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適用于冶金、機械、化工、輕工、石油等工業的含固液體的分離處理。
背景技術:
本實用新型之前的機械攪拌澄清池的反應室、導流室一般為土建結構,或攪拌反應室設在澄清池外進水口處。特別對于小型機械攪拌澄清池來說,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反應室、導流筒,結構復雜,建造成本高,有效利用空間小,使用性價比低,大大限制了設備的推廣應用。而在池外進水口處設置攪拌反應室,不易達到最佳絮凝反應及沉淀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該機由橋架、集水器、進水管、導流罩、泥耙、反應筒、攪拌軸輪、驅動裝置、刮泥軸、溢流堰、出水管、槽體、污泥出口、拉板、錐形筒、阻流板、小泥耙組成;其特征在于反應筒內部圓周均布焊有4個阻流板,進水管通過法蘭連接在反應筒中部,反應筒通過焊在其上的拉板用螺栓固定在橋架下;導流罩用螺栓固定在橋架下,導流罩與反應筒之間形成導流室。如所述的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刮泥軸為實心軸位于槽體中心,泥耙裝在刮泥軸底部,小泥耙裝在錐形筒中心的刮泥軸上,攪拌軸輪為空心軸安裝在刮泥軸外部,攪拌軸輪裝在反應筒下部中心位置。如所述的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錐形筒安裝在反應筒的下方并以刮泥軸為中心用螺栓固定在泥耙上,錐形筒隨泥耙一起轉動,轉動的錐形筒與固定的反應筒保持旋轉密封。
圖1是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結構示意圖圖2是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導流罩和反應筒結構側視圖圖3是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導流罩和反應筒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工作時,污水由進水管3進入反應筒6,在反應筒6內由攪拌軸輪 7攪拌進行提升及攪拌絮凝反應,同時設在反應筒6內的阻流板16防止攪拌污水時發生圓周運動,增加湍動程度,使絮凝反應更充分更均勻;在攪拌軸輪7攪拌提升作用下,初步混合反應的污水從反應筒6上部的拉板14空隙處進入反應筒6外側與固定的導流罩4內側之間構成的導流室內繼續反應;流出導流室的污水均勻進入槽體12內沉淀澄清。澄清液通過集水器2送至出水管11排出,驅動裝置8分別驅動攪拌軸輪7和刮泥軸9,沉淀物由不同
3于攪拌軸輪7轉速的刮泥軸9轉動帶動泥耙5刮到污泥出口 13排出。和刮泥軸9同時轉動的小泥耙17防止排泥口堵塞。反應筒6底部的提升攪拌葉經過錐形筒15,將池底泥坑中的沉淀污泥吸提入反應筒6內,形成按比例污泥回流作用,增強絮凝反應效果,隨泥耙5 — 起轉動的錐形筒15與固定的反應筒6之間用橡膠帶保持旋轉密封來防止攪拌時對沉降澄清區的擾動,同時保證有效地提升回流污泥。 通過應用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有效地簡化了小型澄清池的結構,提高了絮凝、沉淀、澄清效果,具有沉淀澄清效率高,建造成本低等優點。
權利要求1.本實用新型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由橋架(1)、集水器O)、進水管(3)、導流罩(4)、泥耙(5)、反應筒(6)、攪拌軸輪(7)、驅動裝置(8)、刮泥軸(9)、溢流堰(10)、出水管 (11)、槽體(12)、污泥出口(13)、拉板(14)、錐形筒(15)、阻流板(16)、小泥耙(17)組成; 其特征在于反應筒(6)內部圓周均布焊有4個阻流板(16),進水管C3)通過法蘭連接在反應筒(6)中部,反應筒(6)通過焊在其上的拉板(14)用螺栓固定在橋架下(1);導流罩(4)用螺栓固定在橋架(1)下,導流罩(4)與反應筒(6)之間形成導流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刮泥軸(9)為實心軸位于槽體(12)中心,泥耙(5)裝在刮泥軸(9)底部,小泥耙(17)裝在錐形筒(15)中心的刮泥軸(9)上,攪拌軸輪(7)為空心軸安裝在刮泥軸(9)外部,攪拌軸輪(7)裝在反應筒 (6)下部中心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錐形筒(15)安裝在反應筒(6)的下方并以刮泥軸(9)為中心用螺栓固定在泥耙(5)上,錐形筒(15)隨泥耙(5)一起轉動,轉動的錐形筒(1 與固定的反應筒(6)保持旋轉密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用于各類環保水處理領域的一種懸掛式機械攪拌澄清池,它由橋架(1)、集水器(2)、進水管(3)、導流罩(4)、泥耙(5)、反應筒(6)、攪拌軸輪(7)、驅動裝置(8)、刮泥軸(9)、溢流堰(10)、出水管(11)、槽體(12)、污泥出口(13)、拉板(14)、錐形筒(15)、阻流板(16)、小泥耙(17)所組成。與此前的澄清槽相比有效地簡化了小型澄清池的結構,提高了絮凝、沉淀、澄清效果,具有沉淀澄清效率高,建造成本低等優點。
文檔編號B01D21/08GK202315446SQ20112027422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日
發明者叢安生, 張照元, 楊晶文, 王信存, 趙丹, 陳曉東 申請人:丹東市水技術機電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