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油霧處理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油霧處理機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用以除去空氣中所含油份的油霧處理機。背景技術:
油霧處理機主要用于處理含有油份的廢氣,如中國臺灣新型申請第097200847號 所揭露,即為申請人所構思之一種油霧處理機,其主要具有一中空的機殼,機殼內部間隔有 第一容室、第二容室、第三容室以及第四容室,其中第一容室內設有一管狀濾網,而第二容 室內設有一風扇,該風扇外周設有一集油網架,另機殼上方相對第一容室與第四容室分別 設有一入氣口及一出氣口,該油霧處理機在使用時,含油廢氣系自入氣口進入而通過管狀 濾網進行初步過濾,隨后廢氣進入第二容室內,受風扇作動產生的氣流帶動而通過該集油 網架進行第二次過濾,過濾完的空氣再經由第三容室、第四容室自出氣口排出。然而,上述油霧處理機,由于其入氣口系位于管狀濾網的上方,因此廢氣僅會通過 濾網的上部,造成濾網其他部位無法發揮過濾油份的作用,此外,由于該機殼呈方形,因此 廢氣容易滯留于該些角落處,造成角落處的廢氣所含的油份并非為濾網所吸收,而是沾附 于機殼上,增加設備清洗及維護上的支出。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油霧處理機的缺失,本實用新型系改良其結構,使其濾網 整體皆可用于過濾油份,且空氣于機殼內流動時不會產生滯流現象,據以克服前述缺失。為達成上述創作目的,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在于提供一種油霧處理機, 其包含有一排氣箱,其一側壁上形成有一流通孔,且頂壁設有一排氣口 ;—第一內圓筒,其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排氣箱的側壁上且其內部與流通孔相通;一第一隔板,其組裝于所述第一內圓筒的另一開口端,且于中心處形成有一軸孔 以及于頂部處形成有至少一氣流孔,另第一隔板上組裝有一環狀濾網,氣流孔位于該濾網 的外側,而軸孔位于該環狀濾網的內側;一第二內圓筒,其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氣流孔與環狀濾網位于 該第二內圓筒內部;一馬達及一風扇,其中該馬達設置于所述第一內圓筒內且具有一驅動軸,該驅動 軸通過軸孔位于第二內圓筒內,而該風扇設置于馬達的驅動軸的自由端,且風扇位于第二 內圓筒內為環狀濾網所環繞; 一第二隔板,其組裝于所述第二內圓筒的另一開口端且形成有相通于第二內圓筒 內部的一連通孔,另第二隔板上組裝有一筒狀濾網,其軸向一端相對于第二隔板的連通孔 處,筒狀濾網的軸向另一端設有一圓錐板; 一第三內圓筒,其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第二隔板上,并罩設所述筒狀濾網于其內 部;
4[0013]一外圓筒,其軸向一端組裝于所述排氣箱的側壁上且罩設第一內圓筒、第一隔板、 第二內圓筒、第二隔板、第三內圓筒于其內部,外圓筒軸向另一端與第三內圓筒的另一開口 端相互組接且于對應圓錐板處設有一入氣口。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側壁上環繞流通孔周緣朝向排氣箱 內部延伸有一導流管,該導流管內設有一中介濾網。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內面向該導流管出口的一側壁處設 有一后濾網。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內相鄰于排氣口處設有一終端濾網, 于該終端濾網下方設有一擾流板。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內圓筒及第三內圓筒的底部分別形成有至少一排油孔;所述第二內圓筒的筒壁上形成有數個開縫;所述外圓筒沿軸向進一步設有一儲油槽,儲油槽下方設有一排油閥,該儲油槽位 于外圓筒的底部且位置相對于所述第一內圓筒、第二內圓筒及第三內圓筒。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頂部設有一蓋體,而該排氣口設于該 蓋體上。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上進一步設有一配裝孔,而所述馬達 是通過該配裝孔而同時設置于第一內圓筒以及排氣箱內。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圓筒底部設有兩腳架。當含油廢氣自入氣口進入外圓筒內部時,廢氣會受圓錐板分散后再流向筒狀濾網 的周圍,因此該筒狀濾網的各個部位皆可發揮過濾油份的功效,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各 內圓筒及外圓筒呈圓形,因此廢氣在筒內可順暢的流動,可避免因滯流現象發生而造成油 份非為濾網所過濾而是直接吸附于內圓筒的壁面。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0026]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0027]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分解圖。[0028]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分解圖。[0029]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分解圖。[0030](10)排氣箱(11)流通孔[0031](12)排氣口(13)蓋體[0032](14)導流管(15)中介濾網[0033](16)后濾網(17)配裝孔[0034](18)終端濾網(19)擾流板[0035](20)第一內圓筒(21)排油孔[0036](30)第一隔板(31)軸孔[0037](32)氣流孔(33)環狀濾網[0038](40)第二內圓筒(41)開縫[0039](51)馬達(511)驅動軸[0040](52)風扇[0041](60)第二隔板(61)連通孔[0042](62)筒狀濾網(63)圓錐板[0043](70)第三內圓筒(71)排油孔[0044](80)外圓筒(81)入氣口[0045](82)儲油槽(83)排油閥[0046](84)腳架
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油霧處理機,其包含有一排氣箱10,其一側壁上形成有一流通孔11,且頂壁形成有一排氣口 12,于較佳 實施例中可為在排氣箱10頂部設有一蓋體13,該而該排氣口 12設于該蓋體13上,此外,排 氣箱10側壁上環繞流通孔11周緣朝向排氣箱10內部延伸有一導流管14,該導流管14內 設有一中介濾網15,排氣箱10內面向該導流管14出口的一側壁處尚設有一后濾網16,另 排氣箱10內相鄰于排氣口 12處尚可設有一終端濾網18,于該終端濾網18下方設有一擾流 板19 ;一第一內圓筒20,配合參見圖3所示,其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排氣箱10的側壁上 且其內部與流通孔11相通,第一內圓筒20底部形成有至少一排油孔21 ;一第一隔板30,其組裝于所述第一內圓筒20的另一開口端,且于中心處形成有一 軸孔31以及于頂部處形成有至少一氣流孔32,另第一隔板30上組裝有一環狀濾網33,氣 流孔32位于該環狀濾網33的外側,而軸孔31位于該環狀濾網33的內側;一第二內圓筒40,配合參見圖4所示,其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第一隔板30上,所述 氣流孔32與環狀濾網33位于該第二內圓筒40內部,于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內圓筒40的 筒壁上沿軸向形成有數個開縫41 ;一馬達51及一風扇52,其中馬達51設置于所述第一內圓筒20內,馬達51具有一 驅動軸511,該驅動軸511通過軸孔31位于第二內圓筒40內,若使用體積較大的馬達,則如 本實施例所示,于排氣箱10上可進一步設有一配裝孔17,而馬達51系通過該配裝孔17而 同時設置于第一內圓筒20以及排氣箱10內,而該風扇52設置于馬達51的驅動軸511的 自由端,且風扇52位于第二內圓筒40內為環狀濾網33所環繞;一第二隔板60,其組裝于所述第二內圓筒40的另一開口端且形成有相通于第二 內圓筒40內部的一連通孔61,另第二隔板60上組裝有一筒狀濾網62,其軸向一端相對于 連通孔61處,而筒狀濾網62的軸向另一端設有一圓錐板63 ;一第三內圓筒70,配合參見圖5所示,其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第二隔板60上,并罩 設所述筒狀濾網62于其內部,另第三內圓筒70的底部形成有至少一排油孔71 ;一外圓筒80,其軸向一端組裝于所述排氣箱10的側壁上且罩設第一內圓筒20、第 一隔板30、第二內圓筒40、第二隔板60、第三內圓筒70于其內部,外圓筒80軸向另一端與 第三內圓筒70的另一開口端相互組接且于對應圓錐板63處設有一入氣口 81,于較佳實施 例中,外圓筒80沿軸向進一步設有一儲油槽82,儲油槽82下方設有一排油閥83,該儲油槽82位于外圓筒80的底部且位置相對于第一內圓筒20、第二內圓筒40及第三內圓筒70,另 外圓筒80底部尚設有兩腳架84以設置于地面。參見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油霧處理機使用時,含油廢氣系自入氣口 81送入外 圓筒80內部且流向第三內圓筒70內的圓錐板63,并受圓錐板63的錐面分流而均勻的流向 筒狀濾網62周圍,隨后通過該筒狀濾網62的整體部位而過濾一部分的油份,所以,相較于 現有技術的油霧處理機,本實用新型中的筒狀濾網62可有效的發揮濾油作用;隨后廢氣通過連通孔61進入第二內圓筒40內,再受風扇52產生的氣流帶動通過 環狀濾網33而再次過濾油份;而后廢氣通過氣流孔32進入第一內圓筒20內,再經由流通孔11及導流管14進入 排氣箱10內,并受中介濾網15過濾油份,自導流管14排出的廢氣系流向后濾網16方向, 由后濾網16再次過濾油份,隨后廢氣上升,由擾流板19分流后均勻的流向終端濾網18整 體,由終端濾網18進行最后的過濾后成為干凈的空氣,并且自排氣口 12排出。此外,由于所述第一內圓筒70與第三內圓筒20的底部分別形成有排油孔21、71, 而第二內圓筒40上形成有開縫41,因此吸附在環狀濾網33及筒狀濾網62上的油份、或者 沾附在各圓筒筒壁的油份可滴落于各內圓筒的底部,并通過排油孔21、71及開縫41滴落至 外圓筒80底部而收集于儲油槽82內,該些收集的油并可借由排油閥83排出。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各內圓筒20、40、70及外圓筒80呈圓形,因此廢氣在筒內可 順暢的流動,可避免因滯流現象發生而造成空氣所含的油份無法為濾網所吸收。
權利要求一種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排氣箱,所述排氣箱一側壁上形成有一流通孔,且頂壁設有一排氣口;一第一內圓筒,所述第一內圓筒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排氣箱的側壁上且所述第一內圓筒內部與流通孔相通;一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組裝于所述第一內圓筒的另一開口端,且于中心處形成有一軸孔以及于頂部處形成有至少一氣流孔,另第一隔板上組裝有一環狀濾網,氣流孔位于該環狀濾網的外側,而軸孔位于該濾網的內側;一第二內圓筒,所述第二內圓筒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氣流孔與環狀濾網位于該第二內圓筒內部;一馬達及一風扇,其中該馬達設置于所述第一內圓筒內且具有一驅動軸,該驅動軸通過軸孔位于第二內圓筒內,而該風扇設置于馬達的驅動軸的自由端,且風扇位于第二內圓筒內為環狀濾網所環繞;一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組裝于所述第二內圓筒的另一開口端,且形成有相通于第二內圓筒內部的一連通孔,另第二隔板上組裝有一筒狀濾網,所述筒狀濾網軸向一端相對于第二隔板的連通孔處,筒狀濾網的軸向另一端設有一圓錐板;一第三內圓筒,所述第三內圓筒一開口端組裝于所述第二隔板上,并罩設所述筒狀濾網于其內部;一外圓筒,所述外圓筒軸向一端組裝于所述排氣箱的側壁上且罩設第一內圓筒、第一隔板、第二內圓筒、第二隔板、第三內圓筒于其內部,外圓筒軸向另一端與第三內圓筒的另一開口端相互組接且于對應圓錐板處設有一入氣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側壁上環繞流通孔周緣 朝向排氣箱內部延伸有一導流管,該導流管內設有一中介濾網。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內面向該導流管出口的 一側壁處設有一后濾網。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內相鄰于排氣口處設有 一終端濾網,于該終端濾網下方設有一擾流板。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內圓筒及第三內圓筒的底部分別形成有至少一排油孔; 所述第二內圓筒的筒壁上形成有數個開縫;所述外圓筒沿軸向進一步設有一儲油槽,儲油槽下方設有一排油閥,該儲油槽位于外 圓筒的底部且位置相對于所述第一內圓筒、第二內圓筒及第三內圓筒。
6.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頂部設有 一蓋體,該而該排氣口設于該蓋體上。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頂部設有一蓋體,該而該 排氣口設于該蓋體上。
8.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上進一步 設有一配裝孔,而所述馬達是通過該配裝孔而同時設置于第一內圓筒以及排氣箱內。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箱上進一步設有一配裝孔, 而所述馬達是通過該配裝孔而同時設置于第一內圓筒以及排氣箱內。2
10.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圓筒底部設有 兩腳架。
11.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油霧處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圓筒底部設有兩腳架。
專利摘要一種油霧處理機,其包含有一排氣箱,該排氣箱設有一排氣口,且外側壁依序組裝有串聯設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內圓筒,該些內圓筒內部與排氣箱呈相連通,其中第一內圓筒內設有一馬達,第二內圓筒內設有一為馬達驅動的風扇,風扇周圍設有一環狀濾網,第三內圓筒內設有一筒狀濾網,其軸向一端設有一圓錐板,于該些內圓筒外側罩設有一外圓筒,外圓筒設有一入氣口相對于圓錐板;該圓錐板可均勻分流自入氣口進入的廢氣,使其通過筒狀濾網整體而有效的濾除油份,而各內、外圓筒呈圓形的設計可避免滯流現象發生,令廢氣的油份充分為濾網所過濾。
文檔編號B01D46/00GK201603481SQ20102000241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6日
發明者鄭圳成 申請人:裕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