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塔,特別涉及一種用來過濾秸稈機械漿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水的處理塔。
背景技術:
為了節約水源,生產中所產生的污水,必須經過處理后,循環使用。在處理污水的 過程中,為了使污水中的泥沙與有機或無機小顆粒雜質得到徹底除去,需要加入少量絮凝 齊U。污水中的雜質遇到絮凝劑后,便立刻產生絮狀懸浮物漂浮在污水中,這些懸浮物必須經 過過濾塔才能除去。目前所用的過濾塔,是采用過濾網來除去水中的沉淀物或懸浮物。經過一定時間 后,沉淀物或懸浮物會將過濾網堵死,使污水無法通過,而必須用大量的清水反沖,將過濾 網疏通后,方可繼續使用。這樣一來,不僅浪費大量清水,還要消耗電能,另外,每隔一定時 期,必須用人工方法將濾渣除去,所以影響污水處理效率。現有過濾塔的這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沒有結合秸稈機械漿生產過程中排放的 污水的自身特點來進行過濾。為此,本實用新型從全新的角度對污水處理塔重新進行了結 構設計,以期解決上述問題,滿足社會的需要。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 處理塔,解決現有過濾塔的濾網容易堵死、浪費清水以及處理效率不高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具有一個直立的塔體,該塔體上部為圓筒狀, 下部為圓錐狀,在該塔體的上部設有一根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塔體內的中心軸上固定有一根從塔體頂部豎直延伸到塔體的圓錐狀部分的進 水管,該進水管的出水口朝向塔體底部,該出水口與該出渣口之間具有預定的間距;在該進水管的落水口處固定連接有一個落水緩沖器,該落水緩沖器包括與該進水 管相連通的連接管,以及與該連接管固定連接的反沖盤;該反沖盤呈圓盤狀,中心處設有向 上的錐狀突起,反沖盤邊緣為水平,該連接管通過連接管下端的至少三個支腳與該反沖盤 的錐狀突起固定連接,各支腳之間具有缺口。其中在塔體的上部設有一個清水收集器,該清水收集器呈圓筒狀,并與該進水管 同軸同心設置,該清水收集器頂部與塔體固定連接,該清水收集器的底部設有圓孔,并與該 進水管的外周面密接,在該清水收集器的周面上開設有數個清水收集孔,所述的出水管從 該清水收集器的一側連通到該清水收集器的內部。其中在塔體的頂部向外延伸設有塔檐,該塔檐傾斜設置,并在該塔檐的最低點處 向下連通一根排污管。其中在該塔體的底部還設有一個壓力傳感器,該出渣口上設有電控閥,該壓力傳感器和電控閥同時與一個控制裝置電連接。其中在塔體的圓筒狀部分開設有一上一下兩個觀察窗。其中在塔體的圓錐狀部分的最下方處設有一個出渣口。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在于由于不需要設置濾網,而是通過自濾來過濾污水,因此沒有清理濾網以及定期除渣的問題,提高了工 作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落水緩沖器的正剖視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清水收集器的正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清水收集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其具有一個直立的塔體10,該塔體 10上部為圓筒狀,下部為圓錐狀,在圓錐狀部分的最下方處開設有一個出渣口 11,而本實 用新型的最大特點在于在塔體10內的中心軸上固定有一根從塔體10頂部豎直延伸到塔 體10的圓錐狀部分的進水管12,該進水管12的出水口 121朝向塔體10底部,且該進水管 12的出水口 121與該出渣口 11之間具有預定的間距。為了使從進水管12中進入塔體10內的污水按照預定的路線向上反沖,在該進水 管12的落水口處固定連接有一個落水緩沖器20。該落水緩沖器20的結構則如圖2、圖3所 示,包括與該進水管12相連通的連接管21,以及與該連接管21固定連接的反沖盤22。該 反沖盤22呈圓盤狀,中心處設有向上的錐狀突起221,反沖盤22邊緣則為水平,上述連接 管21通過連接管21下端的至少三個(在本實施例中為四個)支腳211與該反沖盤22的 錐狀突起221焊接固定,在各支腳211之間則具有缺口 212。污水從進水管12出來后,先從 連接管21通過該缺口 212并沿著該錐狀突起221的錐度沖擊到該反沖盤22上,然后在保 持水平狀的反沖盤22的導引下,向四面水平流出,最后與該塔體10的錐狀部分的錐狀內壁 面相碰,從而反沖向上。反沖向上的污水在上升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水液的阻力以及重力作用,污水中的 灰塵、泥土、有機雜質和纖維料會慢慢沉積下來,在塔體10中部形成一個過濾層,該過濾 層又會對后續的反沖向上的污水形成一個良好的過濾效果,使污水處理中出現一個自濾過 程,而經過自濾的污水將轉變為清水,并浮到該塔體10的高水位位置。如圖1所示,在該塔 體10的上部設置一根出水管13,即可將清水排出并收集起來。請參閱圖1、圖4、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在塔體10的上部設有一個清水收集器30, 該清水收集器30呈圓筒狀,并與該進水管12同軸同心設置,該清水收集器30頂部水平設 有兩根角鋼31,用來與塔體10固定連接,該清水收集器30的底部設有圓孔32,用來與該進 水管12的外周面密接,在該清水收集器30的周面上開設有數個清水收集孔33,以供清水 進入該清水收集器30內部,而且,所述的出水管13從該清水收集器30的一側連通到該清水收集器30的內部。如此一來,當清水的水位高度高于清水收集孔33之后,該清水收集器30即可將清水收集,然后由該出水管13導出到塔體10外;而清水表面所漂浮的浮渣則難 以進入清水收集器30內部,保證了清水的質量。一旦清水表面漂浮的浮渣過多,就有可能影響清水的收集,為此,在塔體10的頂部向外延伸設有塔檐14,如圖1所示,該塔檐14傾斜設置,并在該塔檐14的最低點處向下 連通一根排污管15。排污時,只需關閉該出水管13上(在該出水管13上設有閥體131), 使清水水位升高直至高過塔體10的頂部,浮渣即隨水液從該塔檐14處溢出,然后被該排污 管15所收集;待到浮渣清除完畢,打開該出水管13,又可以恢復清水的收集,簡單方便。為了使本實用新型能夠穩定工作,保證清水過濾質量,需要將上述過濾層的高度 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為此,在該塔體10的底部還設有一個壓力傳感器16,用來測量塔體10 底部的水壓大小,該出渣口 11上設有電控閥(未予圖示),該壓力傳感器16和電控閥同時 與一個控制裝置(未予圖示)電連接。該控制裝置根據該壓力傳感器16的測量數據,判斷 是否需要將該電控閥打開。為了方便該控制裝置的初始化,在塔體10的圓筒狀部分開設有 一上一下兩個觀察窗,然后分別記錄下過濾層位于上方觀察窗與下方觀察窗處時,該壓力 傳感器16測量到的壓力值,該壓力值即為上限壓力值與下限壓力值。在使用過程中,一旦 壓力傳感器16測量到的壓力值超過了上限壓力值,則打開上述出渣口 11,降低過濾層的高 度,直至壓力傳感器16測量到的壓力值達到下限壓力值為止。顯然,本實用新型,由于不需要設置濾網,而是通過自濾來過濾污水,因此沒有清 理濾網以及定期除渣的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 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具有一個直立的塔體,該塔體上部為圓筒狀,下部為圓錐狀,在該塔體的上部設有一根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塔體內的中心軸上固定有一根從塔體頂部豎直延伸到塔體的圓錐狀部分的進水管,該進水管的出水口朝向塔體底部,該出水口與該出渣口之間具有預定的間距;在該進水管的落水口處固定連接有一個落水緩沖器,該落水緩沖器包括與該進水管相連通的連接管,以及與該連接管固定連接的反沖盤;該反沖盤呈圓盤狀,中心處設有向上的錐狀突起,反沖盤邊緣為水平,該連接管通過連接管下端的至少三個支腳與該反沖盤的錐狀突起固定連接,各支腳之間具有缺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其特征在于在塔體的上部 設有一個清水收集器,該清水收集器呈圓筒狀,并與該進水管同軸同心設置,該清水收集器 頂部與塔體固定連接,該清水收集器的底部設有圓孔,并與該進水管的外周面密接,在該清 水收集器的周面上開設有數個清水收集孔,所述的出水管從該清水收集器的一側連通到該 清水收集器的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其特征在于在塔體的頂部 向外延伸設有塔檐,該塔檐傾斜設置,并在該塔檐的最低點處向下連通一根排污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其特征在于在該塔體的底 部還設有一個壓力傳感器,該出渣口上設有電控閥,該壓力傳感器和電控閥同時與一個控 制裝置電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其特征在于在塔體的圓筒 狀部分開設有一上一下兩個觀察窗。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其特征在于在塔體的圓錐 狀部分的最下方處設有一個出渣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自濾式秸稈機械漿污水處理塔,具有一個直立的塔體,該塔體上部為圓筒狀,下部為圓錐狀,在圓錐狀部分的最下方處開設有一個出渣口,在該塔體的上部設有一根出水管,在塔體內的中心軸上固定有一根從塔體頂部豎直延伸到塔體的圓錐狀部分的進水管,該進水管的出水口朝向塔體底部,該出水口與該出渣口之間具有預定的間距;在該進水管的落水口處固定連接有一個落水緩沖器,該落水緩沖器包括與該進水管相連通的連接管,以及與該連接管固定連接的反沖盤;該反沖盤呈圓盤狀,中心處設有向上的錐狀突起,反沖盤邊緣為水平,該連接管通過連接管下端的至少三個支腳與該反沖盤的錐狀突起固定連接,各支腳之間具有缺口。
文檔編號B01D21/02GK201565164SQ20092027744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30日
發明者李如鈺, 蘇河山, 謝志琪 申請人:北京創源基業自動化控制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