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噴霧網帶式干燥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干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噴霧網帶式干燥機。
技術背景目前干燥機的應用領域范圍很廣,涉及到煤炭、冶金、紡織印染、食品加工和化工等行業,現有的噴霧干燥機一般采用立式干燥設備對液體物料進行干燥,類似的立式干燥設備存在以下問題(1)在對液體物料進行干燥時,為保證液體物料與干燥空氣的充分混合,使物料充分干燥,要求干燥室的體積越大越好,需要較大的干燥空間,這樣存在消耗能量大、設備結構復雜、占地面積大、安裝時需要高大的廠房、增加了企業投資成本等問題;現有的立式干燥設備一般對物料進行一次性干燥完成,干燥時熱氣流的溫度可高達 200度,影響物料的色澤,同時破壞一些熱敏感性的活性物質;此外,一些含有多糖成分的物料,采用較高溫度加熱容易引起物料的變性,影響物料的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體積小、占地面積小、節約能耗、連續作業、特別適合糖分含量高物料的噴霧網帶式干燥機。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噴霧網帶式干燥機,由干燥室、空氣過濾器、熱回收系統、送風機、噴霧干燥加熱器、噴嘴、高壓泵、帶式輸送器、輸送帶、出料口、導流風過濾器、導流風風機、導流風加熱器、 空氣過濾器A、送風機A、噴霧干燥加熱器A、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冷卻區、空氣過濾器B、送風機B、冷凍機、送風機C、旋風分離器、細粉回收系統、篩分系統組成;空氣過濾器通過熱回收系統與送風機連接,送風機與噴霧干燥加熱器連接,噴霧干燥加熱器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左端面上端部位;干燥室頂部設有噴嘴,高壓泵通過管道與噴嘴相連;干燥室內底部設置有帶式輸送器,帶式輸送器上設置有輸送帶,干燥室內后端面底部設置有出料口;導流風過濾器通過導流風風機與導流風加熱器相連,導流風加熱器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右端面上端部位,防止物料粘在干燥室內壁上;干燥室內部輸送帶靠出料口的頂部設置有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冷卻區;旋風分離器通過排氣管安裝在干燥室底部,熱回收系統通過送風機C與旋風分離器頂部出風口相連,旋風分離器底部出料口與細粉回收系統連接,篩分系統分別與出料口和細粉回收系統連接。所述空氣過濾器A通過送風機A與噴霧干燥加熱器A相連,噴霧干燥加熱器A通過進風管分別與保留區和終結干燥區連接。所述空氣過濾器B通過送風機B與冷凍機相連,冷凍機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冷卻區上。所述輸送帶采用不銹鋼復合網帶,網帶表面設置有四氟乙烯,防止物料粘連在網帶表面。所述干燥室底部內壁噴涂有特氟龍涂層,防止初步干燥后物料粘連在干燥室內[0010]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干燥室內底部設置有帶式輸送器,帶式輸送器上設置有輸送帶,可以使初步干燥后物料落在輸送帶上進行二次干燥,從而減少設備體積,具有占地面積小、適用于矮廠房、節約企業投資成本等優點;(2)液體物料通過高壓泵進入到噴嘴內,由噴嘴將物料均勻的噴涂到干燥室內,熱空氣與噴霧后的物料進行充分的接觸和熱交換后,在干燥室內形成第一干燥區域;第一干燥區域對顆粒物料進行初次干燥后成半干產品,初次干燥后的顆粒物料落在干燥室底部內置帶式輸送器的輸送帶上進行再次干燥,輸送帶采用不銹鋼復合網帶,與干燥室內的熱空氣形成空氣對流,促進了顆粒物料在輸送帶上進一步干燥,形成第二干燥區域;干燥室內部輸送帶靠出料口的頂部設置有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冷卻區,形成第三干燥區域,第三干燥區域中的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和冷卻區內的溫度不同,停留時間較長,有助于熱敏性顆粒物料緩慢干燥,與冷干空氣接觸,顆粒物料冷卻后容易脆化,填補了國內食品加工的空白;C3)初次干燥后的顆粒物料落在干燥室底部內置帶式輸送器的輸送帶上進行再次干燥,輸送帶采用不銹鋼復合網帶,網帶表面設置有四氟乙烯,防止物料粘連在網帶表面,特別適合糖類或糖分含量高的物料進行干燥。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噴霧網帶式干燥機,由干燥室1、空氣過濾器2、熱回收系統3、送風機 4、噴霧干燥加熱器5、噴嘴6、高壓泵7、帶式輸送器8、輸送帶9、出料口 10、導流風過濾器 11、導流風風機12、導流風加熱器13、空氣過濾器A14、送風機A15、噴霧干燥加熱器A16、保留區17、終結干燥區18、冷卻區19、空氣過濾器B20、送風機B21、冷凍機22、送風機C23、旋風分離器24、細粉回收系統25、篩分系統沈組成;空氣過濾器2通過熱回收系統3與送風機4連接,送風機4與噴霧干燥加熱器5連接,噴霧干燥加熱器5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 1左端面上端部位;干燥室1頂部設有噴嘴6,高壓泵7通過管道與噴嘴6相連;干燥室1內底部設置有帶式輸送器8,帶式輸送器8上設置有輸送帶9,干燥室1內后端面底部設置有出料口 10 ;導流風過濾器11通過導流風風機12與導流風加熱器13相連,導流風加熱器13 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1右端面上端部位,防止物料粘在干燥室1內壁上;干燥室1內部輸送帶靠出料口 10的頂部設置有保留區17、終結干燥區18、冷卻區19 ;旋風分離器M通過排氣管安裝在干燥室1底部,熱回收系統3通過送風機C23與旋風分離器M頂部出風口相連,旋風分離器M底部出料口與細粉回收系統25連接,篩分系統沈分別與出料口 10和細粉回收系統25連接;空氣過濾器A14通過送風機A15與噴霧干燥加熱器A16相連,噴霧干燥加熱器A16通過進風管分別與保留區17和終結干燥區18連接;空氣過濾器B20通過送風機B21與冷凍機22相連,冷凍機22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冷卻區19上。工作時,液體物料通過高壓泵7進入到噴嘴6內,由噴嘴6將物料均勻的噴涂到干燥室1內,送風機4吸入的冷氣經過空氣過濾器2凈化,通過噴霧干燥加熱器5加熱后傳送到干燥室1內,熱空氣與噴霧后的物料進行充分的接觸和熱交換后,在干燥室1內形成第一干燥區域,第一干燥區域對顆粒物料進行初次干燥后成半干產品,導流風風機12吸入的冷氣經過導流風過濾器11凈化,冷氣通過導流風加熱器13加熱后傳送到干燥室1內,防止物料粘在干燥室1內壁上;初次干燥后的顆粒物料落在干燥室1底部內置帶式輸送器8的輸送帶9上進行再次干燥,這時物料與干燥室1的空氣有較長時間的接觸,輸送帶9采用不銹鋼復合網帶,當物料落在不銹鋼復合網帶上時,干燥室1的空氣被連續吸引穿過物料,與干燥室1內的熱空氣形成空氣對流,促進了顆粒物料在輸送帶9上進一步干燥,形成第二干燥區域,網帶表面設置有四氟乙烯,防止物料粘連在網帶表面;干燥室1內部輸送帶9靠出料口 10的頂部設置有保留區17、終結干燥區18、冷卻區19,送風機A15吸入的冷氣經過空氣過濾器A14凈化,冷氣通過噴霧干燥加熱器A16加熱后傳送到保留區17和終結干燥區18, 送風機B21吸入的冷氣經過空氣過濾器B20凈化,通過冷凍機22制冷后傳送到冷卻區19, 物料通過帶式輸送器8帶動在輸送帶9緩慢移動,有助于顆粒物料充分干燥,干燥后到達冷卻區19,顆粒物料與冷空氣接觸,顆粒物料冷卻后脆化,此時共同形成第三干燥區域;經脆化后顆粒物料由出料口 10排出。熱空氣從干燥室1底部的排風管排出來時,通過旋風分離器M將熱風和較細物料分離開,熱風經送風機C23、熱回收系統3回收再次利用,粉塵經細粉回收系統25收集。出料口 10排出的物料和細粉回收系統25收集的物料經篩分系統沈蹄選。
權利要求1.噴霧網帶式干燥機,由干燥室、空氣過濾器、熱回收系統、送風機、噴霧干燥加熱器、 噴嘴、高壓泵、帶式輸送器、輸送帶、出料口、導流風過濾器、導流風風機、導流風加熱器、空氣過濾器A、送風機A、噴霧干燥加熱器A、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冷卻區、空氣過濾器B、送風機B、冷凍機、送風機C、旋風分離器、細粉回收系統、篩分系統組成;其特征在于空氣過濾器通過熱回收系統與送風機連接,送風機與噴霧干燥加熱器連接,噴霧干燥加熱器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左端面上端部位;干燥室頂部設有噴嘴,高壓泵通過管道與噴嘴相連; 干燥室內底部設置有帶式輸送器,帶式輸送器上設置有輸送帶,干燥室內后端面底部設置有出料口 ;導流風過濾器通過導流風風機與導流風加熱器相連,導流風加熱器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右端面上端部位;干燥室內部輸送帶靠出料口的頂部設置有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冷卻區;旋風分離器通過排氣管安裝在干燥室底部,熱回收系統通過送風機C與旋風分離器頂部出風口相連,旋風分離器底部出料口與細粉回收系統連接,篩分系統分別與出料口和細粉回收系統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霧網帶式干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過濾器A通過送風機A與噴霧干燥加熱器A相連,噴霧干燥加熱器A通過進風管分別與保留區和終結干燥區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霧網帶式干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過濾器B通過送風機B與冷凍機相連,冷凍機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冷卻區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霧網帶式干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帶采用不銹鋼復合網帶,網帶表面設置有四氟乙烯。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霧網帶式干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室底部內壁噴涂有特氟龍涂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噴霧網帶式干燥機,空氣過濾器通過熱回收系統與送風機連接,送風機與噴霧干燥加熱器連接,噴霧干燥加熱器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左端面上端部位;干燥室頂部設有噴嘴,高壓泵通過管道與噴嘴相連;干燥室內底部設置有帶式輸送器,帶式輸送器上設置有輸送帶,干燥室內后端面底部設置有出料口;導流風過濾器通過導流風風機與導流風加熱器相連,導流風加熱器通過進風管安裝在干燥室右端面上端部位,防止物料粘在干燥室內壁上;干燥室內部輸送帶靠出料口的頂部設置有保留區、終結干燥區、冷卻區;本實用新型采用分不同區域對物料進行干燥,減少設備體積,并且使顆粒物料冷卻后容易脆化,填補了國內食品加工的空白。
文檔編號B01D1/18GK202289499SQ20112036493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7日
發明者周國富 申請人:周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