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從高露點褐煤干燥煙氣回收水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資源的循環和綜合利用
背景技術:
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褐煤蘊藏極其豐富,只是由于含水量高(達42%),熱值 低(3000kCal/kg左右);且具有易氧化、易吸濕、易粉化等缺點。使資源優勢不能轉變為經 濟優勢。大唐國能煤干燥有限公司研發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提質爐,成功的將低質褐煤 生產為優質動力煤,同時回收中低溫煤焦油、低溫煤氣等。針對當地嚴重缺水的實際,他們 在系統設計中,將原料中含接近一半的水份設法回收利用,這是一種正確的技術決策。提質爐由干燥段,干餾段和冷卻段三段組成,本發明只涉及一種從干燥段排出的 煙氣中回收水的方法。原擬采用的冷卻流程是干燥段出口的煙氣(溫度約120-130°C )_水沫除塵(溫 度約80°C )-空冷器冷卻至60°C。曾經考慮過的空冷器有兩種結構型式,即翅片管式空冷器和熱管式空冷器。由于 煙氣中濕度大、含塵量高,管內的煙氣結垢后很難清除,翅片管式空冷器未被選用。目前選 用的是熱管式空冷器。其缺點是投資大;在夏天高溫季節,將煙氣冷卻到60°C有困難,此 外,由于干燥煙氣濕度大、含塵量高的特性沒有改變,在熱管的外表面仍然會結垢,只是清 垢較管內的要容易些。由于煙氣中濕度大、含塵量高,采用間接式冷卻,在換熱表面肯定要生成煤泥垢, 惡化了傳熱,使冷卻器冷卻面積龐大,增大固定資產投資,由于需要清垢,又降低了作業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將高濕、含塵煙氣在直接噴淋式冷卻塔進行冷凝冷卻,煙氣中 的水汽和煤塵被冷卻循環水沖洗帶走,冷卻循環水在除去煤塵后,送往間接式空冷塔冷卻 后,再送往直接噴淋式冷卻塔,富裕的水從系統中抽出外排。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 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發明流程圖,圖中1.直接噴淋式冷卻塔,2.循環水池,3.沉降式分離 器,4.過濾器,5. 1#循環水泵,6.空冷塔,7. 2#循環水泵。由提質爐干燥段來的熱煙氣送到 直接噴淋式冷卻塔1的底部,由下向上流動,與直接噴淋式冷卻塔頂部噴淋的,由2#循環水 泵送來的冷卻循環水,逆流、直接換熱,煙氣中的水蒸汽被冷凝成水和煤塵一同被循環水沖 洗帶走到循環水池2,含塵循環水經沉降式分離器3分離出含塵濃泥漿,經過濾器4濾出濾 泥外排,清水返回系統會同沉降式分離器3的清水一并由1#循環水泵5送往空冷塔6中, 在其中冷卻循環水被冷卻后,用2#循環水泵7送往直接噴淋式冷卻塔1的頂部,富余冷凝 水外送去用戶。
3
直接噴淋式冷卻塔的結構型式有多種,如陣傘塔、多孔篩板塔、噴霧塔,應因地 制宜地選用。空冷塔的空冷元件首選由申請人發明的“一種螺旋板翅式空冷器”申請號 (CN2009100264117)公開號(CN101368776A)
公開日2009.02. 18。因為它具有理想的性價 比。空冷塔的換熱元件亦可選用翅片管,管外用空氣冷卻,管內走冷卻循環水。由于冷卻循 環水是濾掉煤塵的清水,不結垢,偉熱系數大。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固定資產投資少,占地面積小,設備緊湊,運行的作業率高, 運行成本低,用工少,含塵量大的高露點于燥煙氣與冷卻循環水直接接觸,傳熱系數大,端 部溫差小,可望增加水的回收量,煤塵被冷卻循環水帶走,無間接換面,無結垢之虞,冷卻循 環水采用間接式空冷塔冷卻,可有效的回收褐煤中的水份。
權利要求
一種從褐煤高露點干燥煙氣回收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高濕、含塵煙氣在直接噴淋式冷卻塔進行冷凝冷卻,煙氣中的水汽和煤塵被冷卻循環水沖洗帶走,冷卻循環水在除去煤塵后,送往間接式空冷塔冷卻后,再送往直接噴淋式冷卻塔,富裕的水從系統中抽出外排。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從褐煤高露點干燥煙氣回收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采用 陣傘塔、多孔篩板塔、噴霧塔中的一種作為直接噴淋式冷卻塔。
3.—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從褐煤高露點干燥煙氣回收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空冷塔 的換熱元件首選螺旋板翅式空冷器,亦可選用翅片管。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從褐煤提質爐的干燥段排出的煙氣中回收水的方法。由于煙氣中濕度大、含塵量高,采用間接式冷卻,在換熱表面會生成煤泥垢,惡化了傳熱,使冷卻器冷卻面積龐大,增大固定資產投資,由于需要清垢,又降低了作業率。本發明特征在于將高濕、含塵煙氣在直接噴淋式冷卻塔進行冷凝冷卻,煙氣中的水汽和煤塵被冷卻循環水沖洗帶走,冷卻循環水在除去煤塵后,送往間接式空冷塔冷卻后,再送往直接噴淋式冷卻塔,富裕的水從系統中抽出外排。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固定資產投資少,占地面積小,設備緊湊,運行的作業率高,運行成本低,用工少,含塵量大的高露點干燥煙氣與冷卻循環水直接接觸,傳熱系數大,端部溫差小,可望增加水的回收量,煤塵被冷卻循環水帶走,無間接換面,無結垢之虞,冷卻循環水采用間接式空冷塔冷卻,可有效的回收褐煤中的水份。
文檔編號B01D36/04GK101822910SQ20101015192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1日
發明者吳植仁 申請人:吳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