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抽吸裝置,該裝置包括帶有一個尖部的主體,所述尖部具有適合于以緊密摩擦配合的方式在其上安裝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末端;適合于沿吸管裝置縱軸方向在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末端與主體的上部之間移動的推頂裝置;以及位于主體上部中并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配合以便沿所述吸管裝置縱軸方向完成所述移動的至少一個致動部件。
背景技術:
常規的用于分配液體的吸管裝置使用一次性吸管尖頭,所述一次性吸管尖頭可拆卸地安裝于吸管裝置主體的尖部。通常,以緊密摩擦配合的方式將吸管尖頭安裝于吸管裝置尖部。大多數吸管裝置的實施例還包括能夠以不人工接觸吸管尖頭的方式推出其一次性吸管尖頭的裝置。
芬蘭專利No.57540披露了一種用于推出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機構。與其它某些現有裝置類似,在該實施例中的吸管尖頭推頂機構還包括推頂器套、與推頂器套相連的用于移動所述推頂器套的致動桿臂以及安裝于致動桿端部的肘節桿部件。通過合適的部件將致動桿臂與吸管裝置主體連接,或者,主體設有適合于致動桿臂的連接部件。吸管尖頭推頂機構還包括彈簧元件,該彈簧元件用于使所述尖頭推頂器套及其致動桿臂回到它們的初始位置中,其中一個新的一次性吸管尖頭可被安裝于吸管裝置尖部上。
在上述芬蘭專利No.57540中所描述的實施例中,吸管尖頭推頂裝置及其致動桿臂的移動距離等于推出該吸管尖頭所需的距離。這里,吸管尖頭推出所需的作用力必須超過使一次性吸管尖頭安裝在吸管裝置尖部上的靜摩擦力。吸管尖頭推出所需的人工力可能是很高的,甚至會對吸管裝置使用者造成應力損傷。在克服一次性吸管尖頭推出的靜摩擦力后,人工推頂力急劇地下降,這通常會干擾使用者。尤其是在多尖頭的吸管裝置中,由于存在多個吸管尖頭,因此上述缺點就更為嚴重。
在美國專利No.5,435,197中披露了另一種用于推頂以緊密摩擦配合的方式安裝于吸管裝置尖部上的一次性吸管尖頭的設計形式。在該申請中披露的吸管尖頭推頂裝置的實施例包括適于在吸管裝置尖部上移動以便與一次性吸管尖頭基端接觸的推頂器套。推頂器套的上部與從吸管裝置的尖部延伸到其頂部的連桿臂連接。連桿臂的上端與桿臂樞接,所述桿臂的基端支撐于主體上,而其末端從主體處向外伸出。接著,作用在桿臂末端上的向下推力使得連桿臂向下移動,從而也使推頂器套向下移動以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盡管連桿臂的基端能夠在主體內旋轉以使其被一個支撐表面支撐,但同樣的支撐表面還用于防止桿臂基端向上移動。在該申請中還披露一個實施例,其中與連桿臂樞接的桿臂基端被制成能夠與形成在主體上的齒條嚙合的齒輪形狀。施加到桿臂末端的壓力使得齒輪沿主體的齒條向下移動,從而也迫使連桿臂向下移動。另外,該申請中披露了上述實施例的一些變型,所有這些變型的共同點在于,連桿臂與桿臂樞接以及桿臂基端在某點上或者在其它位置處被支撐于吸管裝置主體上。
因此,上述美國專利No.5,435,197中所披露的實施例使用傳統的桿臂,從而使施加于桿臂末端的致動力在桿臂的所有角位置上向連接于樞接點的連桿臂施加恒定的作用力。
現有技術中所涉及的實施例通常僅具有一個適合于在吸管裝置主體的外殼內且在吸管尖頭推頂器套與推頂按鈕之間工作的連桿臂。因此,施加于推頂器套上的并經推頂器套施加于一次性吸管尖頭上的作用力通常不是被均勻地分配在安裝于吸管裝置上的一次性吸管尖頭基端上。因此,吸管裝置主體和/或它的其它支撐構件受到不均勻的應力作用。此外,由于施加于連桿臂端部上的推頂致動力不是必須沿平行于一次性吸管尖頭的縱軸方向被傳遞以使其被均勻地施加到一次性尖頭的周邊上,因此,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所需的致動力比在使推頂力均勻地分配在一次性吸管尖頭基端的情況大。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致動部件包括通過樞接點與吸管裝置的主體連接的凸輪元件,并且所述凸輪元件具有至少部分為拱形的凸輪表面,所述至少部分為拱形的凸輪表面適于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的頂面接觸以使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沿所述吸管裝置的縱軸方向移動,從而能夠從所述吸管裝置尖部末端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
根據本發明的布置方式能夠改變在致動部件的不同角位置中的凸輪元件的轉矩轉變比率。該轉矩轉變比率被設計成在一次性吸管尖頭的初始推頂階段中是可變的形式,其中在一次性吸管尖頭和主體尖部之間的靜摩擦必須被克服,使凸輪元件圍繞其樞接點以相當大的轉角移動,而該動作僅使推頂桿向下移動一小段距離。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特別適用于用在多吸管裝置中,其中由于具有多個一次性尖頭而形成的一組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推頂力高于單尖頭吸管裝置的推頂力。
接著,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些優選實施例作更為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吸管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圖2是關于吸管裝置的沿圖1中所示的平面A-A縱向局剖的側視圖;圖3是關于吸管裝置的沿圖2中所示的平面B-B縱向局剖的側視圖;圖4示出了依照本發明的用于推頂吸管裝置的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機構;圖5示出了用在吸管裝置中的凸輪元件的優選實施例的放大圖;圖6示出了圖5中的凸輪元件,其中所述凸輪元件處于從初始位置稍微正向轉動的位置;圖7示出了圖5中的凸輪元件,其中所述凸輪元件處于從初始位置進一步稍微正向轉動的位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附圖中分別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附圖中,通常用附圖標記100表示吸管裝置。
圖1示出了吸管裝置100,該吸管裝置100包括主體10、主體10的尖部11、設置在吸管裝置尖部11周圍并之相匹配的推頂元件20、吸管裝置尖部11的截頭圓錐形末端12以及最后的以緊密配合的方式安裝在吸管裝置尖部11的截頭圓錐形末端12上的一次性吸管尖頭30。在該實施例中,推頂元件由適于包圍吸管裝置尖部11的整個周邊的推頂器套20構成。
圖2是關于吸管裝置的沿圖1中所示的平面A-A縱向局剖的側視圖。在該圖中,還標示出了一個通過吸管裝置的縱向中心軸線的截面B-B。該附圖的目的是用以說明與一次性吸管尖頭30有關的并位于吸管裝置中在推頂器套2-上方的另一側上的裝置。這些裝置包括與吸管裝置100的縱軸平行設置的第一推頂桿21a和連接于該桿的第一致動部件40a。第一推頂桿21a通過其下端23a與推頂器套20相連接,而通過對其上端22a的尖部倒圓而使上端22a具有斜面。第一推頂桿21a被安置在形成于主體10中的第一槽25a中并且可沿著平行于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在所述第一槽25a中移動。位于第一推頂桿21a的上方并與第一推頂桿21a連接的第一致動部件40a包括位于主體10內部空間中的第一凸輪元件42a和從主體10向外延伸的肘節桿部件44。第一凸輪元件42a在第一樞接點41a處與主體10連接。第一凸輪元件42a中的與第一推頂桿21a的上端22a相接觸的凸輪面43a由拱形表面部分構成。第一樞接點41a可包括安裝于第一凸輪元件42a上的一個銷,該銷被安裝在形成于主體10中的槽口或凹口中,或者第一樞接點41a可包括一個安裝在主體10中的銷以使該銷安裝在形成于第一凸輪元件42a中的槽口或凹口中。
第一樞接點41a和第一推頂桿21a的縱向中心軸在同一平面中與吸管裝置主體10的縱向中心軸對齊,以使第一樞接點41a位于第一推頂桿21a的上端22a的上方。
圖3示出了沿圖2中所示平面B-B得到的關于圖1中的吸管裝置的縱向截面圖。如圖中所示,吸管裝置具有與第二推頂桿21b互補的第一推頂桿21a以及與第二致動部件40b互補的第一致動部件40a。這些推頂桿21a、21b和與它們相連的致動部件40a、40b相對于通過吸管裝置的縱向中心軸的平面B-B是對稱的以使這兩組零部件的組合位于主體10的相對兩側。推頂桿21a、21b的下端23a、23b包括朝向吸管裝置中心軸的突起24a、24b。推頂桿21a、21b通過這些突起24a、24b的方向向內的尖頭與推頂器套20的上端20A連接。在所述推頂桿21a、21b的突起24a、24b的下側、推頂器套20的頂部的上側以及主體10的內壁之間的空間中裝有復位彈簧50以使復位彈簧50的上端靠在所述推頂桿21a、21b的突起24a、24b的下側,而復位彈簧50的下端靠在形成于主體10中的支撐表面13上。對稱性地,第二推頂桿21b被安置在形成于主體10中的第二槽25b中并可沿著平行于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在所述第二槽25b中移動。這樣,在推頂桿21a、21b的尖的上端22a、22b與凸輪元件42a、42b的下側表面43a、43b之間形成線接觸。
如圖2中所示的,利用肘節桿部件44將第一致動部件40a和第二致動部件40b的凸輪元件42a、42b互相連接,所述肘節桿部件44延伸到主體10的周圍以便與第一致動部件40a和第二致動部件40b的凸輪元件42a、42b接觸。第一推頂桿21a與第二推頂桿21b以及第一凸輪元件42a與第二凸輪元件42b分別是相同的。最好將凸輪元件42a、42b與肘節桿部件44整體形成為一個獨立的組件。
最好,推頂桿21a、21b被能夠裝在主體10外殼的內部并且能夠沿著以平行于吸管裝置100縱軸的方向在形成于主體10外殼內部的槽25a、25b中移動。顯然,也可以沿著主體10的外側或在主體10外殼的槽中以可移動的方式布置推頂桿21a、21b。不管它們的位置如何,推頂桿21a、21b必須始終被支撐于主體10以使它們只有平行于主體10的縱軸時才能移動。推頂桿21a、21b與主體10之間的摩擦必須最小化。實際上通過用鋼制成推頂桿21a、21b,同時用自潤滑的聚合物組份的材料制成導槽就可以達到這種要求。
顯然,推頂裝置也可以這樣完成,即,使得推頂桿21a、21b向上延伸到吸管裝置尖部11的截頭圓錐形末端12,從而不需要為尖部11補充一個獨立的推頂器套20。在一種可選擇的方案中,將推頂器套20向上延續到吸管裝置主體10的上部,這樣使得獨立的推頂桿21a、21b成為多余的。在這里,推頂器套20的頂面可包括尖的突起,所述尖的突起用作與凸輪元件42a、42b的凸輪表面43a、43b的接觸點。
在凸輪元件42a、42b與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基端30A之間設置推頂裝置對于本發明的功能是必需的,當對一次性吸管尖頭30加以推頂移動時,利用該推頂裝置可使凸輪元件42a、42b的旋轉移動沿吸管裝置100的主體10的縱向中心軸的方向被傳送。
吸管裝置主體10上的凸輪元件42a、42b的樞接點41a、41b可以這樣完成,即,使得主體10在樞接點41a、41b處裝配有從主體10突出的銷,并且凸輪元件42a、42b具有多個槽口或凹口,從而吸管使用者能夠選擇最適合他/她偏好的樞接點。顯然,也可以相反的方式進行該選擇,從而使凸輪元件42a、42b裝配有多個銷并且吸管裝置主體10只在一個適當位置處具有適合的槽口或凹口。
由于適合于沿著平行于吸管裝置100的主體10的縱向中心軸的方向在吸管裝置主體10的相對兩側移動的推頂桿21a、21b的位置是對稱的,因此推頂力被對稱地施加在推頂器套20上,并從那里以均勻的方式再施加到一次性吸管尖頭30,而沒有對主體10或吸管裝置100的其他構件施加轉矩。
當吸管裝置使用者向下按壓吸管尖頭推頂機構的肘節桿部件44時,第一凸輪元件42a和第二凸輪元件43b繞著它們各自的樞接點41a、41b旋轉。因此,分別地,第一凸輪元件42a的凸輪表面43a與第一推頂桿21a的尖的上端22a相接觸,第二凸輪元件42b的凸輪表面43b與第二推頂桿21b的尖的上端22b相接觸。于是,使推頂桿21a、21b中的任一個平行于吸管裝置100的縱向中心軸向下移動。由于推頂桿21a、21b的下端23a、23b與推頂器套20的上端20A連接,因此也迫使推頂器套20向下移動。因此,在推頂器套20的端面20B接觸到一次性吸管尖頭30基端的端部頂面30A之前,推頂器套20首先向下移動一小段距離,以緊密摩擦的方式將所述一次性吸管尖頭30安裝于吸管裝置100的尖部11。當進一步向下按壓肘節桿部件44時,推頂器套20將開始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30,直到在移動結束時該吸管尖頭30最終與吸管裝置尖部11的截頭圓錐形末端12脫離。
當在推出一次性吸管尖頭30后取消施加于肘節桿部件44上的力時,復位彈簧50使推頂器套20、推頂桿21a、21b以及肘節桿部件44返回到它們的初始位置。
在圖4中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與圖1-3中所示的實施例不同,該實施例中只有一個致動部件40a和一個推頂桿21a。在該實施例中,致動部件40a和推頂桿21a從主體10的側面被移到主體10的后部。利用樞接點41a將凸輪元件42a與主體10的后部(例如,在其叉形突起處)連接。分別地,推頂桿21a的下端23a與位于推頂器套20和推頂桿21a之間的支撐件60連接。支撐件60可包括,例如,安裝于推頂器套20上端的環61和位于吸管裝置主體10的后部的突起62。這里,推頂桿21a的下端22a與支撐件60的突起62連接。在支撐件60的突起62的下側表面與吸管裝置主體之間裝有復位彈簧50,用于在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30后使推頂元件20、21a、40a返回到初始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用一個單獨致動部件40a和一個單獨推頂桿21a來進行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這種機構,也可以這樣完成,在圖1-3中所示的元件中,省略了致動部件40a、40b中的第二個以及與致動部件接觸的推頂桿21a、21b中相應的一個。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用于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機構可以這樣被布置,即,用一個單獨致動部件40a、40b與兩個推頂桿21a、21b相連接。在這樣一種布置中,在推頂桿21a、21b的上端裝有環,從而利用該環或那里的突起使其與凸輪元件42a、42b的凸輪表面43a、43b接觸。
然而,上述供選擇的實施例受到全面所論述的推頂力不均勻問題的妨礙。簡單地說,這些布置不能在一次性吸管尖頭的基端上施加均勻的推頂力。
圖5示出了凸輪元件42a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放大圖。在該圖中,附圖標記C0表示在推頂桿與凸輪表面43a的接觸點處所畫的推頂桿的縱軸,而用附圖標記α1、α2、α3來表示在元件的不同位置中凸輪元件42a繞著其樞接點41a的旋轉角度。在初始位置,凸輪元件42a的旋轉角度是0°,因此,推頂器套的下端在離一次性吸管尖頭的基端一段距離處靜止。在所示的使凸輪元件42a繞著其樞接點41a以α1角度旋轉的情況下,推頂器套的下端接觸到一次性吸管尖頭的基端并且可開始一次性尖頭的實際推頂。由于將推頂器套的下端從其初始位置向下推動到與一次性吸管尖頭的基端接觸所需的行程不需要較大的力,因此可以使得凸輪表面43a相對于樞接點41a的徑向輪廓突然改變,這樣通過凸輪表面42a移動較小的角度α1能夠獲得所要求的推頂桿向下的行程Y1。在吸管操作中的接下來的致動步驟需要較大的力以克服將一次性吸管尖頭固定在吸管裝置尖部的靜摩擦,以使一次性吸管尖頭脫離。當凸輪元件42a以角度α2旋轉時進行該步驟。圍繞著該角度范圍,凸輪表面43a相對于樞接點41a的徑向輪廓輕微改變,因此大的旋轉角度α2只導致了推頂桿的小的垂直行程Y2。在克服了吸管裝置尖部與一次性吸管尖頭之間的靜摩擦并已開始了一次性尖頭的推頂以后,較小的力足以使一次性尖頭離開吸管裝置尖部,因此使得凸輪表面43a相對于其樞接點41a的徑向輪廓再次更突然地改變。因此,凸輪元件42a的旋轉角度α3的最終增量可被用于進行更長的行程Y3以完成推頂桿的垂直行程。
圖5中所示的凸輪元件42a的設計能夠在超過凸輪元件42a的臨界旋轉角α2時(即需要克服一次性吸管尖頭30與吸管裝置尖頭部分11之間的靜摩擦力時)以最優轉矩轉變比率將由吸管裝置使用者施加的力傳送到肘節桿部件44進而傳送到推頂桿21a。
圖6和7示出了在兩個不同角度位置中的凸輪元件42a。在圖6中,凸輪表面43a與推頂桿的上端之間的接觸點P1大約位于圖5中所畫的第一角范圍α1的中間位置處,而在圖7中,凸輪表面43a與推頂桿的上端之間的接觸點P2大約位于圖5中所畫的第二角范圍α2的中間位置處。由凸輪表面43a施加到推頂桿的上端的力的矢量方向由垂直于凸輪表面43a與在推頂桿21a的上端22a之間的瞬時接觸點P1P2處的切線所畫的法線N1、N2表示。所施加力的虛擬的桿臂V1、V2是從樞接點41a處的力矢量N1、N2的垂直距離。如從圖中可看出的,圖7中的虛擬的桿臂V2比圖6中的虛擬的桿臂V1短。因此,假定以恒力按壓肘節桿部件44,圖7的結構中推頂桿的上端比圖6中的結構中推頂桿的上端接收更高的作用力。
因此,可將凸輪元件42a、42b的凸輪表面43a、43b的輪廓以及推頂桿21a、21b的上端22a、22b的形狀設計為,以所希望的方式使得推頂桿21a、21b沿吸管裝置主體10的縱向中心軸方向的行程與肘節桿部件44的角旋轉之間的關系達到最佳。通過改變上述設計參數,還可通過由推頂桿21a、21b使推頂器套移動以最優地執行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推頂的方式來調節施加于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基端30A的力使之成為肘節桿部件44的角旋轉的一個函數。
可以與肘節桿部件44的旋轉角成一一對應的減小或擴大的比例關系來設置推頂桿21a、21b沿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的移動。此外,推頂桿21a、21b的移動可包括一個或多個不連續點,例如在推頂肘節桿部件44的移動過程中推頂桿21a、21b所保持不動的點。而且,推頂桿21a、21b的移動可包括這樣連續和或不連續移動的組合。
在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凸輪元件42a、42b的樞接點41a、41b位于推頂桿21a、21b的中心軸C0處。這種設計在施加扭力方面是有利的。然而,對于本發明的作用來說這種布置不是必須的。樞接點41a、41b也可位于除所述的推頂桿21a、21b的縱向中心軸C0處以外的位置。
附圖中所示的實施例描述了最典型的設計,其中一次性吸管尖頭30被推到吸管裝置尖部11的截頭圓錐形末端12上的初始位置。本發明也可適用于反向設計,其中一次性吸管尖頭30被插入到吸管裝置尖部11的截頭圓錐形末端12中。這里,在致動部件40a、40b與一次性吸管尖頭30之間工作的推頂裝置必須位于吸管裝置100的內部空間中,從而吸管活塞桿也可被布置為起到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推頂裝置的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吸管裝置,該裝置包括帶有尖部(11)的主體(10),所述尖部(11)具有適合于在其上以緊密摩擦配合的方式安裝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末端(12);適合于沿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在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基端(30A)與主體(10)的上部之間執行移動的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以及位于主體(10)上部中并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相互配合以完成所述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沿所述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的所述移動的至少一個致動部件(40a、40b),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致動部件(40a、40b)包括凸輪元件(42a、42b),所述凸輪元件(42a、42b)通過樞接點(41a、41b)與吸管裝置(100)的主體(10)連接,并且所述凸輪元件(42a、42b)具有至少部分為拱形的凸輪表面(43a、43b),所述凸輪表面(43a、43b)適于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的頂面(22a、22b)接觸以便沿所述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移動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以從所述尖部(11)的末端(12)推出一次性吸管尖頭(3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吸管裝置還包括彈簧元件(50),該彈簧元件50適用于在推頂一次性吸管尖頭(30)以后使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和所述至少一個致動部件(40a、40b)返回到它們的初始位置中。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吸管裝置包括兩個致動部件(40a、40b),所述致動部件(40a、40b)中的每一個都包括通過樞接點(41a、41b)安裝于吸管裝置的主體(10)的凸輪元件(42a、42b),并且所述凸輪元件(42a、42b)適合于在吸管裝置主體(10)的相對兩側工作,并且所述凸輪元件(42a、42b)具有至少部分為拱形的凸輪表面(43a、43b),所述凸輪表面(43a、43b)適用于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的頂面(22a、22b)接觸以便沿所述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移動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以從所述尖部(11)的末端(12)上推出一次性吸管尖頭(30)。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20;21a、21b)包括推頂器套(20),所述推頂器套(20)適于沿平行于所述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在吸管裝置尖部(11)上移動,以使得推頂器套(20)的下端(20B)能夠與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基端(30A)接觸;推頂桿(21a、21b),所述推頂桿(21a、21b)位于吸管裝置主體(10)的相對兩側,并且適合于沿平行于所述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移動,同時其下端(23a、23b)與推頂器套(20)的上端(20A)連接,其上端(22a、22b)與所述凸輪元件(42a、42b)的凸輪元件表面(43a、43b)相接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頂桿(21a、21b)位于形成在吸管裝置主體(10)中的槽(25a、25b)中以便允許所述推頂桿(21a、21b)沿平行于所述吸管裝置(100)的縱軸方向的移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頂桿(21a、21b)的下端(23a、23b)裝配有向著吸管裝置的中心軸的突起(24a、24b),使得突起的內部尖端與推頂器套(20)的上端(20A)相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復位彈簧(50)位于推頂桿(21a、21b)的下端(23a、23b)的突起(24a、24b)的下側、推頂器套(20)的上端(20A)的外表面以及主體(10)的內壁之間的空間中,使得復位彈簧(50)的上端靠在所述突起(24a、24b)的下側上,而復位彈簧(50)的下端靠在形成于主體(100)中的支撐表面(13)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推頂桿(21a、21b)的上端(22a、22b)是帶有經過倒圓的尖頭的V形狀。
9.如權利要求4到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凸輪元件(42a、42b)的樞接點(41a、41b)的中心位于推頂桿(21a、21b)的縱向中心軸處,從而使凸輪元件(42a、42b)的凸輪元件表面(43a、43b)與推頂桿(21a、21b)的上端(22a、22b)之間的接觸點也位于推頂桿(21a、21b)的縱向中心軸處。
10.如權利要求4到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利用肘節桿部件(44)使對稱地位于吸管裝置主體(10)相對兩側的致動部件(40a、40b)的凸輪元件(42a、42b)互相連接,所述肘節桿部件(44)被這樣布置,即,使其從吸管裝置主體(10)處向外伸出以便為吸管裝置的使用者提供一個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推頂肘節桿。
11.如權利要求4到1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吸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將凸輪元件(42a、42b)的凸輪元件表面(43a、43b)輪廓設計成這樣的形式,即,使推頂桿(21a、21b)施加到推頂器套(20)上的力與在推頂器套(20)接觸到一次性吸管尖頭(30)的基端(30A)的位置處施加到肘節桿部件44的力之間的比率最大。
全文摘要
一種吸管裝置包括帶有尖部的主體,所述尖部具有適合于在其上以緊密摩擦配合的方式安裝一次性吸管尖頭的末端;適合于沿吸管裝置的縱軸方向在一次性吸管尖頭的基端與主體的上部之間執行移動的尖頭推頂裝置;以及位于主體上部中并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相互配合以完成所述尖頭推頂裝置沿所述吸管裝置的縱軸方向的所述移動的至少一個致動部件。所述至少一個致動部件包括凸輪元件,所述凸輪元件通過樞接點與吸管裝置的主體連接,并且所述凸輪元件具有至少部分為拱形的凸輪表面,所述凸輪表面適于與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的頂面接觸以便沿所述吸管裝置的縱軸方向移動所述吸管尖頭推頂裝置,以從所述尖部的末端推出一次性吸管尖頭。
文檔編號B01L3/02GK1396002SQ0214015
公開日2003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2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6日
發明者奧斯莫·斯沃瓦尼米, 珀蒂·埃克霍爾姆 申請人:拜奧希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