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增粘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粘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石油壓裂和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
的增粘裝置。
背景技術:
在石油壓裂和食品等配液過程中,大都是將一定比例的固體粉末直接倒入液體 中,然后進行攪拌,攪拌完畢后,將混合液放置一定時間,使其混合液粘度自然釋放出來,最 后檢驗混合液的粘度是否達標,達標了的混合液方可使用。然而,這種方式配制的混合液, 不僅粘度不均勻,生產效率低,而且由于所用混合液總量的不確定,容易使所配混合液的數 量多于使用量,而剩余的混合液長時間放置容易變質,不能再次使用,而造成浪費。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增粘速度快,配制出的液體粘度高 且均勻的增粘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它
包括一外殼,所述外殼內設置有一級增粘系統和二級增粘系統,所述外殼上設置有連接高
壓泵的一級進料口和二級出料口 ;所述一級增粘系統包括分別貼設在外殼四周內壁上的四
個連通成一條管路的折返管,各所述折返管的折返處焊接有一導向切削待增粘液體用的旋
流導輪;所述第一折返管上的進口連接所述一級進料口,第四所述折返管的出口連接二級
進料口 ;所述二級增粘系統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內中央的一外筒體,所述外筒體的底部和
頂部分別設置有密封待增粘液體用的底板和蓋板,所述外筒體內中下部水平設置有一中心
開設有所述二級進料口的隔板;所述隔板上焊接有一與之同軸且底面積和高度均小于所述
外筒體的內筒體,所述內筒體與外筒體之間的隔板上開設有一通過管道與所述二級出料口
相連接的出口 ;所述內筒體中豎直設置有一上端貫穿所述外筒體上蓋板中心的攪拌軸,與
一減速電機電連接;所述攪拌軸下端設置有橫向攪拌所述內筒體底部液體用的葉片;所述
內筒體頂部與所述外筒體的蓋板之間的攪拌軸上徑向設置有多個支架,各所述支架外沿分
別豎直設置有一攪拌所述外筒體內上部液體用的攪拌棒;所述內筒體中上部的內壁上固定
一環形板,所述環形板上設置有多個豎直切削待增粘液體用的旋流導輪。 所述外筒體的底板通過一法蘭固定連接在所述外殼的底板上;所述攪拌軸下端豎
直貫穿一圓盤中心并固定,所述葉片圍繞所述圓盤端面周向間隔設置;各所述旋流導輪分
別橫向焊接在多個固定管的管內壁上,所述固定管周向間隔設置在所述環形板的表面上。 所述外筒體的蓋板上設置有一用來排出所述外筒體內過剩液體的溢液管。 所述外筒體的底板上設置有一用來排出滲漏出來的殘流液體的殘液管,所述殘液
管上設置有一閥門。 所述底板與隔板之間的空間內豎直設置有一 離二級進料口與二級出料口用的 隔板,且所述二級進料口所在空間小于所述二級出料口所在空間。[0009]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 一級增粘系統和二級增粘系統,待增粘液體經過一級增粘系統的折返管中旋流導輪的導向 切削作用后,將液體中的結團打碎,直接進入二級增粘系統,依次經過二級增粘系統中葉片 的橫向攪拌、多個旋流導輪的轉向切削和多個攪拌棒的橫向攪拌后,液體中細胞的粘度徹 底地釋放出來,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增粘速度快,配制出的混合液粘度高且均勻。3、由于本實 用新型的外殼上設置有溢液口和殘液口,其可以將從溢液口和殘液口出來的液體回收,減 少了浪費。4、本實用新型的材質采用的是不銹鋼,使用壽命長,維修周期大大增加。本實用 新型配制出的混合液粘度高、均勻,而且速度快,可以廣泛應用在各個需要進行固、液物質 混配增粘的相關行業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截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內筒體的截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 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外殼l,外殼1內設置有一級增粘系統2和 二級增粘系統3,外殼1上設置有一級增粘系統2的進料口 21 (簡稱一級進料口 21)和二 級增粘系統3的出料口 31(簡稱二級出料口 31),且一級進料口 21與一高壓泵(圖中未示 出)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一級增粘系統2包括分別貼設在外殼1四周內壁上的四個折返管 22,其中第一折返管22上的進口連接一級進料口 21,第四折返管22的出口連接二級增粘 系統的進料口 32(簡稱二級進料口 32),其余各折返管22的出口連接與其相鄰的折返管22 的進口。每一折返管22內的折返處焊接有一旋流導輪23,用于導向切削待增粘液體,使液 體內的細胞經過切削后,粘度釋放出來,達到靜置增粘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二級增粘系統3包括設置在外殼1內中央的一外筒體33,外筒體33 的底部和頂部分別設置有密封待增粘液體用的底板34和蓋板35,底板34通過一法蘭將外 筒體33固定連接在外殼1的底板上。外筒體33內中下部水平設置有一隔板36,隔板36將 外筒體33隔設出上、下兩個空間,且二級進料口 32開設在隔板36中心處。隔板36上焊接 有一與之同軸的內筒體37,且內筒體37的底面積和高度均小于外筒體33的底面積和高度。 內筒體37與外筒體31之間的隔板36上開設有一出口 38,出口 38通過管道與外殼1上的 二級出料口 31相連接,以導出增粘好的液體。內筒體37中豎直設置有一攪拌軸39,攪拌軸 39的上端貫穿外筒體33上的蓋板35中心,與一減速電機40電連接。攪拌軸38的下端豎 直貫穿一輕質的圓盤41中心并固定,圍繞圓盤41端面周向間隔設置有多個垂直圓盤41平 面的小葉片42,用于橫向攪拌內筒體37底部的液體,將液體內的結團打碎。內筒體37頂 部與蓋板35之間的攪拌軸38上徑向設置有多個支架43,各支架43與攪拌軸38相交于一點,且每個支架43的外沿分別豎直設置有一攪拌棒44,用于攪拌外筒體33內上部的液體。 內筒體37中上部的內壁上通過多個法蘭加強筋板45固定一環形板46,在環形板46上周向 間隔設置有多個固定管47,每個固定管47的管內壁上橫向焊接有一旋流導輪48,用于豎直 切削待增粘液體,使液體內的細胞經過再次切削后,粘度釋放出來,達到靜置增粘的效果。 上述實施例中,蓋板35上設置有一用來排出外筒體33內過剩液體的溢液管49。 上述實施例中,底板34上設置有一用來排出滲漏出來的殘流液體的殘液管50,殘 液管50上設置有一閥門51。 上述實施例中,底板34與隔板36之間的空間內豎直設置有一彎折的隔板52,以將 二級進料口 32與二級出料口 31隔離開,保證二級出料口 31所在的空間大于二級進料口 32 所在的空間,使得二級出料口 31所在空間的壓強小于二級進料口 32所在空間的壓強,形成 一壓強差,便于增粘好的液體從二級出料口 31導出,盡量避免了液體從溢液管49溢出。 上述實施例中,外殼1、折返管22、外筒體33和內筒體37的材質均為不銹鋼材料, 比如0Crl8Ni9Ti,但不限于此。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裝置使用時,首先,高壓泵將待增粘液體通過一級進料口 21泵入第一折返管22內,經過第一折返管22內多個旋流導輪23靜置增粘后,再依次通過 第二至第四折返管22內的多個旋流導輪24的靜置增粘,完成待增粘液體的初級增粘。經 過一級增粘系統2排出的初級增粘液從第四折返管22的出口排出,并通過二級進料口 32 進入內筒體37內。然后,攪拌軸39在減速電機40的直接驅動下旋轉,并帶動攪拌軸39底 部的葉片42和外筒體33內上部的攪拌棒44旋轉。初級增粘液經過底部葉片42的橫向攪 拌后,再經過內筒體37內中上部的多個旋流導輪48的豎直切削,在旋流導輪48的導向作 用下,增粘液由下往上運動至外筒體33上部,最后由攪拌棒44再次進行橫向攪拌,攪拌完 的液體內細胞的粘度被徹底釋放出來,完成初級增粘液的二級增粘。最后,增粘好的液體從 二級出料口 31排出。 上述各實施例中,各部件的結構、設置位置、及其連接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在本 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對個別部件進行的改進和等同變換,不應排除在本實用新型 的保護范圍之外。
權利要求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外殼,所述外殼內設置有一級增粘系統和二級增粘系統,所述外殼上設置有連接高壓泵的一級進料口和二級出料口;所述一級增粘系統包括分別貼設在外殼四周內壁上的四個連通成一條管路的折返管,各所述折返管的折返處焊接有一導向切削待增粘液體用的旋流導輪;所述第一折返管上的進口連接所述一級進料口,第四所述折返管的出口連接二級進料口;所述二級增粘系統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內中央的一外筒體,所述外筒體的底部和頂部分別設置有密封待增粘液體用的底板和蓋板,所述外筒體內中下部水平設置有一中心開設有所述二級進料口的隔板;所述隔板上焊接有一與之同軸且底面積和高度均小于所述外筒體的內筒體,所述內筒體與外筒體之間的隔板上開設有一通過管道與所述二級出料口相連接的出口;所述內筒體中豎直設置有一上端貫穿所述外筒體上蓋板中心的攪拌軸,與一減速電機電連接;所述攪拌軸下端設置有橫向攪拌所述內筒體底部液體用的葉片;所述內筒體頂部與所述外筒體的蓋板之間的攪拌軸上徑向設置有多個支架,各所述支架外沿分別豎直設置有一攪拌所述外筒體內上部液體用的攪拌棒;所述內筒體中上部的內壁上固定一環形板,所述環形板上設置有多個豎直切削待增粘液體用的旋流導輪。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體的底板通過一法蘭固 定連接在所述外殼的底板上;所述攪拌軸下端豎直貫穿一圓盤中心并固定,所述葉片圍繞 所述圓盤端面周向間隔設置;各所述旋流導輪分別橫向焊接在多個固定管的管內壁上,所 述固定管周向間隔設置在所述環形板的表面上。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體的蓋板上設置有一用 來排出所述外筒體內過剩液體的溢液管。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體的蓋板上設置有一用 來排出所述外筒體內過剩液體的溢液管。
5. 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體的底板 上設置有一用來排出滲漏出來的殘流液體的殘液管,所述殘液管上設置有一閥門。
6. 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與隔板之 間的空間內豎直設置有一隔離二級進料口與二級出料口用的隔板,且所述二級進料口所在 空間小于所述二級出料口所在空間。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增粘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與隔板之間的空間內豎 直設置有一隔離二級進料口與二級出料口用的隔板,且所述二級進料口所在空間小于所述 二級出料口所在空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粘裝置,它包括外殼,外殼內設置有一級增粘系統和二級增粘系統,外殼上設置有連接高壓泵的一級進料口和二級出料口;一級增粘系統包括分別貼設在外殼四周內壁上的四個連通成一條管路的折返管,各折返管的折返處焊接有旋流導輪;二級增粘系統包括設置在外殼內中央的外筒體,外筒體的底部和頂部分別設置有底板和蓋板,外筒體內中下部水平設置有中心開設有二級進料口的隔板;隔板上焊接有內筒體,內筒體與外筒體之間的隔板上開設有通過管道與二級出料口相連接的出口;內筒體中豎直設置有上端貫穿外筒體上蓋板中心的攪拌軸,與減速電機電連接;攪拌軸下端設置有葉片;內筒體頂部與外筒體的蓋板之間豎直設置有攪拌外筒體內上部液體用的攪拌棒;內筒體中上部設置有多個豎直切削待增粘液體用的旋流導輪。本實用新型配制出的混合液粘度高、均勻,速度快,且應用范圍廣。
文檔編號B01F13/00GK201454470SQ20092010791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4日
發明者潘英民 申請人:潘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