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氨綸紡絲槽攪拌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包括攪拌主軸、聯接橫梁、攪拌副軸和攪拌葉片,所述攪拌主軸插設在所述聯接橫梁的中心軸線上,所述攪拌副軸至少有兩根,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聯接橫梁的兩側并與所述攪拌主軸平行,所述攪拌葉片有兩組,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攪拌副軸外側。該結構的攪拌器在很低的轉速下即可實現對高粘原液無死角攪拌,大面積的攪拌葉片在不斷實現物料軸向流轉的同時,和攪拌副軸一起將物料的熱能差進行高效傳遞,消除原液的溫度波動,有助于穩定產品的質量。
【專利說明】氨綸紡絲槽攪拌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器,具體涉及一種氨綸紡絲槽用攪拌器。
【背景技術】
[0002]氨綸的紡絲原液經過最后一次過濾之后,用泵送入紡絲槽,紡絲槽是原液在進入紡絲工序前的最后一個容器,其功能主要是在物料運行的過程中起緩沖作用,當生產線出現異常時,原液可暫存于紡絲槽中。在紡絲槽內,原液的液位需保持固定不變以保證給紡絲計量泵穩定的靜壓頭,紡絲槽內原液的粘度一般控制在4000?6000P,需始終對原液進行攪拌以防止粘度的波動。另外,紡絲槽是一個有夾套裝置的容器,通過夾套內的冷卻水使原液在進入紡絲前的溫度保持恒定,為此,也需要對原液進行攪拌以起到均化溫度的作用。再有,為防止攪拌過程中因攪拌劇烈而使空氣進入到原液中,造成后續紡絲工序出現斷絲的現象,攪拌要求在原液液下進行,平和而緩慢。
[0003]傳統的紡絲槽一般采用雙層的雙葉或四葉板式槳,槳葉與水平呈45度角。該攪拌形式在傳統的年產3000噸以下的生產線上是適用的,但對于更大規模的生產線,多次出現過紡絲原液溫度在6~9個小時內往復波動,給絲的品質帶來不利影響,惡化時甚至出現產品不得不降低質量等級的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提供一種攪拌器,特別針對氨綸紡絲槽的攪拌要求,能夠提高攪拌效果,消除原液溫度的波動,有助于穩定產品的質量。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包括攪拌主軸、聯接橫梁、攪拌副軸和攪拌葉片,所述攪拌主軸插設在所述聯接橫梁的中心軸線上,所述攪拌副軸至少有兩根,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聯接橫梁的兩側并與所述攪拌主軸平行,所述攪拌葉片有兩組,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攪拌副軸外側。
[0006]優選地,所述攪拌副軸之間設置有副軸聯接板,所述副軸聯接板設置在所述攪拌副軸的下端。副軸聯接板能夠使攪拌副軸之間聯接可靠,同時也起到板式漿葉的作用,作為原液深處攪拌之用。
[0007]優選地,安裝于同一攪拌副軸上的所述攪拌葉片沿所述攪拌副軸軸向均勻設置,所述攪拌葉片與水平面呈45°。
[0008]具體地,所述攪拌副軸外側沿軸向均勻設置有葉片聯接板,所述葉片聯接板與水平面呈45°,所述攪拌葉片對應固定在所述葉片聯接板上。
[0009]上述各方案中所述攪拌葉片的外沿與紡絲槽內壁輪廓相一致,使攪拌葉片的外沿始終與紡絲槽內壁保持相同的距離,以獲得均勻、緩和的攪拌效果。較好的設置是,攪拌葉片的四個角做圓滑處理,使原液與攪拌葉之間配合平緩。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在很低的轉速下即可實現對高粘原液無死角攪拌,大面積的攪拌葉片在不斷實現物料軸向流轉的同時,和攪拌副軸一起將物料的熱能差進行高效傳遞,消除原液的溫度波動,有助于穩定產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氨綸紡絲槽攪拌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聯接橫梁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攪拌副軸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副軸聯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攪拌葉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7]如圖1至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包括攪拌主軸1、聯接橫梁2、攪拌副軸3、副軸聯接板4和攪拌葉片5,攪拌主軸I插設在聯接橫梁2的中心軸線上,攪拌副軸3有兩根,分別對稱設置在聯接橫梁2兩側并與攪拌主軸I平行,副軸聯接板4設置在攪拌副軸3的下端用于連接兩攪拌副軸3,同時也起到板式槳葉的作用,攪拌葉片5有兩組,分別對稱安裝在攪拌副軸3外側。
[0018]攪拌副軸3外側沿軸向均勻設置有多個葉片聯接板3.2,葉片聯接板3.2與水平面呈45°,攪拌葉片5對應固定在該葉片聯接板3.2上。攪拌葉片5的外沿與紡絲槽內壁輪廓相一致,從而使攪拌葉片5的外沿始終與紡絲槽內壁保持相同的距離,以獲得均勻、緩和的攪拌效果。另外,攪拌葉片5的四個角分別做圓滑處理,使原液與攪拌葉片之間配合平緩。
[0019]本實施例中,聯接橫梁2由夾套聯軸器2.1,上聯接板2.2、下聯接板2.3和副軸套管2.4組成,見圖2,攪拌主軸I插設在夾套聯軸器2.1的安裝孔內,副軸套管2.4與夾套聯軸器2.1通過上聯接板2.2和下聯接板2.3焊接在一起,副軸套管2.4的中心軸線與夾套聯軸器2.1安裝孔的中心軸線完全平行。攪拌副軸3的上端部3.1與前述副軸套管2.4相匹配。
[0020]上述結構的攪拌器在很低的轉速下即可實現對高粘原液無死角攪拌,大面積的攪拌葉片在不斷實現物料軸向流轉的同時,和攪拌副軸一起將物料的熱能差進行高效傳遞,消除原液的溫度波動,有助于穩定產品的質量。
【權利要求】
1.一種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攪拌主軸(I)、聯接橫梁(2)、攪拌副軸(3)和攪拌葉片(5),所述攪拌主軸(I)插設在所述聯接橫梁(2)的中心軸線上,所述攪拌副軸(3)至少有兩根,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聯接橫梁(2)的兩側并與所述攪拌主軸(I)平行,所述攪拌葉片(5)有兩組,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攪拌副軸(3)外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副軸(3)之間設置有副軸聯接板(4),所述副軸聯接板(4)設置在所述攪拌副軸(3)的下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其特征在于:安裝于同一攪拌副軸(3)上的所述攪拌葉片(5)沿所述攪拌副軸(3)軸向均勻設置,所述攪拌葉片(5)與水平面呈45。。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副軸(3)外側沿軸向均勻設置有葉片聯接板(3.2),所述葉片聯接板(3.2)與水平面呈45°,所述攪拌葉片(5)對應固定在所述葉片聯接板上(3.2)。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氨綸紡絲槽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葉片(5)的外沿與紡絲槽內壁輪廓相一致。
【文檔編號】B01F7-04GK204275844SQ201420709537
【發明者】尚永勝, 張益興 [申請人]江陰中綠化纖工藝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