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膜過濾單元的放氣裝置進行清洗的清洗方法,膜過濾單元被浸
漬配置在通常的適用于廢水處理、凈水處理和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等的曝氣槽內的處理液 中。
背景技術:
本發明裝置所適用的典型例子即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方法是,對包含例如工業廢 水和生活廢水中所含的有機物或微生物和細菌類的廢水進行生物學處理,利用各種分離膜 進行固體液體分離并使處理水回收到處理水槽中或放流。通常的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裝置 具有原水調整槽、脫氮槽和曝氣槽,在原水調整槽中,用液面計測定槽內的液面,對送液泵 進行間歇驅動而將槽內的液面高度調整為規定的范圍內。由送液泵輸送的原水被導入脫氮 槽后,使從脫氮槽溢流的原水流入相鄰的曝氣槽內。膜過濾單元浸漬配置在該曝氣槽中。由 該膜過濾單元進行膜分離成活性污泥的污染物質和處理水,并由吸引泵吸引過濾后的處理 水而回收到處理水槽內或放流。曝氣槽內的大部分剩余污泥被送到污泥儲藏槽內儲藏,并 進行干燥,然后被焚燒處理。另外,一部分剩余污泥通過送液泵而被回送到上述脫氮槽內, 在脫氮槽與曝氣槽之間進行循環。 所述膜過濾單元的典型例子是,具有中空纖維膜組件和配置在該中空纖維膜組件 下方的放氣裝置,中空纖維膜組件是將在同一平面上平行排列有多根多孔性中空纖維的片 狀中空纖維膜單體以規定間隔排列多片而獲得。所述中空纖維膜組件,其由多片中空纖維 膜單體構成的整體形狀呈大致長方體。放氣裝置,平行配置有在例如金屬、樹脂等構成的管
子上設有孔或狹縫的多根放氣管,各放氣管的一端連接在曝氣鼓風機的空氣供給配管上。 通過放氣裝置將曝氣鼓風機送出的空氣放出到污泥中。 從放氣裝置放出的空氣成為氣泡而上升,與周圍的污泥混合成為氣液混合流,使 上方的中空纖維膜組件的中空纖維膜單體擺動。通過該擺動,附著在中空纖維膜單體膜面 上的附著污泥從膜面上剝離,進行抑制膜面網孔堵塞的所謂空氣洗滌清洗。當處理生活廢 水和工廠廢水等時,在存在需氧性微生物的情況下,通過使放氣裝置產生的空氣與曝氣槽 的污泥中的有機物接觸,而使所述有機物被所述需氧性微生物吸附并代謝分解,進行生物 學上的污泥處理。 所述中空纖維膜組件和放氣裝置被上下開放的矩形筒狀的遮蔽板所圍住。該遮蔽 板成為這樣一種壁部用于將利用放氣裝置所產生的氣泡上升而生成的氣液混合流的流動 從上升流引導為下降流。利用放氣裝置所放出的氣泡而產生的氣液混合流不斜向飛散,而 筆直上升并有效地與中空纖維膜組件接觸。此時,通過氣液混合流對中空纖維膜組件膜面 的均勻分散,而像上述那樣使中空纖維膜擺動,對各中空纖維膜單體進行均勻清洗。然后, 氣液混合流超越上述遮蔽板的上端部而向周邊流動并下降,整體形成向上下方向的旋回 流。活性污泥被該旋回流攪拌,生物學處理被均勻化。 膜分離組件除了將多孔性中空纖維做成構成部件的片狀中空纖維膜單體外,也可
3使用具有設有多個微小孔的過濾膜的構件,例如有平膜型、管狀膜型、袋狀膜型等各種公知 的分離膜。另外,作為其材質,可例舉纖維素、聚烯烴、聚砜、PVDF(聚偏二氟乙烯)、PTFE(聚 四氟乙烯)和陶瓷等。但是,因過濾面積大,故使用了中空纖維膜單體的中空纖維膜組件被 廣泛應用。 上述多孔性中空纖維所形成的微小孔的平均孔徑,在一般稱為超級過濾膜的膜中 其平均孔徑為0. 001 0. 1 ii m,在一般稱為精密過濾膜的膜中其平均孔徑為0. 1 1 ii m。 例如,當用于活性污泥的固體液體分離時最好是0. 5 ii m以下的孔徑,在進行凈水過濾而需 要除菌時最好是0. 1 ii m以下的孔徑。 然而,在上述放氣裝置的金屬管或合成樹脂管所構成的放氣管上形成有多個開口 鉛垂向下的放氣孔。因此,放氣裝置放出的空氣通過各放氣管而鉛垂向下地放出到污泥中 成為氣泡并上升,但由于剩余污泥大多存在于放氣裝置的下方,該污泥向放氣管流動,因此 有時污泥附著在各放氣管的周面,該附著的污泥遂將放氣管的開口堵塞,不能進行放氣。為 防止這種情況,以往措施是對放氣管進行清洗。 這種清洗,通過如下進行例如使吸引泵和曝氣鼓風機停止運行,將放氣裝置從槽 內提起并對放氣管進行清洗,或者,利用設在曝氣鼓風機上的呼吸機將附著污泥吸引排除, 或將液體送入放氣管內部通過液壓將堵塞污泥排除等。但是,即使暫時性地將廢水處理全 面停止,也會成為處理效率下降的原因,因此應盡可能避免。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解決這種問題而作的,其具體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固體液體混合處理液
的過濾液回收時進行的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能夠不使廢水處理停止而在任意時期對放氣 管進行清洗。 上述問題,利用作為本發明的基本構成的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可有效解決,該放
氣裝置的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將具有膜分離組件和配置在該膜分離組件下方的放氣 裝置的膜過濾單元浸漬配置在處理槽內、由該放氣裝置進行放氣的同時、由該膜分離組件 對被處理液進行過濾、并從該膜分離組件回收過濾液時,來實施該清洗方法,該放氣裝置具
有至少一根氣體供給配管;與該氣體供給配管的中途合流的液體供給配管;通過從所述 氣體供給配管上分支的分支管路而連接的水平分配管;以及與該水平分配管正交而水平配 置且具有大致鉛垂向下開口的多個放氣孔的多個放氣管,將所述分支管路內的氣體流速設 定在lm/sec以上、8m/sec以下的范圍,并且將所述分支管路內的液體供給量設定在0. 03L/ min/mm2以上、0. 2L/min/mm2以下的范圍。 這里,最好將所述氣體供給配管內的氣體流速設在2m/sec以上、5m/sec以下的范 圍,并最好將所述液體供給量設在0.05L/min/mm2以上、0. 15L/min/mm2以下的范圍。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還包含所述各放氣管中的所述放氣孔的開口面積 總和設定得比該放氣管的截面開口面積小。此外,所述各放氣管的截面開口面積乘上該放 氣管的根數后的數值最好設定得小于所述各分支管路的截面開口面積乘上該分支管路的 根數后的數值。 如能從上述構成中理解的,本發明的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使由曝 氣鼓風機送入放氣裝置的氣體中混合有液體,將該氣液混合流送到放氣管,通過氣液混合流的流體壓力使附著污泥溶解并吹散,由此,使被附著污泥堵塞的放氣孔開通。此時對于氣 體的液體供給,也可在處理廢水的期間連續進行,但也可在液體供給配管上預先安裝電磁 式開閉閥,根據來自控制部的信號而在每段預先決定的期間供給液體。 例如,在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中,為了清洗膜過濾單元的膜組件,而間歇性進行過 濾運行。具體來說,例如在進行過濾運行六分鐘后,停止過濾運行一分鐘,重復這種運行。在 停止該過濾運行時,實施本發明的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就可一邊連續進行廢水處理一邊 進行清洗操作。 這里,在將空氣從曝氣鼓風機經氣體供給管路送到放氣裝置的中途,若通過氣體
供給管路使液體(水或處理水)與空氣合流,則液體與空氣混合,氣體成為較大氣泡并在放
氣管內流動。此處,氣液混合流內的一部分空氣在放氣管內的液體中上升,并集中在放氣
管內的上部內壁部上,利用其內壓將液體壓到下部內壁部上,因此,液體大多與附著污泥接
觸。此時,同時液體中的氣泡分散,促進附著污泥溶解。當分支管路內流動的氣體流速超過
8m/sec時,水平分配管下游側的液體受氣體推壓,液體量比上游側增加。放氣管通常水平且
梯子狀地安裝在氣體分配管上。如前所述,由于氣體流速超過8m/sec時管內的液體量在水
平分配管的下游側增加,因此,配置在下游側的放氣管內的氣液混合體所進行的清洗超過
上游側的放氣管內的氣液混合體所進行的清洗,在水平分配管的長度方向產生清洗不均而
無法進行均勻的清洗。另一方面,當氣體流速小于lm/sec時,相反的,流向下游側的供給量
變少,與前述相同,在水平分配管的長度方向產生清洗不均而無法進行均勻的清洗。 而若流動側液體的供給量少于0. 03L/min/mm2時,則附著污泥不被濕潤(溶解),
清洗效果大幅度下降。另外,在流動側液體的供給量多于0. 2/min/mm2時,雖然附著污泥充
分被濕潤,但超過需要的量流入放氣管內,對經濟性帶來障礙。 另外,通過將各放氣管中的所述放氣孔的開口面積總和設定得比該放氣管的截面 開口面積小,則放氣管內的流體壓力容易壓壞附著污泥。此時,若將所述各放氣管的截面開 口面積乘上該放氣管的根數后的數值設定得小于所述各分支管路的截面開口面積乘上該 分支管路的根數后的數值,則根據同樣的理由,在放氣管內容易獲得壓壞附著污泥所需的 流體壓力。
圖1是表示本發明典型實施方式即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所適用的過濾水回收裝 置大致構成的說明圖。 圖2是將通常的膜過濾單元的整體構成予以局部剖切表示的立體圖。 圖3是模式表示中空纖維膜組件的構成部件即膜單體的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4是膜過濾單元的構成部件之一的放氣裝置的立體圖。 符號說明 4曝氣槽 5膜過濾單元 9中空纖維膜組件 10中空纖維膜單體 10a多孔性中空纖維
11膜片11a澆注件12濾水取出管12a過濾水取出口12bL形接頭13下框14縱桿15放氣裝置16氣體供給管17放氣管18空氣主管20上部壁件21集水總管21a集水口21bL型接頭21c吸水口22吸引管22a吸引管路23流量調整閥24下部壁件24a支柱25分支管路26液體供給管Pv吸引泵B曝氣鼓風機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來具體說明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 圖1表示實施本發明的固體液體混合處理液的過濾液回收時的放氣裝置清洗方 法所適合的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裝置中的曝氣工序的大致構成。 利用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裝置,導入未圖示的原水調整槽內的原水,為了維持在 規定液面范圍內而由未圖示的送液泵間歇性導入到同樣未圖示的脫氮槽內后,使從脫氮槽 溢流的原水流入相鄰的曝氣槽4內。多個膜過濾單元5浸漬配置在該曝氣槽4的污泥中。 利用該膜過濾單元5而被膜分離為活性污泥和處理水的處理水,通過吸引泵Pv吸引送向處 理水槽中而被回收,或就這樣被放流。另一方面,經曝氣槽4曝氣處理而增殖的微生物等所 組成的一部分濃縮污泥被儲藏在未圖示的污泥儲藏槽內。另外,曝氣槽4內部的一部分濃 縮污泥通過未圖示的送液泵而被回送到上述脫氮槽內,在脫氮槽與曝氣槽之間進行循環。
圖2表示通常的膜過濾單元5的典型例子。如該圖所示,膜過濾單元5包括中空 纖維膜組件9,其將使纖維長度方向垂直配置的多片中空纖維膜單體10并排并支撐固定;以及放氣裝置15,其隔開所需間隔地配置在該中空纖維膜組件9的下方。所述中空纖維膜 單體10如此構成通過澆注件lla使平行并排有多根多孔性中空纖維10a的膜片11的上 端開口端部與過濾水取出管12連通并被支撐,同時將下端封閉,并同樣通過澆注件lla由 下框13固定支撐,由一對縱桿14支撐所述過濾水取出管12和下框13的各兩端。多片中 空纖維膜單體10,以其片面鉛垂的狀態被收容且并排支撐在上下端面開口的矩形筒狀的上 部壁件20的大致整個容積內。這里,上述中空纖維膜單體IO—般如圖3所示那樣,其多根 多孔性中空纖維10a以相同間隙并排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對于本實施方式,所述多孔性中空纖維10a使用了沿中心部在長度方向做成中空 的PVDF(聚偏二氟乙烯)的多孔質中空纖維,其過濾孔的孔徑是0.4ym。另外,每一片的有 效膜面積是25m2。每一膜過濾單元5使用20片上述片狀的中空纖維膜單體IO,其大小是, 進深為30mm,寬度為1250mm,從過濾水取出管12的上面至下框13下面的長度為2000mm。 也含有放氣裝置15的一個膜過濾單元5的大小是,進深為1552. 5mm,寬度為1447mm,高度 為3043. 5mm。上述過濾水取出管12的長度為1280mm,其材質為ABS樹脂,縱桿14的材質 使用SUS304。 但是,根據用途,多孔性中空纖維10a、過濾水取出管12及縱桿14等的材質、中空 纖維膜單體10的大小、一個膜過濾單元5的大小和每一單元的中空纖維膜單體10的片數 等可多種多樣地進行變更。例如,以中空纖維膜單體10的片數來說,對照處理量可任意設 定為20片、40片、60片……,或者,對于多孔性中空纖維10a的材質,可適用纖維素系、聚烯 烴系、聚砜系、聚乙烯醇系、聚甲烯酸甲酯、聚氟乙烯等以往公知的材質。
在各中空纖維膜單體10的上述過濾水取出管12 —端,形成有由各多孔性中空纖 維10a過濾后的優質過濾水(處理水)的取出口 12a。對于本實施方式,與圖2所示的膜 過濾單元5相同,在各取出口 12a分別利用密封材料液密性地安裝L形接頭12b。另外,如 圖3所示,沿上述上部壁件20上端的形成有所述取出口 12a —側的端緣橫向設有集水總管 21。該集水總管21的與多個所述取出口 12a對應的位置分別形成有集水口 21a,各集水口 21a上利用密封材料而液密性地安裝有與上述取出口 12a相同的L形接頭21b。
所述過濾水取出管12的處理水取出口 12a和所述集水總管21的集水口 21a通過 將所分別安裝的L形接頭12b、21b互相之間連接而連接成可通水。集水總管21的一端部 形成有通過過濾水吸引管22而與吸引泵Pv連接的吸水口 21c。形成于每個集水總管21上 的吸水口 21c和所述過濾水吸引管22如圖1所示那樣,通過裝入于從該過濾水吸引管22 分別分支的吸引管路22a內的流量調整閥23而連接。這里,所述吸引管路22a從集水總管 21至高于曝氣槽4液面的上方位置向上豎起,并分別與水平配置的過濾水吸引管22連接。 對于本實施方式,水平配置并向槽外延伸的所述過濾水吸引管22在槽外向下方彎曲而與 設置在地上的吸引泵Pv吸引口連接。在該吸引泵Pv的排液口連接有排液管路,過濾水被 送到未圖示的處理水槽內或就這樣放流。 上述放氣裝置15如圖4所示,具有與所述上部壁件20下端結合的同樣上下開口 的矩形筒體,并收容固定設置在下部壁件24的底部上,而下部壁件24具有從其四角下端向 下方延伸的四根支柱24a。所述放氣裝置15如圖1所示,通過空氣主管18而與配設在外部 的曝氣鼓風機B連接。具體來說,具有作為分支管路的且也作為本發明氣體供給配管的氣 體供給管16。氣體供給管16的開口端連接在沿所述下部壁件24正面側內壁面而向寬度方向水平延伸設置的分支管路25的一端部上,多根放氣管17沿該分支管路25的長度方向隔 開規定間隔地配置成梯子狀,其一端與分支管路25連通并固定設置,同時另一端沿背面側 的下部壁件24的內壁面而水平固定設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放氣管17的與所述氣體供給管16的連接側端部與該氣體供給 管16的內部連通,放氣管17的另一端被堵塞。本實施方式的放氣裝置15與多個膜過濾單 元5分別對應配置,并具有與所述曝氣鼓風機B直接連接的空氣主管18,通過作為分支管路 的氣體供給管16而使該空氣主管18與各放氣裝置15連接,以使同樣從曝氣鼓風機B送出 的空氣分流到各個放氣裝置15。 另外,液體供給管26與所述空氣主管18或氣體供給管16合流。從未圖示的液體 (水或處理過的過濾水)供給源,利用同樣未圖示的送液泵將液體積極地供給到該液體供 給管26。此時的液體供給,既可在對吸引泵Pv進行驅動時即進行過濾運行時始終維持送 液,或者也可在停止過濾運行時進行。 如上所述,浸漬在同一曝氣槽4內的多個膜過濾單元5通過各吸引管22a和流量 調整閥23而與同一過濾水吸引管22連接。當長期持續進行污泥處理時,膜過濾單元5的 過濾膜表面產生孔堵塞,故發生過濾流量下降或膜間壓差上升。為抑制這種膜間壓差上升, 利用從配設于中空纖維膜單體10下方的上述放氣裝置15噴出的空氣和污泥液的氣液混合 流體,進行所謂的空氣洗滌,并使各多孔性中空纖維10a擺動,使附著在膜面上的污泥物質 剝離,進行物理性清洗。此時,同時使微生物引起的硝化反應活潑化,進行生物學處理。
這里,曝氣槽4中的活性污泥通過膜過濾單元5的多孔性中空纖維10a的中空部 進行固體液體分離,利用外部的吸引泵Pv積極地吸引過濾水并將其送到未圖示的處理水 槽內進行回收。在本實施方式中,使此時的運行反復進行為驅動吸引泵Pv六分鐘后停止一 分鐘。也就是說,間歇進行吸引泵Pv對過濾水的吸引運行。在該過濾運行時和停止時,都 維持曝氣鼓風機B的驅動,始終將空氣送到放氣裝置15。因此,不僅在過濾運行時而且在 過濾運行暫時停止時,利用從放氣裝置15放出的氣泡和活性污泥的氣液混合液的上升流, 使中空纖維膜組件9的中空纖維膜產生擺動,而使附著在膜面上的污泥附著物從膜面上剝 離,進行所謂的空氣洗滌清洗。 另外,在過濾運行停止時,中空纖維膜組件9不進行過濾水吸弓l,只進行空氣洗 滌。此時的空氣洗滌,由于多孔性中空纖維10a不進行過濾吸引,污泥附著物的附著變少, 因此,清洗效果相比于過濾運行時非常大,膜間壓差的恢復速度也大。對于本實施方式,在 該過濾運行暫時停止的同時,通過上述液體供給管26,將過濾水供給到在空氣主管18或氣 體供給管16內流動的空氣中。供給該過濾水而混合形成的氣液混合流,經放氣裝置15的 分支管路25到達多個放氣管17。 此時,送入放氣管17的氣液混合流體中的一部分空氣集中在過濾水的上表面即 放氣管17的上部內壁部上,逐漸提高內壓而將流體推壓到放氣管17的下部內壁部上。另 一方面,過濾水中的空氣成為氣泡在過濾水中流動并使過濾水產生紊流。利用這種紊流效 果和前述內壓上升,使堵塞放氣管17的放氣孔并固化的附著污泥溶解,同時將其從放氣孔 壓出到管外的活性污泥中,有效地將附著污泥排除。 對于本發明來說,該流體供給管供給的過濾水的流量設定在0. 032L/min/mm2以 上、0. 2L/min/mm2以下的范圍是必要的,最好是設定成0. 05L/min/mm2以上、0. 15L/min/mm2以下的范圍。若過濾水的供給量少于0.03L/min/mm2,則液體相對于空氣的量過少,不能期 望前述那樣的液體所帶來的效果,附著污泥未被濕潤,清洗效果大幅度下降。另外,若超過 0. 2L/min/mm、則雖然附著污泥被充分濕潤,但超過需要的量就返回到放氣管內,處理回收 率下降,對經濟性也帶來障礙。 在所述分支管路25內流動的空氣流速必須設定在lm/sec以上、8m/sec以下的范 圍。最好是設定在2m/sec以上、5m/sec以下的范圍。若超過5m/sec,則分支管路25的氣 液混合流的入口側和下游堵塞側,氣液混合體的管內高度有時受氣體流速的影響而變得不 均勻,若超過8m/sec,則發現氣液混合體的管內高度顯著不均勻,下游堵塞側的管內高度高 于入口側。這樣,當下游堵塞側的管內高度高于入口側時,配設在下游堵塞側的放氣管17 的液體高度高于配設在入口側的放氣管17的液體高度,給放氣管的內壁面和放氣孔的清 洗帶來差異,有可能無法去除一部分附著污泥。 另外,在氣體流速小于lm/sec的場合,相反的,流向下游側的供給量變少,與前述 相同,在氣體供給配管的長度方向產生清洗不均,不能進行均勻清洗。 此外,對于本實施方式,一根所述放氣管17的所述放氣孔的開口面積總和設定得 比該放氣管17的截面開口面積小。并且,對于上述實施方式,使各放氣管17的一端連接固 定在一根分支管路25上,但也可使各放氣管17的兩端連通并連接固定在二根分支管路25 上。無論如何,重要的是,將所述放氣管17的截面開口面積乘上該放氣管17根數后的數值 設定得比所述分支管路25的截面開口面積乘上該分支管路25根數后的數值小。當將開口 面積設定為這種關系時,上述液體和氣體的混合效果就更大,可大幅度提高放氣裝置15的 清洗效果。 下面,具體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和比較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在內徑為100mm、長度為1400mm的二根平行的分支管路之間等間距地連接固定了 內徑為25mm、長度為1400mm的放氣管。在放氣管上以間距120mm形成了使直徑5mm的開口 鉛垂向下的九個放氣孔。將氣體分配管內流動的風量設為200mVhr、水量設為100L/min,將 放氣管的氣液清洗時間設為lmin,并以6次/天的比例進行運行(此時的氣體流速為7. lm/ sec,液體供給量為0. 2L/min ,mm2),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視方式調查了放氣孔的 堵塞狀態,結果未看到堵塞。
實施例2 在和實施例l相同的放氣管中,將氣體分配管內流動的風量設為100mVhr、水量設 為1000L/min,將放氣管的氣液清洗時間設為lmin,并以6次/天的比例進行運行(此時的 氣體流速為3. 6m/sec、液體供給量為0. 2L/min mm2)。對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
視方式調查了放氣孔的堵塞狀態,結果未看到堵塞。
實施例3 在和實施例1相同的放氣管中,將氣體分配管內流動的風量設為50mVhr、水量設 為100L/min,將放氣管的氣液清洗時間設為lmin,并以6次/天的比例進行運行(此時的 氣體流速為1. 8m/sec、液體供給量為0. 2L/min mm2)。對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 視方式調查了放氣孔的堵塞狀態,結果未看到堵塞。
實施例4
在和實施例1相同的放氣管中,將氣體分配管內流動的風量設為200mVhr、水量設 為50L/min,將放氣管的氣液清洗時間設為lmin,并以6次/天的比例進行運行(此時的氣 體流速為7. lm/sec、液體供給量為0. 1L/min mm2)。對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視
方式調查了放氣孔的堵塞狀態,結果未看到堵塞。
實施例5 在和實施例l相同的放氣管中,將氣體分配管內流動的風量設為200mVhr、水量設 為15L/min,將放氣管的氣液清洗時間設為lmin,并以6次/天的比例進行運行(此時的氣 體流速為7. lm/sec、液體供給量為0. 03L/min mm2)。對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視
方式調查了放氣孔的堵塞狀態,結果,雖然看到少許污泥附著在放氣管內,但未看到堵塞。
比較例1 除了將水供給量設為10L/min以外,其余條件和實施例1全部相同(此時的氣體 流速為7. lm/sec、液體流量為0. 02L/min mm2)。對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視方式 調查了放氣孔的堵塞狀態,結果,看到了污泥附著在放氣管內,在放氣管各部分看到了放氣 孔堵塞。 比較例2 除了將空氣的供給量設為350m3/hr以外,其余條件設成和實施例1全部相同(此 時的氣體流速為12m/sec、液體流量為0. 2L/min mm2)。對該運行進行了六個月,然后用目 視方式調查了放氣孔的堵塞狀態,結果,看到了污泥附著在放氣管內,在多個部位看到了上 游側放氣管的放氣孔堵塞。
權利要求
一種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將具有膜分離組件和配置在該膜分離組件下方的放氣裝置的膜過濾單元浸漬配置在處理槽內、由該放氣裝置進行放氣的同時、由該膜分離組件對被處理液進行過濾、并從該膜分離組件回收過濾液時,來實施該清洗方法,該放氣裝置具有至少一根氣體供給配管;與該氣體供給配管的中途合流的液體供給配管;通過從所述氣體供給配管上分支的分支管路而連接的水平分配管;以及與該水平分配管正交而水平配置且具有大致鉛垂向下開口的多個放氣孔的多個放氣管,將所述分支管路內的氣體流速設定在1m/sec以上、8m/sec以下的范圍,并將所述分支管路內的液體供給量設定在0.03L/min/mm2以上、0.2L/min/mm2以下的范圍。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各放氣管中的所述放氣孔的開 口面積總和設定得比該放氣管的截面開口面積小。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各放氣管的截面開口面積乘 上該放氣管的根數后的數值設定得比所述各分支管路的截面開口面積乘上該分支管路的 根數后的數值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固體液體混合處理液進行過濾液回收時的放氣裝置的清洗方法。所述放氣裝置(15)具有至少一根與曝氣鼓風機(B)連接的空氣主管(18);與該空氣主管(18)的中途合流的液體供給配管;通過從該空氣主管(18)上分支的氣體供給管(16)而水平連接的分支管路(25);以及與該分支管路(25)正交而水平配置且具有大致鉛垂向下開口的多個放氣孔的多個放氣管(17)。將所述分支管路內的氣體流速設定在1m/sec以上、8m/sec以下的范圍,并將所述分支管路內的液體供給量設定在0.03L/min/mm2以上、0.2L/min/mm2以下的范圍。利用這種構成,為了有效去除氣液混合流體所帶來的附著在放氣管(17)放氣孔上將其堵塞的固態污泥,可不停止廢水處理而在任意時期對放氣管進行清洗。
文檔編號B01D65/08GK101795754SQ20078010054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4日
發明者中原禎仁, 岡崎博行, 取違哲也 申請人:三菱麗陽工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