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輥式碾壓制粒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醫藥、農藥、化肥,、顆粒飼料等領域的新型造粒 機械。
背景技術:
目前工業造粒常用的方法之一為擠壓法,其基本原理是將干粉或在粉料 中加入適量水形成濕粉,放入擠壓式造粒機中,通過螺桿擠壓或刮片刮壓或 壓輥碾壓,粉料受壓后從分布有孔眼的模板(或稱孔板)中擠出成粒。一般情況下螺桿擠壓造粒機、刮片刮壓造粒機(也稱旋轉造粒機)只能 生產密度和長短規格不一的條狀顆粒;而壓輥碾壓造粒機由于可以設置切斷 裝置(也稱刮刀)可以將顆粒切成長短基本一致,但目前廣泛使用的壓輥碾 壓造粒機——環模造粒機(見圖1和圖2)和三輥旋轉模壓造粒機(見圖3 和圖4)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二種造粒機均不能完全控制顆粒密度和長度, 擠壓壓力不能可調;此外,環模造粒機由于結構復雜、加工精度高,造價和 維護成本昂貴;三輥旋轉模壓造粒機由于在轉軸徑向上壓輥二端旋轉半徑 (R2>R1)差異所引起的線速度和碾壓力不同,造成所制顆粒的密度和長 短也不能完全一致,同時由于其造粒室結構復雜,經常會因積料而引起機械 咬死和機械損壞。 發明內容本發明目的是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壓輥式碾壓 制粒機,該制粒機可將顆粒切制成密度和長度規格完全一致的柱狀顆粒,同 時可根據需要調節所制顆粒的密度和長短,具有極高的生產效率。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 設有可左右滑動的、開有多個篩孔的滑模,機架在滑模的上方安裝有壓輥和 至少一個進料倉,機架在滑模的底部設置有與滑動方向垂直的刮刀及與滑模 的篩孔對應的出料斗;所述機架的對應于滑模的位置至少設有兩條左右向的導向軌,導向軌內 安裝有多個軸承,滑模設置在軸承上,且由機架右側的傳動裝置傳動往復運 動。滑模的運動既可通過電動機械,也可通過液壓傳動;所述進料倉有兩個,壓輥位于兩進料倉之間,進料倉內分別設置有水平攪拌器,水平攪拌器由進料倉外的攪拌電動機和攪拌減速機驅動;所述進料 倉靠近壓輥的 一 側設有上下可調的活動門,以便控制在滑模上鋪展粉料的厚 度,厚度越厚,顆粒長度越長,反之越短;所述進料倉通過周定在機架前后 兩側的調節彈簧壓緊滑模,其壓緊力可通過調節彈簧調節,適宜的壓緊力可 有效地清理滑模上沾粘的粉料;當滑模向左運動時,壓輥碾壓右部進料倉鋪 展在滑模上的粉料,此時左部進料倉的外檔板對滑模迸行清理;對當滑模向 右運動時,壓輥碾壓左部進料倉鋪展在滑模上的粉料,此時右部進料倉的外 檔板對滑模進行清理,如此往復使本發明具有極高的生產效率;所述機架頂部的前后兩側分別設有伸縮桿向下的壓輥液壓缸,壓輥的輥 軸固定在兩壓輥液壓缸的伸縮桿之間,以便調節壓輥對滑模的壓緊力,壓力 越大,所制顆粒密度越高;所述機架在滑模的底部設置了兩把間隔的刮刀,兩刮刀的刀背相對設 置;當滑模向左運動時,左部的刮刀切割顆粒;當滑模向右運動時,右部的 刮刀切割顆粒。本發明優點是1. 本發明在滑模左右運動時,壓輥旋轉碾壓粉料,將粉料壓制成粒并 穿過滑模進入下部出料斗,滑模下部置有切割刮刀,將顆粒切制成密度和長 度規格完全一致的柱狀顆粒。2. 本發明與環模造粒機相比,將核心部件旋轉環模改為平板式,機械 結構簡單、加工制造容易、相同產能的設備可降低造價60%以上。3. 本發明與三輥旋轉模壓造粒機相比,將旋轉碾壓方式改變為直線碾 壓方式,避免了由于在轉軸徑向上壓輥二端旋轉半徑(R2>R1)差異所引 起的線速度和碾壓力不同而造成顆粒的密度和長短不同,確保了顆粒的均勻 一致性;同時由于造粒室結構簡單無死角,避免了因積料而引起的機械咬死 和機械損壞。4. 本發明選擇滑模滑動形式,使定位的壓輥便于設計更大并可調的壓 力機構。5. 由于本發明具有兩個進料倉,且壓輥位于兩進料倉之間,因此滑模 往復運動時均可制粒,具有極髙的生產效率。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現有技術中環模造粒機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仰視圖;圖3為現有技術中三輥旋轉模壓造粒機的示意圖;圖4為圖3的俯視圖;圖5為本發明的總裝圖;圖6為圖5的側視圖;圖7為圖5的俯視圖;圖8為碾壓系統示意圖;圖9為滑模系統示意圖;圖10為圖9的俯視圖;圖11、 12為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圖。其中l壓輥液壓缸;2壓輥;3活動門;4調節彈簧;5進料倉;6水 平攪拌器;7滑模液壓缸(傳動裝置);8液壓油箱;9油泵;IO液壓油電動 機;ll持壓罐;12出料斗;13刮刀;14導向軌;15機架;16滑模;17攪 拌電動機;18攪拌減速機;19軸承;20電磁閥;21篩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1至圖10所示, 一種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包括機架15, 所述機架15上設有可左右滑動的、開有多個篩孔21的滑模16,機架15在 滑模16的上方安裝有壓輥2和兩個進料倉5,壓輥2位于兩進料倉5之間, 機架15在滑模16的底部設置有與滑動方向垂直的刮刀13及與滑模16的篩 孔21對應的出料斗12。機架15的對應于滑模16的位置至少設有兩條左右向的導向軌14,導 向軌14內安裝有多個軸承19,滑模16設置在軸承19上,且由機架15右 側的滑模液壓缸7傳動往復運動。所述進料倉5內分別設置有水平攪拌器6,水平攪拌器6由進料倉5外 的攪拌電動機17和攪拌減速機18驅動。進料倉5靠近壓輥2的一側設有上 下可調的活動門3,以便控制在滑模16上鋪展粉料的厚度,厚度越厚,顆 粒長度越長,反之越短;進料倉5通過固定在機架15前后兩側的調節彈簧 4壓緊滑模16,其壓緊力可通過調節彈簧4調節,適宜的壓緊力可有效地清理滑模上沾粘的粉料。機架15頂部的前后兩側分別設有伸縮桿向下的壓輥液壓缸1,壓輥2 的輥軸固定在兩壓輥液壓缸1的伸縮桿之間,以便調節壓輥2對滑模16的 壓緊力,壓力越大,所制顆粒密度越高。機架15在滑模16的底部設置了兩把間隔的刮刀13,兩刮刀13的刀背 相對設置,當滑模16向左運動時,左部的刮刀13切割顆粒;當滑模16向 右運動時,右部的刮刀13切割顆粒。上述機架15內還設有液壓油箱8、油泵9、液壓油電動機10、持壓罐 11及電磁閥20,以便為液壓缸1和7供油。如圖11和圖12所示,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為當滑模16向左運動時, 壓輥2碾壓右部進料倉5鋪展在滑模16上的粉料,此時左部進料倉5的外 檔板對滑模16進行清理;對當滑模16向右運動時,壓輥2碾壓左部進料倉 5鋪展在滑模16上的粉料,此時右部進料倉5的外檔板對滑模16進行清理, 如此往復使本發明具有極高的生產效率。實施時的主要步驟有1. 調節進料倉5的調節彈簧4至適宜壓緊力,使滑模16的清理效果最佳;2. 根據所需顆粒長度要求,調節活動門3與滑模16間隙,間隙越大, 鋪料越厚,顆粒越長;3. 啟動液壓油泵9,根據所需顆粒密度要求,調節壓輥液壓缸1油壓 至壓輥2達到適宜碾壓力,壓力越大,顆粒密度越大;4. 將粉料或濕粉料加入二個進料倉5內,開啟水平攪拌器6;5. 啟動滑模控制開關,滑模液壓缸7帶動滑模16作左右往復運動,并 帶動壓輥2旋轉,擠壓粉料成柱狀,并穿過滑模16上篩孔21,當從篩孔21 掛下的柱狀粉料隨滑模16運動至刮刀13時,被切割成顆粒,落入出料斗 12從出料口排出。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 制。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明還可以有其它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 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包括機架(15),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5)上設有可左右滑動的、開有多個篩孔(21)的滑模(16),機架(15)在滑模(16)的上方安裝有壓輥(2)和至少一個進料倉(5),機架(15)在滑模(16)的底部設置有與滑動方向垂直的刮刀(13)及與滑模(16)的篩孔(21)對應的出料斗(12)。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 (15)的對應于滑模(16)的位置至少設有兩條左右向的導向軌(14),導向軌(14)內安裝有多個軸承(19),滑模(16)設置在軸承(19)上,且 由機架(15)右側的傳動裝置(7)傳動往復運動。
3.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 倉(5)有兩個,壓輥(2)位于兩進料倉(5)之間,進料倉(5)內分別設 置有水平攪拌器(6),水平攪拌器(6)由進料倉(5)外的攪拌電動機(17) 和攪拌減速機(18)驅動。
4. 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 進料倉(5)靠近壓輥(2)的一側設有上下可調的活動門(3)。
5. 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 進料倉(5)通過固定在機架(15)前后兩側的調節彈簧(4)壓緊滑模(16)。
6.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5) 頂部的前后兩側分別設有伸縮桿向下的壓輥液壓缸(1),壓輥(2) 的輥軸固定在兩壓輥液壓缸(1)的伸縮桿之間,以便調節壓輥(2)對滑模(16) 的壓緊力。
7.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 (15)在滑模(16)的底部設置了兩把間隔的刮刀(13),兩刮刀(13)的刀背相對設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壓輥式碾壓制粒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可左右滑動的、開有多個篩孔的滑模,機架在滑模的上方安裝有壓輥和至少一個進料倉,機架在滑模的底部設置有與滑動方向垂直的刮刀及與滑模的篩孔對應的出料斗;本發明可將顆粒切制成密度和長度規格完全一致的柱狀顆粒,同時可根據需要調節所制顆粒的密度和長短,具有極高的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01J2/20GK101249402SQ20071019050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8日
發明者張惠明, 張軼翔, 馬俊武 申請人:張惠明;馬俊武;張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