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管路過濾裝置,尤其涉及管路過濾網筒清洗排污裝置的技術改進與創新。
背景技術:
目前,在化工、給排水、鍋爐、中央空調、熱工等各種管路系統中,為了防止流體中的機械雜質給后續設備及運轉造成危害,均采用內設過濾器筒的Y形管式過濾設備攔截、過濾流體中的機械雜質,當過濾筒網上攔截的雜質達到一定數量,或到了一定時間,或當阻力達到一定數值,即需首先截止該管線上的流體,然后采用人工卸下Y形管上的下排管口的法蘭蓋,清除濾網上的機械雜質……,現行這種清洗排污過程煩瑣,人工操作耗時、誤工、運轉效率低下,而且常因為不能及時清洗排污,導致濾網漲破、過濾失效、危及正常運轉、甚至損壞后續設備。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要提供一種能根據濾網兩端的壓差增加或經驗設定的清污周期,自動對Y形管式過濾器進行清洗、排污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設在串聯于流體管路上的Y形管式過濾器筒中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由電動機帶動的鋼絲刷,以及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相連通的排污控制支管所組成。
所述的鋼絲刷是夾裝在與清洗軸相固聯的清洗葉片外緣而成,所述的過濾器筒的上端開口中緊配有輪輻式定位環,輪輻式定位環中心設有支承清洗軸上端的上軸承座,所述的電動機通過減速箱、聯軸套驅動所述的清洗軸在上軸承座中轉動。
所述的清洗葉片有三片,互夾120°角且依序裝配于清洗軸的相鄰軸段,三片清洗葉片所占的軸段總長度等于過濾器筒的長度。
所述的排污控制支管為直三通管形,其中直管上端口通過法蘭盤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相連通;直管下端口的內壁上設有支承清洗軸下段的密封軸承座,且下端口通過法蘭盤與密封壓蓋緊固一體,密封壓蓋通過焊接與電動機所帶減速箱的支承架相固聯;直三通管的支管口通過法蘭盤與電磁排污閥進口相連通。
在所述的電動機及電磁排污閥的電源接口與電源電路之間串聯有清污控制器,所述的清污控制器是壓差智能式的或時間設定式的;所述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的輸入端連接有進、出流壓差傳感器,所述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內裝有時間設定繼電器。
所述的電磁排污閥的出口與專門的污垢收集處理槽相連通。
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包括清洗軸、鋼絲刷、清洗葉片、上軸承座、密封軸承座、直三通管、電磁排污閥等均是由耐流體腐蝕的不銹鋼材料所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結構改進,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電動機帶動旋轉葉片上的不銹鋼絲刷在濾網筒內旋轉刷掃,比人手工清掃高效、徹底,加之引入電磁排污閥、壓差智能式或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一舉實現了濾網清洗、排污自動控制化;實驗證實本實用新型的采用,可減少流體阻力,增加流體的清潔度,提高過濾效果,防止炸網,杜絕過濾失效,有效地保護后續設備的正常運轉,大大降低因人工清污必須停工停產造成的效率低下、資源浪費;而且,本實用新型的采用,允許在設計環節取消備用支管的預設,或靈活地調節濾網的使用面積,或減小濾網網孔的直徑、增加濾網的目數…等,總之本實用新型的采用為系統的整體結構改進提供了新的變數。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出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總裝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總裝結構的示意圖。
圖4為圖3中的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1中Y形管的主管1-1、1-2流向為水平自左向右的,其中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電動機2通過減速箱3、聯軸套4-1驅動所述的清洗軸5在上軸承座6-1中轉動,所述的上軸承座6-1設在輪輻式定位環6中心,輪輻式定位環6緊配在過濾器筒7的上端開口中,而鋼絲刷8夾裝在與清洗軸5相固聯的三片互夾120°角的清洗葉片9外緣而成,三片清洗葉片9依序裝配于清洗軸5的相鄰軸段,三片清洗葉片9所占的軸段總長度等于過濾器筒7的長度;在所述的Y形管的外壁上安裝有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13-1。
所述的排污控制支管10為直三通管形,其中直管上端口10-1通過法蘭盤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1-3相連通;直管下端口10-2的內壁上設有支承清洗軸5下段的密封軸承座11,且下端口10-2通過法蘭盤與密封壓蓋4-2緊固一體,密封壓蓋4-2通過焊接與電動機2所帶減速箱3的支承架4相固聯;直三通管的支管口10-3通過法蘭盤與電磁排污閥12的進口相連通。
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包括清洗軸5、鋼絲刷8、清洗葉片9、上軸承座6-1、密封軸承座11、直三通管10、電磁排污閥12等均是由耐流體腐蝕的不銹鋼材料所制成。
如圖2所示在所述的電動機2及電磁排污閥12的電源接口與電源電路之間串聯有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13-1,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13-1的輸入端連接有進流壓差傳感器14-1、出流壓差傳感器14-2;所述的電磁排污閥12的出口與專門的污垢收集處理槽15相連通。
如圖3所示的實施例2中Y形管的主管1-1、1-2流向為自上而向下右,其中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為整體豎直向上安裝,所述的輪輻式定位環6緊配在過濾器筒7的上端開口中,而且與上端進口主管1-1緊密固接成為一體,其中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電動機2通過減速箱3、聯軸套4-1驅動所述的清洗軸5在上軸承座6-1中轉動,所述的上軸承座6-1設在輪輻式定位環6中心,而鋼絲刷8夾裝在與清洗軸5相固聯的三片互夾120°角的清洗葉片9外緣而成,三片清洗葉片9依序裝配于清洗軸5的相鄰軸段,三片清洗葉片9所占的軸段總長度等于過濾器筒7的長度;在所述的Y形管的外壁上安裝有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13-2。
所述的排污控制支管10為直三通管形,其中直管上端口10-1通過法蘭盤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1-3相連通;直管下端口10-2的內壁上設有支承清洗軸5下段的密封軸承座11,且下端口10-2通過法蘭盤與密封壓蓋4-2緊固一體,密封壓蓋4-2通過焊接與電動機2所帶減速箱3的支承架4相固聯;直三通管的支管口10-3通過法蘭盤與電磁排污閥12的進口相連通。
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包括清洗軸5、鋼絲刷8、清洗葉片9、上軸承座6-1、密封軸承座11、直三通管10、電磁排污閥12等均是由耐流體腐蝕的不銹鋼材料所制成。
如圖4所示在所述的電動機2及電磁排污閥12的電源接口與電源電路之間串聯有內裝有時間設定繼電器的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13-2;所述的電磁排污閥12的出口與專門的污垢收集處理槽15相連通。
現結合上述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下管內流體自Y形管的的主進口管1-1向主出口管1-2流動,流體中的機械雜質被截留過濾在濾網筒7的內壁,當主進口管1-1與主出口管1-2間的壓力差達到設定值或流通時間達到設定時間,所述的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13-1或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13-2即接通電機2驅動其開始刷掃過濾器筒7內壁,同時驅動電磁排污閥12打開排污出口,向污垢收集處理槽15排污;當主進口管1-1與主出口管1-2間的壓力差減少到預定值、或清污時間達到,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13-1或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13-2即切斷電機2及電磁排污閥12的電源,停止清洗與排污動作,恢復流體在管路中的正常流動。
權利要求1.一種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設在串聯于流體管路上的Y形管式過濾器筒中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由電動機帶動的鋼絲刷,以及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相連通的排污控制支管所組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鋼絲刷是夾裝在與清洗軸相固聯的清洗葉片外緣而成,所述的過濾器筒的上端開口中緊配有輪輻式定位環,輪輻式定位環中心設有支承清洗軸上端的上軸承座,所述的電動機通過減速箱、聯軸套驅動所述的清洗軸在上軸承座中轉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洗葉片有三片,互夾120°角且依序裝配于清洗軸的相鄰軸段,三片清洗葉片所占的軸段總長度等于過濾器筒的長度。
4.如權利要求1、2、3中任一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控制支管為直三通管形,其中直管上端口通過法蘭盤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相連通;直管下端口的內壁上設有支承清洗軸下段的密封軸承座,且下端口通過法蘭盤與密封壓蓋緊固一體,密封壓蓋通過焊接與電動機所帶減速箱的支承架相固聯;直三通管的支管口通過法蘭盤與電磁排污閥進口相連通。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電動機及電磁排污閥的電源接口與電源電路之間串聯有清污控制器,所述的清污控制器是壓差智能式的或時間設定式的;所述壓差智能式清污控制器的輸入端連接有進、出流壓差傳感器,所述時間設定式清污控制器內裝有時間設定繼電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磁排污閥的出口與專門的污垢收集處理槽相連通。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包括清洗軸、鋼絲刷、清洗葉片、上軸承座、密封軸承座、直三通管、電磁排污閥等均是由耐流體腐蝕的不銹鋼材料所制成。
專利摘要一種Y形電動過濾排污裝置,是設在串聯于流體管路上的Y形管式過濾器筒中配合使用,其特征為其是由電動機帶動與清洗軸相固聯的清洗葉片外緣的鋼絲刷在上軸承座中轉動;Y形管的下排管口連通有直三通管形的排污控制支管,其直管上端口通過法蘭盤與Y形管的下排管口相連通;直管下端口的內壁上設有支承清洗軸下段的密封軸承座,且下端口通過法蘭盤與焊接有電動機減速箱的支承架的密封壓蓋緊固一體;直三通管的支管口通過法蘭盤與電磁排污閥進口相連通;在所述的電動機及電磁排污閥的電源接口與電源電路之間串聯有清污控制器;本實用新型能根據濾網兩端的壓差增加或經驗設定的清污周期,自動對Y形管式過濾器進行清洗、排污。
文檔編號B01D29/88GK2529691SQ0222320
公開日2003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02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02年1月7日
發明者王磊 申請人: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