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卷式電滲析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改進的卷式電滲析器,特別是一種電極隨膜一起卷的卷式電滲析器,該設備屬于膜分離技術領域。
在現有的技術中,卷式電滲析器(見美國專利328225)由陰、陽離子交換膜、網隔板、正負電極和濃、淡水配集管構成的電滲析器,主體結構為卷式圓筒體結構。即將離子交換膜、網隔板按順序相互緊貼,以兼作一電極的集水管為軸向中心卷制成圓筒體,圓筒體外面包以作另一電極的金屬外殼。上述設備不易密封,且電場強度隨著中心向殼體方向逐漸下降,能耗較高。
本發明的目的是對上述卷式電滲析器進行技術改造,從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工制作容易,電場強度均勻,易密封,能耗低的新型結構的卷式電滲析器。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是在一對陰陽離子交換膜之間夾入一張絕緣網隔板,構成淡水流道單元,每淡水流道的一開口端與淡水集水管側壁孔相連通,相鄰兩淡水流道單元之間夾入一張絕緣網隔板,構成濃水流道單元,各陰、陽離子交換膜與絕緣網隔板按序相互緊貼構成膜堆;在兩張陰膜之間或兩張陽膜之間夾入一張薄金屬片,薄金屬片的面積小于離子交換膜面積,夾薄金屬片的兩張離子交換膜四周粘結密封,薄金屬片上焊有導線與外部電極相連,也可薄金屬片兩面刷絕緣介質或同一種導電高分子材料,構成膜堆電極。膜堆電極、網隔板、膜堆按序相互緊貼,并以淡水集水管為軸向中心卷制成圓筒體。
附
圖1為本卷式電滲析器總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圖1的橫截面的展開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卷式電滲析器淡水流道單元的結構實施例示意圖。
下面結合附圖以實施例對本卷式電滲析器作詳細說明。
中心淡水管1為絕緣的塑料管,其周壁開設有淡水集水孔13,每組集水孔開設在同一軸線上;膜堆電極6是將極板銅片的兩面與兩張陰離子交換膜15緊貼在一起,銅片連有導線,銅片的面積小于膜面積,把銅片密封在兩張陰離子交換膜15內而構成的;淡水流道單元8是將一對陰陽離子交換膜15、16的兩側邊封閉成密封邊14,另兩側邊開口而構成膜通道,將膜通道的一開口邊沿淡水集水管1軸向封貼于管壁上且開口端與淡水的集水孔13相通,同時使膜通道的另一開口端與原水的進口9相通;濃水流道單元7是在淡水流道單元8與膜堆電極6之間夾入絕緣網隔板5構成的;各膜堆電極6、網隔板5和淡水流道單元8相互緊貼并以淡水集水管1為軸向中心卷制成圓筒體;上述裝置既為本卷式電滲析器的主體構件。把該主體構件安裝于兩端帶封頭2的外殼體4中,外殼體側邊的一端頭上設有濃水出口接水管3,外殼體側邊另一端頭上設有原水進口9和淡水出口接管10;封頭2上還設有接線柱11和與膜堆電極連通的導線12。
本卷式電滲析器可多臺串聯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極隨膜一起卷的卷式電滲析器,具有由陰、陽離子交換膜,淡水集水管,濃、淡水流道內的絕緣網隔板,和正負薄金屬片電極構成的卷式電滲析主體構件,其特征在于卷式電滲析器的主體構體為卷式圓筒體結構;即在一對陰陽離子交換膜之間夾入一張絕緣網隔板,構成淡水流道單元,每淡水流道的一開口端與淡水集水管側壁孔相連通,相鄰兩淡水流道單元之間夾入一張絕緣網隔板,構成濃水流道單元,各陰、陽離子交換膜與絕緣網隔板按序相互緊貼構成膜堆;在兩張陰膜之間或兩張陽膜之間夾入一張薄金屬片,薄金屬片的面積小于離子交換膜面積,夾薄金屬片的兩張離子交換膜四周粘結密封,薄金屬片上焊有導線與外部電極相連;也可薄金屬片兩面刷絕緣介質或同一種導電高分子材料,構成膜堆電極;膜堆電極、網隔板、膜堆按序相互緊貼,并以淡水集水管為軸向中心卷制成圓筒體。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電滲析器,其特征在于膜堆電極6,既在兩張陰膜15之間或兩張陽膜16之間夾入一張薄金屬片,薄金屬片的面積小于離子交換膜面積,夾薄金屬片的兩張離子交換膜四周粘結密封,薄金屬片上焊有導線與外部電極相連,膜堆電極6。
3.按權利要求1、2所述的卷式電滲析器的膜堆電極6其特征是膜堆電極6的金屬片由銅片,或鋅片,或鉛片,或銅片上刷絕緣介質或導電高分子材料等所制成。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電滲析器,其特征在于淡水流道單元8是將一對陰陽離子交換膜15、16的兩側邊封閉成密封邊14,另兩側邊開口而構成膜通道,將膜通道的一開口邊沿淡水集水管1軸向封貼于管壁上且開口端與淡水的集水孔13相通,同時使膜通道的另一開口端與原水的進口9相通。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電滲析器,其特征在于濃水流道單元7是在淡水流道單元8之間或淡水流道單元8與膜堆電極6之間夾入絕緣網隔板5構成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電極隨膜一起卷的卷式電滲析器。它主要將電極夾在離子交換膜內制成特殊的膜堆電極,陰陽離子交換膜與絕緣隔網板制成淡水流道單元,并與淡水集水管的側壁相通,膜堆電極與淡水流道單元之間夾入一張絕緣網隔板構成濃水流道單元,然后以淡水集水管為中心卷制成圓筒體。本設備可多臺串聯使用。
文檔編號B01D61/42GK1372998SQ01109310
公開日2002年10月9日 申請日期2001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1年2月28日
發明者吳光夏, 華河林, 劉鎧, 張東華, 續曙光, 王正軍, 鐘慧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