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制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氧機。
背景技術:
目前的制氧機一般包括兩個分子篩筒、儲氧筒和電磁閥,兩個分子篩筒之間通過 管道連通,儲氧筒通過管道分別和兩個分子篩筒連通,電磁閥設于兩個分子篩筒的一端并 通過管道分別和兩個分子篩筒連通。其運行方式為將外部供應的氣體經過電磁閥的控制 送入其中一個分子篩筒內,利用內部特殊的分子吸附氮氣,剩余氣體即高純度的氧氣經管 道進入儲氧筒內,而同時另外一個分子篩筒也經電磁閥控制將內部的氮氣排出至外界。如 此反復運作,即可持續輸出高純度的氧氣,但此結構由于各構件之間通過相應的管道連接, 在組裝時須將管道依序連接至相對應的構件處,且組裝后也須檢測各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 況,雜亂相錯的管道分布,增加了日后維修保養的困難度,費時又麻煩;裸露的管道雜亂無 章,導致制氧機外形極為難看;而且這種制氧機的構件數目眾多,需較多的空間分別存儲放 置,通常需另外配合一個大型的箱體來存放整體構件,增加了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使用和拆卸方便、制造成本低的制氧機。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制氧機,包括兩個分子篩筒、一自動控制閥和一儲氧單元,分子篩筒的一端與 自動控制閥相連通,分子篩筒的另一端與儲氧單元連通,所述分子篩筒的端部扣接有制氧 系統上蓋和/或制氧系統下蓋,制氧系統上蓋和/或制氧系統下蓋內設置有能夠連通制氧 機上述各構件之間的氣體流道。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制氧系統上蓋的一側與自動控制閥連通,另一側與一排氣 單元相連通。所述制氧系統上蓋扣接于分子篩筒上端,制氧系統上蓋的蓋體內側設置有排氣流 道、進氣流道及供氣流道,排氣流道與所述的排氣單元相連通,進氣流道分別與對應位置的 分子篩筒相連通,供氣流道則與外部的供氣設備相連通,所述的自動控制閥分別與制氧系 統上蓋內的排氣流道、進氣流道及供氣流道相連通。所述制氧系統下蓋扣接于分子篩筒下端,制氧系統下蓋的蓋體內側設置有儲氧流 道與通氣流道,分子篩筒與儲氧單元之間通過儲氧流道相連通,分子篩筒之間通過通氣流 道連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制氧機將原本設置在分子篩筒兩端雜亂 分布的流體管道,整合為扣接于分子篩筒兩端的制氧系統上蓋和/或制氧系統下蓋,并通 過隱藏在各模組內部的各種氣體流道取代其功能,讓原先需連接多管道作業轉變成將氣體 流道模塊與分子篩筒組合固定即可完成,大幅減小了制氧機的構成零件數目,不但使得組 裝和拆卸、生產及檢測維修更為容易,而且能夠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將氣體流道模塊分為制氧系統上蓋和/或制氧系統下蓋,既可以兩個部件一起使用,也可將單一部件個別取代舊 用制氧機的部分構件,發揮適當的功效,使用范圍較大,兼容性較強。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為制氧系統上蓋的結構示意圖;圖3制氧系統上蓋的剖視圖;圖4為
圖1中的制氧系統上蓋與自動控制閥從另一角度的分解圖;圖5為制氧系統下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制氧系統下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一種制氧機,包括兩個分子篩筒1、2,以及一個自動控制閥3和一個儲氧 單元4,分子篩筒1、2的一端與自動控制閥3相連通,分子篩筒1、2的另一端與儲氧單元4 連通,所述分子篩筒1、2的上端扣接扣接有制氧系統上蓋5,分子篩筒1、2的下端扣接有制 氧系統下蓋6,制氧系統上蓋5和制氧系統下蓋6內設置有能夠連通制氧機上述各構件之間 的氣體流道。這種結構大幅減小了制氧機的構成零件數目,在保證能實現制氧機各構件之 間有效連通的同時,不但使得組裝和拆卸、生產及檢測維修更為容易,而且能夠降低制造成 本。進一步,制氧系統上蓋5的一側與自動控制閥3連通,另一側與一排氣單元7相連 通。作為優選的方式,采用消音管作為排氣單元7,能夠有效降低排出氣體時產生的噪音。參照圖2至圖4,所述制氧系統上蓋5的蓋體內側設置有排氣流道51、進氣流道52 及供氣流道53,排氣流道51與所述的排氣單元7相連通,進氣流道52分別與對應位置的分 子篩筒1、2相連通,供氣流道53則與外部的供氣設備相連通,所述的自動控制閥3分別與 制氧系統上蓋5內的排氣流道51、進氣流道52及供氣流道53相連通。相應地,制氧系統上 蓋5還設置有排氣流道51的排氣入口 511和512、進氣流道52的進氣入口 521和522、供 氣流道53的供氣出口 531。其中進氣入口 521、522以及供氣出口 531分別與自動控制閥3 連通,進氣流道52使外界氣體能夠進入分子篩筒1、2內,也可以使分子篩筒1、2內的氮氣 經此流至自動控制閥3排出。自動控制閥3與制氧系統上蓋5連接處設有嵌溝30,嵌溝30內安裝有相應形狀的 密封墊片31。自動控制閥3上設置有出入口 32、33、34、35、36,分別與排氣流道51的排氣 入口 511、進氣流道52的進氣入口 521、供氣流道53的供氣出口 531、供氣流道53的供氣 出口 522、排氣流道51的排氣入口 512連通,嵌溝30設置于上述各出入口 32、33、34、35、36 的周圍。參照圖5至圖6,所述制氧系統下蓋6的蓋體內側設置有儲氧流道61與通氣流道 62,各分子篩筒1、2與儲氧單元4之間通過儲氧流道61相連通,各分子篩筒1、2之間通過 通氣流道62連通。儲氧流道61內設有使氧氣僅能由分子篩筒1、2經儲氧流道61進入儲氧單元4內的單向閥610。通氣流道62內設有一控制分子篩筒1、2之間氣體流量的節流閥620。所述單向閥610為一覆蓋于儲氧流道61的入口處的、具有彈性的膜片。制氧機整體的運作過程為供氣設備將外界氣體經過供氣流道53的供氣出口 531 送至自動控制閥3處,首先將使進氣流道52和供氣流道53連通,自動控制閥3經內部切換 使排氣入口 511關閉,氣體通過進氣入口 521暫時送至分子篩筒1內,利用其內部特殊的分 子將氮氣吸附于筒內,剩余氣體即為高純度的氧氣,再經由底部的制氧系統下蓋6進入儲 氧單元4內,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分子篩筒2因自動控制閥3的控制,使得制氧系統上蓋5在 兩個進氣流道52之間連通,由于排氣單元7與外界連通,使分子篩筒2內處于高壓狀態的 氮氣經前述流道自然向處于大氣壓力下的排氣單元7方向排出,而在排氮過程中,制氧系 統下蓋6內的通氣流道62因節流閥620的關系,也提供少量高壓的氧氣由分子篩筒2底部 進入,加速內部氮氣有效排出。當分子篩筒1吸附氮氣達到飽和時,自動控制閥3再次切換 回路,依前述相同的原理使分子篩筒2進行制氧的動作,而分子篩筒1進行排氮氣的作業, 如此反復不斷運作,即可持續提供高純度的氧氣輸出。上述只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 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都應 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制氧機,包括兩個分子篩筒(1、2)、一自動控制閥(3)和一儲氧單元(4),分子篩筒(1、2)的一端與自動控制閥(3)相連通,分子篩筒(1、2)的另一端與儲氧單元(4)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篩筒(1、2)的端部扣接有制氧系統上蓋(5)和/或制氧系統下蓋(6),制氧系統上蓋(5)和/或制氧系統下蓋(6)內設置有能夠連通制氧機上述各構件之間的氣體流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制氧系統上蓋(5)的一側與自動控制 閥(3)連通,另一側與一排氣單元(7)相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系統上蓋(5)扣接于分子篩 筒(1、2)上端,制氧系統上蓋(5)的蓋體內側設置有排氣流道(51)、進氣流道(52)及供氣 流道(53),排氣流道(51)與所述的排氣單元(7)相連通,進氣流道(52)分別與對應位置 的分子篩筒(1、2)相連通,供氣流道(53)則與外部的供氣設備相連通,所述的自動控制閥 (3)分別與制氧系統上蓋(5)內的排氣流道(51)、進氣流道(52)及供氣流道(53)相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系統下蓋(6)扣接于分子篩 筒(1、2)下端,制氧系統下蓋(6)的蓋體內側設置有儲氧流道(61)與通氣流道(62),各分 子篩筒(1、2)與儲氧單元(4)之間通過儲氧流道(61)相連通,各分子篩筒(1、2)之間通過 通氣流道(62)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儲氧流道(61)內設有使氧氣僅能由分 子篩筒(1、2)經儲氧流道(61)進入儲氧單元(4)內的單向閥(610)。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通氣流道(62)內設有一控制分子篩筒 (1、2)之間氣體流量的節流閥(620)。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向閥(610)為一覆蓋于儲氧流 道(61)的入口處的、具有彈性的膜片。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控制閥(3)上與制氧系統上 蓋(5)連接處設有嵌溝(30),嵌溝(30)內安裝有相應形狀的密封墊片(3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制氧機,包括兩個分子篩筒、一自動控制閥和一儲氧單元,分子篩筒的一端與自動控制閥相連通,分子篩筒的另一端與儲氧單元連通,所述分子篩筒的端部扣接有制氧系統上蓋和/或制氧系統下蓋,制氧系統上蓋和/或制氧系統下蓋內設置有能夠連通制氧機上述各構件之間的氣體流道。本實用新型的制氧機構件數目小,結構簡單,外形比較整齊,安裝和拆卸比較容易實現,從而有利于使用過程中的維修和保養。
文檔編號B01D53/02GK201625489SQ20102010593
公開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26日
發明者黃淳義 申請人:中山榮杰醫療器材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