收液為水,對熱的酸性氣體起到冷卻作用,更有利于水溶性氣體的吸收;二、三級噴淋采用垂直向下方式噴淋,二級吸收液為雙氧水,可氧化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氣體,使三級噴淋吸收更徹底,避免污染物氣體進入大氣中;三級吸收液為堿性液體,經三級吸收后,氣體達到大氣排放標準而排入空氣中。 此外,本裝置取消了填料吸收,使成本降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述。參照圖1所示,一種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包括一級吸收液儲槽10,還包括通過輸氣管道與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依次相連通的二級吸收液儲槽20和三級吸收液儲槽30 ;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在其外部設置氣液分離罐40,通過輸氣管道將其連通至吸收液儲槽10內的液面上方,又在其外部設置第一循環泵50,并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一循環泵50出液端的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70 ;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20在其外部設置第二循環泵80,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二循環泵80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90 ;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在其外部設置第三循環泵100,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三循環泵100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110 ;在所述氣液分離罐40上設有進氣口,在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上設有出氣口,在與該出氣口相連接的排氣管道上串接有排風機120。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內液面上方設有水平隔板60,該隔板60將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內液面上方分隔為上下相連通的兩部分,與所述第一循環泵5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分別延伸至所述隔板60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70。[0022]所述分別延伸至所述隔板60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70的并聯的兩路輸液管道,其上各第一噴淋器70的噴水孔開孔方向相反。與所述第二循環泵8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設置為并聯的兩路,該兩路輸液管道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20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向下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90。與所述第三循環泵10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同樣也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向下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110。參照圖3所示,熱的酸性氣體進入氣液分離罐40,再依次經一級水吸收,二級雙氧水吸收,三級堿性液體吸收,經三級吸收后,氣體達到大氣排放標準而排入空氣中。
權利要求1.一種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包括一級吸收液儲槽(1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通過輸氣管道與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依次相連通的二級吸收液儲槽(20)和三級吸收液儲槽(30);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在其外部設置氣液分離罐(40),通過輸氣管道將其連通至吸收液儲槽(10)內的液面上方,又在其外部設置第一循環泵(50),并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一循環泵(50)出液端的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70);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20)在其外部設置第二循環泵(80),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二循環泵(80)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90);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在其外部設置第三循環泵(100),通過輸液管道將其槽內液體循環泵至該液體上方,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所述第三循環泵(100)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110);在所述氣液分離罐(40)上設有進氣口,在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上設有出氣口,在與該出氣口相連接的排氣管道上串接有排風機(12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 (10)內液面上方設有水平隔板(60),該隔板(60)將所述一級吸收液儲槽(10)內液面上方分隔為上下相連通的兩部分,與所述第一循環泵(5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分別延伸至所述隔板(60)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70)。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別延伸至所述隔板(60)的上方和下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第一噴淋器(70)的并聯的兩路輸液管道,其上各第一噴淋器(70)的噴水孔開孔方向相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與所述第二循環泵 (8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設置為并聯的兩路,該兩路輸液管道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20)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 (90)。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與所述第三循環泵 (10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同樣也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 )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110)。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與所述第二循環泵 (8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設置為并聯的兩路,該兩路輸液管道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二級吸收液儲槽(20)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向下噴出的多個第二噴淋器(90)。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與所述第三循環泵 (100)出液端相連通的輸液管道同樣也有并聯的兩路,它們平行地、分別伸展至所述三級吸收液儲槽(30)內液體上方,并在其上分別設置將液體豎直向下噴出的多個第三噴淋器 (110)。
專利摘要一種吸收酸性氣體的組合裝置,包括三級吸收液儲槽,其中,一級吸收液儲槽(10)在其外部設置氣液分離罐(40)和循環泵(50),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循環泵(50)出液端的液體水平噴出的多個噴淋器(70);二級吸收液儲槽(20)在其外部設置循環泵(80),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循環泵(80)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噴淋器(90);三級吸收液儲槽(30)在其外部設置循環泵(100),在槽內該液體上方設有將循環泵(100)出液端的液體豎直噴出的多個噴淋器(110);氣液分離罐(40)上設進氣口,在三級吸收液儲槽(30)上設出氣口,在出氣口設排風機(120)。該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吸收效率高。
文檔編號B01D53/18GK202270465SQ20112038776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3日
發明者蔣建明, 高國華 申請人:惠州市東江環保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