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潔式飲水凈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飲水凈化技術領域,是一種既能對飲用水過濾、凈化,又能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濾料自潔效果的飲水凈化器。
目前公知的飲水凈化裝置很多,其中也不乏凈化效果良好者。但是都有兩個共同的缺點一是內芯不能自潔;二是內芯材料成本高。由于存在上述缺點,即合使凈化效果很好的飲水凈化器,也只能保證初始效果,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內芯截留的污物越來越多,很快就達到“收支平衡”,由于污物聚集在內芯,為腐生細菌的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最后的出水不僅沒有絲毫凈化效果。甚至可能細菌含量會超過凈化前的水,而消費者卻誤把出水作凈化水使用,從而損害健康。盡管多數產品說明書都告誡消費者定期更換內芯,但說明書中定的更換期限往往比實際需要的更換期限長很多,原因在于用戶無設備監測水的質量,二是廠家擔心更換期限短了用戶接受不了。同時用戶也難準確地記住每一次的更換時間,加之內芯的更換麻煩成本高,頻繁更換內芯也會讓一般的消費者無法接受。這些問題都不利于保證資凈化器的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僅具有良好的凈化效果,其內芯能實現自潔,而且成本十分低廉的自潔式飲水凈化器。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由缸體、缸蓋形成殼體,上濾網被夾于上墊板和上篩板之間,并借助密封圈固定在缸蓋和缸體之間;下濾網被夾于下墊板和下篩板之間,并被撐桿固定于缸體下部,下篩板、上墊板和缸體之間的空間即構成濾料腔,濾料腔中濾料的裝入量為腔體容積的三分之二;濾料原料為建筑用紅磚,經破碎、過篩,清洗、高溫烘焙、自然冷卻而得,其粒度為40-100目。當原水自殼體下端入口而進,穿過濾料腔自殼體上端出口而出時,原水中的細菌等雜質即被阻擋在濾料層。當此凈化器處于工作狀態時,濾料腔中的濾料借助水壓,全部上升并緊貼上墊板和上濾網,形成較致密的濾芯,關閉進水后,濾料腔中向上的水壓消失,由于濾料的比重大于水,加之濾料處于懸空狀態,因而會自下而上地、一層層地、松散地下落,在濾料下落的過程中,濾料層截留的污物即被釋放于水中,并懸浮于濾料腔上部的余水中當再次打開進水后,濾料再次上升,將含有污物的余水中擠出濾料腔并自出口排出。因此,用戶能在開機后的最初幾秒鐘內明顯地看見一股渾水,只要每次將這股渾水棄之不用,就能確保凈化水的質量。考慮到濾料在運動中的自然磨損,可定期補充濾料。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該凈化器中的濾料總是處于一種“呼吸”狀態,由此達到自潔的效果,只有當濾料能實現自潔,才能保證凈化器的凈化效果。濾料的原料之所以選擇建筑用紅磚,是因為紅磚的原料是粘土,粘土中的有機質和水份在磚的燒制過程中會自然溢出,就必然會在磚中留下無數的微細孔隙,在顯微鏡下幾乎是一種峰窩狀結構,因而它有極強的截污能力,再者紅磚價廉易得,加工簡單,故成本極低。這種凈化器特別適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鎮居民以及廣大農村。
下面結合附圖
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中1.下墊板 2.下濾網 3.下篩板 4.缸體 5.支撐桿 6.濾料 7.上墊板 8.上濾網 9.上篩板 10.缸蓋11.密封圈在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中,下濾網(2)被夾在下墊板(1)和下篩板(3)之間,并通過撐桿(5)被固定在缸體(4)的下部,將建筑用紅磚為原料,經破碎、過篩、清洗、高溫烘焙、自然冷卻、粒度在40-100目的濾料(6)裝入缸體(4)內,其裝入量為濾料腔容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間,上濾網(8)被夾于上墊板(7)和上篩板(9)之間,并被固定在缸蓋(10)與缸體(4)上端面之間,密封圈(11)處于缸蓋(10)、缸體(4)、上墊板(7)、上濾網(8)和上篩板(9)之間,原水自缸體(4)下部的入口而進,凈化后的水自缸蓋(10)的出口而出。
權利要求
1.一種自潔式飲水凈化器,由缸體、缸蓋、下墊板、下濾網、下篩板、濾料、撐桿、上墊板、上濾網、上篩板、密封圈構成,其特征是下濾網被夾在下墊板和下篩板之間,并通過撐桿被固定在缸體的下部,撐桿上端與上墊板連接,上濾網被夾于上墊板和上篩板之間,三者一起被固定在缸蓋和缸體之間,濾料腔由下篩板、上墊板和缸體構成,濾料裝入其中,密封圈處于缸體、缸蓋、上墊板、上濾網、上篩板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潔式飲水凈化器,其特征是濾料由建筑用紅磚經破碎、過篩、清洗、高溫烘焙、自然冷卻而得,濾料的粒度為40-100目。
3.利要求1所述的自潔式飲水凈化器,其特征是濾料的裝入量為濾料腔容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潔式飲水凈化器,其特征是進水口開在缸體的下部,出水口開在缸蓋上。
全文摘要
目前公知的飲水凈化器普遍存在兩個共同的缺點一是濾芯不能實現自潔,二是濾芯成本高。前者會使濾芯截污能力迅速飽和,失去凈化效果;后者會使使用成本提高,本發明提供一種自潔式飲水凈化器,其濾芯不僅效果好,成本低于目前公知的各種凈水器,而且濾芯具有自潔動能,在不增加操作麻煩和使用難度的前提下能適時自動排污,從而確保凈化效果。
文檔編號B01D24/16GK1391974SQ0211385
公開日2003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02年6月10日
發明者梁德富 申請人: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