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蒸汽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蒸汽冷凝器,特別涉及一種節能型水蒸汽冷凝器。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機械制造企業中,通常需要對各種零部件在清洗室中進行清洗,清洗時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汽,如果水蒸汽直接排放在生產車間內則會增加空氣濕度,加速車間內的設備腐蝕,這就需要對清洗室排出來的水蒸汽進行處理,變成干燥空氣后再排出來。現有的水蒸汽處理器一般采用制冷壓縮機機組來冷凝水蒸汽,這樣的水蒸汽冷凝器工作過程通常是冷凝器外圍空氣經過冷凝器,將冷凝器中來自壓縮機的高溫高壓氣態制冷劑冷卻為高溫高壓的液態制冷劑,此液態制冷劑經毛細管降壓、降溫,成為易于蒸發的低溫低壓液態制冷劑,至蒸發器中蒸發吸熱,將經過吸霧風機從清洗機吸入的蒸汽進行冷卻, 使其蒸汽凝結成水滴匯集在積水盤中流出機外,干燥空氣排入室內。此液態制冷劑經蒸發吸熱成為氣態,再回到壓縮機,完成一次制冷循環。經過不斷的制冷循環使蒸汽被冷凝。這種水蒸汽冷凝器,耗電量大,設備穩定性低,維護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水蒸汽冷凝器,以克服現有技術中耗電量大、設備穩定性低、維護成本高的缺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種水蒸汽冷凝器,包括蒸汽進氣單元、常溫氣體進氣單元、板式熱交換器、集水盤、排水口、電器控制箱和設備外殼,其中蒸汽進氣單元包括蒸汽管道、蒸汽吸入風機和汽水分離器。蒸汽管道的進口端與清洗室水蒸汽出口處密封連通,這樣便于收集從清洗室出來的水蒸汽,并在蒸汽管道的進口端部的管道上依次設置蒸汽吸入風機和汽水分離器,汽水分離器底部設置有穿過蒸汽管道壁的第一排水口,從清洗室出來的水蒸汽先被汽水分離器初步的分離出水來,從第一排水口排到集水盤中;蒸汽管道的出口端連接板式熱交換器的進口端,經汽水分離器分離后的水蒸汽從蒸汽管道的出口端流入板式熱交換器,再經板式熱交換器后排向大氣。常溫氣體進氣單元包括常溫氣體管道、冷凝風機、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常溫氣體管道的進口端由設備兩側的進氣孔迎向大氣,并安裝有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常溫氣體管道的出口端設置有冷凝風機,冷凝風機的出氣口迎向大氣,常溫氣體管道的中間管道上接入板式熱交換器,這樣冷凝風機啟動后,設備外大氣中的常溫氣體經過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過濾后,被吸入常溫氣體管道中,最終從冷凝風機排出設備,形成常溫氣體循環。板式熱交換器包括蒸汽進口端、干燥空氣出口端、第二排水口。其中間部分呈現多路分支板狀子管路平行間隔排列,常溫氣體管道中的常溫氣體穿過板式熱交換器中間部分的板狀子管路之間的間隙進行熱交換,將板狀子管路表面的熱量帶走,這樣的熱交換特點是高溫的水蒸汽和常溫氣體不相互混合,在板式熱交換器中熱的水蒸汽遇冷后凝結成水,降溫后的干燥空氣從干燥空氣出口端迎向大氣排出,凝結的水從第二排水口排出,第二排水口位于板式熱交換器的干燥空氣出口端側。集水盤位于設備的底部,收集第一排水口、第二排水口排出的水。集水盤的底部設置有第三排水口,用于將集水盤中的水排出。電器控制箱位于設備的側面,通過導線連接并控制設備中的用電器件。所述板式熱交換器的數量可以是多個,可以將多個板式熱交換器首尾串聯起來, 這樣增加了水蒸汽在板式熱交換器中的通路長度,更有利于水蒸汽的干燥。所述電器控制箱內部還設置有急停斷路器、溫控器的一種或兩種,急停斷路器用于緊急情況下的斷路控制,溫控器用于設備運轉溫度過高時的控制,具體可以通過電器控制箱中的電腦控制板來進行程序設定和控制操作。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水蒸汽冷凝器的有益效果為節能環保,在達到同樣冷凝效果的前提下,比現有技術節省電能60%左右;同時設備穩定性高,維護成本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水蒸汽冷凝器的正面結構示意簡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水蒸汽冷凝器的側面結構示意簡圖。其中圖1至圖2的符號說明如下11、蒸汽管道,111、蒸汽管道進口端,112、蒸汽管道出口端,12、蒸汽吸入風機, 13、汽水分離器,21、常溫氣體管道,211、常溫氣體管道進口端,212、常溫氣體管道出口端, 22、冷凝風機,23、空氣濾網,3、板式熱交換器,31、蒸汽進口端,32、干燥空氣出口端,4、集水盤,51、第一排水口,52、第二排水口,53、第三排水口,6、電器控制箱,61、急停斷路器,62、溫控器,7、設備外殼,8、清洗室,91、水蒸汽,92、常溫氣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水蒸汽冷凝器的正面結構示意簡圖和側面結構示意簡圖。一種水蒸汽冷凝器,包括蒸汽進氣單元、常溫氣體進氣單元、板式熱交換器3、集水盤4、排水口、電器控制箱6和設備外殼7,其中蒸汽進氣單元包括蒸汽管道11、蒸汽吸入風機12和汽水分離器13。蒸汽管道進口端111與清洗室8水蒸汽出口處密封連通,這樣便于收集從清洗室8出來的水蒸汽91,并在蒸汽管道進口端111部的管道上依次設置蒸汽吸入風機12和汽水分離器13,汽水分離器 13底部設置有穿過蒸汽管道11壁的第一排水口 51,從清洗室8出來的水蒸汽91先被汽水分離器13初步的分離出水來,從第一排水口 51排到集水盤4中;蒸汽管道出口端112連接板式熱交換器3的蒸汽進口端31,經汽水分離器13分離后的水蒸汽91從蒸汽管道出口端 112流入板式熱交換器3,再經板式熱交換器3后排向大氣。常溫氣體進氣單元包括常溫氣體管道21、冷凝風機22、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23。 常溫氣體管道進口端211由設備兩側的進氣孔迎向大氣,并安裝有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 23 ;常溫氣體管道出口端212設置有冷凝風機22,冷凝風機22的出氣口迎向大氣,常溫氣體管道21的中間管道上接入板式熱交換器3,這樣冷凝風機22啟動后,設備外大氣中的常溫氣體92經過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23過濾后,被吸入常溫氣體管道21中,最終從冷凝風機22排出設備,形成常溫氣體92循環。板式熱交換器3包括蒸汽進口端31、干燥空氣出口端32、第二排水口 52。其中間部分呈現多路分支板狀子管路平行間隔排列,常溫氣體管道21中的常溫氣體92穿過板式熱交換器3中間部分的板狀子管路之間的間隙進行熱交換,將板狀子管路表面的熱量帶走,這樣的熱交換特點是高溫的水蒸汽91和常溫氣體92不相互混合,在樣板式熱交換器3 中熱的水蒸汽91遇冷后凝結成水,降溫后的干燥空氣從干燥空氣出口端32迎向大氣排出, 凝結的水從第二排水口 52排出,第二排水口 52位于板式熱交換器3的干燥空氣出口端32 側。集水盤4位于設備的底部,收集第一排水口 51、第二排水口 52排出的水。集水盤 4的底部設置有第三排水口 53,用于將集水盤4中的水排出。電器控制箱6位于設備的側面,通過導線連接并控制設備中的用電器件。所述板式熱交換器3的數量可以是多個,可以將多個板式熱交換器3首尾串聯起來,這樣增加了水蒸汽91在板式熱交換器3中的通路長度,更有利于水蒸汽91的干燥。所述電器控制箱6內部還設置有急停斷路器61、溫控器62,急停斷路器61用于緊急情況下的斷路控制,溫控器62用于設備運轉溫度過高時的控制,具體可以通過電器控制箱6中的電腦控制板來進行程序設定和控制操作。
權利要求1.一種水蒸汽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蒸汽進氣單元、常溫氣體進氣單元、板式熱交換器(3)、集水盤(4)、排水口、電器控制箱(6)和設備外殼(7),其中蒸汽進氣單元包括蒸汽管道(11)、蒸汽吸入風機(12)和汽水分離器(13),蒸汽管道進口端(111)與清洗室(8)水蒸汽(91)出口處密封連通,并在蒸汽管道進口端(111)部的管道上依次設置蒸汽吸入風機(12)和汽水分離器(13),汽水分離器(13)底部設置有穿過蒸汽管道(11)壁的第一排水口(51),蒸汽管道出口端(112)連接板式熱交換器(3)的蒸汽進口端(31);常溫氣體進氣單元包括常溫氣體管道(21)、冷凝風機(22)和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 (23),常溫氣體管道進口端(211)由設備兩側的進氣孔迎向大氣,并安裝有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23),常溫氣體管道出口端(212)設置有冷凝風機(22),冷凝風機(22)的出氣口迎向大氣,常溫氣體管道(21)的中間管道上接入板式熱交換器(3);板式熱交換器(3)包括蒸汽進口端(31)、干燥空氣出口端(32)、第二排水口(52),其中間部分呈現多路分支板狀子管路平行間隔排列,常溫氣體管道(21)中的常溫氣體(92)穿過板式熱交換器(3)中間部分的板狀子管路之間的間隙進行熱交換,干燥空氣出口端(32) 迎向大氣,第二排水口( 52 )位于板式熱交換器(3 )的干燥空氣出口端(32 )側;集水盤(4)位于設備的底部,收集第一排水口(51)、第二排水口(52)排出的水,集水盤 (4)的底部設置有第三排水口(53);電器控制箱(6 )位于設備的側面,通過導線連接并控制設備中的用電器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蒸汽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熱交換器(3)的數量可以是多個首尾串聯組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蒸汽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器控制箱(6)內部還設置有急停斷路器(61)、溫控器(62)的一種或兩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蒸汽冷凝器,包括蒸汽進氣單元、常溫氣體進氣單元、板式熱交換器、集水盤、排水口、電器控制箱和設備外殼,其中蒸汽進氣單元包括蒸汽管道、蒸汽吸入風機和汽水分離器;常溫氣體進氣單元包括常溫氣體管道、冷凝風機和空氣側進風空氣濾網;板式熱交換器包括蒸汽進口端、干燥空氣出口端、第二排水口。水蒸汽先經過汽水分離器后流入板式熱交換器,其中間部分呈現多路分支板狀子管路平行間隔排列,常溫氣體管道中的常溫氣體穿過板式熱交換器中間部分的板狀子管路之間的間隙進行熱交換,將高溫水蒸汽冷凝后排出,冷凝水收集到集水盤中。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比現有技術節省電能60%左右;同時設備穩定性高,維護成本低。
文檔編號B01D5/00GK202315380SQ20112034806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6日
發明者劉龍 申請人:無錫市迪昌制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