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澄清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
背景技術:
目前,大量的污水經澄清池處理后,通常會被直接排出,因此排污失水量很大,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絮凝反應中絮凝體的沉速較低,徑向流不利于絮體的形成,絮凝效果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絮凝效果不佳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沉淀區設有斜管沉淀裝置。優選地,在所述微絮凝反應區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優選地,所述澄清池為圓形。優選地,在所述圓形澄清池的周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中將沉淀區分割成一系列淺層沉淀層,被處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淺層中達到相互運動并分離的目的,可以大大提高其表面負荷,提高澄清池的處理能力;縮短顆粒沉降距離,從而能大大縮短沉淀時間;增加澄清池的沉淀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處理效率。
圖1本實用新型中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俯視圖;圖中1微絮凝反應區,2導流區,3配水區,4清水區,5泥斗,6沉淀區,7集泥區,8 排泥管,9進水口,10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1和沉淀區6,所述沉淀區 6設有斜管沉淀裝置。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微絮凝反應區1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可以根據濁度大小調節反應時間,在保證充分反應的同時,又不會因為反應時間過長而使生成的絮體在反應池內沉淀。本實用新型中澄清池采用圓形,并且圓形澄清池的周邊設有進水口 9和出水口10,采用周邊進水的進水方式,其進水水流越接近中心,流速越大,則水力半徑越小,弗勞德數越大,使水流的穩定性越來越好;采用周邊進水,周邊出水,可提高池子的表面負荷,其流態能適應進出水懸浮物濃度差所引起的密度流流態,避免了由于密度流所引起的各種短流、環流等不良影響,容積利用系數高,另外進水方式靈活,保證在不同進水水質的情況下的出水效果,節省能耗,提高處理效率。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工作過程為(1)原水投加PAC后,經過管道混合器混合,進入微絮凝反應區1。微絮凝反應區1 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反應時間在30min— 15min之間。在夏季水溫較高,濁度較大時,可調節反應時間在15min,以保證充分反應又不會因為反應時間過長而使生成的絮體在反應池內沉淀;在冬季低溫低濁時,可適當延長反應時間,以保證在絮凝反應區充分反應。(2)在微絮凝反應區1進行充分反應后的水進入導流區2。因該區過水面積大,故向下流的流速較小,對池底沉泥無沖擊現象。(3)流過導流區2的水自穿孔配水墻進入配水區3。水在配水區3內能形成回流, 可促使水中脫穩膠體的進一步絮凝,加速沉淀區6的沉淀;(4)水經過配水區3均勻進入沉淀區6。水在此部分的分離作用是遵照淺層斜管沉淀機理進行。在沉淀池有效容積一定的條件下,斜管沉淀裝置可以增加沉淀區6的沉淀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澄清池的處理效率;沉淀區6的水力半徑大大減小,水流基本上為層流狀態,滿足了水的穩定性和層流的要求。(5)原水經由沉淀區6后進入清水區4,清水區4濁度小于10NTU,清水區4出水直接進入過濾車間進行過濾處理。(6)配水區3下部為排泥區。排泥區分為集泥區7與泥斗5。礬花在澄清池下部集泥區7匯集成污泥并濃縮,集泥區7沉泥經中心傳動懸掛刮泥機刮入泥斗5后,采用重力排泥的方式由排泥管8排出。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高了澄清池的處理能力,從而能大大縮短沉淀時間;增加澄清池的沉淀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處理效率。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沉淀區設有斜管沉淀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絮凝反應區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為圓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圓形澄清池的周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專利摘要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沉淀區設有斜管沉淀裝置。本實用新型中將沉淀區分割成一系列淺層沉淀層,被處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淺層中達到相互運動并分離的目的,可以大大提高其表面負荷,提高澄清池的處理能力;縮短顆粒沉降距離,從而能大大縮短沉淀時間;增加澄清池的沉淀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處理效率。
文檔編號B01D21/08GK202207486SQ20112031943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9日
發明者岳祖巖, 王剛, 鄒志華 申請人:甘肅金橋給水排水設計與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